
【柳岸·月】我的母亲(散文)
1998年我的母亲因病去世,至今已经26年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今年,2024年4月29日,我注册登录了江山文学网,截止今日,2024年8月16日,我已在江山文学网柳岸花明社团投稿并发表了18篇原创文章,其中10篇文章经江山文学网精品文章评审组评审,江山文学网总编批准,评为精品文章。
江山文学网编辑和总编对我文章的认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使我写作的兴趣更浓了,写作的积极性更高了。酷爱写怀旧、亲情文章的我抑制不住写作的激情,写篇文章,来追忆我那已故26年的母亲。
一、三寸金莲的贤妻良母
我母亲是一名来自农村的,有着一双三寸金莲、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虽然母亲没有文化,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着中国妇勤俭节约、心地善良、相夫教子、孝敬长辈、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
在我的记忆中,我小的时候家住在北京市崇文区关帝庙街8号。我在那里出生,并居住了23年。我父亲在北京市计量标准管理处工作。父亲的工作单位先后在建国门附近的定寅胡同和西花市大街的五老胡同。那时候我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一家4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所以家里生活处处精打细算。为了省钱父亲不在单位吃饭,每天中午父亲都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回家吃饭,吃完饭再眯一小觉,说是眯一小觉,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只不过就是打个盹的功夫,连半个小时都不到。
每天中午不到,母亲就紧着忙着给父亲把饭做出来,把碗筷摆好。父亲进了们,洗洗手就吃饭。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多年如一日母亲总是为父亲操劳忙乎着。多苦多累都毫无怨言。即使母亲赶上生病,身体不舒服,她都带病坚持着,把给父亲做中午饭的任务给完成。母亲常对哥哥和我说:“咱们一家人,就指着你爸爸挣钱养家糊口呢。我得把你爸爸伺候好了。”每天中午父亲吃完饭就躺在炕上,躺下不一会儿就鼾声如雷,他每天工作太劳累了。睡了不到半个小时,还在睡梦中的父亲就被母亲推醒,起身愣愣神儿,醒醒盹,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就去上班了。母亲就是这样一位相夫教子的楷模。
二、勤俭持家的水果窗帘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老北京平房四合院里。我家玻璃窗户上挂着布窗帘。每天开窗帘,关窗帘,天长日久,窗帘磨坏了。一个窗帘上好几个大窟窿。勤俭持家,舍不得花钱,又心灵手巧的母亲,就找了几块和窗帘接近的布,用剪刀剪成香蕉、苹果、大鸭梨等水果的形状,粘贴在窗帘的破口处,既补缺遮丑,又美观好看。水果窗帘是勤俭持家的母亲的一大创新,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的一大亮点,四合院里的邻居看到母亲制作出来水果窗帘的杰作,都夸母亲心灵手巧,水果窗帘还成了我学画画的范本。
那时候家中没有暖气,冬天在屋里生火炉子。屋里热,屋外冷,家里的玻璃窗上充满哈气。我就跪在窗台边上,一只手拽着窗帘,一只手用手指头在玻璃窗的哈气上,照着窗帘上的香蕉、苹果、大鸭梨临摹。画完了用手掌擦了,不大功夫,玻璃窗上又充满了哈气。接着画。
三、四合院里的刘大嫂
在我家住的四合院里的邻居中,除了与我家住对门东屋王大爷和王大妈比我父亲年龄大以外,其他与我父亲平辈的邻居中就数我父亲年龄大了。所以他们都称呼我父亲为刘大哥。自然而然我母亲就是刘大嫂了。我母亲有着中国妇女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院子里,母亲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有事找到她,她都热情相帮。
我们四合院里有几家双职工上班,家中的子女上学,白天家中没人。我母亲让我哥哥在我家一进屋迎面的墙上钉了好几个钉子,每个钉子下面注明里院外院,东南西北屋。白天双职工去上班,锁好屋门,就来到我家,一进门就把家中的钥匙按标明的位置挂在钉子上,和我母亲打个招呼:“刘大嫂,我上班去了,给照看着点儿。”母亲回答:“你放心上班吧,家里有我呢”
冬天,有时候有的邻居上班前来我家送钥匙,还不忘嘱咐我母亲一句:“刘大嫂,白天别忘了给我添块煤。”我母亲回答:“知道了。你就放心吧。”吃完中午饭,我母亲拿着钥匙打开了嘱咐她给添块煤邻居的家门。用煤夹子夹了一块蜂窝煤,又用铁钩子,勾了勾炉灰,然后把火封好。到了晚上,邻居下班回来,一进门屋里暖洋洋的,打开炉盖,炉火正旺,熊熊燃烧。屋里暖洋洋的,邻居的心里也暖暖的,真正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那个时候不像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信报箱,来了报纸和信件都送信报箱里。而是由邮局投递员骑着自行车送到大门口,高声喊:“报纸,信!”那时候给我们那条街送报送信的邮局投递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年男子,声音洪亮。我们外院住着我干爹一家。我干爹姓冯,他们家订了一份《北京日报》,每次投递员到我们门口,都会扯着嗓子高喊:“报纸,冯家。”冯家这俩字还拉着长音儿。谁家来了信,投递员就高喊:“信!XXX。”
我要是赶上在家,我就把信和报纸接到家里,放到屋里的桌子上,邻居回家,来我家拿钥匙,顺便看看有没有自家的信件。我家俨然就是一个传达室。母亲就是四合院里邻居们的守护人。
四、珍爱生灵陪伴老猫
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爱心无限的人。她不仅对四合院里的邻居充满爱心。就是对四合院里的一只老猫也关爱有佳,精心照料。这只通人性的老猫,整天跟在我母亲身边,形影不离。
我们外院我干爹家养了一只大花猫。白天我干爹一家人去上班,照顾喂养大花猫的任务就落在了我母亲身上。这只通人性的大花猫,也感悟到我母亲对它好,所以它老爱粘着我母亲,经常在她身上,裤腿儿上蹭痒痒。
我干爹家是双职工,每天早晨我干爹上班,锁好门来我家送钥匙的时候,他家老猫跟在他身后来到我家,我干爹挂好钥匙去上班了。大花猫目送着他走出我家门,就蹿上我家土炕,卧在我母亲身后。母亲没工作,在一个街道工厂领了点外活,给人家织网兜。每天盘腿坐在炕沿边上织网兜。大花猫蹿到我家土炕上,就卧在我母亲身后,一低头一闭眼。一卧就是一天。到了晚上我干爹下班,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到屋门口一支车梯“当啷”一声,大花猫的耳朵立刻就支愣起来了。之后马上从我家炕上蹦到地上,来到我家屋门口一蹲。我干爹一开我家屋门,大花猫立刻扬起头来,把尾巴翘了起来,还不住地摇晃着,冲着我干爹“喵,喵”地叫个不停。我干爹拿了钥匙后走出我家屋门,大花猫跟在我干爹身后屁颠儿屁颠儿地回家去了。
心地善良,对小动物有爱心的母亲,原本不养猫,还特意在我家屋门的下方,掏了一个洞,方便大花猫进出。我家屋里还摆放着两个小盆。一个盆里放着猫粮,另一个盆里盛满了水。大花猫来我家进出自如,十分方便,不愁吃不愁喝。我母亲用善良的心,对大花猫的关爱,换来了大花猫的信任,大花猫把我家当成了它能遮风挡雨的避风港。在我家待着最踏实,它感觉卧在我母亲身边最安全。闭眼酣睡,一卧就是一天。构成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五、含泪话别刘大嫂
1981年8月我父亲单位福利分房,我家搬到了朝阳区团结湖小区。与居住了20多年的老街坊即将分别了。邻居们与我母亲——他们的刘大嫂依依话别,难舍难分,场面十分感人。
搬家那天四合院里的邻居倾巢而出。男女老幼全都来帮忙搬家。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小学学生。都争着抢着搬东西。当看到我们对门儿东屋年过古稀的王大爷也来帮助搬家,我父亲急忙阻止道:“王大哥,您这么大岁数,就别搬了,别累着您!”王大爷平日里爱好打鱼撒网。别看七十多岁了,可身子骨非常硬朗。听我父亲劝他别累着,王大爷说:“别看我岁数大,我经常打鱼,身子骨结实直呢。我敢和年轻人比比,不一定比我有力气呢。”院子里十几岁的小学生也来帮忙,拿不动大的就拿小的。一趟又一趟的跑来跑去。
家中的东西搬完了,就要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四合院了,就要与老邻居告别了。母亲满怀深情地最后看了一眼有着深深感情的老屋,拉着我的手走出我屋门,直奔东屋王大妈家。和年过古稀,多年卧床不起的王大妈告别,未曾说话先流泪。王大妈拉着我母亲的手哭成了泪人,边哭边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有时间你可想着回来看看我,别把我这个老婆子忘了。”话未说完,已是泣不成声。我母亲拉着王大妈的手流着泪说:“老嫂子,保重身体,有时间我一定会回来看你,忘不了我这老嫂子。”
那天搬家来的是一辆加长130汽车。汽车装满了,即将启动。院里的邻居们全都围在汽车旁边,依依不舍地跟他们心目中的大好人刘大嫂告别。张大妈、许大婶,许多邻居眼里都流出了热泪。东屋李大姐拉着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我母亲的手,久久不愿松手,两人的眼泪都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只有眼泪,没有话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街坊泪别刘大嫂,心中满是邻里情。
北屋许大叔见状,赶忙向司机挥挥手:“快走吧!要不然老也走不了。”汽车缓缓地开动了,开出了几十米远,过了我家西边的合丰东副食店,拐弯儿上坡,就要消失在送别刘大嫂的邻居们的视野中。坐在母亲身边的我,透过反光镜,看到院子里的邻居还站在门口,目送他们的刘大嫂远行。此时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当时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那年我23岁了,称得上是一个男子汉了。男子汉本该刚强不流泪,可当时的情景让人情不自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一伤心时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43年,挥之不去。
1998年1月12日,母亲因病离世,走完了她的生命路程,享年83岁。今做此文,追忆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