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宁静】丹江葬俗(散文)
在丹江流域,老人下世后的安葬上有诸多讲究。
先在老人的病榻前烧些纸钱,这叫晏驾纸。晏驾当是古时帝王离世的代名词吧,但烧晏驾纸有什么讲究,还真没有朔源的妥切解释。古时候帝王位尊,普通百姓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就有忌讳,要避开当代皇帝的名字,一旦与皇帝名字里的某个字重复,就得换成别的字,否则就有冒犯君威之嫌。但在丹江一带,一个普通老百姓死后所烧的晏驾纸却与皇帝的驾崩能同用一个词,让人感到有点蹊跷。
为什么要烧晏驾纸?因为烧晏驾纸时要放炮,炮声是为左邻右舍发出的一个信号:某某老人不在了,左邻右舍快来帮忙啊!
晏驾纸烧过,就是要为老人净身,怎样净身?新盆新毛巾是少不掉,除此之外,还有争议,就是谁为老人净身?如果你要说是其儿女应当上前,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净身者往往是老人的孙子或除儿女以外的其他人,把蘸湿的毛巾拧干,先洗脸,如果是女的,要为其梳头,梳子在其头上左梳三下,右梳三下,如果是男的,要为其刮须,在上嘴唇、下嘴唇处各刮三下,接着在其前心和后心各擦三下。儿女只有在旁边看的份儿,但也不能离开。人们说若儿女亲自上前,外人就会质疑:“看他,没大没小,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或说:“这人不懂规矩,敢在父母头上指手画脚?”
看似很滑稽的一个细节,对于孝道文化的阐释就显出了一个脉络:尊老敬老是风尚,这是丹江流域尊老爱幼传统的一个侧面。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老人下世,儿女悲伤,难免要泪眼婆娑,儿女抱着父母的躯体心里是什么滋味儿?不让亲儿亲女上前,是不想让儿女们伤悲之泪落到父母的尸体上,让父母们离开人世不带走任何遗憾和牵挂,这是对死者的尊重,对生者的安慰,也是对下一代的无声教育。
该给老人穿寿衣了。寿衣一件一件,怎样套到老人身上?这就该老人的长子、长媳或长女上前了。邻居们把寿衣一件一件展开,找出最内层的给站在床边试穿寿衣的长子、长媳或长女往身上套,一件接着一件,直到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了,再脱下来给老人穿上。儿女试穿寿衣浅层次的意义在于省事,老人离世后尸体僵直,一件一件直接给他(她)穿,真不容易。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亲情,当年老人家用体温温暖了儿女,现在儿女该用体温报答老人这份恩情了。寿衣穿好好,儿女们随便抓几把晏驾纸的纸灰装进老人的上衣口袋里。
下一个环节就是要把老人的遗体朝水晶棺中移,这就需要抬,用什么抬,要用儿女们披麻戴孝的孝布。负责撕孝手巾的大嫂要把白布放到棺木上量,和棺顶一样长的归老大,这根孝手巾要兜着老人的头,和棺樯一样长的归老二,这根孝手巾要兜着老人的腰,和棺底一样长的归老三,这根孝手巾要兜着老人的腿,若老人只有一子,除了棺顶的孝手巾有讲究外,其他不论。水晶棺底部铺一孝棉毯,儿孙们用孝手巾兜着老人,还有乡邻帮忙相扶,小心翼翼地把老人安放到水晶棺里的孝棉毯上,当然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兴的环节,在过去没有水晶棺,是直接把老人安放到棺木里。
水晶棺前放一小桌,小桌上开始摆放祭品、老人的牌位和遗像。门外开始放纸钱盆,又称为老盆,供前来吊唁的人在这里烧纸。
下面该烧铺了,就是给老人上路送铺盖,这还是重要的一环,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有人找来背篓,背篓里放火纸和老人床上的铺盖,背背篓的人前面走,儿女们光着头跟着,到一个十字路口处,把背篓里的东西一半烧掉,一半放在一边不烧,担心老人带的行李重了背不动,儿女们插香在地,跪下磕头烧纸,炮声响起,披麻戴孝开始,儿女们哭爹喊娘回家。
准备纸扎、灵幡、花圈、请乐器班子等不在话下,环环套套头绪很多,儿女们根本无暇喘口气,即便稍有间歇,也不能坐,根本没有他们坐的份儿,只能站着和跪着。
一连三天夜里,儿女们把麦秸之类的软和东西铺在水晶棺周围,夜里要睡到这里陪老人,这叫守孝。说法是当年老人生他们时无论草芥还是床铺,睡了三天三夜湿铺,现在老人离世了,儿女们要体验父母当年的艰辛。
出殡那天,老人的尸首要移向棺木。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布置棺材:把棺材在正堂中架好,先清理里面的木屑,这些木屑是打造棺木的匠人故意留在那里的,寓意很明白,他做的物件暂时没用,不如放些木屑,其实也就是希望老人们长寿的婉转说法。把木屑清出棺木以后,邻居们铲来草木灰,用筛子把灰筛成一堆,这叫筛灰,另有帮忙的找来升子和斗子,用斗去铲灰,铲多铲少不计较,铲出的灰朝棺材里倒,如此操作往来三次,再用升子铲灰,也是三次,寓意是三生三世放光辉。其实,更直接的原因当是后人担心“漏丧”。在过去,电还没有走进人们生活的时候,老人若逢盛夏下世,尸体若停放的时间长,容易腐烂,尸体内的积液和腐烂物就会溢出,有了草木灰容易吸湿,流出来的东西会落在草木灰上,不容易渗出棺外,儿女们见不到老人家身体腐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难心。究竟筛灰防“漏丧”从什么朝代开始,问筛灰之人,他用“自古有之”含糊作答。草木灰上面要铺上寿棉毯,讲究“铺三盖四”,就是老人家下面铺上三层,另外四层寿棉被等老人躺下后盖在身上。
一切安排停当,儿女们要谨小慎微地把老人的尸体捧出放入棺木中,身上盖的随之跟进。若是女的,要在她的袖筒里放一个手帕。乡邻们说,老人要到地下世界,地藏阎王要审她,问她生前都干了些什么事儿,老人拿出手帕说她一心一意看孩子,这手帕就是给孩子擦鼻涕的,地藏阎王就会饶过她。尽管这经不起考究,但从侧面反映了自古至今人们期盼后继有人的心态。孝棉被上面放棉花,寓意是荣华富贵,而且这棉花是带籽的,寓意是“恋子连心”,由此可见,父母对儿女的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些必备的东西放好后,儿女们会根据父母生前的爱好,放上一些他(她)挚爱的小物品,一切到位后装殓师傅把噙口钱塞到老人口中,用一张火纸蒙住老人的脸,人们说盖脸的原因是魂灵怕见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担心儿孙们见到长辈死前被病魔折磨的扭曲变形、失血变色的脸。
盖棺盖,四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各抬棺顶一角,把棺盖盖上,当然,棺盖和棺身要错位,不能盖得严丝合缝。
灵柩从屋内移出叫发棺,发棺之前的程序是掩棺,主持葬礼的司仪叫执客,他掌握着时间和丧葬的每一个环节,时间到,执客高喊:“掩棺开始!相忙的就位,儿女们看老人最后一眼喽!”
外面的锣鼓唢呐响起,屋里四个壮汉把棺顶抬离棺身,露出了棺内一切,儿孙们趴在棺口上看老人尸首,捡起老人身上的棉花,长子则忙着在老人的头部处去扯虚缝在老人寿衣后背上的带子,这叫扯后“代”,接着取出老人口中的噙口钱,这叫取钱。据说在过去,噙口钱是银的,后来变成了铜钱,再后来换成了2分镍币,现在噙口钱是仿古铜钱的塑料币。
“盖棺,封顶!”执客又喊,这个时候是撕心裂肺的时刻,谁都知道盖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阴阳两世从此开始,儿女们趴在棺口不忍离开,邻居们摇头惋惜,一句:“好人呐”等话语开始对逝者一生进行总结,这是盖棺论定的第一层含义,上前帮忙把孝子贤孙拉开,好进行盖棺论定的第二道程序。
棺盖盖上了,木工师傅拿着斧子上前了,把木楔子钉放在棺顶上开始找棺顶、棺身对应的凹槽,凹槽里有一些连着棺顶棺身的木茬子,一倒就掉,这是当时做棺材的人故意留下来的针尖工程,是做棺材的人给后来的木匠找一碗饭吃的活路。木匠将对应的木楔子钉砸进棺木里,好上下联系成一体。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儿女们听到一声声“咚咚”声,高声哭喊着亲人“避钉。”现在盖棺论“钉”更省事了,直接在铁钯钉上缠上五色线,然后砸进去,不用对眼找凹槽。
接着相忙的开始沿棺顶和棺身裂缝处糊纸。以前是牛皮纸,后来用白色的卫生纸,再后来是成卷的餐巾纸,现在更省事,用透明胶布。为什么要缠纸,私下猜想当是防止棺内的异味排出吧?
盖棺罩。棺罩是现代产物,以前没有,大概是冥商炒作的新生风俗吧,不过话又说回来,棺罩遮棺,少了直接眼观狰狞的不适。
棺柩移出屋外,送葬队伍排序开始,哪第一哪第二执客安排得有条有序。长子肩扛灵幡,面前放的是老盆,只要炮声响灵车动,他就使劲把老盆砸烂,这叫摔老盆。盆一烂,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就缓缓向墓地行进了。
曾有一位有学问的人来这里参加过葬礼,他感慨道:“受荆楚文化的影响,丹江流域的葬礼比其他地方复杂得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