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无锡桥韵:时光中的诗与情(散文)
无锡,自远古伊始,便是水乡泽国。太湖浩渺无垠,似无尽的梦幻之境,芙蓉湖广袤苍茫,如大地怀拥的神秘宝镜。梁溪河潺潺流淌,宛如轻柔的丝带蜿蜒舞动;伯渎河悠悠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沉稳而深情;大运河奔腾不息,承载着千古的繁华与梦想。还有那数不清的河道溪流,似大地的脉络,交织纵横;众多的池塘沼泽湿地,如大地的眼眸,灵动而深邃。它们共同绘制出一幅水乡的至美画卷,如梦如幻,让人陶醉。
水,是无锡的生命血脉,灵动鲜活,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桥,乃水的亲密伴侣,坚韧稳固,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哪里有水的潺潺流淌,哪里就有桥的傲然屹立。
水与桥,相依相伴,恰似上天精心安排的完美结合,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千古绝唱。桥,不仅跨越了水流,更连接了人心。它们或是古朴的石桥,或是现代的钢梁桥,在岁月的长河中静立,见证着无锡的变迁。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转动,有些桥在时光中消逝,但它们并未被遗忘。那些以桥为名的大量街巷,如上马墩街、盛新桥街、耕读桥、迎龙桥街等,如同岁月的留声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无锡往昔的记忆。
在江南的温婉怀抱中,无锡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而那如经络般蜿蜒伸展的桥梁,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诗行。“小桥流水人家”,这简单的几个字,却仿佛是为无锡量身定制的画卷。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桥则是灵魂的守护者,它们相互依偎,共同编织着无锡独特的水乡风情。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无锡的街头巷尾,桥边的垂柳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桥的千年爱恋。百姓们推开家门,眼前便是那潺潺流淌的河水和静卧其上的桥梁。那抬脚上桥的瞬间,仿佛是在跨越时光的门槛,走进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回溯往昔,无锡桥梁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文献的记载,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东晋兴宁年间的顾港桥,它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南朝齐时的亭子桥,以其独特的风姿,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风雅。隋大业年间的西门桥和大市桥,历经风雨。西门桥如今已化身为人民桥,继续承载着人们的脚步,而大市桥却在岁月的洪流中于1950年完成了它的使命,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回忆。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生于无锡江阴。他一生钟情于山水,心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在他的游历生涯中,无锡的桥梁也是他必经之途。据说,有一次徐霞客从家乡出发,踏上远行之路。当他经过无锡的一座古桥时,被桥身的古朴与桥下河水的悠悠流淌所吸引。他伫立桥上,望着远方,心中感慨万千。
这座桥不仅是他旅程的起点,更成为他心中对家乡的一份眷恋。在他的游记中,虽未对这座桥有过多的笔墨描述,但那一瞬间的触动,或许早已深植于他的心底。徐霞客乘船循运河出行,壮游中华,一生足迹遍及今天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写下了60余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描绘了大半个中国的山水名胜、奇观异景、风俗民情。可以说,如果没有徐霞客的“运河舟行”,中国旅游史将被改写。
就如那清名桥,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清名桥始建于明代,桥身古朴典雅,石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见证了无锡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清名桥周边风情独特,河畔的古宅错落有致,白墙黑瓦,散发着江南水乡的韵味。沿岸的店铺林立,贩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白天,这里热闹非凡,人们穿梭于古街小巷,感受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当夜幕降临,清名桥更是展现出别样的魅力。璀璨的灯光映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桥身被灯光勾勒出优美的轮廓。河水在桥下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此时,岸边的灯笼亮起,与天上的繁星相互辉映,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
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锡游览了清名桥。他被清名桥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回国后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歌曲《清名桥》。这首歌旋律优美,充满了对清名桥的赞美与向往,迅速在日本传播开来,吸引了众多日本游客慕名而来。此后,无锡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日本游客,他们纷纷踏上这片土地,只为亲身感受清名桥的迷人风情。清名桥成为无锡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让无锡的美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极大地推动了无锡的旅游发展,使这座古老的桥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那皋桥,传说东汉著名乡绅皋伯通曾请梁鸿、孟光夫妇搬到好房子里居住,并免费提供食宿,让梁鸿潜心写书。此外,传说孟姜女送寒衣时也曾走过皋桥,并在石桥上留下了伞洞和脚印。
而无锡的赢桥和输桥,也有着独特的民间传说。华庄周潭桥东宋巷和西宋巷各有一个财主,他们喜欢打赌并请一位士绅做“中人”。东宋巷的财主赢多输少,便用赢来的钱在铁锹浜上造了一座小石板桥,取名赢桥。西宋巷的财主虽输钱但不服气,他财力更强,于是在宋巷西侧的无锡埭港上造了一座更有气势的石梁桥,起名输桥,意为“输钱不输志,钱输桥不输”。
走进宋代,无锡的桥梁宛如璀璨星辰,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芒。其中,那座现存最古老的惠山金莲桥,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埃掩盖的绝世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金莲桥,因临近金莲池而得名。桥身由青石砌成,岁月的雕琢在桥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更增添了它的古朴韵味。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那一朵朵绽放的金莲,栩栩如生,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桥拱圆润优美,如一轮满月横跨在水面之上。
每当夜幕降临,月色如水洒在金莲桥上,桥身笼罩在一层银纱之中。此时的金莲桥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它似乎在默默回忆着往昔的热闹与温情,回忆着曾经走过它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回忆着桥下河中船只穿梭、渔歌唱晚的繁华景象。
传说中,金莲桥曾见证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生与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桥边相遇,一见钟情。然而,命运弄人,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碍。最终,在一个月圆之夜,他们在金莲桥上互诉衷肠,决定冲破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段爱情故事为金莲桥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历经风雨沧桑,金莲桥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无锡的兴衰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交替。如今,当人们漫步在这座古老的桥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尽的记忆。
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无锡金匮县志》中虽只记载了64座桥,但实际的数量远远超出想象,石桥众多,石拱桥更是以其优美的弧线,勾勒出无锡水乡的独特韵味。古运河畔,清名桥、莲蓉桥、西门吊桥、跨塘桥和亭子桥依次排列,它们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奏响了无锡城厢的古老乐章。清名、莲蓉、亭子桥,这“城厢三高桥”,每一座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恰如诗人所描绘的“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充满了诗意与神秘。
清光绪末年,工商业的兴起如同春风吹过大地,为无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交通日益繁忙,城区的桥梁数量也随之增加,达到了150座。
民国时期,运河上的吴桥和荣氏在五里湖精心建造的宝界桥,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荣德生先生为了便利交通,造福乡梓,决心在太湖之上修建宝界桥。在当时,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荣德生先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宝界桥的建成,不仅大大缩短了无锡市区与太湖鼋头渚之间的距离,还为无锡的交通和旅游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时光流转,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荣德生先生的孙子荣智健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继承先辈遗志的决心,再次在太湖上修建了新的宝界桥。新宝界桥与老桥并行而立,犹如双虹卧波,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成为太湖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1929年,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先生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发起成立千桥会和百桥公司,集资建造桥梁,为改善水陆交通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短短七八年间,共建大小桥梁88座,它们大多散布在乡间,其中无锡就有57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力车、自行车、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石拱桥也逐渐被改建成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的平桥,莲蓉桥、跨塘桥、大市桥等都经历了这样的变迁。至无锡解放时,市区的桥梁已达254座,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无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河浜大量废弃,原有的小桥难以适应城市扩张的需求,逐渐成为交通的瓶颈。为了打通城内外的交通要道,桥梁的建设呈现出越造越大的趋势。城中直河上的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随着河道的填塞而被拆除,那些曾经熟悉的小桥,如打铁桥、欢喜桥、溜龙桥,以及大桥如光复桥、吉祥桥等,都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被改造或重建,成为宽敞的通途。
1950年代前期,无锡所建的桥梁以木桥为主,槐古桥、田基浜桥、体育场桥、西水关桥、文化宫桥、钢铁桥、德新桥等48座木桥,如同城市的新生命,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1958年后,钢筋混凝土开始大量应用于桥梁的改建和新建,城市的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1985年,城区的桥梁数量已达198座,它们宛如城市的脊梁,支撑着无锡不断前行的步伐。
1964年,无锡桥梁专家苏颂源创建了双曲拱桥,这一创新成果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无锡桥梁建设的道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一座桥都见证了人们为生活奔波的足迹,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双曲拱桥的成功创建,不仅在无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1987年,邮电部发行的无锡双曲拱桥邮票,更是让这一创新成果走向了全国,成为无锡的骄傲。
1980年代以后,无锡的桥梁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京杭新运河的开凿,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为无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一座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它们横跨运河,连接着两岸的繁荣。进入21世纪,无锡的城市建设步伐如同疾驰的骏马,桥梁的建造越发气势恢宏。2003年,无锡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造桥年”,蠡湖大桥、蓉湖大桥、文化宫桥、环湖路桥、金城大桥、凤宾立交桥等众多桥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近年来,无锡的桥梁建设更是日新月异。2010年以后,新吴区的菱湖大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先进的设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座大桥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横跨在宽阔的水面上。桥身线条流畅,主塔高耸入云,夜晚灯光璀璨,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图。
还有那太湖隧道马山侧风塔景观桥,它不仅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桥身与风塔完美融合,独特的造型仿佛是太湖边的一颗璀璨明珠。白天,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夜晚,灯光的点缀使其如梦如幻,成为太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0年建成的凤翔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中的凤翔大桥,其主桥采用了钢结构系杆拱桥设计,造型优美,宛如一道彩虹跨越在河道之上。桥面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河水静静流淌,动静之间,展现出无锡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宁静。
2024年,新落成的蠡湖湾大桥更是无锡桥梁建设的新杰作。它以其智能化的设计和环保的理念,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新象征。桥身上的智能照明系统,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天气条件自动调节亮度和色彩,为城市的夜晚增添了浪漫与温馨。
2005年,市政部门经过全面普查,全市城乡竟拥有各种大小桥梁3277座。其中,二三十年桥龄的居多,这也意味着旧桥在不断更新换代。而在乡区,一些古桥如扬名、华庄的巡塘、梁塘、元塘3座古石拱桥,因河而名,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前两桥已被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国军队曾从这预凿的三条内河轻舟而出,包围越国军队,最终取得胜利,为这些古桥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如今又过去了近20年,无锡的桥梁应该有4000座了吧?
无锡的桥梁,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见证了无锡从一个古老的水乡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繁华都市。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在这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无锡的桥梁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倾倒。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无锡的桥梁被灯光装点得如梦如幻。河水在桥下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往事。桥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他们或许是归家的游子,或许是远方的来客,但无论来自何方,都能在这一座座桥梁上感受到无锡的温暖与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无锡的桥,恰似这诗里的妙景,将江南的温婉与风雅悄然绾结。它们凝聚着无锡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已然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岁月悠悠,桥影幢幢,它们见证了往昔的沧桑,承载着当下的奋进。往后的时光,无锡的桥梁仍会静卧于这片土地,守望着岁月更迭,陪伴这座城市走过风雨,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在历史的长卷中续写属于江南水乡的新传奇。
文章中,无锡的桥梁被描绘成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每一座桥,无论是古朴的石桥还是现代的钢梁桥,都是无锡历史的见证者,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它们静默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无锡从一个古老的水乡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繁华都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徐霞客和中山大三郎的故事,它们不仅展示了无锡桥梁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更让我感受到了无锡桥梁的国际影响力。徐霞客的游记和中山大三郎的歌曲《清名桥》,都让无锡的桥梁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桥梁,让无锡的故事传遍世界。文章最后,将无锡桥梁的未来发展与城市的精神象征紧密联系起来,让我对无锡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桥梁不仅是无锡的过去,更是无锡的现在和未来。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着人民的梦想,引领着无锡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理解了桥梁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历史的见证者。无锡的桥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倾倒,它们是无锡人民情感的纽带,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脊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能够亲自踏上无锡的桥梁,去感受那份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体验那份来自江南水乡的温婉与风雅。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