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宁静】丹江孝俗(散文)
在丹江流域一带,老人家入土为安后并不意味着儿女们任务已经完成,陆陆续续的后续环节在等着。
从老人家下葬当天开始,连续三个夜晚得在老人的坟前放一些木头疙瘩,点燃,这叫捂火。人们说老人到了那厢会受到孤魂野鬼的欺负,有了火源,邪魔歪道之流就不敢靠近了。虽然这事说起来有些滑稽,但也侧方面反映了儿女们对老人家离世的不舍,想方设法用唯心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去“报得三春晖”。
到了第三天,是给老人家垒大门的日子。在老人的脚部的地方砌石头或砖头,砌成一挡墙,挡墙正中的根部留一小门,是儿女们烧纸化钱的地方,挡墙的砖用青砖,不能用红砖,因为鬼魂怕红。挡墙呈弧形,后向橛、弧形顶部和小门中心是三点一线。
紧接着要给老人逢七烧纸。从老人归天开始算起,第七天算作头七,后面的七开始又从第一天算起,人们称之为七连七。值得一提的是后人们要算五七是否犯八,就是到了五七那天看会不会遇到阴历初八、十八或二十八,人们说:“五七犯八,阎王打叉。”意思是遇到五七犯八那天是五阎王值班,五阎王脾气爆,动不动就使厉害鞭打新到的鬼魂,直到打得皮开肉绽为止。若是算着五七犯八,儿女们去烧纸时就要带一把伞,把伞撑起来,用意显而易见,就是用伞去挡五阎王的鞭子头,这把伞就是老人家的保护伞。另一个计较就是“闺女不烧尽妻纸”。这是N辈爷爷传给N辈儿孙的规矩,有什么讲究,问了N个人,N个人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单单从个人的观点看,应该是重男轻女的劣习。
百日烧纸是少不了的。老人下世第100天,儿女们集中到老人的坟头,祭奠老人,共话老人的恩情。
从死后开始那一年开始,过春节时老人的儿子家不贴红对联,要贴也是绿对联,灯节时大门口不能“大红灯笼高高挂”。倒是老人的坟头要挂上灯笼,俗称“点灯”。闺女家要蒸上供香馍,那供香馍一斤面只蒸一个,农用锅一锅只能蒸一个,一共得九个蒸。供香馍篮子里放上香裱火纸和蚕豆面捏的灯盏,回娘家为老人家点灯,先去老人的坟头祭奠,再回娘家吃饭。当然,晚上点灯就得由其儿子代劳。每年的元宵晚上,若是云遮月,你朝后山上看,到处是红红点点。点灯得有三个晚上,分别是正月十五、十六和十七。一连持续三年。
三年之内,做闺女的得穿孝鞋,就是用一块白布缝在鞋子上面,亲生闺女整个鞋面都蒙白布,侄女或孙女蒙一半。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制的白色帆布鞋的问世,冲淡了古人留下来的规矩,现在蒙白布鞋的女人越来越少了。
三年之内,老人的儿孙们禁婚,要想结婚得等到脱下孝服之后。
第二年到了老人死的那一天,人们称之为头周年。头周年时儿女们头戴孝手巾到坟上祭奠。二周年亦是如此。
最隆重的当属三周年,因为儿女们要脱下孝衫,这叫除服,在丹江一带称为谢孝,也有的认为应该是“卸”孝。除服定在哪一天,要找阴阳先生看,阴阳先生会在老人的忌日之前找日子,因为有个讲究是应前不应后。日子一定,头天下午,家门里的孝子贤孙头戴孝手巾到坟上要去请灵,长子则把装有老人遗像的相框背朝外揣在怀里,照相术普及以前用的是牌位,一行人默不声息地到了坟上,炮声响,唢呐鸣,锣鼓跟奏。长子跪下,恭恭敬敬把相框面朝外放端正,上香、烧纸、磕头,并喊亲人的称呼,说:“我们来请您回家”,这个过程叫请灵。
长子起身抱起相框,面朝外,其余人纷纷磕头紧跟,唢呐锣鼓断后。到家后长子把遗像端端正正放在屋内的祭奠桌上。桌上早已摆满了祭品,点燃了蜡烛,蜡烛是红的。
一切准备就绪,主家等待迎客。有两方客人不能怠慢,第一路是舅家,因为舅家也往往要请上唢呐锣鼓班子来为逝者送灵,一到村口,舅家的炮声响起,主家的唢呐锣鼓班子出动,要去迎接,主家随着舅家的炮声也要放炮回应,以示回礼。双方打过招呼后,主家唢呐锣鼓班子在前,主家的闪在一边敲打奏乐,候舅家人走过后,主家的锣鼓唢呐才能动身。进了主家院子也一样,当舅家人坐定后,锣鼓继续敲击一阵子,舅家的锣鼓停,主家的才能住点。
第二路客人是闺女家,因为闺女家也要张罗着一些祭品送来。闺女家要备纸扎,逝者是男的要备马,马身上放着老人生前的旧衣服,马头上写着老人的名字,名字后面还有字,是“之用”或“之驾”等,女的备轿,轿上也得写名字做标记。马和轿子都好办,经营冥产品店里就有,直接掏钱去买就行,最难办的是看桌,因为看桌得找人捏。丹江流域一带会做看桌的人不多,一位李姓艺人的手艺特别好,远近出名,他把水和鸡蛋清调匀,兑入上好的面粉中,开始揉面,揉到一定程度用塑料薄膜捂紧,没有塑料薄膜时代用的是湿毛巾,等待一定时间才能开始捏,等的过程叫“醒面”。艺人捏出鸟儿、鱼、茄子、螃蟹、龟之类的面产品,放进一个小碟中,涂色后再淋上油,惟妙惟肖。这样的面产品一共得九盘,最后把盘子放进簸箩里,闺女家找人抬着直接上路回娘家。沿路的人跟着看看桌,评头品足,所以行进的速度很慢。可见,在古代,丹江流域的人已开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祭奠仪式放在晚上。至于为什么要等到晚上,上学时听历史老师讲过,说我们都是楚人的后代,楚人开国拓疆时生活条件很苦,连像样的祭祀品也没有,就只好做贼到邻国鄀国去偷。偷来一头小黄牛,担心白天祭祀被鄀国人发现,就在晚上把牛杀了,偷偷祭祀。从那时起,丹江流域一带的祭奠老人仪式一般都在晚上进行。
历史老师说的,我没去考证,但侧面反映了丹江流域一带浓厚的祭奠气氛和个性特点。
祭奠前,在院里准备一张祭奠桌,桌上摆满祭品,中心位置留着,供放老人的遗像,祭桌两边摆纸扎,
准备的纸扎有一个楼房,叫中五彩,所有纸扎都是以它为主,中五彩的大门画着端端的虚线,纸在连着,到烧的时候由舅家用剃须刀片划开,这叫“开门”。
祭桌两边摆放纸扎,中五彩在最醒目的位置,汽车、冰箱、电视、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等,上面也都得写上逝者的名字,只是在童男童女身上有点出入,得写上:“某某所使唤的家童”。为什么写名字?是儿女们担心纸扎烧掉后被外鬼偷走或厉鬼抢走。
祭奠开始,主持仪式的执客简单说一些老人生前的品德和儿女们思念老人之情,接着开始喊:“某府谢孝之喜正式开始,姜太公到此,诸神退位。下面由逝者长子请出老人家幽灵,享受儿孙香火,亲邻跪拜!”
炮声、锣鼓声、唢呐声跟进,长子头戴孝手巾,恭恭敬敬将老人遗像抱出放到祭桌最中心的位置。
执客又喊:“有请老人家长子上第一柱香,以答谢亲戚邻居前来捧场和帮忙。”
长子上香之后,锣鼓唢呐停,电子琴上阵,弹奏出比较欢快的音乐,因为在丹江一带的人看来,老人家谢孝是喜事,是老人家的彻底解脱,也是儿女们的尽孝告一段落。
下面该论资排辈了,次序大概是:干亲在前,接着是老舅家、少舅家、儿女亲家、姨家姑家、表家,剩余的以此类推。每一个人上香都要放一挂炮,旁边有专人放炮。
第二天是正奠,主家在大门上贴红对联,门楣上基本是:思亲依旧、吐故纳新、辞旧迎新、三年孝满等等,门框上基本要体现脱白衫、换青衫的意思,两个大门一个贴“除”,一个贴“服”。
午宴结束得较早,因为最主要的任务是送灵。送灵顺序是长子抱老人遗像走在队伍最前方,次子抱牌位紧跟,后面就是闺女家的簸箩看桌,接着是主家的簸箩吃桌,吃桌也是九个盘,全是熟的成品菜,再后来是供香馍,其他的是前来谢孝的客人。锣鼓唢呐的走序也有讲究,客人辈分高的,一般是舅家在前开路,主家的断后。
到了墓地,谢孝开始,长子依然是第一柱香,他上香并不意味着他要换蓝衫,因为他是为后来上香者抛砖引玉的。
下面的上香的次序和前一天晚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上过香之后,卸掉头上的孝手巾,接过主家递过来的带颜色手巾。客人谢孝完毕才轮到家门的子子孙孙,这个时候长子头上的孝手巾才能摘掉。
舅家派代表给中五彩开门,把从家里带来的牌位放进中五彩中,炮声响起,烧纸扎开始。火烬,礼仪毕。
看桌的担心找一个僻静处倒掉,宴请野地里的飞禽走兽,吃着的东西抬回,乡邻们都争着吃,有人说压灾,有人说吃了牙不疼。
送走客人,儿女们守孝任务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