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墨点无多泪点多(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墨点无多泪点多(散文) ——记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


作者:梅子青 秀才,245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3发表时间:2024-08-10 21:39:42

八大山人有一首题画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为夫子自道,言简意赅地总结出其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特色,同时更体现他作为明代遗少的心境。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自己皇族后裔身份,亦未摆脱新朝代对他的压制和迫害,他内心复杂、情感丰沛、思想活跃,现实窒息了的才情和抱负,从而也获得了另类力量——压而不服,使他那些流诸笔端的线条形象,盘曲虬劲,有了抗争的意味。
   老来习书,选择八大山人作为临摹对象,冥冥中有对他品格精神的赞服。我的习书生涯从五十岁真正开始,没有循行由楷书再行书的路数,而是一下子相中了八大山人的《千字文》。当时是懵懂的,好在有老师指导,但确乎不明白做这样的选择到底好在哪里。刚开始,凭着一股热情,有时一晚上就划拉完了整篇内容。老师同学见了,不好太打击我,一面夸赞我勤奋,一面眼里露出不屑。练得多了,也从老师同学的只言片语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才明白,习练《千文字》好在字数多、字形变化不大,容易上手。但一笔一画似是而非并不能得其精髓,形似更要神似。
   八大山人,名朱耷,朱元璋十七子朱权九世孙。朱元璋儿子宁王朱权受封南昌,其族子孙世居南昌。八大山人十九岁时,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崇桢皇帝上吊自杀,三月十九日是其忌日。八大山人签印中有一枚鸟形图,包含三月十九。可见其对明王朝覆灭,自己成为遗民这件事多么不能释怀?
   青云谱道院始建于西汉年间,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至今尚存梅湖。晋朝年间,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太极观”,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赐为“天宁观”。三十六岁时八大山人觅得天宁寺,并住了进去,不久萌生改建念头,并付诸实施。改建后的“天宁观”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出自道家神话“吕洞宾驾青云来降”,同时朱耷按照“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种植许多桂花树,很有点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意思。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尚在,多不以道观示人,而是以“八大山人纪念馆”吸引众多崇拜者。每次困感于“写不像”,我就会到那里去汲取养分。
   八大山人纪念馆四面环水,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南面为原青云谱道院,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名“真赏楼”。八大山人纪念馆为赣派建筑风格,白墙黑瓦,寓意阴阳。馆内收藏八大山人四十余幅真迹。
   八大山人的画名甚于书名,“真赏楼”有他的多幅遗作,其中以《孤松图》《椿鹿图》《双鹰图》最为著名。
   《孤松图》,画中孤松挺劲,外形浑圆,筋骨似铁,老迈苍劲;那些沉着昂扬的松针,细细缕缕,明明白白。作品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作者追求的不在物形,而在松树的内在精神和品格,体现了八大山人简约深邃、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画面左下角有近代国画大师,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题跋,其中不乏景仰之情。
   另一幅《椿鹿图》,是另一番风情。成年鹿举头仰望椿树,右边一只白眼,简单两笔,不甘不屈的情态一览无余。无言却在述说,仿佛是要祈求苍天,对万物多一些眷顾;仿佛是要探求生命本源,为自己寻求清净惬意的归宿。与画鹿用墨不同,八大山人画椿树时笔醮浓墨,树干虬劲,枝桠浓淡焦润颇有韵律。他以神写形,给人以稳定、典雅、和谐的感觉,形成画面均衡、和谐、统一的柔和美。
   再一幅《双鹰图》,亦是经典,为八大山人晚年画鹰代表作。八大山人善画鹰,取法于明代大画家林良,然在用笔之简洁,用墨之洒脱上,无不显出其青出于蓝胜于蓝。画面上两只苍鹰相互顾盼,枯木顽石置于其间,造型独特,画风圆润,高低俯仰之间,英武之气,跃然纸上。
   八大山人的书法与其画风如出一辙,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在结构上表现出极大的创新和个性,像画风一样,打破常规,显得“反常”。
   八大山人的大字少见,“涉事”主体两字,字形较大。此作笔法简洁,线质匀称,字形组合整体均衡、个体奇崛,“涉”字形扁平,左小右大,“步”压得很扁;“事”字形长,带着一个长尾巴,两个字形成鲜明对比。谋篇布局,大开大合、任性驰骋,灵妙合辙、胸意抒达。正文与落款小字对比恰当、疏密有致。统篇观之,符合八大山人所追求的境界。他希望历经磨难,达到空寂圆通的境界。
   通观八大山人书法作品,类似的特点非常明显。通过结构的拆解和夸张,打破了传统、雅致的模式,成就结构空间的独特性。他的书法作品‌黑白、浓枯、虚实对比强烈。字与字呼应奇绝,总能化险为夷。留白延伸了字内字外空间,字法独特章法亦妙趣横生。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节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得作品空间更为松动和开放,给人一种自由、流动的自在感。
   在处理字形结体时,八大山人错开中心,不循规蹈矩生硬对称,结构奇崛冲突强烈。他的字形多半是左低右高、左紧右松,相比很多书家来说更为大胆。印象中,八大山人的“为”“书”“顾”“过”等皆具有如此特征。
   此外,八大山人在结字和章法上往往能因“形”造“势”,打破视觉常规,颠覆固有的结字空间和章法安排,他的这种巧思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书写中随兴生发,自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
   后来,我临摹过八大山人书陶渊明《桃花源记》,与文章内容契合的自然属性,在八大山人笔下完成锦上添花。每次临写到:“数十步,豁然开朗”,我都有种欣欣然的感觉,恨不得拥抱大自然,与天地浑然一体。《桃花源记》全篇疏阔,气息通透,变化主要体现在字形大小上。“数十步”一组,“数”一字占格,大于“十步”两字,路途极短以及作者急切的心情,从字形里完全可以感知。“豁然开朗”一组,“豁”字左高右低、左小右大,与“豁”本意切合。最妙的还数“朗”字,“月”以草书符号表达,上小下大,如洞开的大门,一览无余。
   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深受‌董其昌书法理论和创作思想的影响。他在笔墨意境、结构布局上遵循董其昌的理念,尤其是在个人风格的培养上,展现了与董其昌相似的追求和境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也反映在他对前人书风的态度和选择上。八大山人的书法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在学习和临摹董其昌书法风格之后,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临习八大山人书法,很难。字形的夸张处理不容易到位,然而更难的是他的书法体现出来的风骨和意趣。他独特的风骨意趣与他的身世有关。每次看到他的“个山小像”,我就会想那样一个精瘦的老头,内在蕴藏的力量何其强大,忍受追捕猎杀,整日装疯卖傻;忍受国破家亡,遁入空门又谨持道法,内心割裂且纠结。看到他“八大山人”的签名,有时“哭之”,有时“笑之”,眼前始终浮现一个狷介、孤独、倔强的背影。八大山人独特的人生,养成了他独特的性格;也只有经过独特的艰辛和努力,八大山人才有独特的艺术流芳千古。
   “墨点无多泪点多”,无比贴切。

共 28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作者以《墨点无多泪点多》引出八大山人。她从八大山人朱耷的心境入手,从他压而不服的线条形象,盘曲虬劲中的抗争意味,而定义为时代中的另类力量。对于年过半百刚步入习书大门的作者来说,选择八大山人的《千字文》作为临摹对象,其缘由就是对他品格精神的赞服。在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中,她所付出的,是不断地走入八大山人,去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去洞察他为何如此的根源,去拜谒八大山人纪念馆。馆内的孤松图轴、椿鹿图、双鹰图轴,书画和书法相同的独特画风,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其打破常规,具有“反常”的特点。作者又深入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去解析八大山人打破传统、雅致的模式,成就结构空间的独特性,给人一种自由、流动的观感。这般因“形”造“势”,学习起来更徒增难点,以带给作者坚持的动能和信念。如此更为契合他的“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自我总结。如此传承,更有现实意义!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1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4-08-10 23:02:14
  能静下心写字的人,都是我敬佩的人。姐姐真棒!
回复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4-08-11 11:18:53
  读书写文练字都一样,静下心都不容易。习练八大山人很多年,本来颇有些体会,一直未做好行书准备。这次为了征文,又在外面,还带孙子。没写好,再完善。谢谢妹妹鼓励!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8-11 21:18:4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