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金文】徐一波诗歌赏析(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金文】徐一波诗歌赏析(作品赏析)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8发表时间:2024-08-14 21:56:38
摘要:沃尔科特的教育经历同样为他的文学之路添砖加瓦。他曾在加勒比海多个国家任教,与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情。而后,他又前往美国的大学任教,进一步接触到了更为广阔和多样的世界体系。这些经历使他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人生、社会与世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邃的见解。

原诗:
  
   力 量‖德里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
  
   生命将不断把草叶砸进土里。
  
   我羡慕这暴力;
   爱情是铁。我羡慕
  
   碎浪和岩石之间的野蛮的交易。
   它们之间互相理解。
  
   我甚至可以理解
   奔跑的雄狮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
   她眼中含有某种对恐怖的默许
  
   我将永远不能理解的
   是这只野兽,他写下一切
   并且自诩为生命的核心
   (西川译)
  
   作者简介‖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2017),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印度群岛》《白鹭》等。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1953年,毕业于西印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出版诗集《在绿夜里》。曾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和2011年艾略特奖。2017年3月17日在圣卢西亚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徐一波赏读‖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圣卢西亚这个名字或许十分陌生,这主要是因为它尚未与中国大陆建交。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岛国,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区一个火山岛上,面积不过 600 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 20 万,曾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直至 1979 年才宣告独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袖珍小国,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两次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其中,诗人沃尔科特于 1992 年凭借长诗《奥麦罗斯》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沃尔科特的崛起,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文化的苍穹,留下令人瞩目的光芒。而他成功的秘诀,无疑得益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击。沃尔科特独特的身世背景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石。他拥有英国、荷兰和非洲的血统,家庭讲英语,信奉卫理公会教,而周围的邻居大多讲法语,信奉天主教。这种多元文化的交织,既带来了冲突,也孕育了和谐共生的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沃尔科特自幼便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无疑丰富了他内心的世界,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沃尔科特的教育经历同样为他的文学之路添砖加瓦。他曾在加勒比海多个国家任教,与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情。而后,他又前往美国的大学任教,进一步接触到了更为广阔和多样的世界体系。这些经历使他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人生、社会与世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邃的见解。
   在美国,沃尔科特还得到了俄裔美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推崇。布罗茨基慧眼识珠,将这位岛国诗人的诗作推向了世界舞台。正是因为布罗茨基的大力推介,沃尔科特的作品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领略到了加勒比海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沃尔科特卓越的诗歌才华。
   沃尔科特的成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融合的巨大力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冲突与和谐共生,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思考深度,使其能够突破地域和种族的限制,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审视世界,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去表达内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对加勒比海地区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描绘与反思。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圣卢西亚那炽热的阳光、碧蓝的大海、丰饶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挣扎。他用诗歌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让世界看到了这个小岛国的魅力与灵魂。沃尔科特的获奖,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圣卢西亚这个国家的骄傲。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更多的交流与理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圣卢西亚将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沃尔科特的诗歌,也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在阅读了这首以《力量》为主题的诗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诗中所展现的自然界的暴力美学,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沃尔科特,这位集诗人与画家才华于一身的艺术家,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力量的自然世界。草的生长,那看似柔弱却无比坚定的力量,从叶片至草根的蔓延,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息。它们的繁殖,绵密而坚韧,比钢铁更具令人敬畏的力量。波浪与岩石的激烈撞击,雄狮对雌鹿的凶猛捕猎,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残酷而又必然的存在。
   自然界的暴力虽带来了破碎与死亡,但却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推动着世界不断地演化与前进。正如没有小草顽强地扎根,就不会有新生命的持续涌现;没有波浪与岩石的碰撞,就不会有海陆的变迁;没有狮群对鹿群的捕猎,就不会有生物的优胜劣汰和进化。所以,我们应当理解并接受这种自然的暴力,它是世界运行的规律,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
   然而,诗人话锋的突然转变,让我们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他所不理解的“这只野兽”,自诩为生命的核心,或许并非单纯指自然界中的雄狮,而是指向了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的全体。当诗人以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的价值观相互碰撞、争夺,这种行为是否也可被视为一种暴力?诗人在自嘲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脱离自然法则的人为暴力的质疑。或许,我们需要从自然界的暴力美学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规律,以更加平和、理性的方式运用我们的力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原始、野蛮而又蕴含深意的世界。
   诗一开始,生命瞬间勾勒出强大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推进。这种“砸”的动作,充满了暴力和决绝,却也暗示着生命的执着与坚定。诗人直言“我羡慕这暴力”,因为在他眼中,这是生命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象征。
   “爱情是铁”这一比喻新颖而深刻,将爱情的坚韧和不可动摇的特质形象地展现出来。紧接着,诗人描述碎浪和岩石之间的“野蛮交易”,它们相互理解,仿佛在这激烈的碰撞中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对自然界中强大力量相互作用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力量的存在和其复杂的表现形式。
   然而,诗中也存在着诗人“永远不能理解”的部分。奔跑的雄狮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雌鹿眼中对恐怖的默许,这或许是生命中残酷却又必然的法则。但更让诗人困惑的是那只“写下一切并且自诩为生命的核心”的野兽。这只野兽可能象征着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过度自信和对生命的片面理解。
   然而,诗的结尾却话锋一转,“我将永远不能理解的,是这只野兽,他写下一切,并且自诩为生命的核心”。这里的“野兽”或许象征着人类自身,人类总是试图去掌控和定义一切,自认为是生命的主宰,但却往往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全部奥秘。这是诗人对人类盲目自大的一种批判,也是对生命无限深邃与未知的一种慨叹。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力量的敬畏、思索和质疑。沃尔科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既有其强大、坚定的一面,也有其神秘、难以捉摸的一面。它促使我们思考自身在这强大的生命洪流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我们对力量的认知和运用是否恰当。(原创首发)
  
  

共 27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思想内涵的解析文章,文章不仅论述了多元文化对诗人的影响,叶分析了自然界暴力美学的思考和意义。作品分析了“野兽”这种令人敬畏的暴力试图凭借野蛮控制一切,成为人类命运的核心,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种深度思索。作品的思想需要解读,解读让我们更加理解作品。正如分析中所说:过生动的意象和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既有其强大、坚定的一面,也有其神秘、难以捉摸的一面。它促使我们思考自身在这强大的生命洪流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我们对力量的认知和运用是否恰当。也许诗人之所以不理解生命这头野兽,正是因为作者敬畏生命的强大,却恐惧野兽改写历史、自以为中心的狂妄,担忧人类崇尚暴力会给人间带来无法挽回的劫难。感谢老师赐稿,推荐阅读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14 21:57:30
  文笔老辣,思想敏锐!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14 21:58:03
  富有内涵,令人深思。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8-14 22:25:49
  感谢老师投稿,意境深远,内涵深刻,文笔老练,知识渊博。向老师学习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08-14 22:35:06
  老师们的赞誉,是我文学写作的不竭的动力!向老师问好,秋日大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