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智慧之源——坎儿井(散文)
一
在新疆旅游,不能不去坎儿井。它是新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源,也是新疆众多旅游景点中一道璀璨夺目的靓丽风景。
乘汽车从吐鲁番市出发,行驶40分钟,便是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一队的坎儿井。
说实话,初听这个名字,一点概念都没有,总以为就是一般的水井。即便导游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坎儿井实际就是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通过人工挖掘竖井和地下渠道,将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引出地表,以满足沙漠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供水方式,我也仍然无法形成清晰的概念,以至于下了汽车,来到熙熙攘攘的乐坎儿井园入口处,脑子里都是懵懂和模糊的。
也许这种懵懂和模糊提醒了导游,一进入乐园,他便带我们直奔坎儿井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坎儿井穿越戈壁、将天山雪水引向绿洲情景的沙盘。旁边是纵剖面的动态模型,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坎儿井的地理条件、内部构造以及整个开挖和维护过程。让原本立体抽象的概念经过平面化处理,变得更加直观,即使之前对坎儿井一无所知,在看到这个模型后,也能对其有较为深入地了解。尤其是通过导游的详细介绍,坎儿井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具体来说,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它们间隔一定的距离,像一串珍珠镶嵌在大地之上。
暗渠是将地下含水层的浅层水引出地面的关键部分,其建造需要精准的测量和高超的技艺,以确保水能顺利流淌。
明渠是指坎儿井出水口到涝坝(蓄水池)的部分,其作用是将从出水口流出的水输送到涝坝或农田。
而涝坝则像一个温柔的怀抱,储存着珍贵的水资源,起着调节水量和沉淀泥沙的作用
在建造过程中,人们先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水源,然后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有了清晰明了的坎儿井沙盘和纵剖面动态模型做支撑,我的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对古代新疆劳动人民的智慧之源产生了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跟着导游,沿着古人智慧的足迹,走进坎儿井。
二
顺着螺旋式的阶梯往下走,一股凉意扑面而来。相比地面上的燥热,这里的温度简直就是天堂。
这就是坎儿井的暗渠。
暗渠只有1.5米高左右,只能容纳一个人蹲着去挖。之所以我们能在里面直立行走,且相对宽敞,那是为了更好地供游客参观才增高的,但同时也保留了原生态的坎儿井暗渠。
在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了潺潺流淌的井水,清澈而宁静,呈现出幽暗的情景。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来自天山的雪水。
在黑暗的甬道中前行,每隔几米头顶就会有一个井眼透出亮光。这便是竖井。竖井的深度和间距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位等因素来确定位置。通常呈圆形或方形,井口用砖石等材料进行加固,以防止坍塌。一般来说,竖井越深,间距越大;竖井越浅,间距越小。
借着由进口透出的亮光,我们看到通道的墙壁是由泥土或砖石构成,清晰地保留着一些原始的挖掘痕迹,给人一种古朴而真实的感觉。
抚摸着坚硬的墙壁!我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真是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创造出这样伟大的工程的!”
“是啊,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身旁的伙伴也紧接了一句。
走在前面的导游听到我们赞叹坎儿井,也跟着回过头来,指着幽暗的渠道说:“是呀,坎儿井工程的建成,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也融入了居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世代新疆人民所称赞。”他停顿了一下,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笑着问道:“不过,关于坎儿井的神奇传说,你们听说过吗?”
我们赶紧摇头否定。
他清了清嗓子,一边慢慢走着,一边介绍起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山北面的一个汗国里,有个青年叫哈吾勒,他与美丽的姑娘尼露拜尔相亲相爱。然而,在他俩准备举办婚礼时,汗国的国王偶然遇见了尼露拜尔,被她的美貌所迷,想要将她带进王宫。尼露拜尔坚决不肯,并表明自己已有意中人。国王便叫来了哈吾勒,提出两个条件:一是答应国王带走尼露拜尔,哈吾勒可分得汗国的一大块土地,从此享受荣华富贵;二是若不答应,就将他们俩赶到天山南面的戈壁。为了爱情,哈吾勒和尼露拜尔毅然选择了后者。
在那片严酷的干旱荒漠中,为了生存,他们四处找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们找到了有草的地方。于是,这对情人满怀信心地开始挖水。最终,在几丈深的地下,甜甜的水如珍珠般从沙子和石子中涌了出来。但是,一桶桶地取水,难以浇灌太多土地。尼露拜尔观察四周后说:“南边的地势低,如果咱们向那里引,水不就从地下出来了吗?”哈吾勒被她的智慧打动,继续努力,终于让水流见到了太阳。从此,他们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不少人听闻这个消息,纷纷搬来,农田越来越多,戈壁逐渐变成了绿洲。
听到这里,借着刚才沙盘和纵剖面模型的直观图形,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群古代工匠们挖掘坎儿井的情景。在这仅容一人的狭窄黑暗空间里,他们手持简陋的工具,跪着或趴着在冰冷的地下,用铁镐和铁锹,一点点地向前摸索着挖掘。一段几百米的地下通道,他们不知要挖掘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又有多少无法预测的塌方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可他们就是毫不畏惧,不改初衷。为了让这片土地绽放出绿色的希望,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这些他们,不就是在这一神奇的传说感召下那些挖井的人们吗?
他们是智慧的化身,是勤劳的新疆人民,
不觉间,我们来到了一处稍微宽敞的通道口。这里的暗渠完全是敞开的,伸手触摸,清凉沁骨,不像通道的水被一层厚厚的玻璃隔开,只能观看,无法触摸。
我们兴奋地赶紧拍照。有的蹲在水边,掬一口清凉的水到嘴边;有的弯着腰,以通道的墙壁和清凉的水做背景;还有的干脆拿出一个空水瓶,灌了满满一瓶子水举得高高。等这一个个美丽的瞬间被手机定格成一张张美好的画面时,我们才沿着通道口走了出来。
三
当我们踏上游览坎儿井明渠的路途,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瞬间在眼前铺展开来。
明渠中的水清澈得如同无瑕的水晶,波光粼粼。那潺潺的水流声,仿佛是一位老者在低声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水面上倒映着如棉花糖般的白云和周边葱郁的绿树,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天然画卷。
渠道两侧,绿草如茵,野花宛如繁星般点缀其间,散发出阵阵芬芳,那芬芳好似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偶尔能看到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们就像大自然派出的精灵,为这片美景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沿着明渠前行,我们发现周边的农田里,农作物仿佛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孩子,精神抖擞,生机勃勃,这都得益于坎儿井那如母亲般无私的滋养。偶尔有几个农民在田间劳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如阳光般灿烂的丰收期待和喜悦。
明渠上横跨着一座小巧而古朴的石桥,走在桥上,俯瞰着流淌的渠水,那水就像一条灵动的丝带,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感受着微风拂面,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惬意,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我们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在明渠边或驻足停留,或拍照留念,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清凉的渠水,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六月的阳光火烧般地炙烤着我们,但我的心里却清凉如水,忘记了炎热,忘记的烦恼,完全沉浸在这片宁静而美好的世界里。
我在想,坎儿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灌溉设施,更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源,见证了当地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我愿将这份震撼与感动深藏心底,让坎儿井的智慧之光永远照亮我的前行之路。
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离开了坎儿井,离开了这一神奇的土地。
二〇二四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