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此生难忘是师恩 ——记我的恩师陈文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位对我影响最深,使我终生受益的人,他就是我当插班生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陈文。
每当想起陈文老师,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位宽袍阔袖,风骨峭峻的文人雅士,他一手抚须,一手高擎酒杯,正仰望一轮明月吟哦嗟叹……他是谁?我不能确定,总觉得,他与陈文老师是那么的神似,仿佛陈老师穿越了千年,回到了唐宋。
幸遇陈文老师,是在1980年我高考落榜之后。那一年,陈文老师任教的辽阳市七中文科班,有多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声名鹊起。因此,暑假期间,我的五中班主任郑殿海老师,把我和彦凯同学叫回学校,建议我们转到七中插班复读。我们听从了郑老师的建议,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五中。
第一次见陈老师是在七中传达室。那天,我们早早来到传达室,等待拜见陈老师。电话打过去不久,一位戴眼镜的老教师推门走了进来,微笑着自我介绍道:“我是陈文,欢迎你们来!”说着,快步走过来与我们一一握手。我暗自打量陈老师——果然人如其名!陈老师中等身材,着一身整洁的蓝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宽阔的额头下,一双睿智的眼睛透出真诚与温暖。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心中高兴地想:“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就这样,陈老师收留了我们两个落榜生,从此开始了我与恩师逾四十年的师生情缘,他成为我一生的恩师。
记得,恩师讲课时常常手扶课桌,眉头微蹙,目光中不时透出思索的神情,抑扬顿挫的辽南口音,语速不疾不徐,声调不高不低极富磁性。我最喜欢上恩师的古文课,尤其是诗词和散文,那瑰丽典雅的文字与悦耳动听的韵律交相辉映之美,令我陶醉,每次上课我都聚精会神地听讲,津津有味地感悟古典文学之美。
恩师精研古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每当遇到疑难句式或字词,他都会先启发学生联系前后文,或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他再耐心地举例,讲解,给出正确答案。
陈老师还善于总结归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把开启古文宝藏的钥匙交给学生。古文中有十八个常用虚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有不同的词性和意思,较难掌握,是学习古文的难点。针对这些虚词,陈老师经常跳出课堂旁征博引,举出一个个典型句式,一个词一个词地深入讲解,总结出其使用规律,使学生既能准确理解当前句式,又能举一反三,套用在其他句式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翻译能力,为学生学好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老师还是解读古诗文意境的高手。记得,在学习李白那首著名的记梦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他把这首诗的意境解读得出神入化,似真似幻,尤其是讲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我听得入了迷,恍惚间,好像自己也进入到那个美妙的梦境中:我仿佛看见一轮明月映照着烟波浩渺的镜湖,李白一袭素袍,披月光,御轻风,衣袂飘飘,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飞渡而去,直抵剡溪……从那以后,这首诗成为我最喜爱的诗之一,时常默诵一段,品味一番。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考中占的分值很大。恩师对作文抓得很紧,每隔一个星期就留一篇作文,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他经常提醒学生,要吃透标题要旨,紧扣主题,突出重点,深入再深入地思考,特别强调修改的重要性,经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记得当年写过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我写的是某天雨夜放学,我骑车路过泥泞的道路回到家,母亲不顾一天的劳累,为我做饭,擦洗满是泥巴的自行车的真实故事。文中,我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了放学的经过、我急迫回家的心情、行路的艰难等,而写到母亲时,却只有寥寥数语便草草结尾了。我当时对这篇作文还比较满意,满心期待会得个“优”或“良”。没想到,作文发回来后,恩师写了长长的评语,首先肯定了前半部分的描写,最后指出:“作文的主题是母亲,这是重点,为什么不多写一写母亲呢?”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犯了没抓住重点的毛病。当时我本打算重写一遍,可一时偷懒就没写,后来竟把这事忘记了,至今觉得愧对恩师。不过,通过这次恩师的指教,我后来写作文时便很注意抓重点这个问题。
每次作文讲评时,恩师还会抽出一两篇范文让作者朗读,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和借鉴。我也有幸朗读过自己的作文,这无疑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增强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那段时间,通过恩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反复练习,我的作文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不再惧怕写作文了。
那时,我最喜欢看恩师批阅作文时留下的字迹,每次作文本发下来,都第一时间翻开本子认真查看。这些字迹,有的是鼓励的话语,有的是指出的不足和修改意见,还有直线、波浪线等。这些鲜红的字迹,在我看来都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美,像灼灼放光的火把为我拨开迷雾指引前路,也为我播下了热爱文字的火种。
教育以德为先,立人先立诚。在抓好教学的同时,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看重诚信的养成。然而,他从不夸夸其谈地说教,更没有疾言厉色的批评,而是寓教于学,在教学中阐发人生感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年的一件小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天,市教委派两位老师来我们班考察语文教学。在此之前,陈老师没有透露一点风声,也没有改变教学进程。记得那天学习的课文是《唐雎不辱使命》。上课时,陈老师仍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泰然自若。他先介绍了文章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逐段朗读、翻译,期间,还就几个重点句子、字词随机提问了我和几位同学,我们都回答的很好。学生们翻译完了,陈老师又接着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演进过程……不知不觉间,这堂公开课上完了。也许是因为陈老师的课讲得实在精彩,学生们的表现也超乎预期,负责考察的两位老师有些不敢相信。课后,他们委婉地向陈老师求证是否提前做了安排?面对质疑,陈老师没有不悦,而是实事求是地给予了答复。课后发生的事,同学们并不知情,这是几十年之后,陈老师偶然与我谈及此事时才透露的“内情”,并笑称:“是一桩趣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恩师就是用这样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师表的理念,可贵的是,他的以身示范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身的品德和修养的自然体现。
我们班是个特殊的集体,既有本校的应届生和复读生,也有从外校转来的复读生,年龄差距较大,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但是恩师从来不对学生区别对待,都一视同仁,给予充分的尊重。他因材施教,对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多提问,多鼓励,从不挖苦奚落,对成绩好的学生也不特别偏爱和关照,而是要求更加严格。对学生中出现的情绪不稳、厌学、早恋等问题,恩师能够及时发现苗头,在课下找学生了解情况,耐心劝导,从来不在课堂上批评任何人,这是我前所未见的。恩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们的衷心爱戴,使我们班形成了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恩师正是这样做的。
那次公开课之后不久,市教委要调陈老师到第一高级中学任语文组组长。恩师很为难,他不愿离开我们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担心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可是教委调令已下,并一再催促,恩师无法再拖,最后只好赴任。临别前,他殷切地嘱咐我们:不要受此事影响,要振作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学,都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不断学习,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对于陈老师的调离,同学们都依依不舍,情绪上多少有些波动,好在同学们都很理解老师,很快便振作起精神,在继任班主任李光辉老师的带领下,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在那年的高考中,我们班又有七八个同学考上了大学,我也如愿考取了心仪的军校。而暂时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也没有放弃理想和追求,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历练,都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离开七中后,恩师仍惦记着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情况,为我们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一些同学暂时的不顺而操心。记得十几年前,在一次师生聚会上,恩师曾动情地说:“七中这些学生很特别,我对你们有特殊的感情,看见你们,就像看见我的孩子一样,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时光,就很想念你们……”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七中一别,转眼四十几年过去了。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师生之情,反而愈加深厚,历久弥新。
2022年8月,我与小盟同学一起回乡省亲,家乡的老同学们特意组织了一次隆重的师生聚会。那天,恩师特别高兴,落座后,环顾左右,小声默念起每个学生的名字——年逾九十的恩师,竟记得在场所有学生的名字,令我既感动又惊叹。觥筹交错间,同学们有的引吭高歌,有的讲述当年的逸闻趣事,有的深情朗读致恩师的信,那些感人的故事和真诚的话语令人动容。远在千里之外的同学,有的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有的给恩师闪送鲜花,表达感恩之情。恩师被“孩子们”的真情所感染,他深情回顾往日时光,感慨岁月倥偬,时代变迁……谈到古诗文,恩师兴致勃勃,随口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并讲解了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与郦道元的《三峡》之间的借鉴关系,勉励大家勤读书,多借鉴,从古诗文中汲取精华,提高审美水平,丰富生活情趣。同学们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那情境恰似王羲之笔下之兰亭修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聚会将要结束时,在恩师的提议下,师生合唱起了《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唱罢,师生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恩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多年前,我去探望恩师,一进门,就看见恩师正在研读一本厚厚的古文书籍,那时他已退休多年了,仍如此孜孜不倦,令我这个做学生的汗颜。去年十一假期,我和小盟同学又去探望恩师。谈话间,听师母说,恩师最近视力不好,读书有些困难,但还是坚持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请师母帮忙提示。那天,恩师聊到高兴时,还即兴背诵了一段《滕王阁序》。
恩师还乐于学习新生事物,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与学生们交流互动。就在去年立春的前一天,恩师在群里转发了《深深的怀念》这首歌,并借歌抒怀,写下一首情真意切的四言诗,回顾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难忘时光:“暮色渐染,心涌念念。情在深深,最是忘年。往事非烟,历历眼前。……协力创迹,兢兢如攀;登高步步,相携互勉;向上天天,共苦同甘。……啧啧回味,感而慨焉。离合难全,唯情绵绵。似今灿烂,如蓝清远。……”
恩师1947年毕业于安东师范学院史地系地理科,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辽阳市二中、六中和七中任教,教过地理、数学和语文。由于恩师学业扎实,知识广博,每门课都深受师生的高度评价。在特殊年代,恩师曾受到过严重的冲击,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下放劳动。即使在人生的低谷,恩师也始终乐观豁达,没有怨言,不泯大爱。恢复工作后,他又一心扑在教学上,满腔热忱地教书育人,成绩斐然。
恩师是我一生的老师。几年前,我曾对恩师说,我喜欢古诗词和散文,想利用闲暇时间补一补课。恩师听后很高兴,鼓励我说,学习不怕晚,贵在坚持。学习不为名利,而为丰盈自己的心灵。他还为我分析了《古文观止》上、下册的难易程度,建议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并嘱咐我:“切忌心为形役”——毕业四十多年,已近花甲的我,仍能得到恩师的指导,这是多么的幸运!
我常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师生情谊如此深厚,逾四十年不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恩师“捧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陶行知语)”,以慈父般的爱教导学生,而学生又将这份爱回馈给恩师,并传递给更多的人。
回首往事,有些人已渐行渐远,有些事如过眼云烟,我都不再记挂于心,而七中文科班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常常浮现于眼前,萦绕于心怀。每当回想起那段宝贵的时光,总会牵出一串回忆,涌起一份感动,收获一份快乐。难忘恩师和蔼可亲的笑脸;难忘师生并肩挑灯夜读的一个个夜晚;难忘冬季长跑比赛中,恩师冒着严寒伴我左右,为我加油鼓劲的身影……
人生是一场盛大而漫长的演出,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剧本,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故事演绎的如何,取决于你的机遇、才华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庆幸,在我人生的起步阶段遇到了恩师,是他的言传身教,给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使我能够始终走正道,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用诚实的劳动和智慧,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也为自己获得一份安稳幸福的生活。
感谢恩师给予我的爱和鼓励,让我有了追逐梦想的信心和敢于做自己的勇气;感谢恩师为我播下了那颗火种,它是我心中的一盏灯,照亮了我平凡的生活,带给我充实和快乐。
恩师从教大半生,坦坦荡荡,两袖清风,师风师德有口皆碑,是我一生景仰的老师。平凡的我,不敢奢望能成为像他这样的人,惟愿能追随他的脚步踽踽前行,哪怕是短短的一小步。
恩师桃李满天下,与学生们的故事数不胜数,我只是撷取了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更多的故事都珍藏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那是岁月抹不掉的痕迹,是一生的财富和美好回忆。
最后,让我借用电视剧《繁花》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拙文吧。
恩师:我也许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您一定是我最好的老师。
感恩遇见,感谢有您!
谨以此文,向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