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背诗文(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背诗文(散文)


作者:香篝水沉销 秀才,1597.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4发表时间:2024-08-21 15:44:57
摘要:我背诵诗文的经历和感受


   上一年级时,所有的课文老师都让背。我不仅背得快,而且背得好,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一年级结束后,我想,既然每篇课文都让肯,不如在暑假里把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文都背会。于是,我就让父亲教我背。一个假期不到,就都背熟了。
   开学后的一天,学完了一篇课文,老师又让背。我大声说:“老师,我会背了!”
   老师疑惑地问:“我刚布置,你就会了吗?”
   我坚定地说:“会了。”
   老师让我背。在全班同学面前,我熟练地背了下来。老师非常高兴地表扬了我。
   这时,我又说:“老师,后面的课文我也会背。”
   老师万分惊奇地说:“后面的还没学,你怎么会背?”
   我仍然坚持说会了。老师随便从后面挑了一篇。我很快就背完了。老师又挑了几篇,我都能背下来。老师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再次在班里表扬我。我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后来,读课外书时,我摘抄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段落,没事时就拿出来读,慢慢地也背会了很多。我曾经把鲁迅的《祝福》抄了一遍。原打算背会,但只背了一部分,因太长就放弃了。
   在鱼台一中上初三时,教我们语文的老师是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有一次课堂上,他给同学们背起了《琵琶行》。这么长的诗,他一气呵成。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在他背的过程中,我就被深深震撼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不仅自己没背过这么长的诗,而且也没见别人背过。那一刻,我也暗下决心,以后也要背会这首长诗。
   上了师范之后,我们课本上就有这首诗。我不仅背了《琵琶行》《长恨歌》《蜀道难》《陌上桑》《木兰辞》等长诗,连《孔雀东南飞》这样特别长的诗也会背了。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背《离骚》,还是因太长放弃了。
   师范二年级时,教我们文选的是一个年轻男教师。他也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教古文时要求同学们边学边背。老师讲完,学生会背,而不是讲完之后再去背。他讲完一句,就让我们背一句,讲完一段背一段。而且让大家有多大声音使多大声音。所以,同学们的声音简直是震耳欲聋。但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不仅是课堂,就是课下也随时能听到同学们背书的声音。
   师范三年,课本上所有文言文我都能背下来。此外,我又背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现代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郑振铎的《海燕》,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等。课下,我又抄了一些古今古外著名的诗,晨读时就拿出来背。特别出名的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林徽因的《笑》,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裴多菲的《麦子熟了》,歌德的《迷娘歌》等,差不多都能倒背如流。
   二
   毕业之后,第一次面向全镇讲公开课。我讲的是《我的战友邱少云》。准备课的时候,我就把课文背熟了。我想,既然课文会背了,也就不需要拿课本了。所以整个讲课过程中,课本都没用着。指名学生读书时,哪儿读错了,我马上就能纠正。下课后,有个老教师对我说,教了一辈子学,第一次见不拿课本上课的。这么长的课文,竟然都能背下来。
   在教学中,有好多要求背诵的文章和段落。凡要求学生背的,我一定先背会;要求背一段的,我要背全文。有一次,教《少年闰土》时,要求学生背第一自然段和初见闰土的段落。我对学生说:“只要求你们背个别段落,老师可以背全文。”学生感到很吃惊,甚至有点不相信。我就背了一遍。背完之后,教室的掌声经久不息。我又说:“老师能把全文读会背。你们能不能背会这两段?”
   学生齐声答:“能!”
   我又说:“我相信有的同学也能像老师一样背全文。这个不要求,各人自愿。”
   结果,有很多好学生也背会了全文。
   有一段时间,我教小学六年级。考题中经常有课外古诗的内容。我就提议学生课外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学生准备好书之后,我问学生有没有信心背会。学生面有难色。不少学生拿着书本说,太多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如果老师会背了,你们能不能会背?”
   学生们相互望望,疑惑地说:“你不可能会背吧!”
   我说:“你们说题目,我背内容。如果有一时想不起来的,你们提示前两个字。”
   于是,同学们马上翻开书提问老师。他们说过题目,我马上背内容。同学们见难不住我,就找长点的。但找来找去,没有不会的。这时有两个学生分别拿出一本唐诗和宋词的选本。又从里面找了《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等。他们以为这些很长了,哪知道这都是我早就背烂的。后来,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你会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我立刻很熟练地背了下来。最后,他们只好说:“老师太厉害了!”
   这时,我说:“老师背的比这本书多得多。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本书上的背会。”
   至此,全班掀起背诗高潮。
   三
   有段时间,我非常迷恋背古文。特别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对于王勃,那更是我崇拜的偶象。因为他写这篇千古奇文时,不仅年龄小,而且还是当场发挥,事前没有准备。文中表达的思想又像是宦海沉浮、饱经沧桑的人才有的。再者,作者的知识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要说是少年人写的,谁能相信啊!所以,我闲暇时又是听(朗读视频)又是背。
   苏轼的《前赤壁赋》,我认为是古代散文里最好的作品了。他不仅将写景、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而且体现了人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人常说苏轼是洒脱的。他化解痛苦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身心融入自然。这篇文章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我那时也处在人生的低谷。工作上遭受打击,看不到前途;生活中两地分居,孤独寂寞。这样的文章,我不仅背,而且抄。抄写一举两得,既练字,又背文。我不仅在本子上抄,而且用粉笔在地上写。中午在学校吃过饭,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我就蹲在水泥地上写。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等老师该来时,我再把写的字都擦掉。晚上回到家,屋里也只有我一个人。收拾好之后,我就边背边写。有时在本子上,有时在地上。这时候,感觉自己和作者靠得很近。那些冰冷的文字都化成温暖心灵的春水。我仿佛也来到赤壁之下,和作者一起泛舟徜徉,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时间在悄无声息里一点一点地逝去,灵魂在潜移默化中一次一次地升华……
   四
   后来,我的精力不怎么能写和读了。我又以听为主。最早用播放器下载好听。下载的都是著名的古文和长诗。不久又对《论语》来了兴趣,一有闲空就听朗读。我又想把《论语》也背下来。我不仅自己背,还动员学生背。好多学生也买了少儿版的《论语》,经常拿出来读。有个老师受我的影响。他一边背,一边教刚上一年级的儿子背。他说背会30条就能免费游三孔。儿子在他的严加管教下,比我俩背得还快还好。为了鼓励学生,我经常让他给我班学生背。但我最终也未能把《论语》背下来。一方面是我的志向不是那么坚定,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另一方面是我的记忆力不是那么好了。总是背了后面,忘了前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有专家说,人在13岁以前记忆力最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我觉得二三十多岁时还行,过了四十就明显不如以前了。我曾经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背了忘,忘了背,反复几次就放弃了。
   有一次听叶嘉莹先生讲诗词,她说白居易只能算二流诗人,《长恨歌》也只能算二流作品,和杜甫的《秋兴八首》不能相提并论。我感到很震惊。因为长久以来我都把白居易看作三大诗人之一。《长恨歌》也是我特别喜欢的诗。它怎么比不上《秋兴八首》呢?那时候,我虽然背过杜甫的很多诗,但从没读过《秋兴八首》。于是,我搜索到这八首诗,一首一首地背,并详细听了叶先生的讲解视频。好不容易背会了,过不几天再背,很多地方都想不起来了。背来背去,只有第一首记得较牢固。
   反观背过的诗文,还是小时候会背的记得较牢,就算忘了,略微复习一下,又能倒背如流。而新的内容,就像无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一转眼就无影无踪了。要是小时候能多背点就好了。
   五
   背诗文的过程也是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怎么才能记得更牢呢?慢慢地,我也总结了几个方法。
   首先是选取能震撼心灵的诗文。例如元好问的《雁丘词》。我当年读琼瑶小说时就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这句深深打动了。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出处。直到有了电脑上网之后才读到整首词以及关于大雁殉情的故事。心灵震撼之余,我常常会想起这首词。特别是词中语句“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每每想起就涌起无限感慨。想的时候多,感受又深,自然不知不觉的就记住了。
   有时候会因为喜欢其中一两句,继而背诵整首诗。如苏轼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两句让人刻骨铭心,我因此记住了全诗。还有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为这一句就爱上了《和董传留别》。
   其次,对写作方法的深入理解更能加深记忆。特别是有些诗词写作方法比较独特,你一想起这种写法就想起了这首诗。例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中有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把这五个地名连起来,就是作者的行船路线。这样的写法前无古人。
   秦观的《浣溪沙.漠漠清寒上小楼》中有两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把“飞花”比作“梦”,把“雨丝”比作“愁”,用抽象事物来比具体事物,改变了传统写法。这种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很容易记住。
   其他像叠景法、四开屏、五感法、移情于景等不胜枚举,只要掌握了写法,背诵就容易多了。
   有些诗词,除了明面的意思之外,还有暗含的意思。有时候甚至有多种含义。如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把它内在的意思或说明的道理理解得越深,记得就越长久。
   总之,选能和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诗文,然后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采用的方法,说明的道理等,背诵起来定能事半倍功。
   我不知在背诵的路上还能走多远,但一定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

共 39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生动展现了作者与背诵的不解之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作者便展现出出色的背诵天赋,不仅提前背会未学的课文,还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背诵各类经典诗文。在教学工作中,作者更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必先背会,用实际行动激励学生。无论是公开课上不拿课本的精彩表现,还是面对学生质疑时的完美回应,都彰显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对背诵的执着追求。从对王勃《滕王阁序》和苏轼《前赤壁赋》的痴迷,到以听为主的学习转变,再到背诵《论语》等的经历,作者展现了对古诗文的热爱与执着。作者在背诵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心灵的慰藉,还尝试总结记忆的方法。无论是因心灵震撼而牢记的元好问《雁丘词》,还是因喜欢个别名句而背诵整首诗,亦或是深入理解写作方法来加深记忆,都体现了作者的探索与思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给背诵带来了挑战,新背的内容易忘,而小时候背的却记得更牢。这让作者感慨若儿时能多背些就好了。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背诵不仅能丰富知识储备,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共同进步。这种对背诵的热爱与坚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古诗文的钟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有效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深思。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2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8-21 15:45:17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8-21 15:46:16
  本文生动描绘作者与背诵的深厚缘分。从儿时展现天赋,到教学中以身作则,作者对背诵的热爱执着贯穿始终。从痴迷经典诗文到总结记忆方法,虽年龄增长面临挑战,但仍感慨儿时应多背。其经历启示我们背诵的重要性,值得借鉴与思考。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香篝水沉销        2024-08-21 17:36:18
  谢谢你的辛苦编辑!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现在背诵能力确实不如以前了!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08-21 16:24:07
  这是一段关于求知与积累的动人篇章,主人公对于背诵的热爱与执着令人钦佩。从一年级时展现出的背诵天赋,到主动在暑假提前背诵二年级课文,再到后来能够熟练背诵诸多长诗和经典现代文,主人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从未停歇。在学习的道路上,无论是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还是自身坚定的决心,都成为了他不断进步的动力。特别是在师范时期,老师边讲边要求背诵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毕业后,主人公将背诵的积累运用到教学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自己更是率先做到,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教育的典范。整篇故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积累的重要性。它激励着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回复3 楼        文友:香篝水沉销        2024-08-21 17:38:09
  谢谢老师的点评!我很想多背点古诗文,但总是忘了背,背了忘。
4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08-22 04:49:43
  读完老师的文章,顿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佩服老师的毅力和聪明。更尊敬他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态度。学生们何其有幸遇见这么好的老师啊,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让文字闪光,让墨色生香。拜读学习,敬茶!敬茶!
回复4 楼        文友:香篝水沉销        2024-08-22 19:56:50
  谢谢老师的点评!
5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8-22 23:19:14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香篝水沉销        2024-08-23 11:34:50
  谢谢老师的点评!
6 楼        文友:何叶        2024-09-01 00:28:34
  恭喜精品!老师真棒!
何叶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