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相遇点石园(散文)
如果不是那片绿荫,如果不是绿荫中那个灰瓦白墙的门房,我或许就不会注意到汉墓旁的那个石头园了。从龟山汉墓里出来,一座翘檐飞角的廊棚式门房把园林与外界隔成了两个世界。门房上挂着写有“点石园”的牌额,门房里栅栏后的浓荫晃动,让人觉得园子里很神秘。
斜对着园门口不远的地方叠放着几块巨大的青色方石,不时有人跑到这些方石前留影。从石上刻字里我们知道这是从一旁汉王墓里挖出的塞石。有的塞石边角上挖出了碗口粗细连通的弯洞,绳子可以轻易地从洞中穿过。这让人想到乡村里为了让牛顺从,把牛鼻孔的隔膜打穿,绳索从牛鼻孔里穿出后,在倔的牛也能被降伏。墓石上的弯洞是盗贼们的杰作,在弯洞里穿上绳索拉出塞石时人多就能用上力,因此这些塞石也被形象地称为是牛鼻石。年轻人在塞石前留影时高兴地举着剪刀手,雀跃似地蹦跳着离开时,脸上总带着骄傲的满足。毕竟王侯是稀少的,他们留下的东西也是罕见,在王权深深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大背景下,与王侯的墓石合影也可以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至于这些塞石是不是墓里的东西已无人顾及了,在人们的意识里王侯的东西便是好的。
汉王墓里的墓道悠长,里面应该有巨量的塞石,塞石被取出后安于何处,难道就放在了这点石园中,心里带着疑问我们跨入了园中。
穿过园门,迎面是道影壁墙。这种早前富贵人家里常用的墙壁,在风水学里有着挡煞纳福的作用。影壁墙的前面立着几座石像生,造型有文官有武将。武将身披铠甲,双手紧握在剑尾,剑尖直指地下。文臣则身着飘逸的长袍,手捧奏折,眼神淡然地望向前方,不知是在思索着治国之道,还是在考虑着如何去化解来自同僚们的抵毁与压力。高处不胜寒,这些王侯身边引领着社会走向的文武,他们的一举一动同样也能引起巨大的波澜。
早年到南方路过淮河边的明祖陵时,我曾远远地看到明祖陵前的石像生,陵墓前两排形态各奇的石像生无疑是王权的象征与展现,它们与活的一样让人望而生畏。可惜的是那次车没有停留,我仅在车里匆匆地一瞥,没能近距离地去详看。此后虽见过恐义宋代王陵的石像生图片,也见过北京明清时代王陵的石像生图,而真正近距离地接触到石像生还是在这里。这些石像虽然不是金玉材质,但在黑市里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早前有古寺里的普通佛头被盗后都能被炒成天价,仍况这些王陵石像还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
沿着石壁前的通道向右走去,穿过一道圆门便进入了石磨的天地。这里的石磨大的粗放、小的精致,大大小小的石磨瞬时把我们带回了石器时代。淮海大地曾以煎饼为主食,在几十年前家家户户里还都有石磨,人们用磨出的面糊人们去烙饼、用磨出的豆浆去做豆腐。简单的食材、单调的口味、贫乏的日子,因为有了石磨而变得多滋多味起来。推动石磨转动也是个苦力活,许多人至今难以忘记,清晨睡得正香时被父母喊醒去推磨的情景,这段历史后来这也成了他们生命里一段苦涩的记忆。
紧挨着石磨的是石羊展区,或许羊有着温顺的性格,有句话叫三羊开泰,石羊在古代也寓意着祥瑞和平。在古代五品以上官员的陵墓前常有石羊作为石像生,寺庙里也常能见到石羊与世无争地静卧于一隅。这里的石羊或立或卧或跪,有的昂首向天,有的低头聆听着地音。我们不知道它们是来自于古墓还是寺庙,也不知道它们是在思念着故乡还是在回想着自己的一生。
告别石羊群便是奇石馆,里面有巨大的石虎与石羊立于馆中,有人介绍道这是镇馆之宝。穿过奇石馆,突然呈现在眼前的一汪碧水令人豁然开朗。从龟山上流下的山泉在山脚下汇成了一道小溪,溪水匆匆地注入这片池塘中。迈过溪上的石桥,池塘边一座镂空的石塔吸引了我。我曾见过少林寺的塔林,那些实心的砖塔中葬着寺里的历代高僧供人们追思;西湖里也有三座葫芦形的石塔显示着水位的高低。而眼前这座镂空的石塔有三米多高,由下至上逐浙缩小,最终六个面汇聚于塔尖。在每层塔的六面上,有的雕有莲花卷云,有的雕有人物,这些人物或是聚于茶楼酒肆,或是围坐在牌桌旁,或聚精会神地听人讲着鼓书。人物形象各异,惟妙惟肖。最让人惊奇的是有一女子躲在半掩的门内,凝眸远视。她在看谁呢,是在盼望着自己的梦中情郎吗。这石塔又是雕于何时,是为了记录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歌颂那个时代,还是另有它用。可惜由于对服饰缺少研究,我无法从服饰上辨出时代,这也只能在心中留下遗憾了。
石塔四周散布着各种石雕,有歌德颂功类的牌额,也有蕴含着不同寓意的各种动物,还有石槽、门当、户对、石臼、拴马桩等实用的石器。它们有的带着复杂的图文,有的还刻写着战争或是盛宴的场景,记载着古人的功德或是非同寻常的财富实力带给他们的奢侈生活。在这石雕组成的宝物世界中,每件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精品,随意一件拿出去都会让人惊艳。徜徉其中,大量的石雕及与之相关的故事接连不断地向脑中涌来,此时一双眼睛已看不过来,看后也记不住。看久了甚至让人感到了疲惫,那种审美上的疲惫,也会像吃多了好东西让人心里腻烦。
苏州园林里是奇石与花木相映衬,组成了曲径通幽的环境,游人行走在其中可谓是移步换景,但那里的奇石无论是数量还是历史价值显然远比不上这里。站在这石雕群中,我甚至想到了一幅宏大的图画。在空远无边的苍穹之下,这些石雕像人一样默默地聚在一起,它们在探讨着天地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奥理。人类究竟该如何利用自然,而又不毁掉自然;人类自身又该如何去发展,王侯豪门曾用这些石雕去记载自己的功德,彰显与维护着他们的威势,甚至想影响万年,最终他们做到了吗。谁又能说清在人类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永无歇止的搏奕,这个世界最终会属于王侯还是属于那些普罗大众;与描眉画凤的脂粉一样,这些用于记载功德的石雕会不会也是粉饰着历史的坚硬脂粉。
依依惜别石雕群,跨过一座不大的石牌门,眼前又是让人心里一亮。只见几十座巨大的石碑排成了两排,静静陈列于龟山前。看到这些高大的石碑,壮观、巍峨、气势非凡等词语便不由自主地从内心里冒出。无论在静谧的乡间,还是在喧闹的城市,我们常能见到石碑,但赑屃驮碑就罕见了,而这里全是赑屃驮着的巨大石碑。赑屃是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形似乌龟,其特长就是负重,赑屃驮碑也常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我自幼喜欢观赏石碑,主要是喜欢碑上面的文字,楷书一笔一画的严谨,行书的飘逸灵动,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激励着我尽力去写出好看的字体。这些碑上的文字有大有小,字体有行有楷,在高矮不一、宽厚不同的石碑间行走着犹如徜徉在文字的大海中。我想如果没有那些石像生,没有那些石磨石羊,也没有那个石塔及各种石雕,仅是这里的两行石碑也足以震撼世人了。
一阵悠扬的钟声从丛林中响起,打破了园中的宁静,钟声烟雾似地环绕在石雕间,也盘绕着这些石碑,给整个园林添上了悠远的神秘色彩。那是有人敲响了园中钟楼上的钟鼓,钟声把思绪拉回到现实,提醒着我仍身在园中。
成语里有点石成金这句话,而点石园里带着浓厚历史色彩的石头无疑要比金子珍贵多了,只是它们低调得并没有广为人知。那天,我没有在园中见到汉墓里的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