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良迪村闻涛(散文)

精品 【齐鲁】良迪村闻涛(散文)


作者:云泉斋 布衣,11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5发表时间:2024-08-31 08:47:46

陆良县马街镇良迪村,位于马街镇西南部,随着集镇的发展,现在几乎与马街村连在一起。最早认识良迪村,是因为我的姨父殷德生,他的老家就是良迪村,但很早就背井离乡,到召夸镇他官坟村安家落户,做了一辈子赤脚医生,前几年已故去,后来在陆良二中读书,我的语文老师和几位同学也是良迪村的。
   良迪村手工业发达,原来电视新闻中是经常能看到的,有生产绳索的、加工扫帚的、扎板凳的……参加工作后,看了一些文史资料方面的书,才知道良迪村在民国初年,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陆军上将殷承瓛。殷承瓛(1877--1945),字叔恒,又名何仪青,与蔡锷为日本士官学校同班同学,1909年毕业回国,1911年参加重九起义,任参谋长。1912年率兵进藏平叛。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胜利后出任川边镇守使,后晋升为陆军上将,1918年卸职为民,1945年病逝于昆明,终年68岁。
   2009年,我的同事拿了一方硕大的砚台让我帮忙看看,整方砚呈卵圆形,像一片硕大的叶子,边上被打磨成波浪形,面大底小,最长处有32.2厘米,中间宽25.5厘米,里面的圆形砚池直径20.5厘米,石头颜色为黑灰色,上面有大小不等的一些绿色石眼,扶之如小儿之肌肤,光滑细腻,砚重1.92千克,厚2厘米。砚台上部为对称的二龙戏珠图案,二龙之间镶有一颗绿色石眼,周围刻海水纹;中部为圆形砚池,边上环绕一条与砚台形状相同的墨池。在下部有一条细槽,像桥一样地把砚池与砚台边缘连接起来。
   我向她询问砚台的来历,虽然我对砚台仅限于一知半解,但听完砚台的来历,我心里总算有底了。我同事的母亲也是一位老师,姓殷,就是护国名将殷承瓛的后人,从材质来看,应该是民国时候云南有名的砚台——苴却砚,跟现在陆良博物馆里面一方砚台的风格和材质很相似,而且很可能就是殷承瓛使用过的。
   2016年重修殷承瓛故居,2018年2月我去马街,特意想去看看。沿着集市向南的路上,不久就来到村里,但问了几个人,竟无人知道,估计是“瓛(huan)”的读音问题,在马街街上听人讲起来,说的都是“殷承献”,不会读这个字。沿着一条主干道,发现一幢高大的四合院,以为就是,走近一看,原来是良迪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大门旁的石碑上刻的是“殷怀庆家宅”,也是文物,值得一看。石头镶嵌的大门上刻有殷承瓛题写的贺词——“德邻堂”。时间是“民国戊寅上元”。进入厚重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离地面一米多高的枪眼,这个我很熟悉。原来我母亲在马街医院工作,就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大门两边也有枪眼,还有我家住的二楼,房间向东的墙上也有一个,呈梯形,外窄里宽,小时候还觉得奇怪,这是用来干啥的?后来想再去看看曾经住过的四合院,可惜不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砖混结构的楼房,真是无知,如果能保留下来,也一定属于文物。殷怀庆家宅为一幢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上下两层。院子里面都是用石板铺砌,走廊东西南北四面均有粗大的石制方柱,比人还高,石柱上镌刻有工整的对联,有“四野黄云乐岁同,九霄素月清秋洁。”“四望云山一尊风雨,百车事慕千古文章”等。庭院较宽敞,门窗等皆雕梁画栋,雕刻精致,保存较好。里面较安静,只有几个学生坐在檐下玩着手机,一块瓦当摔成几块躺在地上。从四合院出来,我沿着大路往左边走去,在一个岔路口,看到左边有一条路从里面转进去,我想都没想,就走进去,走了十多米,看到一片清理出来的空地,边上有几间新修过的青砖房子,黄色的木结构雕花门窗,醒目的一大块蓝底黄字的“殷承瓛故居”的匾额映入眼帘,熟悉的爨体书法,不用说,肯定是周康林所书。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是我不敢相信,这会是大名鼎鼎的殷承瓛故居,在我心里,应该比刚刚看的殷怀庆家宅还要大气才对,没想到是这样的。本想进去看看,可惜铁将军把门,只得失望而归。
   几年前得到一本光绪乙酉年(1885年)镌刻的一本经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马街良迪村村民捐资刊刻的,后面还有捐资人的名字及所捐财物的数量(并不仅限于钱,还包括树,钱又分为银两和铜钱),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良迪村,从所刻书上来看,当时名字是“梁迪村”。查《陆良县地名志》:“原名梁迪村,意为陆梁开化教导之地,后随县名之更,改今名。”这种解释,是把“梁”理解为从元明以来陆良县原来的名字——陆梁,“迪”理解为“启迪”,后来“陆梁”在民国时候改为“陆良”,所以“梁迪村”也随之改为“良迪村”。关于“梁迪村”名字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曲靖日报记者杨学荣在《良迪村的民居古建筑》中说:“良迪村原名“梁地村”,因梁氏为最早来村落的姓氏而得名,后因殷氏始祖在新疆迪化做官后改名为“良迪村”。”对于这两种说法,我偏向后一种,因为良迪村虽然姓殷的占多数,但的确有姓“梁”的,而且殷氏祖籍江苏,始祖是清朝官吏,后来家族沦亡,才来到这里寄居。查“迪化”,乃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将乌鲁木齐向北扩建新城,乾隆帝改名为“迪化”,取启迪教化之意,不过“乌鲁木齐”这个名字仍然通用。据此推测,殷氏后人来到陆良,不会早于嘉庆年间,那梁氏肯定早于殷氏来到良迪村。
   这本书为大字本,刻工技艺精良。在书的最后,记录着刻书的时间为“光绪十一年瓜月”,还有捐款人的名字、金额,收入多少,最后支出多少。“瓜月”指农历七月,因七月瓜果飘香而得名。捐款的一共36人,共计金额银35两二钱,铜钱7700文。最多的捐了银子3两6钱,最少的铜钱200文。捐树的4人,每人一棵。其中一个人既捐了钱,也捐了树。姓殷的一共15人,里面有殷承瓛的父亲殷汝明。从捐款人的姓名来看,估计还有附近村里的,并不仅限于良迪村。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刻字的工钱18两7钱,买烟子钱400文(估计就是墨),买纸和印刷20两4钱,木匠推板、清板钱1600文,合计40两1钱5分。雕刻的工匠是西蜀的蒋辅臣和杨清山。据陆良县图书馆的刘馆长说,图书馆也有这本书,不知道一共印了多少,估计不会太多。书印完之后,雕版存南乡宣化堂,需要印刷的只需自备纸张和墨就行,那估计后来肯定还有印刷的。
   后面的支出金额,为我们研究当时刻印一本书究竟需要多少钱提供了依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共 25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地方,是需要像作者这样的有心人为它溯本清源的,这篇文章,作者对于陆良县马街镇良迪村的历史介绍便是如此。小小的良迪村手工业却发达,有生产绳索的、加工扫帚的、扎板凳的……最重要的是,在民国初年还出了一位名人陆军上将殷承瓛,至今,马街那里都有他的故居,增强了当地的厚重的历史。关于良迪村,还有一本镌刻的经书,记录着当时与之相关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通过作者对这些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的介绍,让我们对良迪村的前世今生源远流长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感谢分享,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90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08-31 08:50:44
  感谢作者的精心分享,让我们对良迪村的历史文化有了很好的了解。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成敏        2024-09-01 06:38:30
  非常不错的一篇佳作,对于挖掘乡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层的意义。点赞学习了,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
3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9-01 16:16:16
  有文化底蕴的村子,是弥足珍贵的遗存。再不抓紧发掘保护,就会被淹没在城市建设的红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