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月】难忘的老师 (散文) ——杜光前老师记事
人生路上,能遇良师是学生之大幸。良师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塑造一个学生的性格和道德修养,所谓“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些老师值得学生永远感恩和铭记。回想求学之路,深感能遇良师之幸。他们对我的人生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令我终生难忘。其中,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也是我极为敬重的老师,他就是教我们高中语文的杜光前老师。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
杜老师代过我们两年语文,虽然时隔40多年,但他当时上课的许多情景至今我依然记忆很深。
杜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天山景物记》。上课铃响之前,杜老师已经站在课室门口,他中等偏上身材,身着灰色中山装上衣,黑色裤子,黑色布鞋,鬓角略见灰白短发,但却精神抖擞。他戴着圆框银色边眼镜,厚厚的明亮的镜片后是一双深邃而智慧的双目,看起来极有浓郁的学者风范。
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他用温和的目光环视了一下教室四周,然后微笑着走上讲台,在同学们整齐的问好声中,他躬身低头回应道“同学们好”,然后让我们打开书,开始了正式上课。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状物散文。作者碧野曾于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生活过一段时间,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祖国西北边疆的甜蜜、沉醉之情,于是情支于中,有话要说,所以一动笔,像骏马奔驰,再也勒不住。于是,一口气就写成了《天山景物记》。这大概就是情动而辞发吧!今天我们就要阅读这篇一气呵成的文章,从语言文字入手,看看作者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在描写中又注入了怎样的情感………”
杜老师如此凝炼简单的导入,让我们立刻入情入境,迅速进入状态。我们通过快速阅读寻找天山景物的各个方面: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夏季牧场、野马,鲜蘑菇,旱獭,雪莲,天然湖,野果子沟等;老师将这些核心名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启发我们将所有景色荟萃在一起,我们便发现黑板上的几个词连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壮丽画卷,课文的条理一目了然;接下来,杜老师让我们寻找描写美景的词语和句子,总结其表现手法;然后通过让大家讨论探究,挖掘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一节课45分钟,杜老师打破了当时教学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将启发式和探究式等方法应用于课堂,使我们轻松自如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更深层的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由此足见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功底之深厚,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令人喜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渐渐了解到:杜老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堪称精彩,教学方法又灵活多变。他的备课很简单,往往只在片纸上列个提纲,上面有红蓝两色字迹,字小而劲秀;他讲课也很简单,但却洗练扼要,形象生动,非常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即便是晦涩难懂的古文课,也在他的讲解后变得很容易掌握。杜老师学识渊博,古文功底深厚,课堂教学收放有度,不拘一格。为了让我们学好古文,他专门给我们刻印他总结的便于记忆和运用的实词虚词,如“彼其阙渠”,为第三人称;如“汝若而尔”为第二人称,等等。另外,杜老师的教学绝非只让我们学懂“之乎者也”之类文字表面的东西,而是将浓缩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人文智慧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他善于启发和诱导,寓教于乐,使我们在学中思,在思中学,教育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贤的智慧和优秀品质,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内涵的人!
“一个人如果只是浅陋的活着,当然不需要学习古文;但如果要有大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则最好多学学古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少时阅读古文的好处在成年之后将会不断涌现。昔日视如沙砾的古文,将来会变成了颗颗人文精神饱满的珍珠,使人后半生受用不尽。”老师的话字字珠玑,使我们受益匪浅!
二、独特的作文教学
写作文,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事。但杜老师有他的绝招,他的作文教学课堪称一绝。
记得当时杜老师给我们上作文课都是定时作文。每节课45分钟,老师要求我们统一写在一张8开的作文纸上,当堂完成,下课收作文。第二天讲评课上,他拿出提前从两个班数百名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几篇好作文,其中一篇是特别好的范文,读给我们听;然后仔细分析范文的特征,从标题、立意、选材、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思想等方面逐一剖析,对写得好的方面加以表扬,随后指出美中不足的地方,引发大家思考,怎样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好作文;接下来,他再让学生读出来其它几篇美文,全班同学听后共同探究这些作文的优点有哪些,有什么地方可以加以改进。由于是自己熟识同学的佳作,同学们听课都特别认真,讨论也很热烈,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课堂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课后,杜老师会让学生张贴更多的范文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被张贴出来的作文都布满我们熟悉的那种红,大卷波浪圈(代表优美的句子),小纹曲线卷(代表较好的句子),笔直的直线(代表句式有问题),加圆圈的字(错字),加竖线的字(别字)及改作文的各种标记,还有老师字迹清晰俊秀的批注,评语等。课后,我们会挤在一起,共同赏析,互相学习。
跟老师学语文两年,我们从来没有听杜老师说过谁的作文差,他说再差的作文都有其闪光点,给学生留下进步的空间。有时,他的批注和评语甚至都比学生写的作文还长。
我们很难以想象,前一天的一百多本作文,老师在第二天讲课之前是怎样改出来的,更何况还是全批全改,圈圈点点,批注评语一个不缺!还有的时候,老师会面批面改,及时提出表扬或者指出存在问题,并加以鼓励!
有时,杜老师有意识地让我们学着去批阅作文,如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总结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等。老师要求我们同桌之间互改作文,同一小组评出好文章;有时是小组之间的交换,或者两个班级之间互换修改作文。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强鉴赏能力,拓展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每一次写作课后,老师还会让写出范文的同学抽空将自己修改后的优秀作文重新抄写一遍,然后收集起十数八篇装订成册,加上封面,作为文集,供大家浏览阅读,以便大家集思广益,同题异想,发散思维。同时,他极为重视学生范文的积累,他不仅仅收录了我们那两年的范文,还收录了在我们之前好多界学长的。他这样做,既可以弥补我们当时学习资料极为缺乏的不足,也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学习他人之长,提高写作能力!
高中两年,跟着杜老师学了太多有关写作的东西。我们同学会读、会写、会鉴赏作文,人人都能提起笔写出比较好的文章。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同学中保持写作习惯者大有人在,而且很多颇有盛名。细细思量,我深有感触,有多少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
三、神奇的人格力量
近些年,我一直关注《金水文学》、《西河文艺》、《洽川文学》等家乡网络文学平台,在网络上陆续看到许多人写过有关回忆杜老师的文章,其中印象很深的有:王宇峰的《巍巍百良塔殷殷师生情》、李耀东的《走近合阳》、党兴虎的《海样胸次玉样质 》、王创奇的《他为谁忙?——侧记恩师杜光前老师》、姚敏杰的《母校想说爱你不容易》、王银虎的《我的难忘的老师们》、马讯锋的《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杜光前老师》等等,这些作者中有耄耋之年的、有年逾古稀的、有年过花甲的,有到知天命之年的,他们都深情地表达了对杜老师的感激之情。从教41年,杜老师受到每一届学生的喜欢和尊敬,这不能不说明他是一个神奇的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他形象儒雅、性格温和、待人真诚、极有亲和力,因而学生都愿意接近他、喜欢他;他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从来不以成绩的优越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即就是学生犯了错误,他也不当众呵责和训斥,而是课后才进行耐心的教育,表现出极好的个人修养。
记得有一次,他正在教室的走廊里一边轻轻地踱着步子慢走一边很投入地讲课,这时,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男生因迟到突然从窗子里跳入教室,正好停在杜老师后面,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杜老师立刻转过身,目光严厉地注视了他片刻,然后用严肃的口气说道:“请原路返回,放着人路不走,非得跳窗而入。是人就得走正道。”他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不紧不慢,语调不急不躁,但说话掷地有声!
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位同学脸上,他站着不知如何是好,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
“下课后,请来找我!现在,请坐!”杜老师瞬间平静下来,他转身面向大家,“我们接着上课。”他马上又接着讲。
“请原路返回!”,“请来找我!”,“请坐!”以及平时我们熟悉的“请坐”、“请读”,“请到讲台前”……,“请”字拉近了师生之间的互敬情谊,道出了教师关爱学生之心声,再现了和谐的课堂,折射出杜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从来不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良好品质。
杜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并以爱心感化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从韩城到合阳的交通很不方便。每次回家我们要转乘几趟车,到百良镇的时候,天往往快黑而且还没有到东宫城村的各种机动车辆,我和我先生抱着孩子带着大包小包,回趟娘家实在不易。
有一次,我们在百良街道上碰见杜老师,他那时已经退休。他家在百良东村,距离街道很近。得知我们好久等不到车,他立刻说到:“你们看这样好吧,以后回家你们就到我家骑自行车回去还方便点,免得等车费时间。第二天,你们顺路将车子送回,骑车子到这里会省事很多。”杜老师温暖亲切的话语令我们很感动。
随后,我们跟着老师去他家,他将自行车车座和车身擦了一遍,然后仔细检查了车链子,试了试车闸、捏了捏轮胎,确保自行车没有问题后,才让我们离开。
出门后,他和师母一直送我们到巷头,然后叮嘱我们天晚骑车要慢点,有孩子下坡要注意安全等。看着我们渐渐走远了,老师和师母才转身回家!
从那以后,有好几年时间,我们来回都借杜老师家的自行车往返于百良和东宫城之间,有时,赶到饭点,师母还留我们吃过饭再走!这件事至今思之,心里依然还感到暖暖的。
今年暑假,我和几位高中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望杜老师。看到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十分健谈,全然不像95岁高龄的老人,我们真为他晚年健康快乐的生活而高兴。
我们原计划在老师家呆半个小时,毕竟老师已经是95岁的老人,师母身体还有点不适,但多年不见,我们相谈甚欢,不知不觉竟然谈了两个小时。杜老师很高兴,他依然还是过去的样子,和蔼可亲,声音还如同过去给我们上课时那样洋洋盈耳,我们仿佛又回到久远的从前。
我惊诧于杜老师惊人的记忆力!几十年前的人或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差错,令我们极为叹服。我们也谈及合阳的历史和文化,他说:“合阳是古有莘国所在地,自古为人文胜地,文化积淀极其深厚。”“合阳古文化有四大国宝,足以震撼古今。一为佐汤伐夏立商的伊尹,一为相夫教子成周的太姒,一为经的传人卜子夏,一为汉隶珍品《曹全碑》……”我知道,老师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合阳文史的研究,可这些东西于我,几乎是全然不知,我深感惭愧。
临别时,老师亲切地叮嘱我们几句话:“一是保重身体,二是人在外地也好,在国外也好,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根。”对学生的殷殷之情,对家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他的话令我们感激,感动和敬佩!
风雨几十载,杜老师言传身教,德高望重。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教育和影响了我们。我们从他那里学到的远不止于知识本身,更多的是他的人生态度、处事方式以及优秀品质。
教识千年书,指引万里路!杜老,过去是我们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们的老师,将来也永远是我们尊敬的老师!
四、充实的退休生活
1991年,60岁的杜老师离开他心爱的讲台,开始了退休生活。但他退而不休,依然一如既往,永不停息地研究学问,笔耕不辍。他主编出版发行了合阳政协文史资料《王又旦和黄眉诗》两部书,随后又编著出版了《合阳杂咏》、《合阳诗文英华》、《诗苑露痕》、《华夏魂》、《晴公诗存》、《合阳人文小议》、《风烛趣闻录》等书。90岁高龄,他一个人还完成《百东人文资料》编写工作中历史编那部分,共计27辑10多万字,同时他还指导其他人编写现代编。今年暑假,95岁的老人还赠送给我一本《论合阳人文》草本,该书他节选自叶华云《合阳县志》中的序文及按语(即叶梦熊曰)十七则,并随手收录了有关参考资料,汇集成册,于2023年6月25日打印出来。我手捧老师倾心倾力之作,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退休三十多年,杜老师完成了9部数百万字的专著,完成了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艰巨而浩繁的文字工程。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有弥足珍贵的学术和历史参考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合阳境内,杜老在文史知识和造诣方面,是没有几个人能企及的!他那么丰硕的学术巨著,在合阳的历史上简直是一种壮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此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成就卓著的人,怎能不令人感动和敬仰呢?
光阴似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经退休几年,但我却常想起高中那段难忘的生活,难忘的老师,以及许多难忘的陈年往事。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常想:能遇见杜光前那样的好老师,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他传一肚知识,授满身智慧,播无限希望,种万家幸福。无论做事、做人、做学问,他都是我们一辈子要学习的榜样!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未必流传百世,刻在学生们心灵上的名字才是真正的永存!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又一年教师节即将来临,师恩难忘,写此文以表达一个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衷心祝愿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老师生活快乐,安康长寿!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