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向阳而生(随笔)

精品 【东篱】向阳而生(随笔)


作者:敌军 白丁,5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0发表时间:2024-09-05 06:00:34
摘要:文章主要是借助阳明先生的经历,结合现实诉说阳明文化的当代意义。

在吉安市中心城区,阳明路、阳明商城、阳明书院、阳明中学等诸多以“阳明”命名的地方,见证着阳明先生对庐陵文化的深远影响。谁能想到,这是500多年前王阳明只做了六个多月的庐陵知县留下的教化效果。在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让阳明心学深入群众,发挥其当代价值,让普通百姓向“阳”而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核心命题构成。下面简单梳理一下这三个命题。
   何谓心即理?对于这一心学命题,我们容易和“唯心主义”联想到一起,这恐怕也是弘扬心学最大的忌惮。其实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并不是对事物客观存在的否定,他认为存在还是客观的,但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人来赋予的,如果离开了心,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世界,是僵化的存在。王阳明说“理”就在我们“心”里,其意为从“心”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不分阶层,不分种族,只要能体会到它,人人都能成圣。因此可以认为,心即理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觉做一个有道德、善良的人。心即理是融合了认知与道德的理性思维,可以用来警醒人们自觉自信。
   何谓知行合一?很明显就是主张思想和行为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体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与我们所熟知的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不谋而合。践行知行合一,对当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要规避恶言转变为恶行。
   何谓致良知?王阳明对良知非常重视,他晚年曾说:我一辈子讲学就是致良知。为人世间建立绝对至善准则,用以唤醒人们对良知的向往和实践。这其实是个难度很高的专业技术,还是哲学问题,不是心灵鸡汤。
   儒家出了个王阳明,他创立的心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过,任何一种学说要保持活力,必须回应当今社会,在新的语境下再诠释、再创新,阳明心学也不例外。笔者通过对王阳明的研究,认为阳明心学为我们当下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柱。
  
   ◎时光中挺着一根励志标杆
   王家祖孙三代都不一般,尤其是王阳明,从小聪明伶俐,出口成章,但心却不在做官为政考取功名之上,喜爱看兵书,想为国出力,小小年纪文武双全,立志做圣人。
   王阳明9岁(1481年)时,其学霸老爸高中状元后,担任翰林院老师,陪皇帝读书,后来把在绍兴余姚县城的王阳明接到南京重点私塾读书了。在他12岁时,私塾骨干老师说天底下第一等好事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当即予以否认,向老师“叫板”,他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后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也强调:“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由此可见,立志成为圣贤成了王阳明毕生的追求,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
   阳明先生《传习录》和他同学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都记载过“格竹事件”。他们为了弄清楚程朱理学的“万物都有理”,准备拿竹子来找“理”。钱同学花了三天坐在竹子前“格竹”,累倒了。王同学说他精力不集中,自己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眼前的竹子,誓必要弄清竹子里面的“理”。王同学就这样绞尽脑汁而苦思冥想,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终于体力不支且头痛难耐而病倒了。总之,两人都没有格出什么东西来,可是那种爱刨根问底的精神倒是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完成心愿,年轻的王阳明还有“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前三项好理解也易修成,至于接触道教,源于他十七岁在南昌的新婚之夜玩失踪,出逃来到万寿宫,偶遇道士相谈甚欢,终夜忘归。后来他常与道士谈仙,学习静坐默观,有归隐之意。他的语录与文集中,引用多种佛典,其中以《六祖坛经》与《传灯录》最为常见。《传习录》记载他有三十年之久沉迷于佛道二教。他觉悟之后,迷途知返,劝人不要迷信道教的神仙术。完全可以说,他在立志成圣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地迷茫着、探索着、奋斗着。
   王阳明出身士族阶层,在传统家庭教育下,学而优则仕,终归才是正途。弘治五年(1492年),20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首战告捷,中了举人。22岁那年,王阳明第一次参加礼部的会试,落榜了。第一次落榜,他的心态极好,父亲本想安慰他,他反倒很坦然。25岁那年,王阳明再次科举会试,又落榜了。第二次落榜,有些灰心,不过被老爸责骂后痛改前非。苦难让人清醒,两次落第,磨炼了王阳明的心智,也给当下的我们提供了参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那么优秀的学霸都有翻车的时候,何况我们?唯有屡败屡战。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以二甲进士第七名金榜题名。考了全国第十,先后在京城的工部、刑部、兵部等重要部级机关任职。正当要大展拳脚的时候,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耿直的小王与其他正直的大臣一起冒死上书,反对当红太监刘瑾,最后小王被打了四十大板后,由兵部主事(六品部级干部)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丞(无品,邮传迎送之类)。在他去往龙场的路上,无法躲避追杀,最终伪造成跳河自杀的假象,才躲过一劫,辗转来到荒凉的目的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小王的正直之举,让时常陷入物质追求和功利旋涡的我们,眼前一亮。
   在被贬谪之前,王阳明的思想体系还是散乱、充满矛盾的。到达龙场后,因驿站年久失修无法安身,他就在驿站南边的龙岗山洞穴中居住。远离了官场喧嚣和江浙繁华,他在鸟不拉屎的龙场山区得以潜心专研、沉淀与思索。身心折磨,慧根蓬勃,终于在1508年某天深夜,36岁的王阳明在山洞里悟出了真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心外无物,心即理。心是一切问题的本源。史称“龙场悟道”,就像是牛顿被苹果砸到,悟出万有引力一样。历尽艰辛,遍览群书,孕育了那么多年,阳明心学终于在磨难中开花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命题陆续登场,他在贵州传播心学过程中,就已经收获了大批“迷弟”。
   学霸王阳明,这个叛逆的少年,这么独特的灵魂,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志向,在追求成圣理想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他那历经千辛万苦而悟得的宝贵思想,切实可行且充满生命力,给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的我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与强大的自信力。
  
   ◎让我们懂得了知而行之
   阳明心学贵州开花后,来江西结果了。明正德五年(1510年)初,因为在贵州平叛苗乱有功,加之谪戍期满,身心疲惫、面容枯槁的王阳明被中央提拔,来到了庐陵任知县。这是王阳明担任的首任地方官,也是他龙场悟道后第一次践行知行合一的理论。
   王阳明刚上任,吉安府衙就派人来催缴葛布税。时值庐陵县旱灾火灾频发、疾疫大作,每有乡民缺粮断炊、饿死家里。可是官府却顾不上百姓死活加紧催征,致使乡民逃亡,流离失所。王阳明暗地里派人调研,查到葛布税是镇守中官太监以进贡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且年年加码,加之其他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正当阳明先生心情沉重,难觅思路时,衙门外吵吵嚷嚷来了八九百人,原来是百姓听闻来了新知县,都来上访反应问题,希望减免无理摊派。看着衣衫褴褛、面无菜色的治下老表,从小立下圣贤之志的王阳明百感交集,当即许诺为百姓做主,向上级申请减免额外增加的葛布税。王阳明很快就上书给了吉安府和江西布政司,没几日,上级公文下发,果然减免了加派的银两,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大概是省市官员都知道王知县的犟脾气,加上王知县的老爸是皇帝身边的人,给点面子,尤其是江西镇守中官太监王某,害怕王知县将他贪污之事捅到中央,便都同意减免。
   新官上任,王知县的第一把火算是成功燃起。接下来他就陆续燃起了十多把火:处理群众上访;处理官差骚扰百姓的问题;治理瘟疫;抗旱;防盗和防火;推行“两亭”制度(旌彰亭,即光荣榜、红榜;申明亭,即批评栏,黑榜);在白鹭洲书院和青原书院讲学等。王阳明在庐陵知县的岗位上,将知行合一践行得如此彻底。这毫无疑问告诉我们,要将内心的想法和行动统一起来。在面临困难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和幻想的阶段,而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和可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许人生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懂得太多,却做得太少,而人生的高度,就取决于是否知行合一,懂得多,也要实践的多,方有所成。
  
   ◎官德养分传承千年
   为官者,任上平庸的较多,只有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出成绩的,值得歌颂值得借鉴,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我想说两方面的事件,一是“尺度止乱”。《明史》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王阳明贬到贵州后,贵州土著豪族安贵荣并不待见他,经常来砸场子,在几次过招后安贵荣都败下阵来。王阳明在贵州三年,在各地创建书院,教授诸生,不但吸引到当地知识分子,连苗族、彝族、仡佬族都来听课。他还创造性地实验了彝汉“双语教学”,名声越传越远。安贵荣一改之前排斥的态度,为了结交王阳明,派人给他示好,两人由此开始了往来。
   后来,安贵荣的部下阿贾和阿札发动叛乱,安贵荣坐视不管。王阳明给安贵荣写信,警告他作为地方的最高长官,管辖的土地有上千里,辖地的百姓多达四十八万,背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如果不派一兵一卒的话,朝廷会认为他主动放弃了“土官”的责任,就有可能直接派兵前来征讨,到时候他也肯定脱不了干系。安贵荣听从了王阳明的劝告,迅速出兵平叛,史称“尺牍止乱”。
   王阳明在贵州之时,只是一位不入流的小吏,可是不顾自己安危,心系国家安危,可歌可泣。
   二是“拨乱反正”。1568年,明穆宗为阳明先生颁铁券,券文德行和功绩:“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正德十一年(1516),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充任南赣巡抚,弹压那里多次叛乱的边疆族群。王阳明到任之后,改革兵制,在当地向导引领之下,连破四十余寨,斩首七千余人,稳固了明朝对南方边疆的统治。王阳明在南赣一边用兵,一边讲学,向众多门生传播王学之理。1517年,王琼升任王阳明为汀赣提督,赋予其更大兵权。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运用各种计谋,分化叛军内部之间的关系。十多天内迅速平灭了叛乱,因此被封为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征召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王阳明在这一地区,采取剿、抚两种措施,先后平定思恩、田州、八寨、断藤峡的叛乱,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明朝对于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
   不管是特殊时刻还是平时,始终饱含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不管是命运通达还是遇到困厄时,始终坚持忠诚、干净、担当、作为。这就是官德。
   其实,阳明心学远不止为我们提供这些精神支柱。当今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通过修炼“心外无物”,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可以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控能力,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是一位左手执书卷,右手持宝剑的豪杰,是一位哲人,一位儒者。阳明心学是一份被加密的人生开挂宝典,如果你读懂了阳明心学,一定会感受到那份振聋发聩的魔力。
  

共 45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随笔抓住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核心命题展开梳理。作者认为阳明心学为我们当下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柱。其一,为我们提供了励志标杆。其二,提供了实践勇气。其三,提供了官德养份。文章多处提出设问,让人感到鞭辟入里的逻辑力量,作者采用了讲故事,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让深奥难懂的哲理变得显而易见。每章节都采用了文字小标题标志,使之内容明确,层次分明,读来畅达。作者汇集前人的智慧,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穿插在文章的细节中,可见作者有思想,有见解,善分析,会表达,字里行间洋溢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在内容上有思想性,在形式上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给人启迪,给人教化。好文,推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90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9-05 06:59:28
  文章给人启迪,有着一定的教化意义,好文,力荐品读。感谢赐稿东篱,辛苦了,遥握问安,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敌军        2024-09-06 08:28:27
  谢谢老师的推荐。本来是想写一篇征文投稿给杂志社的,写着写着有点不像论文了。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9-05 07:19:52
  吉安出人才,古有心学大家王阳明,今有作家“敌军”,可惜是“敌军”不是我们的人,哈哈!敌军老师的文章写得极致,本文就王明阳的三个核心命题,逐一探究深入剖析,让我们了解了王明阳不仅是一位大儒,也是一位哲人,其思想、其品质影响着后代人。好文拜读学习。遥握问好!祝秋祺!
回复2 楼        文友:敌军        2024-09-06 08:34:01
  吴老师,见笑了。敌军的笔名源于大学时室友叫出来的,他们说好多文人的笔名和原名都相反或相近,比如韩愈,字退之;李白,字太白。我叫友军,所以就敌军了。我后来改成青原山了,不过这里改不了,微信等等可以改。毕竟敌军不是我方队伍,嘻嘻。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9-05 07:23:41
  这篇关于阳明心学的散文,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展开,通过设问及多种手法,层次分明。作者融入自身见解,文化底蕴深厚,行文活泼严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将传统与现代相连,值得品读! 问候敌军老师,顺祝秋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敌军        2024-09-06 08:36:35
  谢谢总编的点评,我把论文写的有点不伦不类了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05 11:47:32
  散文的立意,向阳而生,此阳有着双关的意义。文章从当地崇拜的问候写起,自然引入对一个人物的怀念,阐释王明阳的心学内涵。我特别赞赏作者所言,凡是客观事物的价值,皆由人赋予。这种赋予就是文明的表达。作者写的三个核心命题,对我们了解道学,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对一代道学家作深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写得非常好。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敌军        2024-09-06 08:41:15
  谢谢社长!向阳而生!
5 楼        文友:佳华        2024-09-05 13:04:14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用散文的形式,把阳明心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好理解,好把握。古今圣贤,公认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王阳明是其一。阳明心学,值得深入研究。
回复5 楼        文友:敌军        2024-09-06 08:43:01
  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阳明,国藩只做到了半个,是么?
6 楼        文友:佳华        2024-09-06 14:03:23
  是的,一般公认的是孔子、王阳明二人,外加曾国藩算半个。
7 楼        文友:江亲莲        2024-12-09 10:53:09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优秀的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学习之!谢谢社团,谢谢江山!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