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月】纪念堂前排队瞻仰的李讷(随笔)
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每年毛主席的忌日和诞辰,李讷都会去纪念堂排队看父亲。1998年12月25日冬寒凛冽,纪念堂前蜿蜒的长队,缓缓向前蠕动。其实每人通过水晶棺瞻仰的时间,仅十几秒,可是,纪念堂前排队却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李讷除了宽阔的脸庞,坚毅亲切的眼神,让人似曾相识之外,而朴素的衣着,普通的发型,和举止言行,与街头巷尾的大妈没有二样。那年,一位工作人员无意中在排队人里发现了她,连忙走到她身边,确认之后,邀请她走特别通道,不用排队,李讷淡然一笑,轻轻摆手婉拒了,她说:“我是来看爸爸的,爸爸生前最反对特殊化,我还是和大家一样排队好。”
得知毛主席的女儿也在排队,神情肃穆的人们,立即自觉让开一条通道,请乘坐轮椅的李讷先走,李讷向群众示意感谢,但并不为所动,轮椅仍在长长的队伍里,和大家一起移动。
走过毛主席的水晶棺,为了不影响瞻仰队列的移动,李讷在丈夫王景清的搀扶下,起身鞠躬,喃喃深情地说了一句:“爸爸,女儿看你来了。”然后便回归队列,和大家一起离去,以便把时间留给后面瞻仰的人。
刚才我在网上读到这篇文章。又是一年公历9月9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震撼之后,我禁不住泪眼模糊。
1940年8月李讷出生在延安,文章讲述的故事,那年李讷才58岁,竟然是坐着轮椅去看爸爸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已经离婚的李讷,独自一人带着4岁的儿子,孤儿寡母,搬进北京西郊一条胡同里的民宅,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届的毕业生,和居民一块拉板车买煤球,买冬储大白菜,操持家务,拉扯孩子。世态炎凉,人间艰辛,致使本来羸弱的李讷,雪上加霜,疾病缠身。1985年在毛主席原卫士长李银桥夫妇撮合下,她与李银桥的战友王景清结为夫妻。王景清知冷痛暖,呵护有加,李讷终于如愿以偿过上了相敬如宾的生活。
从纪念堂出来,李讷没有回家,她让丈夫把轮椅推到广场一侧,不影响通行的地方,远远地望着纪念堂,久久不肯离去。
按说,李讷的童年在他们姊妹中最幸福。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小女儿,她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童年的孩子。据重庆卫视《毛主席的小女儿专访.我眼中的父亲》,李讷讲述,小时候她没有正式起名字,毛主席叫她“大娃娃”,她称呼毛主席“小爸爸”,在女儿心目里伟人没有光辉,只是陪着女儿的父亲,天伦之乐幸福温情。直到1950年来到北京,姐姐和她才分别被毛主席取了大名:李敏和李讷(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借用论语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期望李讷少说话,多做事,宁静淡泊。
李讷记得她最早咿呀学语的话是:“爸爸,散步去”。李讷说,在延安的时候,爸爸一旦伏案工作,就忘记了时间,不会休息,并且不准任何人打扰,工作人员束手无策。后来发现了一个妙法,就是哄我到爸爸的窑洞去,他们教我讲“爸爸,散步去”,只要看到我,爸爸总会陪我玩一会儿,或者真的散散步。
纪念堂外,李讷不愿离去,静静地坐着,也许她沉浸在延安,爸爸陪伴她的幸福时光之中吧?
毛主席对自己的女儿不仅喜爱,更是严格要求。李讷接受采访说,爸爸不允许她仗着自己的身份,接受别人的礼物,身上的衣服和延安小孩子们一样朴素,吃喝更不能特殊,有人曾经以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为名,想给我改善伙食,结果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说:“别人的孩子能吃,我毛泽东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正因为是我的孩子,才更应该以身作则。”
1947年党中央从延安撤退的时候,李讷刚7岁,看着天上国民党盘旋的飞机,周围隆隆的炮声,害怕地趴在父亲的怀抱,不敢露头,毛主席亲昵地拍着她说,看看敌人飞机轰炸,听听大炮轰鸣是对你的锻炼哩。
李讷说,陕北转战,道路崎岖,我坐在战士背着的马鞍子里,把我捆住行军。一年后,党中央胜利地重回延安,颠沛流离的战争岁月,李讷说她最难忘。
纪念堂外,李讷不愿离去,静静地坐着,也许她在回忆,自己值得自豪的战火中的成长经历吧?
李讷说,爸爸生前要求我做普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希望我和工农子女一样,靠自己的努力增长才干,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更好地服务。考入北京大学,毛主席曾与李讷有十几封通信,信中,毛主席多次告诫李讷:“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李讷的思想进步了,毛主席即给女儿回信:“信收到。极高兴。……为你祝贺!”
纪念堂外,李讷不愿离去,静静地坐着,也许她有许多话想对爸爸倾诉,倾诉什么,不得而知。不过,李讷在纪念堂里说了一句:爸爸,女儿看你来了。我认为,她的千言万语再归结为一句,应该是:爸爸放心,女儿,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确实,李讷是爸爸的好女儿。李讷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毛主席满门忠烈,公者千古。毛主席生前说过,我的心跟鲁迅是相通的。鲁迅诗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伟人是人不是神,也有天伦乐、舔犊情,衷心祝愿毛主席的家人后人阖家幸福,吉祥安康!
老师明察秋毫洌应为冽。当代一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