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够槐米(散文)
要是我在年轻十岁,我肯定得把这个事业做起来。可惜呀,不服老不行喽!
听到公公如是说,我倒就坡下驴,说老了就专心享福就好呀!别干那些受累的活了。
庄稼人,受累习惯啦,就想着够下来,晒干就能换钱,生生落在地上,真是心疼呀!公公说此话时,仍在正午的烈阳下,利落地伸出去,收回来地用耙子翻平铺在塑料布上的槐米。回去歇歇吧。我叮嘱。
不耐地,今儿天气好,再晒上半天就成了。公公不再言语,他瘦瘦的身影在一派黄绿色上游移。小院四周的国槐树上,细细密密的槐米,像个黄纱帐一样,笼罩着桃心一般的树冠。与槐米来说,这是难得的丰收年。
夫君与我带着放假的儿子树回家的途中,就已经感受到了村民收获槐米的忙碌和喜悦。最近这些年,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人群的壮大,村庄四周原本在农人悉心照料,生长茁壮的庄稼也悄然被各种树木覆盖。速生杨多距离道路较远,而国槐则偎着道路和庭院。每到这个时节,槐米一层一层地布满枝头,过了麦收,玉米播种农忙的农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波的收获。
国槐树枝子最低处也有两三米高,树剪可以够得到,再高的地方,就需要爬梯子或者爬树。有心怀悲悯的,会斥责这样看似野蛮的修剪,可农人一句:越修剪,长势越好。是他们务农多年不问不会主动说,但行动会下意识做到的自然而然。剪下来的大树枝,需要就地二次整理,只留满是槐米的枝头。用大簸箩将起收拢,一趟一趟地运到院子里。
平整铺着的塑料布,就成了这个时代的晾晒场。而离开树的树枝成了最佳晾晒工具。此刻,晒槐米又成了靠天吃饭的又一佐证。只有晒,才能最大限度保留槐米的品质。若天气好,晒上一两天,槐米临到干透状态,它与枝干的连接处却仍存一份韧性,这时或手搓,或用棍子、叉子拍打,将其分离后,枝干大多被剔除出去,槐米与槐花仍然共存在一起。筛子上阵,多轮极具技巧的晃动筛选后,槐花乖巧巧地被分离,树梗以及碎渣也被过滤,只余下槐米,继续躺在阳光的沐浴中,驱散小小身体内残存的一点水气。
这亦是公公的倔强。他所侍弄过的所有农活,其整洁程度,绝对是村里的佼佼者,家里的农具、物品的摆放,更是有条不紊,心中有数。
若连续的大太阳,真是晾晒的好天气。若是来上几个连阴天,就真让农人望“米”兴叹。再不采摘,花就开了;倘若采摘,无法晾晒,槐米原本清爽的黄绿色,会无限的加重,直至变成没人收,不值钱的黑色。公公曾做过一些尝试,放到屋内用电扇吹,不行;用柴火锅软火慢炒,也不行。虽说槐米的丰收季,不过半月二十天的样子,但着实是出太阳吧,晒的后背疼也欢喜,不出太阳呢,看着一树的“米”真心急。
这些年来,我们还是第一次参与到够槐米的过程中,公婆工具使用利落,他们负责剪树枝,我们做二次整理、运送、翻晒。习惯性地将其拍照,分享到我的朋友圈。果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人说,第一次听说这一种米。我答复说,“米”应该是对所有谷类或其他植物去了皮或壳的种子的统称,被广谱应用。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把米做了对比单位,槐米称呼的由来,应亦是如此,干燥的花蕾还真是像极了稻米的形状,黄绿的颜色是它的本色,也是高品质的标签,农人用手捻就能碎来做晒干的最佳标准,也是十分地道和妥当。
晒好的槐米,是一味中药,也是一种染料。公公这样说,但咱老百姓光听收购的这样说,还真不知道是咋用。我特意查了一下,果然如此。槐米可以用于药厂提取“芦丁”,因此,距离我们不远的“药都”安国会有大量需求,这需求就促成了各级收购商的存在。有三十年前收青枣经验的公公,也看到了这一商机,他深知层层差价的最终获利者,并非是辛苦劳作的农人。哪怕是把村子里的槐米收起来,买上一个好价钱也行呀!
这心意,真是意外被我的一个文友洞察。她家在云南,看到我分享的图文后,联系想要购买一些槐米,问及用途,说是染布。我好奇是什么颜色,她贴图一张嫩黄色的成衣图给我,说有这么一个小众的群体,会在这个时节购买槐米,平素都是在网络平台购买,我查了一下价格,是和一级收购价相差甚远。于是问询公公,别看他年过七旬了,但还真是与时俱进,他核算了可以包邮的单价,请我朋友帮忙宣传,别说,还真卖了二十多斤。一看自己够的槐米有了全新的市场,公公别提多高兴了,他精心挑选槐米,多层打包,并特意驱车到镇上发了快递。
几天后,文友和她的朋友们陆续收到槐米,都说质量极佳,一点不输网络平台的品质,还都说来年还买。我将这个好消息反馈给公公,他真像自家的宝贝得到认可一样的开心,还由此展开很多设想,要是网络也能打开销路,那该多好。如果我再年轻十岁,我真得去试试。
当时听公公这样说,我还没多想。最近帮公婆安排体检拿到报告,看到公公那条“第七肋骨有陈旧性骨折”一条时,才不由惊慌,忙去问询。公公这才说,就是够槐米的时候,不小心从电三轮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感觉疼,尤其睡觉时,翻到摔伤的那一侧,就更是疼痛难耐,想着还要够槐米,就生生忍下来。我深知,当下的村庄就是如此,留守的老人,带着懵懂的孩童,即便是我们这些青壮年赶上,也是有“工作忙”的理由来去匆匆,帮不上什么大忙。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们,最看不得的,就是眼瞅着的收获,徒徒浪费了。这期间身体上的疼痛,又怎能是拦路虎,反倒成了他们疼并坚持着的动力,提醒没有收获的艰难,或许比疼还可怕。
我反复叮嘱公公,来年咱真不干了,让哪家有能力的亲人去收,咱也不去冒险了,你在城里种的“庄稼”已经到了收获季节,不管是我们一家还是小姑子一家,还有守在家乡的大伯哥一家,都有足够的能力养你们老,你们真到了享享清福的好时候啦!
哎,不耐的,我们都习惯了。不干活反倒不习惯啦!公公的回应,如常一般,淡淡的,从不主动展示苦难,好似一个习惯,劳作就成了一生的主色调。
入秋的国槐,挂着念珠状的槐料豆,一阵一阵秋风起,散落一层一层的金黄黄。公公念叨着要回老院,收拾出即将收获的玉米晾晒场,我想问问他骨折的肋骨还疼不疼,但看着他对未来的一派筹谋,生生忍住了。我与夫君念叨,今年的玉米收获季,咱尽量回家看看。他应,好。
此外,文章中提到的网络销售槐米,也让我思考了现代科技如何为传统农业带来新的机遇。这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创新,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文章像是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理解。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