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小学时光(散文)

精品 【金文·岁月】小学时光(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769.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7发表时间:2024-09-11 11:51:17
摘要:洙西小学在半山腰,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地势上开挖,砌墙建房。我们读时,还在不停地修修补补。高小,差不多近百人,老师六七个。语数各一人,还有副科。开学第一天,就是拔草,穿着凉鞋踩在高高的草里,拔得汗流浃背。为了留个好印象,我拔得十分卖力。拔完草,还得踏平。

许是时光久远,写过初中,写过中专,极少有念头写小学。时间的荒野里,记忆并不可靠,但总归是人生的一部分。苦思冥想,留存下来,待白发苍苍时,作个回想。
   四岁时,妈妈看我没人照顾。哥哥姐姐都已上学,他们要不停劳作,田地里的活根本忙不完,想着把我送到学校去。我读识字班,还发了两本书。人太小,老师怕管不过来,安排我与大姐坐在一起。刚上了两天,我就受不了学校的约束,不愿意坐在牢笼里,变成“囚犯”。板栗飘香时,我趁着下课,把书一撕,碎片塞在抽屉里,溜了出去,拿着短竹竿敲板栗。只是树太高,人太矮,根本敲不到,只能在树底下捡两颗,安慰一下贪吃的神经。
   村庄不大,老师发现后,立马告诉爸妈。爸妈思前想后,看我年纪确实还小,就商量着推迟一年。我又拥有了一年的自由,在山间玩耍,在河里捕鱼,在树上摘杨梅。
   五岁,识字班必须上。再不上,就跟不上同龄人的进度。爹娘疼幼子,他们对我这个幺男,还是挺重视的。不管我同不同意,我都正式迈进小学门槛。村庄三个年级,十几个娃,没有校舍,就借助一户农舍。四壁有墙,木制结构,没有装修,里面空荡荡的,无灯,每到雨天,光线昏暗。不过,没人在意,那时不要说白天,连晚上都没有灯。直到90年代初,村庄才通电,家家户户才有五瓦的灯泡,照进童年的岁月中。
   识字班读完,效果如何,未知。大概能认识几个数字,会写自己名字,足够了。借农舍总不是事,孩子破杯性强,喜欢乱涂乱画。村集体协商,拿出仓库给学生使用。仓库很大,比我们更偏僻的两个村庄学校撤并,学生一起来读,数量多了起来。比起他们,我们要幸福得多,可以睡得晚些,放学走几步路就到家。不像他们,早出晚归,走五里山路,气喘吁吁到家,天已夜幕沉沉,作业都没有做。
   幸好,没什么作业,量很少,基本在学校完成。老师教三个年级,外加一个识字班,只能采取复式教学,教某个年级十分钟,其它年级学生做作业。从早到晚,都是他在上,有时累了,也安排体育课、音乐课。体育,就是放牛,自由玩耍。那年代,没有溺水概念,我们村庄小溪浅,根本不用担心;音乐课,就是在黑板上抄一首歌,大家跟着唱,基本是红歌——《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时隔四十年,对于当年的旋律,我还是那样熟悉,随意地哼着两句,莫名的亲切。也许,这才是最纯真的年代,最刻骨的记忆。
   那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个说法,所有人都得考试,考不到60分就得留级。一年年地留,有人留过两三次,实在不行就退学,有些不放弃继续读,大小不一的孩子坐在一起,差参不齐。二姐某次期末考试,语文考了58分,只能留级,无助地在家里抹眼泪,徒叹奈何,外加她上学晚,大我三岁居然跟我同级。
   我属于并不努力的学生,放学之后尽情地玩。不过,八十年代农村家庭压根没有重视的,没有补课,没有刷题,没有持续的高压。留学倒是有,只是象征性的。虽然如此,胆小的我还是怕老师,只要是他布置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成绩还不赖。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根据平常的作业发奖品。作业得一次100分,发一颗糖。我抱着所有的作业本,一本接一本,从头数到尾,整整18次,拿到18颗糖,该是全班最多的,裤兜里塞得满满的,走路都硌大腿。我兴高采烈,恨不得满世界炫耀,沿着村里的小路,走了一圈又一圈,别人逗我:“给我一颗。”我看看他,当然不给,自己都嫌少,都不够吃。给别人,想都没想。
   上课听讲,下课偶然讨论问题。一年级时,我跟表姐探讨十位数的加减法,她说要从尾数开始加,我看着十位上的数更小,想着先加十位,再加个位,争论不休,声音越来越高。后来,还是老师提醒分析,我才算偃旗息鼓,败下阵来。
   语文课,除了识字,老师分析一下段意,理清一下结构,就要求我们背诵。一本书,从第一课开始,直到最后一课,不论长短,不管是否为略读课文,反正从头背到尾。背不来,那就留学。这种传统,一直到高段四五年级,还是没有改变。
   在我们小学,一二三年级俗称低小,四五年级俗称高小,没有六年级,小学五年制。低小在本村读,高小到村委会所在地——洙西小学读。
   洙西小学在半山腰,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地势上开挖,砌墙建房。我们读时,还在不停地修修补补。高小,差不多近百人,老师六七个。语数各一人,还有副科。开学第一天,就是拔草,穿着凉鞋踩在高高的草里,拔得汗流浃背。为了留个好印象,我拔得十分卖力。拔完草,还得踏平。
   在我眼里,语文老师多才多艺,非常负责。印象最深的,他喜欢留学。书背不来的,统统留学,不管家住得远近,背来为止。平常,到组长那背;留学时,到老师那背。组长那背书,容不易一丝错误,所以我们喜欢到老师那,一窝蜂全挤过去,你背你的,我背我的,嘈杂异常,停几次,少几句,从别人的背诵中找点灵感……都是常有的事。老师等你背完,用红笔拧开笔盖,刷刷地写个“背”字,方算过关。我们得以解脱,背起书包像兔子般逃回家,追赶不留学的同学。有时,实在背不来,就模仿老师的笔迹苦练“背”字,怎样都不像,为此我还挨过同学的嘲笑。
   后来,毕业后,我曾问老师,那时背书糊弄的,你知道吗?他笑着说,当然知道,要不然,有些人还不得留到天亮,怎么行?原来,我们的自以为聪明是小聪明,他的博学识人才是大智慧。
   语文老师性格温和,学习还可滥竽充数。数学老师可不是吃素的,他是正式教师,拿国家工资,有编制,穿着笔挺的中山装,锃亮的皮鞋,“嗒嗒”走在校园里,让人异常紧张,只要听到响声,全身的细胞都收缩起来。
   数学老师很凶,不是一般的凶,脸上从没有慈祥的色彩,两眼瞪起来,像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我们的懒惰与调皮。他发怒起来,直接拿脚踹我们的腿,皮鞋夹着呼啸的风,踢在我们稚嫩的肌肤上,立刻红肿起来。我们没有人敢反抗,只有默默接受的份,哪怕眼泪直掉,也不能哭出声。
   一年后,数学老师调走,我们才从恐惧中解脱出来。祸福所倚,扛过老师的揍,挨过老师的踹,成绩却提高不少。读书多年,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跟他有莫大的关系。古语有言,不打不成才,有没有道理?从我身上的论证来看,说得对。
   高小离家五里,全靠走路,早晨出发,晚上回家,中午在学校吃。每天清晨,用铝制的饭盒,装点米,带到学校,加水,放至蒸锅中,一名阿姨烧火加热,蒸熟食用。由于懒,我的米从来不洗,只加点水,放学后百米赛跑冲进厨房,忍着滚烫找到自己的饭盒,躲在角落里吃得格外香。偶然,放在蒸锅里的饭盒被后来的同学不小心弄翻,水溢出,蒸出的饭半生不熟,照样吃。小孩子,身体好,易消化,吃嘛嘛香。至于菜,记忆里好像啥都没有,就吃白米饭。
   自己可以没菜,老师的菜还是要送的。老师吃菜,由学生送至学校,每天三人,每人三菜。晚上放学时,公布名单。在农村人眼里,老师是神,具有不可侵犯的尊严。每次送菜时,精心挑选,炒上难得一见的蛋和肉,看得我们直流口水,但没有享受的福。
   某次,我与姐轮到同一天送菜。没等姐姐开口,我先行举手,告知老师。老师予准后,选择另一位同学。直到现在,我还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敢,毕竟老实这个印章,一直刻在我骨髓里,至始至终。
   吃完中餐,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我们自由活动,趁着洗饭盒时,到小溪里玩耍。夏天,天气炎热,绾起裤腿,翻石头找螃蟹。大大的石头翻开,总有一只忙乱的螃蟹四处逃窜,逮起来没地方搁,就卷进裤腿里。有时逮得多,裤腿卷了一层又一层,螃蟹在里面见不到光,四处乱爬,痒得难受。至于螃蟹的结局,大多被憋死其中,最后扔进草丛。下一次,故事又继续。
   除了螃蟹,还有鱼。没有工具,就用树枝扎。鱼儿灵活,游动速度快,根本扎不到。某位同学找来一根尖尖的树枝,对着一群鱼,抡圆胳膊用力,别说,还真扎到一条鱼。只不过,他的重心不隐,兴奋之余摔进河里,衣服全湿透。幸好,他家住得近,立刻回家更换,即可。
   住得近的同学,大多瞧不起住得远的同学。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各有自己的朋友。虽然关系不错,但难免有纠纷。我长得矮小,性格孤僻,常受人欺负。不记得什么原因,邻村的同学林在回家的路上,对我进行推推搡搡,警告我老实一点。我当然不能忍受,从附近找来一根棍子,冲到他面前,要跟他干架。他看到我气势汹汹的模样,赶紧认怂,溜之大吉,从此不敢欺负我。
   转眼,小学时光一晃而过。毕业考试到了,正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整个年级揣着鸡蛋,在老师带领下,步行四十里路,去镇上的渔潭中学考试,决定下一步的录取情况。四十里,半是山路,半是公路,十二岁的一群孩子,排成队伍,浩浩荡荡,引来一路人的围观。我们同样格外新奇。
   从小到大,我基本在农村,极少出村委会,镇政府所在地秋口,更是难得一去。到了秋口,我走上水泥路,两旁高大的梧桐,差点震撼我的眼球。这世上,居然有水泥铺的公路,并不都是泥巴,或是石板路;居然有为景观而种的梧桐,这么高大,还不砍下当柴烧;居然有一个又一个的店铺,摆满各色的商品,看得我眼花缭乱……
   考试挺顺畅,当天考完当天回,年幼不懂害怕,有条不紊地作答。后来公布分数,我全校第五名。从此,离开小学,光荣进入初中,成为一名初中生。谁又承想,初中生活颠沛流离,四处更换校址,那一段篇章更是惊心动魄。
   (原创首发)

共 37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回忆小学生活的散文,写意深厚,内容丰富,语言幽默,叙事清楚。编者孤陋寡闻,随着作者笔触,看到了作者小学生活的简陋环境,感受到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状态,分享了作者获得优异成绩的喜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村庄三个年级,十几个娃,没有校舍,就借助一户农舍”“无灯,每到雨天,光线昏暗。不过,没人在意,那时不要说白天,连晚上都没有灯。”“复式教学”,从早到晚,一个老师讲课,三个年级。这样的学习环境,作者成绩优秀,还能获奖。到高小时,出了村,去了“洙西小学”,分了科,“我最喜欢语文老师”多才多艺,非常负责;最怕数学老师“两眼瞪起来,像把锋利的匕首”。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人物描写形象丰满,性格各异。可见,作者笔力不凡,文字功底深厚。一篇不可多得的回忆性散文,力荐佳作共赏,并建议申报精品。【金文编辑:晚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9-11 11:53:28
  感谢单培文老师投稿,文采斐然,语言幽默,行文流畅,值得品尝。创作辛苦,敬茶问好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9-11 11:55:29
  每位作者都有一段童年时光,能把小学生活写的如此精彩的作者太少了!向老师学习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9-11 14:20:35
  精彩回忆,难以忘怀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9-11 14:21:46
  感谢单培文老师投稿,文采斐然,温馨回忆!
回复4 楼        文友:单培文        2024-09-11 14:30:07
  感谢社长,之前的文章别忘了帮我复审一下。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