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金文·晨曦】月是中秋圆(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金文·晨曦】月是中秋圆(杂文随笔)


作者:文平 白丁,1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2发表时间:2024-09-14 08:11:00
摘要: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等;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祭祀、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起源之一:古代对月的祭祀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赏月活动中,“玩月”也是一项重要习俗。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已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提灯笼的风俗。
  
   起源之二: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象这样,我国古代就有在中秋之夜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习俗。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一祭月、拜月的习俗。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民间拜月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起源之三: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在中秋佳节,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根据我国古历法,农历八月份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的月圆之夜,是天底下最美好、最诗情画意的夜晚。中秋代表着团圆、和睦,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从古到今,积累了许多歌颂和赞美中秋节的诗句。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直想数一数那月光下自己的几根毫毛,这是写望月的传神之笔,以奇特的想象,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整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往昔之乐。
  
   以下是几个与中秋节相关的经典诗句及其出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古》。这句诗描绘了中秋之夜,明月从海上升起,天涯共赏的壮丽景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是苏轼中秋夜宴饮时的即兴之作,以问月的方式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哲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在词中表达了中秋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在诗中描绘了中秋之夜家家户户赏月的情景,并抒发了深深的秋思。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与秋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在异乡望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团圆的无尽渴望。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苏轼《念奴娇·中秋》。苏轼在词中通过中秋之夜的起舞徘徊,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这些诗句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留下的经典之作,它们以月为题,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秋的月色,是如此美丽而神秘。它引发了无数诗人的遐想与赞美,他们用笔墨捕捉这月色的精髓,将心中的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这些诗句如同璀璨的星辰,与中秋的明月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月色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大地上,它温柔地抚摸着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露珠。这轮明月,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心灵的寄托。它让人们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感受到一份超脱与宁静,仿佛能洗净人间的尘埃与烦恼。
   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照亮了整个夜空。那皎洁的月光,如同细水长流,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纱。
   中秋的月,有着独特的韵味。它不像初升的新月那般羞涩,也不像落日余晖中的残月那般凄凉。它圆润而明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在天际,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在这美好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之中。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和香甜的水果,欣赏着那轮明月。孩子们在月光下嬉戏玩耍,大人们则谈笑风生,共同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中秋的月,不仅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烟消云散,只留下那份纯真的欢乐和美好的祝福。
   中秋的月,是如此的美丽和神秘。它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在这轮明月的陪伴下,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和珍贵的瞬间......

共 43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杂文随笔。作者从古人对月的崇拜、敬畏、一直写到关于中秋的诗词以及当代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并抒发了自己对中秋明月的人生感悟,写得非常精彩,文笔优美,非常有深意,感情饱满,特别有哲思,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感谢作者老师赐稿,我们一起努力。推荐阅读欣赏。【金文编辑: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