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面向内心的朝圣(散文)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八
面向内心的朝圣
时光荏苒,岁月倏忽。转眼间又是九月份了。去年的九月,我跟老伴阿香专程去了一趟西藏。我们先是到了西宁,在那里玩了两天,重点看了塔尔寺和市内有特色的几家博物馆,吃了具有西域特色的美食。到了晚上便登上了开往拉萨的列车,向西出发,先是到了格尔木,然后一路向西偏南奔向那块神奇的地方。
西藏,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一直以来都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圣洁的梦境,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决定去看看的,因为那里有太多的在内地无法看到的人与事和难以领略的风景。仅凭这些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再有了某种朝圣的感受,那么收获就更是无与伦比了。此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藏那些巍峨圣洁的雪山;仿佛能一眼看穿天空的蓝天白云;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雪峰,令人感到目眩,使你辨别不出上下哪面是湖水,哪面是天空;那些虔诚的藏人,三步一匍匐地向着布达拉宫的方向如虫子般蛄蛹前行,有的还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其虔诚之心,不是亲眼所见,令人难以置信。再看看那道路上的条石,已经被磨得油光铮亮,说明有难以计数的人在这上面爬行过了。再加上稀薄的缺氧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几乎难以克服的高原反应,无时无刻地都在冲击着人们的肉体与灵魂。回来后,我像反刍一样细细地咀嚼品味那些无以言说的感觉,印象日益清晰,感悟逐渐加深,以至于到现在不得不将其写出来,否则就成了一个不小的负担和必须偿还的债务一样。
经过了近一年的发酵,在西藏获得的那些影像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和内心中开始逐渐地模糊了,其中的许多记忆已经转化为诸多的问题萦绕在心中,其中最多的是集中在这样三个问题上: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你要往哪里去?这些问题都是由西藏的特殊环境,如雪山、蓝天、寺庙和僧人那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都是涉及灵魂之问的哲学乃至宗教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任何思考与探究,毫无疑问地构成了一种人生的朝圣之旅。回望此次赴藏旅行,看起来是一次普通的旅游,但是,那里展现的雪山、蓝天、净湖、喇嘛、藏民等都无不透着某种灵性,向游人诉说着天人合一的道理。而对这些道理的咀嚼与回味就使得我在不觉中走上了一条洗涤自我内心的朝圣之路。
皑皑雪山,就是西藏人内心神圣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对于藏民来说是极其神圣的存在,许多人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拜谒这里并奉献上自己的心意。他们磕着长头,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前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前面,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伸,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然后全身匍匐,额头轻叩地面。如此周而复始。信徒们就是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佛主的虔诚与敬仰,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修行与磨砺,体现了他们信念的坚定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藏族人对雪山有种如神一样的崇拜,在许多大山的朝阳一面,都飘挂着白、黄、红、绿、蓝五色缤纷的经幡,象征着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相当于念了一遍经文,寓意着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从敬畏大自然和净化心灵的角度看,巍峨的雪山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布达拉宫”。前不久,我认真地看了俞敏洪与王石的对谈视频,其中谈到王石先后在2003年和2010年,也就是在他52岁和59岁时两次登上珠峰,创造了中国人登珠峰年龄的最大记录。这样的壮举,着实令人敬佩。据悉,在这两次登珠峰之前,他已经在青藏高原登过了13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正如他自己说的,第一次登珠峰的确有一种逞强的心理,但第二次则主要是为了战胜自我。有人说,登上珠峰标志着人类将珠峰踩在了脚下,征服了大自然。我完全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不管人类登上了珠峰多少次,对珠峰来说都算不了什么,登不登,登多少次,珠峰就在那里,没有任何的变化,而人类自己却有太多的人倒在了攀登的路上。因此,人在大自然面前绝对是一个极其渺小的存在,妄图征服,甚至叫嚣将珠峰踩在脚下,这是一种不自量力的无知狂妄。实际上,王石的这两次登顶,都发生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事件,我宁愿相信,要不是他拥有的特殊保护措施,很可能躲不过这两次厄运。所以,王石的态度是对的,登上珠峰最主要的目的是战胜自我,说到底是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种磨练与升华,而且是在更深广的程度上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与友好。可见,在王石身上,我们是不是也领略到了一种宗教般的狂热与虔诚呢?谁又能说,登珠峰不是他的一种朝圣呢?据说,他目前正在做着第三次登珠峰的准备,打算在2032年,他81岁的时候,打破人类攀登珠峰80岁年龄的世界纪录。让我们期待并祝福他吧!中国还有一个盲人,名叫曹晟康。他已经独自走了世界上的许多个国家。2008年,他仅凭一只盲杖登上了布达拉宫的最高处,赢得了在场人们的欢呼。他有一句名言,叫做:“我看不到世界,但是要让世界看到我。”所以,从那些藏民身上,从王石和曹晟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西藏的雪山,清澈的羊卓雍措湖和雄伟的布达拉宫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及自然存在对人们的那种神一样的魅力。在人们趋之若鹜的朝圣般行动里面,无不透着关于“你是谁?你想要什么?和你要往哪里去?”的各种回答。我理解这些恰是人们到西藏去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参观布达拉宫绝对是一件令人记忆深刻的事
到西藏,没听说过谁没去看布达拉宫。除了旅游团专门安排的外,我自己还抽时间在白天和晚上各去看了一次,自由行的感觉,尤其是看布达拉宫的夜景真的是不一样。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它依山而建,群楼重叠,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气势恢宏。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它端坐在玛布日山巅,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宗教的辉煌。从最初的吐蕃贵族府邸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总寺院,布达拉宫见证了西藏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演变。它已经成为所有藏族民众心中的盛殿。我想其神圣的程度绝不亚于穆斯林的麦加,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和阿克萨清真寺。
由于每天到这里朝觐和参观的人数众多,实行的是预约制。每天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三点半,每次放入的人是有规定的,一定要按照门票指定的时间到达进入,错过就不好办了,运气好也许还能进去,否则就得再约明天或后天了。表面看,布达拉宫只有三层折返式阶梯,每层长不到100米,坡度也就是30度左右。但是在缺氧的环境下,对于内地人来说,攀登起来也是很费劲的,几乎没有一口气就能登上去的,中间要停下来喘好几次,有的人干脆就坐下休息好长时间才能再站起来慢慢前行。尤其是接近到门口时,不少的人都有打退堂鼓的念头。
进到里面才发现,更困难的还在后头呢。就总高度来说,里面要远高于外面。布达拉宫的建筑,里面除了承重墙外,几乎都是木头搭建的,尤其是地板和楼梯完全是木制的。多数楼梯不仅很狭窄,只能单人通过,更艰难的是近乎于90度的坡度,需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去。由于人很多,下面的人几乎是顶着上面人的脚跟,一级一级地爬行。试想,在缺氧的情况下,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窘境啊,而且还只能是顺着人流前行,想要独自返回是决然不可能的。此时,我跟老伴紧紧地靠在一起,很怕谁走丢了。其实,在宫里面前行,由于空间有限,再加上氧气稀薄,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我真的担心有谁在爬楼梯的中间坚持不下去要往回走,这就很麻烦了,好在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俩在中间算是年纪大的,但我们在行进中一点也不比那些年轻人差,至少我俩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以至于周边的人都很羡慕我俩,问我俩多大年纪了,向我们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宫殿里的僧人并不受走廊行人的影响,他们都在专心地念诵着佛经,四周点燃着无数的酥油灯,空气里交织地弥漫着酥油的香味和游人散发的汗味,空气极端的污浊,再加上缺氧就更加令人苦不堪言。一些前来朝觐的外地藏族人,手里拿着酥油壶,在不停地为油灯添加酥油,还有的人往功德箱内投钱,也有的将手里的哈达献在了佛龛下面。宫殿的高度不知道有多少层,反正是一会儿一爬楼梯,所谓的参观,根本就没有驻足仔细观看的时间,只能是顺着人流向前行走,许多地方还不允许拍照,所以在里面就基本留不下照片。整个在里面的行程大约有两个小时,其实是很辛苦的,如果身体不好,还真的不容易坚持下来。待走出宫殿,来到后山,重见天日的时候,尽管空气中的含氧量不高,但是也顿感呼吸的顺畅和新鲜空气的香甜。
无论如何,布达拉宫在藏族信众心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对于牧区许多虔诚的藏民来说,一生中能够朝觐一次布达拉宫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为了展示自己的虔诚,个别信徒不惜成百上千公里都磕着长头,用长达数年的功夫,风餐露宿,三步一匍匐地奔向布达拉宫。这种行为源于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坚定的信仰,在他们心中,这样的朝圣之旅是一种修行和积累功德的方式,能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对于这些信徒来说,能够完成这样的朝圣之旅是他们一生的重要目标和精神追求。这才是无与伦比的真正朝圣,这种执着追求和虔诚表达精神值得每个有追求和信仰的人学习。
西藏稀薄的缺氧环境对所有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内地人到西藏的最大挑战不是山有多高,路有多远,而是由于空气稀薄而产生的高原反应。比如在进藏的路上,火车行驶到唐古拉山口时,这里的海拔是5231米,我隔壁包厢的一位跟我年龄相仿的老同志就适应不了了,导致随车医生过来救治,后续的情况怎么样我不得而知,反正下车的时候没看见他。到拉萨后,我们住的宾馆距离八廓街仅一公里多点,吃过晚饭,我就带着老伴出去逛街了,一直到八点多才回去。在这几个小时里,我俩都没觉得有啥不适应的,一切正常。待十点多准备休息的时候就开始有感觉了,先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接着是头疼、头晕。越是平静的时候,感觉越明显。我用手表和随身携带的血氧仪测量了一下血氧饱和度,结果显示仅有85%,正常情况下应该是95%—100%。接着又测了一下心率,达到了110次/分钟。这样的情况是我从未遇到过的。由于心慌和呼吸急促,导致根本无法睡觉,只好安静地躺着,过了凌晨三点多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到六点多就醒了。从此以后,基本都是这样,真正的睡觉大都是在赶路的车上解决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羊卓雍措的山顶,那里是海拔4998米,感觉心跳得很厉害,每次走上坡路时都得先做几次深呼吸才能上去。在那里停留了大约一个小时,还可以,没到坚持不下去的地步。这是我在西藏的极限高度,以后的各处景点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这样的高度过来后,也许是心理的作用,在后续的活动中,我的高反感觉就不明显了。
对西藏的这种高原反应,我的体会是,它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一样,你越是害怕就越是感觉很严重。我同车的几个年轻人都买了氧气罐随身带着,还是怕得要命,以至于晚上去了医院,结果扎了针、吃了药还是一样。后来他们也不在乎了,实际上也没有啥事。这里最关键的是因素是个人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是否健全。高原反应是人体的一种正常应急机制,空气含氧量低,必然要加快呼吸和心跳的速度以保证人体对氧气的需求。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心肺功能不健全或不能承担这样的负荷,当然就不行了。如果没有出现危急的情况,大可不必吓得够呛,这种情绪反倒会起副作用。这里面有一个很朴素的道理,长期生活在藏区的内地人,他们为何没问题呢?就是时间一长,适应了。这就说明,对于一个正常的健康人,这种高反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适应的,一般不会有啥危险。对于这次进藏,我俩还有一个挺大的收获,不仅是检验了我们的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俩的心肺功能。一周多的时间,心脏和肺部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对这两个重要零件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由于血液循环的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也必然要加快,这也是清除体内垃圾的绝佳机会。试想,这样的身体理疗机会是多么的难的呀。
从精神层面看,这种相对恶劣的高原环境,人们要想适应并正常地生活下去,必然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这里的雪域高原,稀薄的空气,贫瘠的土地,虔诚的信仰和不屈的人民共同修炼了这片神奇的地域,形成了特有的西藏文化。而每一个来到西藏的人,都要在特有的高反引领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难得而宝贵的精神与灵魂的洗涤。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一种珍贵历史文化瑰宝,必然地要汇聚成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行万里路同读万卷书一样,这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景色不会说话,但是,这路我们走过了,就是过了一次灵魂的生活,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走过了这条路,也相遇了一个个不同的人,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我们何尝不是一个朝圣者呢,尽管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朝圣路上,有着各自的朝圣目标,但是,只要是朝着自己的内心发力,就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在沿途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风景,都收获了不同的感悟,也都为自己今后的朝圣之旅增添了新的能量。
初稿完成于2024年9月13日,14日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