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马屎坡的爷孙(小说)
马屎坡村,一个被遗忘在山坳里的小村落,四周环绕着连绵起伏的荒山,山上怪石嶙峋,只有几株稀疏的树木顽强地挺立着。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墙壁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狭窄的村道蜿蜒曲折,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
在这个偏远又贫穷的村子里,恺彬是个留守儿童,和爷爷相依为命。恺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前往遥远的城市打工,每年只有寥寥可数的电话联系,恺彬的童年里,父母的身影是那么模糊。小小的他只能守着爷爷和那几亩薄田,每次看到别的孩子被父母宠溺地牵着手,他的眼睛里都会闪过一丝落寞与渴望。
爷爷是个抗战老兵,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战争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爷爷选择隐居在这个小村,将往昔的荣耀深埋心底。爷爷的肩膀上有两颗弹孔伤疤,一左一右倒是挺对称的,那是他的军功章,也是他曾经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见证。每到阴雨天,伤疤就会隐隐作痛,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家里的玉米地是爷孙俩生活的希望。恺彬还记得,有一年大旱,那大旱的景象仿若一场噩梦笼罩着大地。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色铁板,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挡。大地被烤得发烫,土地干裂得像被愤怒的巨人撕裂的纸张,一道道深深的裂缝肆意蔓延在田野间,仿佛是大地绝望的呼喊。玉米苗在地里奄奄一息,原本翠绿饱满的叶子变得枯黄脆弱,像是被抽走了灵魂的瘦弱身躯,在热风的吹拂下,发出微弱的沙沙声,仿佛是生命最后的叹息。
爷爷看到这一幕,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那目光就像他当年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一样坚毅。他深知这片玉米地是他们祖孙俩生存的命脉,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玉米苗枯死。天还没亮,四周仍是一片黑暗,只有几点微弱的星光在天边闪烁,爷爷就挑起了水桶。那水桶是用粗旧的木板制成的,随着爷爷的步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是这片干涸土地发出的痛苦呻吟。
恺彬也紧紧跟在爷爷身后,他小小的身子吃力地提着小水桶。那小水桶对于他来说有些过重,他只能用两只小手紧紧抓住桶的提手,水桶随着他的脚步晃荡不停,里面的水不断洒出,打湿了他那双破旧不堪的鞋子。那鞋子上补丁摞补丁,就像这片干涸土地上勉强拼凑起来的希望。恺彬的小脸憋得通红,汗水混着泥土在他脸上划出道道痕迹,就像蜿蜒的小溪在满是尘土的小路上流淌,但他紧紧咬着嘴唇,一声不吭。
爷爷的腰本就因为战争时的旧伤有些弯曲,此时在水桶的重压下弯得更低了,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通往水源地的路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就像一个个隐藏在黑暗中的恶魔,随时准备绊倒爷爷那疲惫的脚步。爷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他的脚步有些踉跄,但他的眼神从未动摇。恺彬在后面努力跟上爷爷的步伐,他的小手被水桶的提手勒得通红,那疼痛就像一根根小针在扎着他的手,可他只是皱了皱眉头,继续咬牙坚持着。
到了水源地,那是一口快要干涸的小井,水位低得可怜。井口周围的泥土因为缺水变得又干又硬,还布满了裂痕。爷爷把水桶慢慢放入井中,那井绳在爷爷的手中缓缓滑落,发出“嘶嘶”的声音。爷爷弯着腰,眼睛紧紧盯着井口,干枯的手臂上青筋暴起,就像一条条挣扎着的蚯蚓。由于水位太低,爷爷需要把身子探得很低才能让水桶浸到水,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像是在与某种无形的力量做着抗争。恺彬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可是他力气太小,水桶刚提离水面一点就又掉了下去,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脸和衣服。那冰冷的井水贴在他火热的皮肤上,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爷爷看到恺彬的样子,用那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擦去恺彬脸上的水珠,安慰他说:“恺彬啊,慢慢来,咱不着急。”
恺彬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紧紧握住水桶的提手,眼睛里透着一股倔强,小脸因为用力而涨得通红。终于,他提起了小半桶水,那桶水在他眼中就像珍贵的宝藏。他们开始往回走,那路程似乎比来时更加漫长。爷爷挑着水,水桶里的水随着他的步伐晃动着,偶尔洒出一些,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一小片深色的痕迹,瞬间又被蒸发得无影无踪。爷爷的脚步越来越沉重,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他把水桶放在地上,双手撑着腰,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那两颗弹孔伤疤的地方似乎也在隐隐作痛。恺彬看着爷爷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爷爷,我来帮您挑一会儿吧。”爷爷摸摸他的头,笑着说:“你还小,挑不动的,爷爷能行。”
回到玉米地,爷爷小心翼翼地把水浇到玉米苗的根部。他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轻柔,缓缓地倾斜水桶,清澈的水顺着桶壁流到土地里,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生命的乐章。恺彬也学着爷爷的样子,轻轻地将水倒在土里,他蹲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水流,看着水慢慢渗进去,仿佛看到了玉米苗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他们就这样一桶一桶地挑水,一棵一棵地浇灌,不知疲倦地在玉米地里穿梭着。
太阳越升越高,炽热的阳光烤在他们身上,爷孙俩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紧紧贴在背上。恺彬觉得自己快要被烤干了,喉咙里像是着了火一样难受,可他看到爷爷还在坚持,自己也不肯停下。爷爷的嘴唇干裂起皮,就像干旱土地上的裂痕,他舔了舔嘴唇,又继续提着水桶走向水源地。
经过几天的努力,有些玉米苗开始有了起色,原本枯黄的叶子慢慢变绿,就像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那一抹抹绿色在枯黄的玉米地里显得格外耀眼,仿佛是希望的曙光。恺彬和爷爷看着这些变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疲惫,有希望,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恺彬到了上学的年纪,马屎坡村的学校是一座破旧的瓦房,只有几个老师,却要教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学校的操场不过是一块稍微平整的黄土地,四周用歪歪斜斜的栅栏围着。每天清晨,恺彬会早早起床,帮爷爷做完一些简单的农活后,就背着他那洗得发白的书包踏上上学的路。
学校的桌椅都是破旧的,有些凳子腿还摇摇晃晃,恺彬总是小心翼翼地坐上去,生怕把它弄倒。课本也是一届一届传下来的,书页有些泛黄,边角也卷了起来,但恺彬视若珍宝。他知道这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也是他改变命运的希望。
在学校里,恺彬学习非常刻苦。他的眼睛总是紧紧盯着黑板,耳朵仔细听着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当老师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那高高举起的小手就像一面旗帜,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可是,有时候同学们会因为他破旧的衣服和鞋子嘲笑他,说他是“小土包子”。恺彬听了很委屈,但他从来不在爷爷面前提起,只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想用成绩证明自己。
有一次,学校要组织一次数学竞赛,获胜者可以得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恺彬特别想参加,他知道爷爷没有钱给他买书,那本故事书对他来说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于是,他每天放学后就留在学校,在那昏暗的教室里做数学题,直到天黑才回家。教室的窗户玻璃破了几块,风呼呼地灌进来,吹得恺彬的本子沙沙作响,但他丝毫不受影响。
爷爷虽然不太懂恺彬学习的内容,但他知道学习对恺彬很重要。每天晚上,爷爷都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恺彬写作业。灯光摇曳着,爷爷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他那布满皱纹的脸在昏黄的灯光下写满了慈爱。
终于,到了数学竞赛的日子。恺彬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走进考场,他认真地解答每一道题,仿佛他的整个世界都凝聚在那一道道数学题上。竞赛结束后,恺彬焦急地等待着结果。当老师宣布他获得第一名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拿着那本崭新的故事书,感觉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
六一儿童节到了,这个在城市里充满欢声笑语、被各种礼物和活动填满的节日,在马屎坡村却没有太多的热闹氛围。村子里的孩子们依旧要帮着家里做些农活。
恺彬早上起来,看着爷爷在院子里整理农具,心中突然涌起一个念头。他从书包里拿出自己那条鲜艳的红领巾,那是他在学校表现优秀得到的奖励。他走到爷爷面前,阳光洒在他充满期待的小脸上。
“爷爷,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想给您系上红领巾。”恺彬的声音清脆而坚定。
爷爷有些诧异,但还是弯下腰,让恺彬给他系上。恺彬的小手认真地打着结,红领巾在爷爷满是褶皱的脖子上显得格外鲜艳。
“爷爷,您是我的英雄,就像课本里的那些英雄一样。”恺彬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崇敬的光芒。
爷爷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轻轻摸了摸恺彬的头,粗糙的手掌传递着无尽的温暖。“好小子,爷爷老了,还能当一回少先队员呢。”
还有一次,暴风雨突然来袭。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玉米秆被吹得东倒西歪,像是一群无助的士兵在战场上溃败。天空变得阴沉黑暗,乌云像黑色的巨浪翻滚着,压得很低很低。恺彬和爷爷冒雨冲进玉米地,想要挽救那些即将收获的玉米。恺彬被风雨打得站不稳,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可他紧紧抓住玉米秆,就像抓住救命的稻草。爷爷在风雨中大声呼喊着恺彬的名字,声音被风雨吹得断断续续。爷爷那曾经被子弹穿透的肩膀,在风雨的侵袭下似乎更加疼痛,但他依旧咬牙坚持着。
恺彬就在这样的艰苦中渐渐长大。他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慢慢变成了爷爷的得力助手。他知道爷爷的不容易,爷爷身上的伤和心中的痛,他都懂。
又是一年玉米收获季。清晨,恺彬跟着爷爷走向玉米地。路上,恺彬看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狗在路边翻找着食物,那模样就像他自己,孤苦伶仃的。他的心里一阵酸楚。
来到玉米地,那一片金黄的玉米地在风中摇曳。恺彬熟练地拿起镰刀,他的动作不再像小时候那般笨拙。爷爷看着他,眼里满是欣慰,却也藏着深深的疲惫。
“恺彬啊,这些年苦了你了。”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
恺彬的眼眶红了:“爷爷,有您在,我不苦。”
他们开始收割玉米,每一株玉米都像是他们的孩子。恺彬的手被玉米叶划得满是伤痕,可他一声不吭。爷爷的腰弯得更低了,恺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知道爷爷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可爷爷还是为了这个家在努力坚持着。
午后,阳光炽热。恺彬和爷爷坐在地头休息,恺彬望着远方的山路,他多希望父母的身影能出现在那里啊。爷爷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爷爷开始给他讲述以前打仗的故事,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友,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恺彬听得入神,他对爷爷更加敬佩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地的收割接近尾声。恺彬望着那一堆堆的玉米,心中五味杂陈。这些玉米是他们一年的心血,也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夜晚,恺彬和爷爷坐在简陋的屋子里,吃着煮玉米。恺彬暗暗发誓,他一定要努力长大,让爷爷过上好日子,也希望有一天,父母能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个小小的马屎坡村,爷孙俩的故事还在继续,那片玉米地见证着他们的苦难与希望,也见证着恺彬的成长。爷爷的抗战故事就像一颗种子,在恺彬心中种下了坚强和爱国的信念,让他在这艰苦的生活中,有了不断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