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忆】乡音如歌(散文)
那年在北京西站繁华喧嚣中,有一种声音,让我听得猛然一惊,这就是乡音,循着声音我找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今年,在广东中山的街头,一声罗医生,偶遇家乡的患者,凭借的就是乡音。
有人说:“乡音是一口卖不出的土特产。”我喜欢听自己的家乡的方言,乡音如歌,余音绕梁数十载。回忆往事几件,留下乡音的美妙。
一、补锅
“补——锅啊。”“补——锅啊。”
这是一种特别的声音,用方言走村串户地喊,像喝歌一样悦耳;这样的吆喝,有特殊的节奏,补字发第四把,拖着长而轻的尾巴,尾声的尽头是发第二声的“锅啊”,像读“个啊”。几十年过去,我依然能模仿补锅匠的吆喝。
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的锅碗瓢盆出现裂痕或破损,母亲便会拿出“烂铜烂铁”,在补锅匠的吆喝声中,与妯娌们一起,把补锅匠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晒谷场上。只见补锅匠用他黢黑粗糙的手指在破损的锅具上穿梭,仿佛在为它们缝制一件新衣。
补锅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补锅匠先用砂纸将锅具的破损处打磨平整,然后取出一块与锅具材质相近的铁片,剪成合适的形状,再用铁锤和锉刀将其细细打磨,直至与锅具完美贴合。烧燃炭块,拉起风箱,在耐高温的坩埚中,把废铁烧红,再红彤彤地贴在破损处,充分粘合。家乡俚语“鲁锅匠没法,全靠泥巴擦”,是在贴补的过程中,在地上迅速把高温降下来定型,一口带着“补丁”的锅便成了。
后来,母亲也学会了补锅。她会用一种特殊的胶水将铁片牢牢粘在锅具上,等待它自然风干。每当母亲补好锅具,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拿起它们,仔细端详。那些曾经破损的锅碗瓢盆,在母亲的巧手下重获新生,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母亲补锅时的那份专注和从容,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当我在厨房里忙碌,锅有小洞洞时,就被扔垃圾站,这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母亲补锅。补锅这一技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我却时常怀念起那些补锅的时光。忆起起母亲那灵巧的手指和专注的神情。那些时光,承载着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和关爱,更是童年记忆中一抹温馨的色彩,我的心在纷扰的现实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岁月如梭,转眼间,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已淡出我们的视线,成为记忆中的一抹淡淡的温暖。
补锅,修补烟火,修补生活。
二、打夯
“龙潭坳那么哟嗬嘿,来打夯那么呦嗬嘿,打得水塘不漏水哟嗬,打得水田亩产二千斤……”
“龙潭坳那么哟嗬嘿,来打夯那么呦嗬嘿,打得堂客(已结婚的女子)贼漂亮哟嗬,打得俫几(男人)如牛壮……”
这是队里打夯队的方言山歌,节律一致,铿锵有力。
晨曦初破,一抹淡蓝轻轻拂过天际,预示着新的一天,也预示着一段不凡的开荒之旅即将开启。圆山脚下,一片未经雕琢的荒野,杂草丛生,乱石嶙峋,它静默地躺在时间的河流中,等待着被唤醒,被赋予新的生命。
打夯队的拓荒者,不仅仅是对土地的征服,更是与自然的一场深刻对话。老一辈的人们,手持简陋的工具,肩扛沉重的希望,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他们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打夯是开荒过程中最为艰辛的一环。沉重的夯石,在众人合力之下,一次次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发出阵阵沉闷的声响,那是力与土的交响,是汗水与梦想的碰撞。每一次夯击,都像是在向大地宣告:“我们来了,我们要在这里扎根,我们要让这片荒野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春去秋来,寒暑交替。荒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辛勤耕耘的汗水。那些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无数次的努力下,逐渐被夷为平地。圆山脚下的荒芜之地,在山歌和一声声闷闷的打夯声中,层层梯田初具规模,显露出勃勃生机,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向着阳光勇敢生长,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许多年以后,打夯的山歌早已随着山风飘远,开荒打夯对心灵的洗礼,让我学会了高压之下的坚持。人生旅途中,不同的时间会来到不同的新生土地,每一粒种子的萌发,每一棵树木的成长,每一次坚持和每一次破茧成蝶,都是对开拓者最好的回馈。
三、喊山
“啊——啊——啊……”
“哦——哦——哦……”
喊山嘹亮的声音,山谷低沉悠远的回声,开启了心灵与大山的对话,这种乡音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幽深的山谷,静默的山不言不语,却以千年的姿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奥秘。我爱寻一静谧之处,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听见那座山在轻轻地、缓缓地,向我诉说着它的故事,我也把自己的心事说与大山。
已有许多年没爬故乡的山,时隔多年后,我再到山颠喊山。喊山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释放,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站在山巅,万籁俱寂之时,我张开双臂,让山风拂过脸颊,带着草木的清新与泥土的芬芳,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随风而去,只留下内心的纯净与宁静。我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向着那无垠的山谷,喊出了心中的声音——“啊——”
这声喊,穿透了云层,回荡在山谷之间,如同涟漪般一圈圈扩散开去,又似乎被山峦温柔地拥抱,再轻轻送回我的耳畔。它不再是简单的声波,而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与自然界的深刻连接。在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山的回应,它用沉稳的呼吸、悠远的回响,告诉我它的坚韧、它的包容、它的智慧。
山是时间的见证者,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缕清风,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落寞,记录着生命的诞生与消逝。当我喊山时,也是在向这些无言的智者致敬,感谢它们给予的宁静与力量,让我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净土,得以安放疲惫的灵魂。
喊山之后,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与净化。我望着脚下连绵不绝的山脉,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敬畏。山以其独有的方式,教会了我坚韧与豁达,让我明白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人的烦恼与忧愁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提醒我,要像山一样,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要保持那份沉稳与坚定,以不变应万变。
于是,我轻轻地告别了那座山,但我知道,这份与山的对话,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抹亮丽的风景。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我就能再次感受到那份来自山间的呼唤,再次与山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父亲已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山就像我的父亲。喊山是我对父亲的呼喊,而大山的回音,就是父亲对我的回答。多少次生活不堪重负时,我想去喊山,想去告诉父亲。大山像父亲一样,顶天立地,帮我抗住所有。
听不到父亲的叮咛,我听到了乡音;听不到父亲的鼓励,我播放他生前的视频。乡音从父亲口里说出来,便成了天籁之音。
于我而言,乡音如歌,悦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