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忆】中秋“打月饼”(散文)

精品 【宁静·忆】中秋“打月饼”(散文)


作者:李旭 秀才,144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9发表时间:2024-09-16 13:30:54
摘要:中秋记忆以及月饼、兔儿爷的惆怅

1979年7月,我离开父母,离开老家,来到冀中平原参加华北石油大会战,在老家之外过了第一个中秋节。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2023年,便再也没有回老家过中秋节,一晃,已经整整四十五年。今年与妻子商量,决计要回老家过一个能够记得住的中秋节。父母都去世了,他们的中秋节已经彻底过完,永远不会再为我打月饼了。可是,我的眼里竟然清晰地看到母亲被灶火映红的脸庞,还是那么清秀,那么的美丽,就是那副眼镜好像旧了一些,该换一副新的,这是我的失职,我早该为老人家更换的。
   农家院,热腾腾的灶间里,母亲在笑,父亲也在笑。父亲说:“今年的月饼没打好。”母亲说:“没打好也比馒头好吃!”这样的中秋节记忆,从小到大始终是清晰可见的。
   小时候过的中秋节简单的很,因为贫穷,不会把节日当作奢侈品。那时物资匮乏,家境贫困,坝上地区十年九旱,主要以国家救济粮为生,平时很难吃到肉类鸡蛋,就连白面馒头也是奢侈的食品。孩子们都很盼望中秋节和春节的到来,这两个大节,虽简单,毕竟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愉悦,或者穿上一件新衣,或者吃到一些解馋的饮食。
   中秋节吃月饼,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孩子们的期盼。那时临近中秋,供销社都会销售果仁月饼、青红丝月饼、混糖饼、提浆饼以及提浆娃娃等各种名目的月饼,不过这些月饼都价值不菲,一般老百姓除了请客送礼外,轻易不舍得购买。父母是很有办法的,每到中秋前夕,都会自己为孩子们烙月饼,父母称之为“打月饼”,不但让孩子们尝到了月饼的甘甜,还将中秋文化传承了下去。
   这打月饼比买月饼更具生活的烟火味道,其中包含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勤劳、节俭、智慧和艺术。现在还模糊记得父母打月饼的情景,俗称为“头烂面”的上等白面,用鸡蛋、麻油和面,和出的面金黄油亮,仅这和好的面就极有食欲。父母常用的月饼馅有两种,一种是糖沙馅儿,红糖白面,加适量麻油,然后在锅里微火慢炒,炒熟为止。另一种是白糖果仁馅儿,一般是核桃仁和白糖,在面板上擀碎揉匀即可。父亲说青红丝馅儿最好,可惜没有销售,自己也不会做,所以每次打月饼的时候,都是说说而已。
   父母打出的月饼不论外形还是味道,一点不输供销社销售的。父母打好月饼坯子后,会用剪刀、筷子、小勺一类的工具雕刻出一些万字、福字的图案,然后用胡萝卜刻一枚园园的印章,在月饼的中心用印油盖一个戳记,一只月饼才算最后完工。
   父母打起月饼来不仅认真细致,而且还有一种虔诚,这虔诚是对平时舍不得吃的这些月饼食材的敬畏,是对打月饼仪式的敬畏,是对常年贫困的敬畏,也是对深藏在月亮中的那个“兔儿爷”的尊重。比如这打月饼的火候,父母就及其慎终,母亲坐在灶膛前面,一手轻轻拉动风箱,一手持着火铲在灶膛里控制火候,父亲则密切注意着锅里月饼的变化,不时发出“火小点,再小点”“火大点,别太大”的指令。因为这火候很重要,不能有一点过火,还不能烙得时间太长,时间长了,月饼就失去了酥脆,变得坚硬。父母围着灶膛娴熟的配合,不仅让孩子们肃然起敬,也会让等待在天上的“兔儿爷”生发出感动和慈爱之心来。
   中秋节的晚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家里要供“兔儿爷”,在散发着秋菜味道的小院子里,月光如洗,没上架的鸡不时地伸伸长脖子,寻寻觅觅,没进窝的狗则摇着尾巴,前跳后窜。院子的东南上摆下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摆上水果、毛豆枝以及父母亲手打的月饼,记得有一年母亲还点了三支香。这些吃食不仅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东西,而且也是“兔儿爷”极喜欢的东西。
   西方有个月神叫塞勒涅,很是被西方人敬畏,特别是年轻人,把这月神当作爱情的象征。中国古书上也有月神,名字很多,诸如太阴星君、月光娘娘、月光菩萨等等。但这些神都不是父母的崇拜,父母只崇拜“兔儿爷”,就是月宫中的那个极有灵性的玉兔。不知父母为什么要供“兔儿爷”,不像过小年供灶神,有着让他上天说好话的明确目的,供“兔儿爷”在父母那里没有任何的目的,但虔诚的态度一点不比供灶神差。估计是因为“兔儿爷”的慈祥温顺吧。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神仙,大多数都盛气凌人,有的还耀武扬威地吓唬人,到庙里看看四大天王,龙王庙里看看龙王爷,就知道这说法是不错的。都是爷,“兔儿爷”和他门就不一样了,毛茸茸的皮毛,长长的耳朵足够可爱不说,还没有是非,总是会把宁静、空灵、淡泊、清逸带给人们,能不能为人们赐福不说,至少能让老百姓感到心安。
   45年,对人生来说实在够漫长,童年的记忆再清晰,都已化为梦境。我常常回想这45年是怎么过来的,特别回想这45个中秋节是怎么过的,那一年月亮是明亮的,那一年月亮是忽隐忽现的,那一年是彻底被乌云遮了去?脑子一片空白,竟然没有多少印象,回忆过后,倒有了很多的悲哀和凄怅。这就是人生?人生尽然是没有印象的。
   姐姐和三哥都是极希望我们在家过一个团圆节,年龄大了,虽然没有了父母,这老姐弟、老兄弟的团聚显得更为可贵。姐姐、姐夫已年届七旬,我也过了花甲,第二个45年不可能再有了。从现在开始,每一个中秋节都应该记住,记住了中秋,就是记住了团圆,这对整个人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还是记不住,那就等于忘却了“兔儿爷”赐予的宁静与和平。我和妻子考虑,45年后返回老家的这个中秋怎么过才能够记住。
   老家的房子已经拆掉变成了草原,姐姐哥哥和孩子们都搬迁到了县城,开始了城中农民的新生活,一家人赖以信仰的农村中秋文化基础被彻底摧毁。父母的灵魂也没有了回归,再也享受不到老房子灶膛边上的温暖。“兔儿爷”习惯了农家小院鸡飞狗跳的气氛和小菜园散发的秋菜的清香,也不愿意到陌生的高楼大厦来享受供献,这倒给我的计划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我和妻子商量,今年的中秋我们到饭店去过。康保县虽然很小,也很偏僻,但还有几个极具地方风味的饭店,比如莜面楼、倒回皮牛骨头馆等等。到饭店过中秋节,不仅是姐姐、哥哥和孩子们,就是我也是第一次,第一次是最容易记忆的。更重要的是,我想把饭店过节这种新的节日观念引入到家人的生活中来,让家人知道,城里人的中秋节还可以这样过。对于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个偏僻小县的姐姐、哥哥两家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节日文化的感受。至于“兔儿爷”,我是一直惦记着的,楼房的阳台上虽然不比农家小院子大,也没有鸡鸣狗吠,但有足够的静谧,这不正符合“兔儿爷”的脾性么。“兔儿爷”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农民变市民这样的新生活。

共 25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秋节又至,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挥笔抒怀,写就一篇回老家过中秋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四十多年没有回老家过中秋写起,开篇就以父母打制月饼的细节回忆,吸引读者,引人入胜,而有情感饱满地点染回家这个主题。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小时候在老家过中秋的点点滴滴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那时经济困难,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但是父母很有办法,每到中秋前夕,都会自己为孩子们烙月饼,父母称之为“打月饼”。于是,作者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打月饼”的过程,小编觉得这个过程描写得越细腻,越能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这里有怀念,有感慨,有感恩,也有惆怅。所以,小编一向认为有些细腻的过程不是啰嗦,而是无以复加的情感宣泄。所以,我们才在打月饼的过程中,读到:“父母围着灶膛娴熟的配合,不仅让孩子们肃然起敬,也会让等待在天上的‘兔儿爷’生发出感动和慈爱之心来”,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这份子女感恩的情怀。文章主题思想深刻,通过对父母“打月饼”的回忆,抒发真挚的情感,在中秋佳节怀念故人,感情真挚,打动人心。散文的结构比较合理,既有回忆,又有当下准备回老家过中秋的种种打算,详略得当,恰到好处。文风质朴,文笔雅致且富有灵性,没有浮夸华丽的辞藻,却见真情流露。一篇优秀散文,推荐文友阅读赏析,跟随作者的笔触回到过去的中秋节。【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901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9-16 13:34:00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又至,作者为大家分享了一篇老家过中秋的精美散文。散文将父母“打月饼”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描写得越细腻,越能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这里有怀念,有感慨,有感恩,也有惆怅。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9-16 13:34:48
  又见李旭老师新作,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李旭        2024-09-16 14:25:17
  谢谢小猪她爸老师的选稿,谢谢老师的阅评和调整斧正!祝老师,祝宁静社团的老师以及广大读者中秋节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