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汤(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汤(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5725.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53发表时间:2024-09-17 16:15:16


   很难想像,一家新开张的汤馆,当日卖得最红火的,并不是什么老鸭汤三鲜汤,却是1块钱一碗,简单得掉渣的鸡毛菜汤。
   这家汤馆,位于我小区附近,开张的那天中午,我正好路过那里,只见店内人头攒动,生意非常火爆,许多中老年食客正在排队争购。我原以为他(她)们是在买这家汤馆的特色汤肴,因为在这之前,这家食堂已经为自己特色汤肴,大张旗鼓做广告。然而,我一圈打听下来,其中70%的食客,并不是冲着这两个特色汤肴去的,却是奔着一碗鸡毛菜汤去的,这让我惊讶不已,大跌眼镜。因为在我印象里,鸡毛菜汤实在太普通,烧制也非常简单,怎么就成了香饽饽了呢?我有些迷惑不解。当天,我在这家店吃了午餐后,从服务员口中才知道,原来这家店的鸡毛菜汤之所以火爆,跟他们所选的材料有关。鸡毛菜是奉贤区一家“菜篮子”基地提供的,当天清晨采摘,当天上午就送到店里,不仅新鲜,而且鸡毛菜非常小,只有拇指大。为了证实服务员所说,我也买了这道汤,一看,确实只有拇指这么大,也正因为小,所以,味道确实不错。
   能用这么小这么新鲜的鸡毛菜做汤,这家汤馆算是煞费苦心了,因为上海市民都知道,鸡毛菜的长度,一般都要在10公分以上,很少有拇指这么小的,这家店拿来的,也许是鸡毛菜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知道这种鸡毛菜汤,今后是否还会有供应?但我很佩服这家店的经营之道,用一碗小小的鸡毛菜汤,便撬动了食客的心。
   鸡毛菜汤,是上海市民取的名,实打实,没有半点虚的。可我曾经在杭州某旅游风景区,看见一家酒家,打出的并不是这实名,却是另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原以为是什么琼浆玉液,于是,出于尝鲜的目的,便点了这道汤。可当服务员端来时,我发现还是一碗上海常见的鸡毛菜汤,只见汤上漂浮着几片鸡毛菜叶和许些油星,几根榨菜沉在汤底。如果它价格合理,我倒也不会牢骚满腹,它偏偏要18块钱一碗,贵得有些离谱。我当时很不悦,欲跟店家讨个说法,可又一琢磨:店家也许没叫错,因为这鸡毛菜不是青的吗?青与轻相通,榨菜与万重山媲美,多好听的汤名,只怨你知识肤浅,少见多怪罢了。想明白了,于是我闷头将这碗“轻舟已过万重山”,统统请到了胃里,连残汁都没留下。
  
   二
   说起鸡毛菜汤,让我联想起南方人爱喝汤的习惯。谁都知道,南方人爱喝汤,吃饭时,饭桌上如果没有汤的话,这顿饭就很难下肚了。我过去不知道北方人有不爱喝汤的习惯,总以为全国人民都一样。有一回,我去北京旅游,应邀到堂哥家作客。堂哥很热情,烧了好多当地的特色菜肴,唯独没有汤。我不好说啥,只能客随主便,勉强对付了这顿饭。没想到接下来的一顿晚饭,依然没有汤,这让我很不习惯,只能厚着脸皮,将自己的请求,小心翼翼地说了一下。堂哥哈哈一笑,说:对不起,我还真没想到这点,因为我们北京人平时吃饭,从来不喝汤,要不,我给你整一碗汤去?我当即喜出望外,以为堂哥真会给我整一碗汤来,但万万没想到,他端来的,竟是一碗加了许些酱油的开水。
   假如说,吃饭有没有汤,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谁都不会信,但确有此事。我妻子原先是一家大型棉纺织厂的挡车工,因工作表现优秀加技术好,经常被评为先进。后来由于上海北外滩工程,她所在的车间整体拆迁,全体员工买断工龄回家,自寻出路。她在家呆了没多久,就被一家私营纺织厂老板看中了,力邀她去厂里担任技术员。这家私营纺织厂在浦东高桥,除了有一份比原厂高的薪水外,每天上班还有班车接送,还包两顿饭。应该说条件蛮不错,可我妻子仅仅做了一个月,就辞职不干了,原因就在于吃饭没有汤。
   这家厂的老板是河南人,河南人在我印象中,应该是喜欢喝汤的,可老板娘是车间的主管,她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员工上厕所的次数,吃饭竟然不提供汤水,只供应简单的饭菜。厂里绝大多数员工是从外地过来的,可能习惯了,也没人提意见。可我妻子是本地人,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干饭没汤的日子,常常回来跟我抱怨,说胃也经常不舒服,于是,勉强做了一个月后,她就找了个借口不干了。由此可见,汤的作用不可小觑,确实关系到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诚然,可能我说得有点危言耸听,但饭桌上没有汤,多数上海人确实不习惯。在上海市民家庭,每天主食少不了有汤,三菜一汤、四菜一汤,甚至更多,汤总是放在餐桌的中间,哪怕只是简单的紫菜汤,要不然,这顿饭没法下肚。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是东北女士,她们喜欢在茶余饭后,晾晒自己做的、或者在某场所吃的佳肴茶点,但几乎不晒汤,这就印证了我的猜想。我特地问过老家在葫芦岛的一位女士,她说,东北人确实不太喜欢喝汤,即便喝汤,也主要是疙瘩汤。我特地百度了一下,说东北的疙瘩汤,其实是一种很稠的食物,固体物占了很大比例,所以,严格来说它并不能算汤,只能与南方的羹相似。而在这点上,南方女人恰恰相反,她们在朋友圈,晾晒自己美食方面的得意之作时,常常包含汤,有时候汤还是主角,她们还会特地介绍某个汤的做法。
   在南方,汤的做法与吃法也不尽相同。譬如广东人,他们煲汤常常用各种中药材、海鲜、飞禽走兽等作为汤料,选材非常广泛。而上海人煲汤多数用各种肉类,以及鸡鸭鱼之类食品作为汤料,也包括一些蔬菜。在吃法上,广东人口味偏浓厚,注重原汁原味,十分讲究汤的鲜奇与醇厚。而上海人则注重汤的清淡与鲜味。煲汤的目的,广东人视汤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上海人更主要是为了搭配饭菜,提高饭菜的丰盛度与用餐者的食欲。
   与此同时,汤和其他菜肴一样,都有着不凡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很早就知道用各种食材,通过炖煮的方法,来获取营养。刚开始,人们只懂得炖煮食材,是为了满足生存和自身健康,所用食材也相对简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炖煮的技艺不断提高和完善,人们开始注重各种食材的合理搭配,与火候的掌握,将炖煮改称为煲,以追求更加鲜美的可感与丰富的营养。
   平民百姓是这样,各朝帝王将相,在汤的制作上更是讲究。譬如明成祖朱棣,非常喜欢喝“鹿茸汤”,鹿茸被认为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能够滋补身体,延年益寿。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一位养生专家,他喜爱喝“燕窝汤”。燕窝汤是以燕窝为汤料,加入适当的冰糖枸杞等,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这些皇帝对汤的讲究,不仅体现了对美食文化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宫廷饮食文化的繁荣。
  
   三
   汤,是记忆的缩影。一碗汤,可以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也可以是你曾经为此落泪的亲情。我最难忘的一碗汤,是年轻时,母亲做的一碗鸡蛋猪肝汤。小时候家里穷,别说这鸡蛋猪肝汤了,即便籼米饭也是偶尔吃上。平日一家7口人,常常是以稀粥和面糊糊为主,吃不上干饭,也就谈不上汤了。我记得自己7岁那年春节,我和哥哥们到姑姑家拜年,说是拜年,其实是去蹭吃和讨压岁钱。中午时,姑姑招待我们吃的是籼米饭,并且烧了一荤两素和一大碗鸡蛋猪肝汤。这可是我头一回吃这样的汤,觉得好吃极了,简直就是人间最美的食物。于是回家,我忍不住告诉了父母,央求母亲以后也能给我们做这样的汤。母亲没吱声,父亲却在一旁斥责我不懂事,说一大家子能吃饱饭已经不错了,还要求这要求那的?父亲严厉的斥责让我发怵,以后我再也没跟母亲,讨要鸡蛋猪肝汤了。直到后来大哥二哥到外地插队落户,我和小哥分别安排在上海工作,家里经济条件才慢慢好转,吃鸡蛋猪肝汤已不是什么奢望。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1982年1月,我单位因一批出口到苏联的夹克衫,交货期非常紧,需要连续加班。作为负责完成这批任务的我,义不容辞地带领一帮未婚的青年男女,在车间连续加班了4天3夜,吃喝睡都在厂里。有一天晚上正忙时,门卫师傅来找我,说我母亲在厂门口,有一样东西要交给我。我当时很吃惊,不明白外面天寒地冻,她是怎么走过来的?因为那时候,我老家还没在石库门,李家宅离我单位挺远的,她老人家平时出门,从来不舍得乘车。当我匆匆来到门口,见母亲紧紧抱着一只保温桶,脸颊冻得通红。我赶紧让她到门卫室取暖,母亲却不肯,将保温桶递给我,嘱咐了我几句后就走了。当我打开保温桶,一股热气直往外冒,里面竟是满满的一碗鸡蛋猪肝汤。
   汤,是增加人与人之间友情的一种纽带,可以从不认识到熟悉,也能让人铭记一辈子。2008年12月,我母亲因病住进了新华医院,手术后需要增加营养,于是我们子女全部动员起来了,想方设法给母亲烧可口的饭菜。突然有一天母亲说,她很想吃一碗菠菜猪腰子汤。守候在她病床旁边的妹妹,心想做这汤还不容易?于是,立刻回家就给她做了一碗菠菜猪腰子汤。可是拿到医院时,母亲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妹妹觉得奇怪,就问母亲为啥吃得这么少?是烧咸了还是烧淡了?母亲说都不是,只怪这菠菜不正宗,吃口不好。之后,妹妹从母亲的唠叨中才弄明白,原来她买的是大菠菜,叶大茎长,只适合涮火锅,煮汤不行,煮汤就必须用野生的小菠菜。这下可为难了妹妹,因为这季节,市场上只有这种从大棚出来的菠菜,大冬天的,到哪儿去买野生的小菠菜呢?当然,母亲并没有责备妹妹,说,算了,不要再麻烦了。妹妹却很内疚,回来跟我们商量怎么办?我一听,自告奋勇,主动将这事承揽了下来。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只是突然想起新华医院附近,有一家汤馆,不妨到这家汤馆问问,也许有呢?
   这家汤馆,店名取得很有意思:“汤司令”,常常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电影《地道战》里面的人物。这家汤馆的地址,就在离新华医院很近的江浦路上,过去我每天骑车上班,都要从它身边经过,非常熟悉,但从未打过交道。我心想,既然能起“汤司令”这店名,汤的花色品种肯定很多。可我去后问起这家店的店员,才弄明白,这家“汤司令”是广东人开的,主要是经营广东的老火靓汤,譬如:阿胶红枣乌鸡汤、山药茯苓乳鸽汤等等二十来种,兼营少量的上海特色汤,根本没有我所期望的菠菜猪腰子汤。
   正当我失望地离开时,忽然,从里面走出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女子,笑眯眯地喊住了我,操着一口广东口音的普通话问我:先生,现在还不是野生小菠菜的生长期,你能不能改用青菜猪腰汤行吗?我说不行,那是老母亲关照的,她正在住院,胃口不好,我们不能擅自更改。胖女子想了想,说:这样吧,你能留个联系电话吗?万一有了野生小菠菜,我们就通知你。我心想:一碗汤还要等上几天,这不是糊弄人吗?商家惯用的手法,司空见惯,可我还是随手留下了电话号码。
   就在第3天的中午,我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了这位胖女子的电话,说小菠菜已经有了,正准备煮汤,到时候你是自己来取,还是我们给你老母亲送去?我顿时激动起来,立即打电话通知了妹妹,让她去取。就这样,母亲终于美美地吃上了她期待的菠菜猪腰子汤。
   为了表示感谢,当天下班,我就赶到这“汤司令”店,这才了解到野生小菠菜,市场上确实很难买到。为了满足我母亲的口味,汤司令店的老板娘,也就是这位胖乎乎的女子,特地打电话,关照正在湖北老家办事的一名员工,让他在当地采购一些孝感“红嘴”小菠菜,赶紧快递过来。我不懂什么孝感“红嘴”小菠菜,了解后才知道,这湖北孝感“红嘴”小菠菜,是所有菠菜中品质最好的,嫩、鲜、糯,历史上,曾经因乾隆皇帝爱吃而享有盛誉。
   自从吃了这碗汤后,母亲就与“汤司令”结了缘,即便身体康复后,也经常让我们陪她去这家店,不仅认识了老板娘,而且与老板娘一家,有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汤司令”因江浦路市政工程而歇业,店转移到了嘉定城中,虽然远了,但彼此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这也许就是汤的情缘。
  

共 45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汤”为核心,多维度、多层次地呈现了丰富且精彩的内容。文章开篇通过一家汤馆的鸡毛菜汤吸引顾客、杭州酒家给普通鸡毛菜汤取高价诗意名的事例,揭示了汤在饮食市场中的独特地位。接着讲述作者在北京堂哥家作客时的无汤经历以及妻子因工作单位就餐无汤而辞职,突出了汤在南方饮食文化中的关键地位,反映出地域文化差异对饮食的影响以及汤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文中还对比了南北方女士朋友圈晒汤的不同、南北方煲汤的做法与吃法差异,展示了汤文化的地域特色。古代帝王将相在汤制作上的讲究,彰显了汤文化的历史传承。更令人感动的是,作者通过与汤相关的亲情故事,如母亲做的鸡蛋猪肝汤,以及为满足住院母亲对菠菜猪腰子汤的愿望,寻找小菠菜的经历,诠释了汤不仅是美味,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友情的纽带。“汤司令”汤馆为了满足作者母亲的口味,费心采购湖北孝感“红嘴”小菠菜,母亲也因此与汤馆结缘,即便汤馆搬迁,情谊不断。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汤所蕴含的温暖力量和人文关怀,它见证了生活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和时代发展。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8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9-17 16:15:3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38:20
  非常感谢陌小雨老师的辛苦编辑,时间神速、编文精确,赞一个!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9-17 16:18:36
  这篇文章以“汤”为核心,通过汤馆的特色汤、南北方汤文化差异、古代帝王的汤品、作者与汤的亲情故事等,展现汤的魅力。突出汤不仅是饮食,还承载情感与文化,如“汤司令”为满足母亲寻小菠菜,尽显温暖与关怀。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38:55
  再次表示感谢!
3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9-17 16:30:35
  再次拜读老师的大作,非常开心。老师将汤这一日常饮食元素提升到了文化和情感的层面,不仅展现了汤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还通过个人故事和历史典故,赋予了汤以情感的深度和人文的温度。老师的写作风格让我感到特别亲切自然,好有深意的精彩之作。确实,汤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连接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一根绳子。为老师大赞,敬茶、献花,恭祝老师万事如意!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39:53
  谢谢老师的光临,并留下美好的评语。
4 楼        文友:廖春波        2024-09-17 16:37:47
  文章写得好,见风土人情,有文化底蕴,读着流口水,沪上美食多,可持续挖掘,作者潜力大!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40:42
  谢谢老师的一贯支持。
5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09-17 16:44:03
  文章围绕“汤”展开多方面叙述,内容丰富。从汤馆的鸡毛菜汤引出经营与食材新鲜的关系,对比南北方喝汤习惯差异生动有趣。对汤文化的探讨深入,涉及不同地域做法、历史等。亲情友情故事如母亲送汤等,充满人情味,既长知识又感人,是佳作。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41:56
  谢谢师哥的光临,并留下美好的评语!
6 楼        文友:东辰        2024-09-17 17:14:07
  一碗汤与汤司令,儿女对汤认知是读者心中共鸣,孝顺的儿女,慈祥的母亲!一篇汤文章不仅是汤中学问,汤中友情,还有儿女们对母亲的敬……感人文字,以小见大,哲理性的渡人,好文章,好大思想欣赏,当赞。
回复6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43:23
  多谢东辰老师光临寒舍,并留下美好的评语。
7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9-17 17:16:24
  好文!“汤司令”店名不虚传,因汤由此看出,作者及妹妹们都是孝敬父母的好儿女。汤真好!拜读老师佳作我也喜欢喝汤了。
回复7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44:40
  多谢蔚蓝老师的光临,并留下美好评语。
8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09-17 17:31:04
  老师这篇以“汤”为中心的散文,以及上海人无汤不欢的生活习惯,让我想起山东的一道名菜“烩里脊丝”当初就是为了方便南方货郎,吃饭有汤有水改制而成。在我老家的餐桌上也是餐餐必备汤,哪怕仅仅是一碗只飘着几个面叶的清汤。如果吃饭没有汤总感觉这顿饭没有吃完。宴席最后一道也是汤,汤在另一个层面,就如同润滑剂,让生活里遇到的起伏坎坷,在它的助力下顺顺当当,平稳度过。虽然南北在饮食文化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汤水文化上区别甚微。所谓吃吃喝喝,有吃有喝,才算饮食上的完整,人生上的圆满。拜读学习,好文点赞。
回复8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7 18:47:31
  冬阳老师对南北方人,在汤的方面见解,非常精辟,谢谢。
9 楼        文友:张福洲        2024-09-17 20:22:45
  汤,本是寻常百姓家可尝的饮品,在作者多味的笔端,便是有故事的,有灵魂的,有历史文化内蕴的特色美食……本品是一篇难得的饮食文化与人间烟火交融的精品力作,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释卷。感谢作家不吝分享!我们晓荷社团的铁粉们,在您的文字中畅游,醉了时光,醉倒在文学世界!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回复9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8 07:40:33
  非常感谢老师光临,并留下这么多美好的评语。
10 楼        文友:王凤军        2024-09-17 20:40:30
  文笔扎实,读后有共鸣。一篇有温度的文,学习了。
回复10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18 07:41:18
  谢谢老师光临并留墨。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