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缝隙里的草(散文)
小草,你的足迹很小,但你拥有脚下的土地。
——泰戈尔《草叶集》
一
楼下的院子是去年刚铺设的沥青面,和花畦的石丫子有针孔大小的缝隙,居然窜出一根根的绿。楼前的超市外地面是方形的板石铺就的,板石间居然镶上了绿边。超市大楼的地基石缝没有用水泥涂抹,绿草斜着扎进了根,给楼基装饰了绿意。
如果不注意,谁也不会在意这是草的风景。
超市的老于遇见我,闲聊说,种草有时种不活,一条缝隙,小草也不嫌,活得让人都觉得活成了榜样。
经常负责这一块地方的卫生工作的老迟,曾经有楼上女人开玩笑说老迟懒,墙缝地缝里的草都不肯拔。这是抱怨,也是玩笑。我突然觉得,这些缝隙的草,是老迟的榜样。他也是一株小草,卑微地活着,安于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乐乐呵呵,就是老迟的生命之绿。我的理解没有得到老迟的证明,也不敢贸然如此相问,默默地向他致敬,致敬一株夹缝里的草。
不过,他曾说,城市里还有他生活的位置,就知足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波澜壮阔,有的人能够安于波澜不惊,也是奢望的兑现。我想起,一个经济学家说过的经济学:“一个好的城市,要尽力照顾穷人有挣钱的地方和机会。”那条无意留出的缝隙,给一棵草活着以理由与机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必沃土肥壤,不必旷野大原,窄窄的一线缝隙,狭狭的逼仄毫厘空间,只要一粒泥坷,哪怕只有微尘几捏,草籽也要安家扎寨,繁衍绿色。他们并非要以“破天荒”的姿态,引人注目,草就是不辜负生命相遇春秋的机会,一抹绿,一根绿,一丝绿,甚至是秋毫,都显示着生命之魄力,真的不敢漠视,也不敢欺负了,拔草除草的想法都只能憋住,观赏还来不及,怎么敢戕害这弱小而又强大的绿意呢。
二
小草的能耐不可小觑。那是我搬到一间办公室的新学期,推窗看见窗台外一条水泥的裂缝长出一株草,拉出的蔓儿很长,沿着窗台爬行,窗台,对于人而言,是瞭望世界,观赏风景的好角度,而对于小草可是一个恶劣的逆境。这草我认得,老家人叫它“拽倒驴”,它有一个“犟”的标签,是执拗的意思,常常生在山路边,脚踩车轮碾,依然在践踏和重压之下昂起头,给山路镶着绿边。那年,我提升为学校的主任,小草给了我执着的信心。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说,窗台一株草,人生一启迪。
窗台草也孤单无助,我也担心它会于某一天枯死于缝隙中,遂以滴水润之,就像要感恩于我,长得疯,恋了半个窗台,谁来都要鉴赏赞赏一番,小草成了看点,成了一抹最绿亮的风景。不管小草有意无意,它还是活成了人眼中的榜样。
有草梢爬进窗子,就像要和我对话,笑笑拿起,改变它生长的方向。我并不担心草坏窗台,收到学校要搬迁的消息,任其染绿吧。绿色可以稀释烦恼,每遇事,坐在窗台前凝思,绿草好像是我烦恼的局外人,有什么样的烦恼能盖过绿色的心情啊。
草不惹美人折,还比不上芦苇,有伊人躲在芦苇后面的“在水一方”,它从不招惹眼光。唐诗人张九龄有诗曰“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那些小草蜗居于缝隙,并非为了一个好的位置,引起人的关注,无心于招摇,无欲于荣辱,践踏而无怨,拔出而无声,真的是让我垂敬。但小草并非没有撼动之力,力薄绿微,成就不了征服之态,却有着活出自己的绿色的磅礴之势。人不关照,人不折草,恰好是自我生绿的自在空间。我们有时候自诩小草,但期待别人关注之心并未消弭,较之小草,心地还是不纯。在小草面前,在弱者面前,我们应该心生不如的情绪,一旦为草,我们能不能活出鲜绿的颜色呢?
小草并非公园的花草被百般呵护,寄生命于缝隙,又岂是寻常花草所能及!我常常听人抱怨,什么样的花难养,当然谁会关注缝隙里的一株草,小草不待人养,凭借着顽强之心,孱弱之根,处于缝隙,不恨处境,无怨命运,奋发而生,自强不息,以不屈之心,唱着生命的歌。歌手张学友唱了一首歌《大丈夫》,歌词是:“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送给缝隙里的小草多么合适。小和大,我们有时候凭借肉眼,一下子分辨出来,但一种精神品质,是小还是大,的确难分。缝隙里的小草,有着大境界;人生中的卑微者,却有着超乎所谓的大人物的壮举。多少人看到缝隙里的小草,都会生出如纸薄的草芥之命的感叹,但小草无心,并不这样看待自己,依然不管不顾那些看法,悠然地活在它认为的广阔天地。
三
春天在哪里?既然是在一片片绿色中,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小草,从科学的角度说,小草染绿春天,输送富氧,不比被我们看上眼的花草少。没有沃土,没有花园,没有一片浩瀚的草原,缝隙里的小草,依然要担负起迎接春天到来的歌者角色。无人来听小草摇风的旋律,甚至连鸟儿也看不上,但并不自卑,依然履行着对春天喝彩为春天着绿的责任。
我们可能都产生过“与我何干”的意识,把自己放到事外。这种消极情绪,没有什么错误,但对于顽强的心和应该有的责任,是冷漠的,少了如小草一样的境界。
我曾观察过楼基和水泥小路之间的缝隙,去年那里生出一株非草非木的绿物,不认识,可能就是一种不起眼的灌木,叶子有点像绵槐。经过秋风劲,历过霜雪寒,绿的生命消失了,谁知道,今年春天,从那个位置蔓延,生出一溜绵槐,样子很孱弱。天啊!就是这样,它不只是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旅程,还要繁衍下一代!要知道,这可是不毛之地,水泥和石头封闭了生存的空间,但有一线的希望,它就没有放弃。它掌握了生命传递的密码,一旦遇到春天,就会打开,绝不延迟,变了样子给春天看,希望春天格外照顾它。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不仅仅是指那些精美而陌生的风景会触动人们的情感,那些颠覆了人们对缝隙里的小草的审美,最配得上让人触景生情。不忘初心,心生绿意,空间逼仄也要释放,严寒摧残,也要活出姿态。
你相信吗,一块开裂的石头,放在野外,我发现了奇妙。那石缝,伸不进一根头发,却有野菜长出来,直到开了花,我才断定它是苦菜。但痛苦的命运不属于它,嫩黄的苦菜花,弯曲了的花茎,努力向上,承着些微的阳光。如果这株苦菜,是一个人,一定会抱怨自己的处境,为什么我不能在田间地埂?为什么我不能在山坡野地?我也需要空间,我也需要丰沛的阳光,我也需要骀荡的春风……其实这是人的抱怨和呼喊,小草不抱怨,并非感到生于此就是满足,既然鸟儿把它衔在石缝,既然一阵风把它吹到石缝,那就安然吧。接受命运的安排,并非是消极,无法改变的时候,那就活出自己的绿色,开出自己的花。随遇而安,是扎根的第一步,并非随波逐流。时光总会给一粒种子机会,机会绝不是均等,抱怨不公平,只能是人的发泄,种子默默无语,以扎根生芽来表达春光。一株草,一棵野菜,和一个人,即使命运相仿,但状态和精神可能不同。
四
我的一个人外地朋友到我所在的城市旅游,他惊奇地发现了在南山路上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楼顶上靠边位置有一棵不大的松树,还有一墩草。是的,那是长在缝隙的树和草,楼主多次修楼顶搞防水,都没有铲除掉。
他感慨,这棵松,没有黄山的迎客松有名气,名不见经传,委身于楼顶缝隙,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
我多次走进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真正了解了那些丘山上的小草,在科右中旗到扎鲁特旗的一段草原上,我特地停车,用一块小石头扒开小草下的泥土,原来泥土仅有二指厚,其下是黑色的钙化的石头,草根就扎在那些缝隙里,每一棵小草,每一次扎根,都是很痛的经历啊,为了什么?绝不单单是为了存活,应该是不负一点点绿色的生命和使命,为了这浩渺无际的草原风景,贡献着微薄而又令人心疼的力量。
小草,尤其是那些在缝隙里求生释绿的小草,它也一定逃不出“草木一秋”的命运,但小草活着一定不是去想着秋天如何。它想的是这个春天应该怎样,它想的是不能辜负根下的那一线的土地,于是,小草就像诗人泰戈尔说的那样,拥有了“脚下的土地”。所谓的“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应该是小草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和信念。
也许,有一天小草会枯死,但绝不后悔,它曾在一条狭窄的缝隙里繁华过。它没有享受到如花般的爱宠,从不计较人们看它的眼色眼光,一直保持着顽强和执着。
别感叹自己在夹缝中生活,缝隙里的草,和我们一样,关键在于活出一线缝隙里的精彩。
2024年9月2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在阅读了怀才抱器的散文《缝隙里的草》后,我被深深触动。这篇文章以缝隙中生长的小草为线索,通过对小草生命力的描绘,折射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态度的赞美。
文章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沥青路面的缝隙中、超市外的板石间、大楼地基的石缝里,小草顽强地生长着。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小草在逆境中挣扎生长的情景。作者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小草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通过对小草的观察,引申出了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思考。正如文中提到的负责卫生工作的老迟,他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虽不引人注目,却如缝隙中的小草一样,坚韧不拔。这种从自然现象到人生哲理的过渡,既自然又引人深思。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拽倒驴”这种小草,它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昂起头,给山路镶上绿边。这让我想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应该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小草的描写,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特别打动我的是,作者提到了小草不需要人们的关注和赞美,它们只是默默地完成自己的生命旅程,甚至在繁衍下一代。这种无私和坚韧,让我对小草,乃至所有在逆境中奋斗的生命充满了敬意。
文章的结尾,作者以“别感叹自己在夹缝中生活,缝隙里的草,和我们一样,关键在于活出一线缝隙里的精彩”作为总结,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把我们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都应该像缝隙里的草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总的来说,《缝隙里的草》是一篇充满哲理和生命力的散文。它不仅让我对小草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思考。这是一篇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和深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