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粗粮(散文)
中秋节到了,家人和亲友们在一起聚餐,其乐融融。一年中,大家团聚在一起吃饭,也就是节假日里最多。我一直认为,家人和亲友经常在一起团聚,这本身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大家聚在一起,不再是简单地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在品味生活的甘甜,回味那些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日子。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减肥,也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如今,健康指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席间,大家聚焦的话题,不再是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谈论的话题,既不是惨烈的俄乌冲突,也不是物价的上涨幅度。大家关心和谈论的最多内容,都是与健康有关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哪个朝代,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把粮食视作命根子,也许这就是农耕社会的特色吧。在西方社会里,粮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以肉食为主要食物,粮食也只是补充。其实,中国的游牧民族也以肉食为主,只是进入中原地区后被同化,一日三餐,就以粮食为主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粮食分成了粗粮和细粮。所谓粗粮,就是相对大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它主要包括玉米、紫米、燕麦、荞麦等谷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豌豆等豆类,红薯、马铃薯等块茎类。在物质不充裕的年代,粗粮是餐桌上的常客,它们以最简单的方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体与心灵。
在我的记忆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粮油是定量供应的,每个家庭的主食里有很多的粗粮。那时的社会经济并不发达,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富裕。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你如果没有粮票,就会寸步难行。粮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是人们飞翔的翅膀,它淋漓尽致地凸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绝对真理。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外婆经常在灶膛里为我们烤山芋,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小小的山芋在火光的映照下,散发出诱人的香甜。我们围坐在火盆旁,小脸被烤得通红,心中却充满了温暖与期待。那时的生活虽然简单,但那份纯粹的快乐,却是如今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总能勾起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粮票、油票、肉票等等,曾是每家每户生活的必需品。它们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那时的粗粮,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如今,各类票证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那份对粮食的珍视之情,却如同陈年老酒,越久越醇厚。
如今,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土菜馆,随着人们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吸引了无数美食家的眼球。从饥饿到减肥,从粗粮到细粮,再从细粮到粗粮。充分反应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其实,无论是粗粮,还是细粮,都是人类周而复始的惦念与依赖,它注定了与人类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
从饥饿到温饱,从粗粮到细粮,再从细粮到粗粮的回归,这不仅仅是饮食习惯的变化,更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审视与追求。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更加关注食物的本质与健康,追求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味道。老干菜的健康、粗粮的美味、山芋粉的精品特级……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
珍爱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道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当今食物富足的时代,我们更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珍惜每一粒粮食。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存在,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与生命的源泉。我们要以更加敬畏与珍惜的态度去面对食物,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与感动。
在那悠长岁月的低吟浅唱中,食物,这一最质朴的生命载体,悄然编织着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之间最细腻的情感纽带。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与变迁。粗粮和细粮,让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感受到了那份源自心底的温暖。我们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味蕾去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真谛。
在食物富足的年代,人们看到了饮食的返璞归真现象。老干菜是健康的,粗粮是美味的,山芋粉是精品特级。在不同的阶段,它们穿越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也穿越了饥饿和贫穷。粮食,它是人们精神的图腾,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每天一日三餐,我们无论面对着粗粮或细粮,心里是否应该对它们保持足够的理解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