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忆】从《晋书•孝友》想开去(随笔)

精品 【宁静·忆】从《晋书•孝友》想开去(随笔)


作者:李旭 秀才,144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21发表时间:2024-09-21 20:45:03
摘要:关于孝道的一点思考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山东的一个小伙子和母亲要钱,母亲没能满足其要求,便在通衢大道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痛打其母亲,把母亲打得满地乱滚。看着视频,这猪狗不如的孩子踢在母亲身上的每一脚,都让我的心颤栗,都让我的血压顿时升高,竟然弄得失眠了一晚上。山东,那可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古都是领风尚于民前,率孝悌为楷模的地方,不知是天道变了,世道变了,还是人道变了,在山东却生出了如此畜生无异的人,如果孔孟地下有知,不知是否也会失眠。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是专门为孝子贤孙立的传,名为《孝友》。在正传前边,作者唐朝宰相房玄龄加了一段关于“孝顺”的按语,这在志书中难得一见,可见作者对“孝顺”的重视。
   这篇按语开宗明义:“大矣哉,孝之为德也。”是说孝这事太大了,孝是人生伟大的德操。孝为什么是伟大的?房玄龄说“分浑元而立体,道贯三灵;资品汇以顺名,功苞万象。用之于国,动天地而降休征;行之于家,感鬼神而昭景福。”翻译过来,大意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诞生了孝的义理和体系,孝的精神包含在天地宙宇之内。孝,体现在治理国家上,可以感动上天,减少灾难,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孝,体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应鬼神,彰显福景,使家庭安康,子孙前程似锦。
   西晋,特别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皇室昏聩,大臣贪腐,权归豪门,贫富悬殊。贵族阶层以清谈为高尚,整个社会虚浮奢靡,平民百姓水深火热。石崇王恺争豪斗富,王衍家族狡兔三窟,都发生在这个朝代。可以说东晋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昏暗、虚浮、贪婪、荒诞的历史时期之一。所以,很快这个朝代就没落了,被南北朝乱世所取代,整个中国成了战争的国度,老百姓也成了最不幸的臣民。
   但就在这样一种乱世期间,社会上并没有把“孝”的精神和义理丧失掉、丢弃掉。从上到下,仍然坚守着孝的道德底线,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份伟大的精神财富。房玄龄说:“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王伟元之行已,许季义之立节,夏方、盛彦体至性以驰芬,庾衮、颜含笃友于而宣范,自馀群士,咸标懿德。采其遗绚,足厉浇风,故著孝友篇以续前史云耳。”东晋一朝,一百多场灾难,社会如此动荡,但君子之道依然保存着,践行孝悌的名流辈出,一个接着一个,房玄龄选择了李密、王伟元、许季义、夏方、庾衮、颜含等14人为这一代孝子贤孙的楷模,立传以记之。
   这确实令人费解,怎么中国的文化中会有“乱世出孝子”的正能量涌现呢!正因为如此,才让后代的房玄龄们感慨万端,孝道精神层面的道德力量是如何产生、保留、传承的,作为一代名相的房玄龄,又该在“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的权责范围内,如何把这孝道作为国体民本继续巩固传承下去,自然是宰相应当全面严肃认真思考的大问题。《晋书》的作者们站到了民族繁衍,社会进步、百姓文明的高度思考了这个问题,如是才有了《晋书》这样的正史中加列《孝友传》的志书革新,并有了总括“孝道”意义的编者按语。
   同样费解的是,今天社会安定,繁荣富庶,到处莺歌燕舞,欣欣向荣,但“孝道”却在与人们渐行渐远。不但有打骂父母者,就是杀害父母者也屡见不鲜。当然,孝顺和忤逆那个朝代都有,但要看总体大趋势。看今天躺平的一代一代,以血缘为纽带,以“啃老”为权利,不但少了本应由他们彰显传承的孝道精神,而且还增加了对孝道的不屑一顾。顶撞父母,漠视父母比比皆是,忘记父母生死祭日,不知父母身心有恙者更是随手可得。看看高中学校门口接送即将成人或已经成人的学生的车辆,看看学校门口日晒雨淋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看看寥寥无几晨昏定省的儿孙们,就能看到“孝道”普遍的衰落景象,就像被霜打了的碧绿的草原,一下变得萧瑟凄凉。成年孩子大面积的不能自理,需要老人照顾,反而需要得到子孙照顾和帮助的老年人,却成了照顾帮助子孙的依靠力量,这莫非不是对孝道最大的讽刺吗。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出现过如此怪相。
   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除了金钱和谎言,难道什么都不能坚守,什么都不需要了么?
   《晋书•孝友》的第一个传是《李密》。把李密摆在第一位,应该是作者反复考虑的结果。李密是彰显大孝的楷模,而他的孝体现得是“隔代孝”。我们现在经常说“隔代亲”,指得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孙子、外孙的感情,要比对自己子女的感情还要深,这确实是事实。但我们如果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感情是单向的,当爷爷姥爷说“隔代亲”的时候,孙子外孙并无“隔代亲”的文化传承和对爷爷姥爷“隔代孝”的思想准备和思想文化基础。而在1800年前晋朝的李密却做到了“隔代孝”,这一点就足以成为《晋书》《孝友传》书写的第一人的理由。
   李密,三国末期蜀国人。父亲去世后,母亲被舅舅逼迫着嫁了人。当时李密才几岁,丧父去母,得了病,生活极其困顿。年过半百的奶奶刘氏,不辞辛苦亲自把他抚养长大。李密长大后奉事奶奶也孝闻天下,所以房玄龄为其作了传。据《李密转》记载,奶奶有病,李密流着泪守在奶奶身旁,白天晚上衣不解带,饮食及汤药必先亲自品尝冷暖,方才让奶奶再吃。奉侍奶奶有了闲暇,就到老师谯周那里学习。由于学问好名声大,一度被蜀国聘为尚书郎。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任命他为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侍卫长,让他到远离家乡的京师洛阳做官,李密因全身心侍奉奶奶坚辞不受,从而惹恼了晋武帝,认为李密是在蔑视新朝,准备严厉处罚李密。李密赶快给晋武帝写了一封信,解释自己不能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有意和新朝过不去,而是因为要侍奉96岁的奶奶。信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的信就是著名的《陈情表》,字字言辞陈恳,句句情真意切,深深打动了武帝。武帝不但不再征召他出来做官,还命令地方政府赏赐给李密一笔钱,两名奴婢,资助他赡养奶奶。晋武帝高度赞扬了李密的孝行,彰显了孝道的伦理道德力量。有了倡议和践行孝道的皇帝,有了“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伦理道德宗旨,这也许正是乱世还能坚守孝道的原因之一吧。
   李密的奶奶何时去世,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根据李密为奶奶服丧期满,出任太子洗马、尚书郎和温县县令的年代推断,李密的奶奶至少活了98岁。在古代,一个没有儿女仅靠孙子赡养的老人,能活到将近百岁,稍微伺候不好都是不可能的,可见李密的“隔代孝”真的是感天动地了。
   现在没有儿女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数都成了鳏寡老人,条件好一点的住进了养老院,农村的则在村里成了社会资助赡养的对象,像李密这样,为了奶奶而弃官不做,并且弃的官还是储君侍卫长如此的高官,在如今社会一个也没有,一个也不会有。这个社会能够容忍儿子家暴母亲的丑恶,但绝不容忍放弃做官而去侍奉父母的孝子。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是文明的彰显,还是愚昧的回归。如果是社会的倒退和愚昧的回归,那么产生如此怪相的社会根源又在哪里?社会学家门应该研究研究了……
  

共 28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山东小伙殴打母亲事件为切入点,引发对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深刻反思。作者先描述了该事件对道德神经的冲击以及自己的忧虑,接着阐述晋朝虽处乱世却未丢弃孝的精神,以《晋书・孝友传》及李密的 “隔代孝” 为例证,彰显古代孝道典范。随后对比当今社会,指出尽管安定繁荣,但孝道却渐行渐远,表现为躺平一代的 “啃老”、对孝道的不屑一顾以及成年孩子依赖老人照顾等。作者质疑社会容忍家暴丑恶却不容孝子辞官侍亲的现象,是进步还是倒退、文明还是愚昧,并呼吁社会学家研究这一社会怪相。总之,文章通过古今对比,严肃思考了当今社会孝道衰落及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向问题。佳作共赏,推荐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903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9-21 20:47:20
  文章以具体事例为切入点,通过古今对比,深刻反思了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向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拜读,学习!感谢赐稿宁静!
2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4-09-21 23:02:34
  唉!我也看了山东打母亲事件,还回复了一个人的评论。那个人是这样评论的:立即枪毙。我回复他:你信吗,如果法官判他死刑,他母亲立刻会跪地求饶,求法官放过他儿子,还要说都是自己的错。您文中所言没错,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有那么多叛逆的孩子呢?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毒瘤。国家应该想办法挽回这种风气,至于怎么挽回,肯定不是放开二胎政策就解决的了的,必须需要用很多年,再加上很多配套政策才行。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2 楼        文友:李旭        2024-09-22 07:38:44
  老师说得不无道理,和“计划生育国策”是有联系的。
3 楼        文友:李旭        2024-09-22 07:36:36
  谢谢温莎老师的选稿和精彩的编者按!您辛苦了,谢谢!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9-23 08:49:26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