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功在一“疑”(随笔) ——有感于李白诗二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五言绝句《静夜思》是一首明白晓畅的短诗,让人一看就懂,却令人久记难忘,常读常新,生动感人。是什么力量使之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这要归功于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敏锐执著的思维以及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诗中第二句诗人借一“疑”字将床前明月光比作了“地上霜”,虽说文字清新朴素明静如水,但力透纸背,余味无穷,颇具魅力,不仅L真切鲜明地写出了深秋月光的明亮,而且巧妙生动地吐露了深秋之夜的寒冷。这一绝妙的比喻和盘托出了深秋静夜的萧瑟寒意和诗人无比寂寞的羁旅情怀,不但为开拓后两句望月怀乡的动态描写作了铺垫,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还为全诗奠定了思念家乡归心似箭的基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疑”字是诗人寻觅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途径的心理轨迹;是对再造想象深加工的过程;是使诗歌所属景物蓬荜生辉平中见奇的绝妙之笔。此举较之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略高一筹,达到了“无意于工而不无工”,画龙点睛的妙境。
而李白的山水七绝《望庐山瀑布》,其想象就更为丰富。在描述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时,诗人创意更为浑然豪放,“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全诗意境推向了波澜壮阔的高潮,使读者如亲眼目睹那高悬绝壁的瀑布从天而降,在日光辉映下银光耀眼;如亲耳聆听那像松涛似海啸的飞流轰鸣,声震山谷地动山摇。随着景物的生动再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放荡不羁地喷发了出来。这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工笔画高悬在读者心目中,其功劳还在一个“疑”字。此乃诗人博大精深的文学功力的典型体现,较之五绝《静夜思》中“疑”字,所不同的是在比喻的基础上蒙上了夸张的浪漫色彩,足见诗人的想象更为广阔浩淼。
十九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现实离不开语言。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那么思维则是使语言赖以达到理想境界,并使之多姿多彩的灵魂,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处于先锋地位。李白诗之所以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就在于他在感物言志时善“疑”多思,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再现生活的关键,孜孜不倦的思索使得笔锋指处真情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心灵震颤和情操熏陶。
也只有善疑多思,才能善于捕捉反映事物的关键特点;才能找到准确,鲜明、生动表达事物的最佳途径,才能更好地运用修辞,用词精当传神,妙笔生花,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