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功在一“疑”(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功在一“疑”(随笔) ——有感于李白诗二首


作者:冠景华庭 布衣,31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3发表时间:2024-09-23 10:28:00

【星月】功在一“疑”(随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五言绝句《静夜思》是一首明白晓畅的短诗,让人一看就懂,却令人久记难忘,常读常新,生动感人。是什么力量使之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这要归功于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敏锐执著的思维以及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诗中第二句诗人借一“疑”字将床前明月光比作了“地上霜”,虽说文字清新朴素明静如水,但力透纸背,余味无穷,颇具魅力,不仅L真切鲜明地写出了深秋月光的明亮,而且巧妙生动地吐露了深秋之夜的寒冷。这一绝妙的比喻和盘托出了深秋静夜的萧瑟寒意和诗人无比寂寞的羁旅情怀,不但为开拓后两句望月怀乡的动态描写作了铺垫,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还为全诗奠定了思念家乡归心似箭的基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疑”字是诗人寻觅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途径的心理轨迹;是对再造想象深加工的过程;是使诗歌所属景物蓬荜生辉平中见奇的绝妙之笔。此举较之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略高一筹,达到了“无意于工而不无工”,画龙点睛的妙境。
   而李白的山水七绝《望庐山瀑布》,其想象就更为丰富。在描述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时,诗人创意更为浑然豪放,“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全诗意境推向了波澜壮阔的高潮,使读者如亲眼目睹那高悬绝壁的瀑布从天而降,在日光辉映下银光耀眼;如亲耳聆听那像松涛似海啸的飞流轰鸣,声震山谷地动山摇。随着景物的生动再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放荡不羁地喷发了出来。这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工笔画高悬在读者心目中,其功劳还在一个“疑”字。此乃诗人博大精深的文学功力的典型体现,较之五绝《静夜思》中“疑”字,所不同的是在比喻的基础上蒙上了夸张的浪漫色彩,足见诗人的想象更为广阔浩淼。
   十九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现实离不开语言。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那么思维则是使语言赖以达到理想境界,并使之多姿多彩的灵魂,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处于先锋地位。李白诗之所以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就在于他在感物言志时善“疑”多思,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再现生活的关键,孜孜不倦的思索使得笔锋指处真情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心灵震颤和情操熏陶。
   也只有善疑多思,才能善于捕捉反映事物的关键特点;才能找到准确,鲜明、生动表达事物的最佳途径,才能更好地运用修辞,用词精当传神,妙笔生花,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共 10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文虽然短小,折射出的道理却很深刻。就像作者所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又是依赖语言达到理想境界,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要习惯语言的锤炼。作者先从李白的两首诗入手,一首是小孩子都懂得的《静夜诗》,它当中有一句“疑是地上霜”的疑,是比喻,更是转折,还能激发读者的想像,浅显易懂但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一首《望庐山瀑布》中,还有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将诗意推向了波澜壮阔的高潮,这便是诗人的功力所在。这篇小文有理有据,说理透彻,余味无穷!【编辑:红尘一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4-09-23 10:46:02
  谢谢一莲老师辛苦编按,秋安吉祥。
2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4-09-23 17:41:56
  此文并非单纯的赏析古诗,而是围绕其中的“疑”字引发的思考,强调孜孜不倦的思维在再造想象中的决定性作用。文学创作赖以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而思维则是观察和表达的桥梁和中坚。没有缜密的思维,就没有完美精当的表达。如果只是赏析,那就是小题大作小儿科了。因为这两首诗太浅显易懂了。
3 楼        文友:童怀钰        2024-09-26 20:34:58
  赏析角度独特,让人耳目一新,赞!
回复3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4-09-27 09:42:49
  谢谢文友关注!顺祝秋安吉祥!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10-03 15:50:47
  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了李白大诗人这个疑字用的精妙。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4-10-04 09:42:59
  谢谢彩蝶老师点评!秋安吉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