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惠山风雨中的忠奸之叹(散文)

精品 【流年】惠山风雨中的忠奸之叹(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0发表时间:2024-09-24 20:11:57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台风天里走向惠山古镇,走进张中丞庙。
   午后的无锡惠山,风雨交加。张中丞庙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狂风呼啸着吹过庙前的树木,落叶在风中凌乱飞舞,雨水拍打着庙宇的琉璃瓦,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更增添了几分冷峻与肃穆。
   我静静地站在张中丞庙前,凝望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朱红色的大门在风雨的洗礼下,颜色略显斑驳,却依然散发着庄重的气息。门环上的铜锈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踏入庙内,庭院中几株古老的松柏傲然挺立,尽管风雨肆虐,它们却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松柏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低语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正殿之上,张巡和许远的塑像威严而庄重。张巡目光如炬,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许远面容沉稳,尽显大义凛然之态。塑像前的香案上,摆放着供奉的鲜花和果品,袅袅青烟在空气中随风升腾,仿佛是后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在不断蔓延。
   两侧的偏殿中,陈列着一些与张巡、许远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记载着他们事迹的碑文。那些古老的石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一笔一划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墙壁上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他们抗击叛军的场景,画面中战火纷飞,英雄们奋勇杀敌的身影栩栩如生。
   惠山之畔,“唐张中丞庙”静静伫立,宛如一位沧桑的历史见证者。庙门两边,那副篆体对联“忠臣不二二忠臣,国士无双双国士”,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此庙主祀的张巡和配祀的许远,他们的传奇故事,如同浩渺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张中丞即张巡,是唐朝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亲率数千将兵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抵抗叛军。张巡并非无锡人,其事迹亦非发生在江南,然而无锡人民却对他极为崇敬,为他在惠山立庙建立祠堂。这是为什么?我这样问着身边的朋友,也在问自己。
   有人从军事角度上说:睢阳历来是江淮门户重地,而江淮地区是唐王朝的粮食、税赋来源重地。张巡在睢阳牵制了敌人10多万精锐大军10个月,阻挡了安军南下江淮地区的脚步,保全了富庶的江淮地区,保证了唐军的粮饷供给,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无锡地处江南,属于江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巡的坚守间接保护了无锡地区免受叛军的侵扰,因此无锡人民对张巡心怀感激,立庙纪念他的功绩。
   有人从精神文化价值层面分析:张巡在面对叛军时,誓死守城,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无锡人民来说,具有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忠义道德,张巡的事迹成为了无锡地区弘扬忠义精神的典范,立庙纪念也是为了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也有人提到民间信仰的因素:在民间,张巡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信仰价值。他的所作所为,被视为守护地方平安、抵御外敌的神灵。古代人们相信神灵能够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对张巡进行建庙供奉,希望他能够保佑无锡地区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我对朋友们说,你们说得都对。以我看啊,只因张巡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展现出了非凡的忠勇与气节。他以一己之力,顽强抵抗叛军,为保卫国家、守护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黑暗的时代,也深深触动了无锡人民的心灵。他们敬仰张巡的忠诚、勇敢和无私,将他视为英雄的典范,故而立庙祭祀,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在张中丞庙大殿外,道路左边,还能看到一双铁脚,代表了当时另一个历史人物贺兰进明。他长跪于地,向张巡和许远谢罪,并长期遭人们的唾弃和践踏。这里有一个故事。
   遥想唐朝中期,那一场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朝廷上下,一片混乱,许多大臣和地方官员或仓皇而逃,或卑躬屈膝地投降叛军。而在这乱世之中,张巡,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却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傲然挺立。
   彼时,有个叫令狐潮的人,他本是唐朝官员,却在安史之乱中投降了叛军。他妄图劝张巡也投降叛军,张巡迫于形势,假意应允。然而,次日,那庄严的大堂之上,皇帝画像高高悬挂,张巡召集全县官吏和军士,向着画像庄严宣誓,要与叛军战斗到底,言辞铿锵,掷地有声。谁若投降,立即斩首。令狐潮妄图以大势压人,叫嚷道:“唐朝灭亡,是大势所趋,天道所在。你能违背天道吗!”张巡怒目圆睁,厉声斥责:“你连做人的起码道德都不懂,还懂什么天道!”从此,张巡毅然竖起了对抗叛军的大旗,那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的坚定决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这动荡的时代,张巡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成为了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尽管有许多人响应他的号召,但他的兵力毕竟有限,仅有千把人而已,而与他作战的敌人却如潮水般汹涌,有数万之众。然而,张巡施展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带领着他的士兵们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运动战。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交织成一片令人胆寒的景象。士兵们奋勇向前,挥舞着手中的兵器,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断肢残臂随处可见。张巡骑着高头大马,穿梭在战场之中,他目光如炬,指挥若定。每一次冲锋,都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敌人的心脏。每一场战争,他都犹如一位睿智的将军,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终都获得了胜利。
   后来,他们辗转来到了许远任太守的睢阳城。
   许远,这位胸怀大义的太守,一眼便看出张巡是个难得的将才。尽管自己官职比张巡高,他却从大局出发,毫不犹豫地把统率军队的大权交给张巡,自己则屈居于张巡之下,专心治理军粮战具等事宜。他们二人,一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一个在后方全力保障,配合得天衣无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张巡与许远完美地诠释了君子之交。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摒弃私利,携手并肩,共同抵御外敌。敌人把张巡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得知他进了睢阳城,便立刻派重兵将其团团包围。从至德二年的正月到十月,漫长的十个月里,他们坚守着睢阳这座孤城。以一万多人的兵力,顽强地对抗着十余万强敌。大小四百余战,他们斩将三百,破敌十万。那一场场战斗,惨烈至极,残酷壮烈得令人悚然。
   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敌人如汹涌的海浪般不断冲击着城墙,投石车抛出的巨石如流星般砸向城墙,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士兵们顽强抵抗,用弓箭、滚木、礌石等武器还击敌人。城墙下,堆积着敌人如山的尸体,鲜血汇聚成河。长期被围,城内粮尽矢绝,许多士兵被活活饿死。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没有丝毫退缩。
   为了改变这长期被围的被动局面,张巡和许远商议,决定派英勇善战的部将南霁云带领数百名剽悍士兵杀出重围,向据守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那南霁云,如猛虎下山,带着士兵们奋勇拼杀,终于突出重围。
   然而,贺兰进明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他出于嫉妒之心,怕今后张巡、许远的功绩超出自己,竟支支吾吾地不肯派兵救援。他反而看中了南霁云的骁勇善战,妄图把他留下来,为自己所用。于是,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招待南霁云。
   南霁云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再想到围城内那些老弱病残,为了节省下粮食让有战斗力的人吃,宁愿自己饿死的惨状,心中的愤恨如熊熊烈火燃烧。他又看着眼前这一批不顾国难当前,只知苟且享乐的文武官员,心里恨得直咬牙。两者强烈的对照,让南霁云热泪盈眶。他猛地站起来,拔出佩刀,毅然剁下了自己的一个手指,以此表示对偏安一方的小人们的愤慨和自己返回睢阳的决心。然后,他愤然离席,那背影,决绝而坚定。
   站在这历史的遗迹中,我思绪万千。张巡、许远等人的忠勇无畏,与贺兰进明的自私狭隘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他们的故事仿佛在提醒着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守正义,勇敢前行,不为私利所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贺兰进明的自私与狭隘,与张巡、许远等人的高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巡和许远的处境更加艰难了。但他们在这艰难的时刻,却表现出了无私无畏、忠贞不渝的崇高气节。叛军知道他们与外界音讯不通,便让张巡早年的朋友编造花言巧语诱降,然而张巡不为所动,心如磐石般坚定。城破之后,敌人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投降,他却镇静自若,眼神中透露出无畏的光芒。他还鼓励战友们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睢阳虽然最终失守,但由于他们牵制了大量敌军,为江淮一带的百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他们免受战争的蹂躏。老百姓感激他们的功绩,立庙祭祀他们。张巡的诞辰是农历七月廿五日,无锡惠山一带的百姓从七月初一起就开始点灯,整整悬灯一个月,称做“大老爷灯”。那一盏盏灯火,仿佛是百姓们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
   庙内另外铸了一个贺兰进明的跪像,那跪像仿佛是历史对奸佞之人的审判。老百姓们对这个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奸臣充满了无尽的愤恨。每当人们路过这跪像,心中的怒火便熊熊燃烧起来。他们纷纷捡起砖头、石块,狠狠地砸向那跪像,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不满与愤怒都发泄出来。那砖头、石块砸得跪像东一个洞,西一个洞,额破胸穿。每一处破损,都代表着百姓们对贺兰进明的唾弃。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睢阳城中无数百姓与将士的生死,这种卑劣的行径实在令人发指。百姓们的愤恨如汹涌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那跪像。砸烂了一个,他们便要求再重新铸一个,只为了能继续表达他们对奸臣的憎恶。如此反复,至今那跪像便只剩下一双腿了,然而这双腿也依旧是百姓们攻击的目标。
   老百姓对善恶的评判,竟如此鲜明,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正义的愤怒,什么是对奸臣的绝不饶恕。
   站在风雨中的张中丞庙外,我不由地想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巡、许远的忠勇与贺兰进明的卑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当生命的帷幕落下,忠者虽身死,但其精神却如璀璨星辰,永远高悬于历史的天空,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而奸者,即便尸骨烂去,也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后人的唾弃。在老百姓的心中,那杆秤始终公正无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倾斜,不会因世事的变迁而偏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张巡、许远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坚守正义,做一个忠诚、勇敢、有担当的人。
  

共 41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训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人物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巡与许远的事迹,不仅镌刻着忠诚与勇气的印记,更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与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夜空。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分析,展现了这两位英雄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忠义精神如何在后世得以传承与弘扬。 张巡与许远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他们在睢阳的坚守,阻挡了叛军的南下,保障了江淮地区的安全,为唐朝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为后来的民族团结与复兴奠定了基础。正如韩愈所言:“守一城,捍天下”,张巡的忠诚与牺牲,成为了后世铭记的楷模。 张中丞庙作为纪念张巡与许远的圣地,承载着无锡人民对这两位英雄的崇敬与怀念。庙内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幅壁画,都在诉说着那段动荡岁月中的忠诚与牺牲。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勇于坚守正义,捍卫家国。 在当今社会,张巡与许远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忠诚与担当,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方,为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坚守信念,才能在风雨飘摇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铭记忠义的力量,传承这种精神,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张巡与许远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作者文章内容丰满,有历史的厚重,更有对现代社会有着指导意义,编辑在此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26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9-25 00:29:05
  在这篇充满厚重历史感的文章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了风雨交加的无锡惠山古镇,凝视着历经沧桑的张中丞庙。庙宇的庄严肃穆,不仅承载着张巡、许远的忠烈事迹,更映照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忠义精神。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张巡与许远在安史之乱中的壮烈抗争,他们的形象在风雨中愈发清晰,他们的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璀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忠诚与勇敢的化身,看到了在动荡时代中坚守信仰的力量。
   文章中,张巡的坚定与无畏,许远的沉稳与大义,与贺兰进明的自私与狭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忠诚与正义是历史的选择,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在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历史的厚重,读到了忠勇与奸佞的鲜明对比。张巡和许远,以他们的坚守和牺牲,诠释了忠诚与勇敢的真正含义。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也映照出社会的正义与邪恶。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不屈与抗争,看到了文化传承中的忠义与节操。
   二哥的这篇文章,是对过往里的那段历史的一次深刻解读,也是对忠义精神的一次深情颂歌。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忠诚与正义始终是社会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让我们铭记张巡、许远的故事,让忠义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10-13 21:23:1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