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三种树(散文)

精品 【流年】三种树(散文)


作者:静雪 布衣,35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5发表时间:2024-09-27 22:40:07

人到中年,白事成了我们回老家的重要缘由。从入门的嚎哭再到亲人间挂着泪珠的问询和寒暄,仿佛我们身体中共同流淌着的血脉,再次复苏了。算辈分成了入门第一考,第二考则是将辈分和陌生的面孔叠加,第三考是虔诚参与却不知所以然的丧葬仪式。偶然,插着饭后的空儿,坐回我家老院。
   老院自奶奶去世后,已经闲置了十八年。有着半世纪树龄的老笨槐去年也被修成小寸头,如今粗身子小脑袋的样子,像极了这个时节冒出土地的大蘑菇,还好,连成片儿的几个蘑菇头,亦在这个秋傻子一样的正午时分,带给我们足够的阴凉。占据十字路口一角的灵棚,正在视线范围内,不时有人来,或哭泣着,或肃穆着,或是一群上岁数的老妇人,拉着闲呱笑着走过,还有托着长条木盘的男子,脚步迅疾又稳健地向着贴着草纸的人家走去,木盘上或是齐整排列的,装满大烩菜的粗瓷碗,或是茶壶和白瓷小茶碗。来来往往,像在横纵线绳间顺滑穿行的木梭,粗织出一幕乡村丧事即景。
   生在家乡,长在城市的我们,对这一切,并不算十足的陌生。随着我们的长大,家乡里的亲人却越来越少。每一通突然而至的电话,会让我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务,不顾一切地向着家乡奔赴。家乡亦不再是记忆中的家乡,儿时嬉闹的小伙伴寻不到了,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好似抽去了村庄的骨骼,越来越多院落静默的村庄,好像过道口常年坐着的老者一样,看上去疲惫不堪。不管走到哪儿,不管走多远,春秋两收过年必须回,有事必归,是村人刻在骨子里的坚持。没有土地的我们,只余下有事必归,还在心底存一丝可以因此见到分散到各地亲人而涌动的暖意。
   不经意,老院东面的大门开了。这么多年回家,还真从未看到过这家的邻居,只记得母亲说过,自打老夫妻去世后,这院子就空了。这回来的,会是谁呢?
   探头看,原是一个三十挂零的小伙,正站在大门内发呆。我好奇地问。小伙称我们是姑姑,他说家里是没人住了,但可一点都不空呢?槐树是从我家老笨槐扎过去的根,榆树是房后面的老榆树飘过来的树种子,枣树是他家东邻家的大枣树扎过来的根,小时候可是吃那家的枣喽,现在可是弄不清了。小伙说着,抡起斧头在一人高的小树林中,艰难地砍出一条像拉锁般走过就消隐的路,树被斩断的枝干流淌出的汁液,浸染了小伙白色的衣衫。过了好一会儿,小伙才位移到正房,只见他打开门窗,利落地顺着梯子上了房,房子上的小树多是榆树和杂草。小伙砍了几棵拎着手上,站在房檐边边上,看着一院子的树,发呆。顺着他的目光,我亦发现,他家与我家相邻小屋房顶,铺着厚厚一层枯叶,大约是老笨槐未修剪前多年积存的吧!我有心去帮忙,可怀抱的孝布,使得我不得不停住了脚步。
   这时再看我家老笨槐,真是生出不一样的情绪。我们只记得和笨槐一起成长的欢乐,只难忘奶奶在这里养老的温馨幸福,只守着一份对老家老院的感恩和挂牵,总以为它虽然空了,但仍然是我们一家温暖坚定的起点,像极了我们一家人的品性,从不与人争什么,却甘愿分享自己的一树浓阴。老家的乡亲对我家老房给予了最高的护佑,十八年来,窗户玻璃都齐整整的,老房里虽布满尘土,但因着并不严实的老式门窗,使得老房有了跟随四季流转的呼吸与共。满是灰尘的炕被在院子里晒晒,拍拍,吸吮足阳光的暖,再回到老土炕上,小炕桌,老茶杯,在一窗阳光下,真好似让时光倒流,仿佛一个不留神,奶奶就推门而入。
   短暂的休息过后,仍要挂上门锁,去为逝者守灵。出嫁的姑娘是客,要摆祭和花圈。祭有很多种,有守着传统的点心祭和馒头祭,也有了很多新花样。娘家一桌,主家一桌,祈愿相同,姿态各异。我独对点心祭甚是向往。小时候,这是母亲外出几天后,可以拿回来的解馋美食。解开细麻绳,打开各方的粉红包纸,桃酥、糖廖花、蜜三刀、江米条,还有沾满白糖粒粒的大饼干,叠放齐整地置于其上。拿到其中一小块,就恨不得当拿到过道口馋哭小伙伴的大恶人。
   思绪漂移间,夜悄然而至。一场连一场的丧仪接续进行,入夜后,留下直系的儿孙,其他的各归各家。乡村的夜才真的开始了。
   村西边的无名小桥一侧,广场舞正热闹,村上空的云遮月亦在标注着这是一个本应该团圆的团圆节。亲人们围坐,泡一壶粗茶,摊一桌瓜子,于是关于村庄的事件开始具象起来,尤其因着有人离开,养老成了都关乎的重中之重。
   在老家,就是有钱的出钱,有空的出空,说是几个孩子轮流,实则更多的,是形成这样的一种默契搭配。条件好就照顾得好一些,条件差的,吃喝肯定不会差,大多就差在医疗了。照顾好的,是医疗肯定不会差,吃喝呢,也要看这家人用心不用心啦!只要用心,有钱没钱都能照顾好。亲人一席话,简单直接,乡村养老的现状直白呈现!
   城里也是一样呢,譬如说我们身边的,退休金高的住多层步梯,为了让病人下楼晒个太阳,连轮椅下楼神器都用上了,但纵使如此,也改变不了下楼难的现状;退休金少的,住临街的筒子楼,一室一厅的小房子像个麻雀窝,但好在出入方便呀,打开门就是车来车往的大马路,天天可以推出来看热闹,晒太阳。也没法说谁家条件好或者不好,重点还是对待养老的理念是什么?多层的,怎么就想不到租一套出入方便的一楼呢?哎,终归来说,养老就是多年前播种了,多年来施肥了,现在长出来是啥,终归来说,还是播种者自己一手选的,别人只能看看,没个话语权。我们几句絮叨,更是撩开城市养老的面纱,不去谁家,谁又知道谁家真实的情况如何呢?
   老笨槐的根乱跑了呢?邻居家的院子可成了重灾区。母亲有些担忧地说。村里就是这样,有人住的时候有人侍弄,院子只要空了,都是一院子的小树苗和草,这也没办法。哥哥说完话锋一转,你们还要多回家看看呀!
   深深浅浅的一行话,随村庄坠入夜的深处。夜半起夜时,发现下了雨,晨起时,雨腾起成了雾。一场终极的离别箭尤在弦,开丧,行家礼,磕寿头,起灵……树影横斜,脚步沉重,哭声悲凄。
   原路返回时,已拆掉的灵棚,在脚印杂乱的土地上堆成一个小山。村有二日不能离开的风俗,故此刻成了离开的小高峰。哪儿来的,都回哪儿去。邻居家的小伙结束了在白事上劳忙,徒劳地放弃了霸占一院的三种树,丢下一句“也算你们老邻旧居的,仍在一起热闹吧!”关上门,驱车离开了。
   我们亦然。临走时,母亲关上老屋门窗,精心在锁头上绕了好几圈塑料袋,暮色中的老笨槐,黄绿更是分明。后备箱里,塞满早春种下的干玉米棒,和晚春补种的嫩棒子,拔几根地头的荻花,一晃,车里车外满是飞舞的种子。太阳利落地隐入玉米地深处,我们的车一转弯,想念太久的村庄,就又成了总也不可及的远方。

共 26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深情与哲思的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乡村丧葬的图景,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哀愁与回忆的村庄。文章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成员的告别,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方式的缅怀。它唤起了我们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变迁的深刻反思。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丧葬仪式的描述,展现了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传统的坚守。从嚎哭的入门到辈分的辨认,再到丧葬仪式的参与,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乡村社会对家族、对血脉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同时,文章也揭示了乡村的现实困境。随着青壮年的外出,乡村的活力正在逐渐流失,留下的是空荡的院落和疲惫的老人。这种变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变迁,更是文化和情感的断裂。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断裂带来的痛楚。在对乡村现状的描绘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哀叹,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养老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养老都是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养老现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环境下人们对于养老的不同态度和选择。这种对比,不仅让我们对养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最后,文章以一场雨、一场雾、一次离别结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时间的流逝。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是对乡村生活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让我们在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蕴含深情、文笔细腻,编辑在此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28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9-28 06:23:54
  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文章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画卷,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深沉的乡愁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我文章中的丧葬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更是对家族和乡村传统的一种传承。这些仪式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古老,但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却是永恒的。它们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我们心中的传统和情感始终是连接我们与过去的桥梁。文章中对乡村现状的描写,让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沉重。随着年轻人的离去,乡村变得寂静而空旷,这不仅是对乡村物质面貌的改变,更是对乡村精神面貌的冲击。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变迁,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那些宝贵的乡村文化和记忆。文章对养老问题的探讨,也让我深有感触。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养老都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是精神上的关怀。文章中的对比,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关注和思考如何让我们的长辈度过一个安详和有尊严的晚年。文章的结尾处,以一场雨、一场雾、一次离别作为象征,让我们每一位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活的感慨。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每一刻。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我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生命和养老有了更多的思考。它不仅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更是一次对生活的深刻启示。
回复1 楼        文友:静雪        2024-09-28 18:30:35
  谢谢兵哥精准编辑温暖留评,养老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文中所写的两位老人从经济上来说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从一个舒服度来说,却有着反向的差异,常看到路边那个晒着太阳,有子女陪伴的老人,平静地看着人来车往,也会经常遇到那费劲上下的老夫妻,想说,却不能说的憋闷,是对子女的一种暗暗的谴责。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祝福!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10-13 21:24:3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