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沁园春·雪》的文学批评(散文)
前两天,好友刘湘豫携老夫人从美国回来,准备去湖南自己老家和老夫人的老家河南探亲。老刘仍如以往,从香港绕道深圳来看我,我们相约在深圳一家小酒馆见面聊天。老刘每次回国探亲都会特意从香港绕道深圳看我,60多年的老朋友加上老同学这双重的友谊,让我们彼此万分尊重我们这份特有的情谊。算起来老刘定居美国也差不多有12年的时光了,当年决定定居美国时,老刘颇费了一番思虑。他曾特意从长沙跑来深圳,让我给他拿主意,当然我也没啥好主意,我知道我心头纵有一万个不舍,也难挡他的去留。毕竟他的孩子已在美国定居多年,老刘又从位高权重的局级位置退休,去美国也不失为最好的选择。许是老刘也十分念旧,许是我俩非同一般朋友,用他的话说,定居美国最初的日子,若没有我频频的越洋电话,没有我长篇累牍的信息安慰,他很难适应那段痛并快乐着的日子。那段时日我们电话和信息聊的都是没有主题的生活变奏曲,彼此诉着衷肠,缠绵着思念,消弭着胸中的块垒,慰藉借着一方寸草。我们聊过往的恰同学少年,我们聊艰难困苦的广阔天地,当然我们聊得更多的仍然是我们心仪的文学艺术。
这次在小酒馆不知不觉我们又聊到了国内的一些文学现象。老刘对我说:“老齐呀,有时候还真不懂这个世界怎么了,一下子就蜕变到了即使是一双慧眼也认不清的地步,时事的变迁,生活的纷繁还好理解,怎么就连文学也变奏成我们认识不了的面目,我们听不懂的旋律了呢?”我立刻就明白了老刘话中所指的是不久前在网络上汹汹一时的有关毛泽东的那首《沁园春·雪》的文学批评。老刘说:“如果说当今文学的画风突变,万家争鸣的纷扰渐浓,这亦成了文学的主流,这还好理解的话,那么作为正宗的中文系本科毕业,又有作家、诗人桂冠的浮华,怎么就连文学批评的基本道德原则都没有,全是“文革”中戴帽子、打棍子、贴标签的那一套呢?即使是被历史所公认的伟人们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成就的鸿篇巨制都被当下一些罔顾历史事实的蚊蝇喧嚣着要去否定推翻,这岂不是咄咄逼人的怪事?是不是我在美国生活久了,对国内这种文学现象看不清,搞不懂了呢?唉!”老刘一声长长的叹息,我也陷入了长久的思虑。
我在想,如果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去解读一些所谓的正史,确实能看出不少是逢迎统治者杜撰的伪史,而反倒是流传甚广的一些野史,还真如一股清流涤荡了历史的尘埃,廓清了伪史的迷雾,还了历史的朗朗乾坤。而文学便是借助形象的手段,用现实及浪漫的原创对历史的断片作些生动的诠释,用塑造的人物故事,情节勾连和典型的环境渲染再现了那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态。我们读历史,我们听野史,我们品文学,为的都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寄托,感受那些远离我们又切近我们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的状态,用独特的审美个性获得一种自娱自乐的慰藉。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精髓早就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根本,他说,文艺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镜像,它反映社会的各种现象和矛盾。他还认为文学艺术首先应具有人民性,它既植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就应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反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更是对文学的人民性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毛主席首先就强调文学艺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使其成为人民的文学。他指出文学艺术只有真正解决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才能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同敌人作斗争。马克思和毛主席关于文学艺术应植根人民大众,应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论断,从根本上指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也完全符合中国几千年来文学艺术应有的社会性作用这一文艺理论,即孔子最早提出的诗教理论“兴、观、群、怨”。
“在想什么呢,这样深沉,又是孔老夫子的‘兴、观、群、怨。’哪套理论?”老刘笑笑问我。
“知我者湘豫也,是的,我在想那个对毛泽东《沁园春·雪》首先发难的李楠枫,他那短短的所谓评论是什么东西不说,他自己的那两首歪诗更是对诗歌的亵渎,一个空空如也的文艺水货,他凭什么诋毁侮辱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谁给他的底气呢?事后竟还有大咖站出来为他撑腰,还有人附和他也胡诌些所谓的批评文章出来聒噪,这就让人更费解了。”
是的,李楠枫竟罔顾历史事实,在网上断章取义,用伪善的文艺批评把毛主席当年横空出世,气贯古今,纵横历史,引领华夏儿女为铁蹄践踏下的中华民族去折腰奋争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雪》批得一塌糊涂,全无是处。他说:“《沁园春·雪》不说写得很差吧,放在两宋词坛肯定是下品。真是居心险恶,无耻之尤。”老刘气愤地说。
“李楠枫哪里是啥子文艺批评啰,他是在肆意攻击,恶意污蔑。我把他那篇有关《沁园春·雪》的歪文全摘了出来,老刘你看看,这是文学批评吗?”
开头三句就很俗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了12个字,描写了一个景象,这是啰唆和重复。看看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样的描述非常一般。看看苏东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个是石头,一个是美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样的比喻非常生硬,就是在造词。看看苏东坡,‘栋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象充满凄美,而且浑然一体。
写景还好,后面这一节,就更生硬了。几个排比,看上去很有气势,其实就是自吹自擂。
在两宋词坛上,高傲如柳永,也不过说了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而已。
就艺术性而言,《沁园春·雪》的成就非常低,在两宋明清都不入流。
只谈艺术性,不谈作者的身份。不能因为作者的身份,就拔高这首词。
“一篇不足千字的歪理邪说,这哪里是什么文学批评,这完全就是一篇恶意攻击的文字,除去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与宋代大词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局部断章取义的虚空对比外,全篇都没有说出任何批评的理由,无论是《沁园春·雪》的写作及发表的历史背景,还是诗篇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现,抑或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李文都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没有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品评论证《沁园春·雪》到底差在哪里?为何是下品,啰唆了什么,重复了什么?而除了全文贴标签式的极端恶意攻击外,实在就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评论了。”老刘接过我摘录的李文看后,气愤的说。
“就文学批评的原则,我们在学校时,教《文艺理论》的谢教授言之凿凿,让我们抄下背熟的那几条,我依然记忆犹新,老刘你听听,我记得可牢靠?”
“一是人民性,二是美学和历史观点,三是思想性和艺术标准,四是历史性和阶级性。”几乎是同时,我和老刘竟异口同声地背了下来。
“还有文学批评的十字原则呢,公正、尊重、善意、整体、修辞。”老刘接着又背了下来。
“老刘,不错,我们对谢教授算是有个好交代,当年他在课堂上时时用手指抬高眼镜框以至于成了京剧中的白鼻梁小丑,让我们忍俊不禁。然而几十年过去,他讲授的东西我们还耳熟能详,这就是对文学批评的尊重。李楠枫不是华中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吗,他不知道文学批评的原则?应该不会吧。那我把他对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标签式恶意攻击的文字全摘录下来,我相信大家看后自有公论。”
“放在两宋词坛是下品、开头三句很俗气、用了12个字,描写了一个景象,啰唆和重复、一个是石头,一个是美玉、这样的比喻非常生硬,就是在造词、几个排比,看上去很有气势,其实就是自吹自擂,就艺术性而言,《沁园春·雪》的成就非常低,在两宋明清都不入流。”
“这一上来就甩来一根大棒,这哪里是文学批评啰?任何文学批评本应秉承评之有理,持之有据,不恶意中伤,不刻意歪曲,在尊重作者,尊重原著的原则之上而展开文学批评,这才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公正原则和态度。首先李文指出《沁园春·雪》放在两宋词坛肯定是下品,这种比较是不具任何说服力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及历史成因。即便是两宋词坛众多的辞章杰作,哪一篇作品没有它独特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成因呢?辞章放达,意境阔大,气势雄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的豪放之作,他写作背景和历史成因,我自必不说,李楠枫也应心知肚明。为何就单单不提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在毛主席所有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艺术表现力最卓然诗词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成因呢?”
老刘忿忿不平地说完,他又深情地叙说着:“1936年1月26日,旧历年正月初三,毛主席带领红军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落脚在陕北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那日阴风怒吼,大雪纷飞,秦晋高原,冰封雪盖。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南方人毛泽东站在高原垅上,极目远眺,这壮丽的北国风光立刻和他心中民族的抗争大业遥相呼应,从千百万抗日志士的立场出发,毛主席欣然提笔,一气浑成,成就了这篇气吞山河,感召日月,激励中华优秀儿女为华夏河山竞折腰的壮丽诗篇。”
是的,时隔9年后的1945年秋天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时应柳亚子先生的“索句”,毛主席将此词录赠给柳亚子先生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同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刋》首次刊出这首词的传抄稿,一时轰动山城,文人学者的和韵之作漫天呼应。至此,毛主席的这篇气吞山河的伟大辞章以其气魄宏大,意境深邃,风格豪放,词句挥洒的《沁园春·雪》,便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学的大观。毛主席以前无古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阔大胸襟借文学的伟力,引领华夏儿女,为多娇的万里山河竞折腰的鸿篇巨制,从那时起就如同划破黑暗长空的闪电,如同滾过被日寇践踏蹂躏而残破山河的惊雷,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的抗日志士,在烽火狼烟的抗战前线,冲锋陷阵,奋勇向前。”
“啪啪啪,老齐,你这哪里是在聊天,简直是慷慨陈词的演说,把毛主席《沁园春·雪》这篇站在人民立场上铺就的气壮山河的诗篇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提升到了划时代的历史空间,极具崇高的审美意念呀。”老刘站起身来,对我颇似崇拜地拱了拱手。
“哪里,老刘,我是高中退休的语文老师,这篇《沁园春·雪》作为高中的传统教材,我教了几十年啦,尊重历史,敬畏文学,也是我几十年来教语文的原则呀。哪能像李文那样不懂还要故作高深。他说《沁园春·雪》头3句,12字,描写了一个景象,这是啰唆和重复。自己缺乏艺术的修为,竟在这里大放厥词,他难道不懂作为诗歌的排比和复叠,不懂修辞的互文?何况毛主席开头这三句写北方壮阔美丽的雪天景色,这也正吻合清末词坛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蕙风词话》中的写诗原则:‘起处不宜泛写景,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它题你挪移不得。’这三句哪里只是一个景象,它是一组风光,是一组对祖国壮丽的北方山河,满眼神奇,满心称颂,满纸自豪,直抒胸臆的浩荡长歌。然而李楠枫拿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三句来对比照观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前三句并说二词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这就更是无知到了极点。对比文学无论是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首先应从文学的艺术表现方面展开,毛主席这组实景描绘和苏轼这句抒情性陈述,其艺术表达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两词都豪放大气,借景抒情,但艺术张力之阔大,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怎么就武断地一贬一褒,极尽恶意的贴两张贴签,而拿不出对比的艺术原则和说服人的理由,只有一顿乱棒呢?”
“是的,老齐,更可笑的是下面李文竟断章取义,把毛主席诗词中‘望’字统领且紧承上面3句诗的7句更富有神奇色彩的情景描绘,截出其中4句与苏轼诗中有关三句描绘长江激浪翻湧,惊涛拍岸的辞章作比,并又一次恶意褒贬,说毛主席所写类比石头,苏轼所写类比美玉。这就更见李楠枫‘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他根本不是在客观地批评毛主席《沁园春·雪》这首辞章,也不是着意在推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只是把苏轼拉来作他的垫背或枪使,把凶险的刀锋对准历史伟人的鸿篇巨制。要是真正的文学批评你倒是摆理由,摆论据呀。这种莫名其妙无厘头的恶意攻击,又算哪门子的文学批评呢?”老刘用指头指点着李楠枫那句类比似的什么石头和美玉的胡言,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并气恼地把手机一掷,差点手机就扔进了餐盘的残羹中。
“老刘,你也别生气,当今世界戾气上升,世风日下,人也蜕变得人畜难辨啦。或为了蹭流量在网络平台搔首弄姿尽极显摆,或大放厥词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鬼哭狼嚎无病呻吟。说句尖刻的话,这李楠枫不就是如此吗,他顶着桂冠,拿着国家的工资,叫嚣着歪理邪说,只是想在互联网上露露可恶的嘴脸吧。他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样的比喻非常生硬,就是在造词。’我真无语了,他的这种论调竟还有人附和。我在《今日头条》上读到一篇网络名‘da剪哥’标题为:‘比喻失当与语义不通?从“原驰蜡象”再谈《沁园春·雪》的缺憾’的拙劣文字,那更是狗屁不懂却居然摆出一副伪文化人的身份,混淆历史背景,误解伟人辞章。他在文中首先混淆毛主席这篇伟大文章的写作背景,误导读者。请看他的原文,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沁园春·雪》写作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在1940年代初期恰逢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作词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更是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奋发进取的信念,在这背景下,这首词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那种抗争气息”。这段篡改原词创作历史背景的虚无态度是对读者极不负责的误导。接着他振振有词地说到‘得意忘形的网友们似乎忘记了另一层深意,‘原’,既然是小土丘,那和前面的“山舞银蛇”比起来,差距就太明显了,银色的山峦与小土丘的气势差太远,连想象中跟天公比高的能力也变得无从谈起,这种结构上的不协调,让这句词的整体观感上显得有些奇怪,像是拼拼凑凑的感觉。再往深层推敲,许多人不知道,《沁园春·雪》最初的版本是“原驱腊象”,在这个版本中,动词“驱”所传递的情感是另一种气势,后来经过一些大咖的讨论,毛主席对这个词的改动反而让人纠结不清,你说“驰”字听上去确实很优美,也带有一种优雅的动感,但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最初那种雄浑的气场’。
我的这篇散文记录一段与友人的聊天,友人 去美国经年,但热爱祖国,敬重中华历史,敬重华夏千百年积聚的璀璨文化,敬重祖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学艺术那分肝胆相照的赤子之心却愈见深沉而浓烈。我们的会见竟然也成了一次品评毛主席《沁园春.雪》的饕餮盛宴,同时也是我们仅凭一己微薄的文学批评之力,想对那些不尊重历史,不敬重文学艺术的轻薄之徒,对伟人跨时空的文学大观,肆无忌惮进行歪曲和亵渎的一次庄严的宣战。以无知为武器,以恶意的攻击污蔑低毁为能事去喧嚣,想撼动像毛主席《沁园春.雪》这样能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鸿篇巨制,文学大观,注定是徒劳的,最终也只能被真正的文学批评扫地出门,被历史的潮流所唾弃,被良知的读者所鞭挞。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文学批评秉承的是敬重作者,尊重原著,从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出发,以客观的审美视角公平公正地批评评价仼一作者和他们披肝沥胆的原创。靠一叶障目,断章取义,恶意聒噪,轻薄为文的蚊蝇们,无论你们如何喧嚣,你们的自身和不吝叵测的攻讦终究只能灰飞烟灭在万古奔流的江河之中。再次感谢点兵老师的编按,敬致秋安!
阅读这篇文章,我非常欣慰,也非常感动,我知道。在我们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在我们中国、要我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一样,心中始终给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留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相信,这份崇高的情怀,将永远世世代代被我们的人民所传送,直到永远!!!这文章,作者以深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真实的表达了对伟人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意。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位领袖的风采,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财富。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毛主席诗词的解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伟人的文学魅力和深邃思想。《沁园春·雪》不仅是一首诗,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代人的呐喊,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毛主席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和传承毛主席的思想。他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这种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财富。
文章还提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这让我深思。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贡献?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历史,面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我想,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和敬畏的心态,去理解和评价他们。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去学习和传承他们的思想。让我们携手走进光明,去追寻那些照亮我们心灵的文学之光。这是一种召唤,也是一种激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学,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都将被历史铭记。
毛主席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让我们在他的光辉照耀下,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继续播种和收获,让我们的内心永远装满着对我们一代伟人的怀念和尊敬。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