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一窖风(散文)

精品 【东篱】一窖风(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4发表时间:2024-09-29 06:17:29
摘要:写给美丽乡村建设。一窖风,可能格局并不大,但山村刮起了振兴之风,我还是要写出这一窖风的韵味来。


   识得这个“窖”字,一是因为酒,酒窖藏百年,出窖成佳酿。二是北方的“瓜窖”,是在公社化时期,为冬藏地瓜种而在地下一人深处挖坑,地面上再加几人高的土层。瓜窖早就失却了它冬藏的意义。我的朋友——荣成夏庄的北山杨家村书记杨洪黎邀请我去他的村享受“一窖风”。
   一窖风?这名字本就不合理,瓜窖密不透风,凭空哪来风?
   真的有风。杨书记说,建设美丽乡村的风吹至北山杨家村,瓜窖,我想叫它有风就有风。这是真心话,省里还专门扶植资金,他平静的心早就刮过飓风了。
   村东漫着一座人工垒起的土丘,上有树木,随风摇曳,覆盖着山草,闪着绿光,就像一条卧龙伸进了村头,这就是村瓜窖。据我所知,在胶东半岛,还留着这些瓜窖的是凤毛麟角了,我赞道,这是搬不走的文物啊!杨书记忘不了宣传他的村文化建设,告诉我,已经有“民俗记忆馆”,可惜不能搬到瓜窖入馆,只能紧挨着。
   瓜窖的头上,还凸起着红色的五星,其下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毛体大字。留着一个时代的痕迹,随时可唤起曾经的记忆,不管是苦难的,还是快乐的,都会在有阅历的人心中刮起一阵时光的风。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最好态度。正如杨书记跟我解释这些符号说的,我们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不忘初心啊!
  
   二
   石头垒起的两个窖门,被装饰一新,但剥离不掉曾经的痕迹,这是如旧复原的结果。杨书记说,可惜不能留你宿。为何?不仅仅是没有住宿的房间吧,是的,他说,只有地瓜的故事,还残留着地瓜味儿。我说我喜欢地瓜的故事。我的老家也有集体冬藏地瓜种的瓜窖,不过,那个瓜窖早就不在了,拆迁建楼,瓜窖再也找不到痕迹了。那一窖风也随着飞散。
   曾经,在胶东半岛,冬藏地瓜种,就用地窖。走进去,门边的墙上还有烧火的坑,已经清理干净了。就像欧洲人喜欢的“壁炉”,那可是豪华的样子。每年严冬,就在坑里烧柴加温,给地瓜驱寒。
   阴阴的凉风裹卷住我,炎热和凉爽两重天啊。黝暗的光线,需要伸手抚摸才探得方向,实在会让人却步。突然,杨书记按下LED灯开关,顿时华光满壁。六七个窖洞,摆满了饭桌凳子,盘碟杯碗,一应俱全,顿时有了烟火气一般。太提神了。炎暑好像退出很远,吸足一口凉气,就像吃饭开桌了,呡了一口米酒,不敢流露出想吃一顿的想法,忍住吧。
   窖洞的壁是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留着石与石之间的灰缝,涂着黑色的线段,仿佛是精心构图,做了一幅壁画。石头如花,黑线勾勒着花边,古朴得很,我有着入石窟的体验。壁上什么也不安装,保持本色,或许是留给在窖洞里就餐的人想象空间吧,如果不过瘾,完全可以自由地创作一幅画。
   谁说时光不能唤回?五六十年前的样子,既老又新,时光是何等固执,不必炫耀在外,保持自己的风格,留给过来人一个酣睡了半世的梦,留给年轻人一个传奇。我喜欢乡村的好,好在留得住时光,哪怕是一缕风,都在风物上刻下痕迹,自然的风,过耳消失;时代的风经心留影。也证实了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到这个美丽乡村旅游的人都喜欢走进窖洞吃一顿农家饭,周围那些上了年岁的人,还合伙组团,来一个AA制,搓上一顿时光饭。当然,吃饭的下酒词,一定是时光的故事。温习时光的好,对养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
   这处瓜窖被改造成了当下农家乐餐馆了。在每一个窖洞的壁上还挂了木牌,写着餐间的名字——拜郑玄,鲤鱼跳,老鱼窠,古迹顶,大鱼宴,乡愁风。我的第一读感是,这是属于村落文化,一个百来户的乡村,拥有这么深厚的文化,令我惊奇。我佩服这个村里的那些挖掘文化的人。
   应该说,这些名字,每一个都是最有特色的,跟我所见的农家乐房间的名字一个也没有重复的,一股清新之风在这窖中回荡着。杨书记说,这是我们村的历史名词。来就餐的人,不仅要品山野菜蔬水产鱼货,还会对村庄的历史发生兴趣。
   那些窖子的房间名字都有注解,但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要借着吃饭大家对着房间名字说出一段段故事。
   郑玄是东汉时期经学集大成者,曾于公元168年至172年间在此聚众讲学,留下很多遗迹。这不是村子建村的历史,但这是他们的族脉源头。在唐贞观年间,朝廷把郑玄置于“先师”之列,配享孔庙,这是殊荣。一股儒风,近两千年不息,回荡了多少时代。村子并以此为教化,讲究礼仪。处处有教育,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不缺少经典人物,人们寻踪觅迹,总能找到文明的源头,令我感动。中午就在这里吃一顿农家乐。这是杨书记看透我的心思的许诺。
   鲤鱼跳,一看名字就是一个吉利的词,原来也有典故。汉代京城洛阳当年兴起“鲤鱼跳龙门”之说,大致是人们发现黄河鲤鱼跳过龙门的故事,不久就传到了胶东半岛的伟德山,因为北山杨家村东有一块颇似鲤鱼的石头,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人慕名而来观看,当然也怀着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景走进这个山村。一股民俗之风,绵延近两千年不绝,堪称传奇。
   老鱼窠,是五六十年代北山杨家村的名字,就是到了七八十年代,有海外的人写收信地址还写“老鱼窠”。老鱼窠也是村东的一处自然景观,伟德山泉顺山涧而下,恰遇天然大石坝拦阻,石坝一侧是一块形似大鱼的石头蹲伏在草窠里,故称。每年夏初,中考高考前夕,都有家长带着学子前来观景,希望此行能够梦想成真。天然造就了风景,人们闻景而至,期待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愿之风,就这样在这个山村回荡着。
   北山杨家村就在逶迤百里的伟德山的主峰“古迹顶”之下,这是一个坐标,更是一种愿景,村子希望村民站在时代的高度,迎接这场振兴美丽乡村之风的到来。
   这里距离黄海渔港俚岛港十几里,且山中有养鱼池塘,海鱼淡水鱼资源丰富,想吃新鲜鱼,就上一条,一条足够一桌人吃的,故称“大鱼宴”。
   记住乡愁,方式多样。可以回到老家,看看曾经的旧居屋舍,到老邻居家串串门;也可以写一篇文章,作一首诗,表达一下怀乡之情。来北山杨家干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寻一抹乡愁之风。因为这里的风景不仅仅属于一个村,也是荣成市“记住乡愁”的风景打卡地。杨书记说,我们担负着“记住乡愁”的任务,看看这个窖洞盛得住你的乡愁吗?我说,每一个窖洞,我都想入座吃上一顿乡愁的饭。那就常常来吧,乡愁是拴住我们脚步最紧的彩绳啊。
   不要担心瓜窖里的通风问题,内设透风管道,上边有透风口,随时换来清新的山风。其实,我并不担心这个,窖洞的古风民风乡愁之风是浩荡的,简直就是沐浴在风中,怎么能不流通呢。
  
   四
   荒废已久的东西,有着古朴的美,很多这样的东西只适合看一个轮廓,总觉得走进去容易伤感,不是怕曾经失去的东西需要唤醒,而是一种氛围常常让人压抑。但一窖风除外,是旧貌新风。把这个想法说给杨书记听,他说,离开曾经的氛围,不了解那时的风气也不好,少了怀旧的味道。
   怎么来的这“一窖风”的说法呢?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词牌,一江风,风流子,风敲竹,风入松……带“风”字的词牌很多,搜索不到“一窖风”。仔细琢磨,我觉得“一窖风”倒是比这些带了“风”字的词牌更生动了。问杨书记,他说,就是随口起个名字,贴切么?我频频颔首。若我是词人,一定要以此为词牌,独创一首“一窖风”填词,记下这时代的清风词韵。
   说起北山杨家村的风景设计,我曾经参与过,这次应邀而往,是让我看看成果的。
   路边的风景石,刻着红色的字,一抹红色的风扑在奇石上,再也不走了。村中心的一处“石广场”,原始的岩石打底,我曾经为之填词一阙“石州慢”,我说这哪里像广场,简直就是翠色之中一洲渚。曾经给老鱼窠下的那池泉水设计了一个互动的项目叫“捞前程”。北山杨家村东靠俚岛港,金色海滩遍布鹅卵石,他们捡回来,在鹅卵石上写字,写上祝福孩子们读书成才,励志修身,情系家国的文字,然后以清漆浸透,置于泉塘之中,泉塘水不深,有兴趣的,可以下水挑选,这就是“捞前程”的旅游项目。孩子们需要兴趣,更需要一股砥砺进步的温良之风。杨书记说,你这哪里是来出谋划策设计一下风景,你是不忘本行,把重教之风刮到了山村。设计风景本来就不是我的专业,但我受到这么温暖的村风影响,一下子就唤出了灵感。
   举杯邀春风,虽是红酒,后劲也大,几杯过后,郑玄带来的古风,压在了心底;洛阳城传来的鲤鱼跳龙门的民俗之风,又把老鱼窠的风景再啰嗦一遍。这古老的文化就是喝酒的理由,就是下酒菜,就是喝酒令。酒醉容易失态,失态也好,在这淳朴的乡风乡愁里,微醺或酩酊,都是最好的态度。
   村中的农家乐送来了“大菊菊”,这个名字很不大众化,只在胶东半岛荣成可听到。大菊菊就是大饽饽,不过样子是元宝状,很像菊花瓣,故名。一股香风吹进了瓜窖,让这“一窖风”添上了香味。这“大菊菊”网上有售,几口大锅每天不停火地蒸,供不应求。也有人写作“大居居”的,不管怎样写,带上“北山杨家”几个字,就是牌子硬。杨书记这样强调。我笑,不是谁家的孩子谁亲吧?杨书记掰一半堵住我的嘴巴。
   寻常山村,山中小村,如果没有缘分,如果没有美丽乡村之风的吹袭,藏在这里的风,只能一再错过,风何处去,看喜欢风的人怎么把握吧。谁都无法透彻地了解脚下这片土地,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在这个时代,任何期待都是值得的,也是可能的,因为总有风吹过吹遍。
   大风歌,被唱过,属于曾经兵戈纷扰的时代。我去抓住这“一窖风”,是当今的风,更温情,更醉人。
   酒好不怕巷子深。杨书记有自己的忧虑,他说,藏在瓜窖的山珍海味,吸引了威海人,他想把这“一窖风”吹到更远的地方。
   我说,风,留得住,也会吹到很远。喝多了,随口来了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心上都有一股悸动的风。
   我怎样理解杨书记这个人呢?在漫长的时光里,甚至就是截取短短的一段时间,他都是惊鸿一瞥,但他是一缕轻快的风,能够撑起一个村庄的彩霞。他继承了时光的遗留,又改造了时光,我称赞他是一缕惊动一村时光的风。
   杨书记说,北山杨家村的名字很土气,在很长阶段也不富裕,他想在土气的村子里打造一个时代的品牌,通过“一窖风”真正吹醒这个美丽的山村。
  
   2024年9月2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窖”字,常因两方面含义而被知晓。一是因为酒,酒窖藏百年,出窖成佳酿。二是北方的“瓜窖”,冬藏地瓜。当然,瓜窖现已失去冬藏含义。荣成夏庄的北山杨家村,至今保留着一座瓜窖,名曰“一窖风”。瓜窖的头上,凸起着红色的五星,其下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毛体大字,留着一个时代的痕迹,随时唤起曾经的记忆。进入地窖,感觉炎热和凉爽两重天。窖内已被装饰一新,六七个窖洞,摆满餐桌,窖洞壁上,均砌着花岗岩,石缝勾勒出一幅壁画。既老又新,留给过来人一个酣睡了半世的梦,留给年轻人一个传奇。这里吹过自然的风,时代的风。这处瓜窖被改造成了农家乐餐馆。在每一个窖洞的壁上还挂了木牌,写着餐间的名字——拜郑玄,鲤鱼跳,老鱼窠,古迹顶,大鱼宴,乡愁风。每一个名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瓜窖通风良好,随时换来清新的山风。窖洞的古风民风乡愁之风浩荡,简直就是沐浴在风中。作者曾参与过北山杨家村的风景设计,曾给老鱼窠下的那池泉水设计了一个互动的项目叫“捞前程”。杨书记说,作者是不忘本行,把重教之风刮到了山村。如果没有美丽乡村之风的吹袭,藏在这里的风,只能一再错过。作者抓住这“一窖风”,这风,更温情,更醉人。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心上都有一股悸动的风。文章以地瓜窖为切入点,讴歌了新农村建设中,时代的飓风吹过,北山杨家村出现的种种新气象。视角奇特,立意深远。美文佳作,力荐阅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29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9-29 06:18:02
  北山杨家村,将一个地瓜窖的文章,做得丰富多彩。说明现在的农民,最可喜的是思想的转变,不等不靠,求变创新。也因此走向致富之路。老师抓住“一窖风”这一诗意的称呼,讴歌了美丽乡村之风带给乡亲的欢乐和幸福,文笔清新脱俗,令人赏心悦目。期待老师精彩继续,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09:40:52
  谢谢韩老师的美编美评。美丽乡村建设的风,不仅是带起了建设乡村的局面,正如你所言,转变了人们的思想,农民是最底层的人,但他们更有创造力,特别是这个时代,他们更是建设国家的一股伟力。一窖风,在山村是一个品牌,还没有走向更深更远,但我相信,这个品牌的价值。文学应该去捕捉这些喜讯,这些亮点。我只是做到了这一点而已。遥握,谨祝韩老师国庆节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9-29 08:21:48
  这篇散文以地瓜窖为引,展现北山杨家村新气象。酒窖、瓜窖,时代痕迹与创新融合,农家乐餐馆特色鲜明,古风民风乡愁风浩荡。作怀才老师参与设计,飓风带来改变,立意深远,值得品读,感受新农村的精彩!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一切安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09:56:22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我非常喜欢欣赏这个村改造瓜窖成为一个农家乐,他们打出了自己的村文化的品牌,那些名字,就是他们的骄傲。还令我想到一个事,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发生在洛阳,那么快就传播到胶东伟德山周围,这是优秀文化的力量,还有一股什么力量,我始终在思考。现在的农村不断发生故事,这就是时代的进步。美丽乡村,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中国农村的新貌。遥握,祝福你国庆节快乐!
3 楼        文友:岚亮        2024-09-29 09:24:41
  窖有菜窖和酒窖,这一窖,容纳的是比地瓜还朴灿的风俗,比老酒还芬芳的乡愁,比春风还醉人的农村新气象。学习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10:00:13
  谢谢岚亮老师的精彩点评。您从北极村回来,北极村的风光带回来了,我特别期待在东篱的页面上看见这片远方的风光。乡愁,留住乡愁,做好乡愁这篇大文章,就是没有离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大主题,我非常喜欢。借着乡村振兴,中国农村一定会加快改进面貌的。我想,文学一定要给与十分的关注。所以不忍放下一窖风的精彩。特别期待岚亮老师的作品。今天出结果,骆驼峰的精彩,让我惊目。谨祝国庆节快乐!
4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09-29 09:32:20
  最初的酒窖、瓜窖,让人闻到了酒香四溢,又能品味人间烟火。现在的瓜窖虽失去了冬藏的含义,但它摇身一变,化腐朽为神奇,它不仅留住了乡愁,还盛满了乡村建设的一窖飓风,文中显出了老师对“一窖风”的热爱与赞赏。文章构思巧妙,情感真挈,拜读老师佳作,提前祝怀才老师“十一”节日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10:34:32
  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我喜欢一窖风之歌牌子,我从逻辑上推敲,是一直错误和呆板。出自村人之口,就是生动。东北地区也有地窖吧?放置白菜等,东北没有地瓜是吧?我们这里冬天把白菜放进菜窖,上面覆盖着泥土保温。希望石叶老师尽快修改好那篇草原文章,期待下周审核。遥握,谨祝国庆节快乐!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9-29 09:32:37
  看来这个杨书记也是一个怀旧之人,且脑瓜子灵活,有创意,既保住了古风民风乡愁风,又带动了经济。真是翻起了一股怀旧的时尚风!此文章更是了不得,文字细腻,文笔真诚,文风时尚新颖!大赞!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10:45:27
  我觉得杨书记是把握住了时代的风云,在乡愁上做文章,路子很对。乡愁是唤起村民精神风采的一面旗帜。杨书记也是一面旗帜。文学就应该捕捉美丽乡村的精彩点加以表现。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遥握,谨祝国庆节快乐!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9-29 14:15:56
  一窖风,不是词牌名,胜似词牌名,强大的振兴乡村之风正刮得群情振奋,杨书记是时代的弄潮儿。作者也曾参加过杨家村的风景设计,掀起了尊师重教之风。该文构思奇特,情感丰沛,字字缤纷,将“一窖风”的内涵和诗意一并挖掘并展示,让读者如沐春风,赏心悦目,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秋祺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15:03:04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鼓励。一窖风,出自杨书记之口,我接触以后顿感生动,生活和文学的主人是民众,他们创造了精彩。一窖风,在逻辑上和情感上有了碰撞,我倾向于情感的唯美,很喜欢,所以在文章里有所发挥。遥握,谨祝罗老师国庆节快乐!国庆节没有外出吧?期待罗老师的美文……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9-29 14:17:44
  此风非彼风,小和尚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老师哪里说的瓜窑,我们这里说到是红薯洞,打在地地下几米深,有的还直接打在家里,一些种子之类抖往里面放,相当于小型粮仓,上面用木板盖住,要吃方便的很。地瓜窑的文很精彩,很有特色,佩服老师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文化艺术细胞,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15:06:39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地瓜窖子是一个时代的风景,这道风景,如今陈旧了,但怀旧是一份美好的情怀,杨书记他们设计了这个窖中农家乐很有特色。农村建设,总会有值得开发的东西,我是觉得杨书记是个用心做事的人,这个村现在的景点收入逐步提高,项目还在增加。中国文化,在伟德山下留下了蛛丝马迹,必须开发好,传承下去,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源泉。遥握,期待红花草老师的美文,谨祝国庆节快乐!
8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9-29 17:19:09
  “凸着鲜红的五角星,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毛体大字”,这是悄悄溜走的旧时光的痕迹啊,怎能不唤起我曾经的记忆?“一个酣睡了半世的梦”,这分明是我半生的生活写照。可我没有留下什么“传奇”,哪怕是一缕不同凡响的风,就黯然退场了。把曾经的瓜窖改造成如今的农家乐餐馆,让“一窖风”吹到更远的地方。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美好家园的春风,这是改造时光故事、时光记忆的民风。站在时代潮头的杨书记确实把握了时代的风云,有且只有这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飓风,才能正在吹醒这个美丽的山村。如果说杨书记继承了时光的遗留,改造了时光的记忆。那么,曾参加过北山杨家村风景设计的怀才老师就是新旧时光故事的记录者和讲述者。不知道胶东半岛刮来的这股古风民风乡愁风让我清醒了没有?我想,青山一直都在,总会有柴烧的吧!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29 17:28:04
  谢谢梅骨老师的美评。读了你的抒情文字,感觉梅骨老师就是一个诗人。北山杨家是一个地图上难以查到的山村,可能太多人并不知晓,但他们在书记的带领下也在行动,为振兴乡村而行动着。地瓜窖子,可能对曾经走过那段历史人而言是记忆,也是温暖,但新生代就不大了解了,振兴并非是推翻,改造一下,便有了时代的风。从乡村入口脱贫,到振兴乡村,这个时代走过一条最伟大的路,文学应该留下这段路上的脚步,于是我深情表达出来。我们可能都是来自农村,最希望农村有一个崭新的变化。希望他们的脚步不要停下。特别期待梅骨老师的美文,跑步和创作并不矛盾,跑步的过程是打腹稿的过程,一定会诞生作品的。遥握,问候梅骨老师国庆节快乐!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9-29 21:37:40
  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给“一窖风”特色农家乐做的广告吗?那么土气的地瓜配上优美的文字,来的客人看到会有怎样的错觉?怀才老师非得一个“地瓜状元”的雅号不可。我们这里原来也有这种地窖,也叫地窨子,挺深的,我小时候还下去过,很刺激。特色农业不好搞,杨书记也费心了!祝老师万事如意!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9-30 08:14:08
  谢谢天方老师留墨。在这做广告是效果可能不行,人家村的一个农家乐,多半是村民去吃,吃怀念的时光。也有外来客,希望扩大影响,我能为这样的村子代言,那太好了。我们相距700公里,村风民俗可能都差不多,我们这里成地瓜窖子,窖藏白菜萝卜的,叫菜窖子。现在还使用菜窖子,这是农人的智慧。非常期待天方老师的佳作,谨祝国庆节快乐!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