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一枚叶子(散文)
一
我是读了云朵,才懂得了叶子。
《幽窗小记》里有明人洪应明的一副对联,下半联是“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云是被赋予和野鹤一样的禅意,称之为“闲云”,我们到底是看不到云落下的。
那日听坐在海边的一个孩子和他的父亲的话,我幡然彻悟。孩子说,云累了都落地,死了。云也知疲累,云在孩子心中也有生命的诞生和死亡。他是最懂得生命的人,比我的童年,甚至比我的中老年也看得透彻。是的,云飘到天际,不见了,可能就变成一滴雨,一颗露,死在了树叶或土地上。只看到“云卷云舒”,可能始终是截取了一个云的行程中片段而得到的感觉。
一枚叶子和一朵云,是一样的。当走过它们各自的时空,一定慷慨落下,寻找自己的归宿。佛说,一叶一如来,一叶一菩提。一个意思,一枚叶子足以说明万千的深刻,或者说,是一枚叶子帮我们读懂了世界。这样的现象,首先让我得到的是从容的禅趣。我是静静地陪着我父亲走到生命终点的,那晚,他那只手在空中晃了晃,然后垂下,我握住,那是一片枯瘦的树叶。温度从微热到冰凉。我无法把一生奋斗的父亲作为榜样,始终树立不起榜样的雕塑,因为他处于的时空,是一个人的无奈,他的生活,几乎可称一塌糊涂。但父亲的从容,却是我必须引以为榜样的。谁说落叶是枯黄枯死的,寄托的从容精神,一定是鲜艳明亮的。
父亲临终没有遗言,嘴里干净得一个字都没有说,想到父亲,他一生漂泊,如一枚叶子;临终安然从归,也如一枚叶子。这是一枚叶子的力量。
一枚叶子,一定不是为了给我们从容谢幕而做着临终寄言。一枚叶子的安静,不仅是静态的安静,即使在风雨中,也是静谧的。一个简单的人,内心清澈,存在于应该得到的季节的护养,而不存过度的执念,这样的品格,不造作,不以矜持赢得眼光。我想,应该能够放得下自己的人,一定心静如一枚叶子,在草绿的季节里的青春,可能被无端地摘掉,但它是沉静的,去往的方向一定是大地,化为清淡的绿素,其价值,就连靠近它的草木都不能感受到,更谈不上理解。叶子无言,无言是大境界。
二
我的一个高中学生,突然飞来一场横祸,失去了一条腿。那年高考,他的数学零分。他问我有希望找回我的分数吗?他说有可能就写信给省招办复查。他说,他的母亲需要一个比零分大点的分数就可以了。
他并不愤怒,内心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一下子就砸中了我感情的弦。放下执念和愤怒,一个根本不是理由的理由,引导了我去关注他这枚残损的叶子。他却是真正的一枚绿叶,我无法为之悲伤。他就是一枚太普通的叶子,但40年后我还记得,他也成了我文章里的最好的一枚叶子,尽管我常常把他视为残损的叶子。之前,我总以为他这片树叶,也只能沉静,没有招摇的可能。我不敢为此和他道歉,因为我的境界不如他这枚叶子。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我母亲对待树叶所做的事情。我老家门前,有两棵梧桐树,当初并非为了引得凤凰来,而是准备锯倒用板材做风箱,锅盖,缸盖,甚至还想打一个储物柜。长得好粗了,母亲却护着梧桐树,说栽了就不能锯掉。这样的逻辑,让我无语。我终于发现母亲从梧桐树得到的恩惠。每逢秋末,梧桐叶落下,她就用一根根细细的草绳,穿了起来,挂在放杂物的偏屋。做饭烧火,母亲就提几串进屋。这是她做的最具仪式感的事情。母亲这样做,有多大的意义,我至今无法理解,只能视为一种仪式感吧。因此,我想,一个人永远也不能读得懂另一个人眼中叶子的样子和存在的意义。
每一枚叶子,都是个孩子。这是母亲的话的大意。叶子凑在一起就热闹了。其实她是讲不出禅语的,只是随口唠叨。我却记住了母亲的话。想不到我一生的职业都和如一枚枚叶子一样的孩子在一起。孔子说,有教无类。这话是十分严肃的。那些年接手一个班级,一定要用蜡笔刻板,做一个花名分数册,那年我居然刻板漏掉了一个学生。孩子们喜欢翻阅我的东西,同学看见了,告诉我少了一个人。一个也不能少,和有教无类是一样的严谨。那本花名册作废了。我不知漏掉的那枚叶子自己知道与否。
我的书柜还存了几本三四十年前学生的记分册,就像我喜欢每年秋天收集几枚叶子一样。
朋友说,一个人面对空气是脾气最好的时候,我演绎说,面对叶子也是这样。沈从文就出题“记一屋子的空气”,让学生作文。我想题意应该是和写一枚叶子差不多。
我的书夹着很多叶子,当作书签。其实,意义早就超过记住看书到哪一页的作用。香山的枫叶几枚,内蒙古代钦塔拉万顷枫林的红叶有几枚,扎鲁特旗山地草原上一棵两百多年的老黄榆树的叶子也有,多半是我处于对旅途观光的记忆。最多的还是秋风起时从我散步的路上拾起的法桐树叶,并不珍贵,但我觉得每一枚叶子都不同,也是棱角分明的叶子。这些年,走到江山文学,创建了“东篱采菊”文学社团,我视自己和文友也如一枚枚的叶子,每个人的文章,都是各具特色的,每天面对发表的文章,就像看到一枚枚飘落到“东篱”的叶子,珍贵的不是成色,而是纪念。每棵树都产叶子,可能有的叶子被虫蛀过,但毕竟飘到了东篱,我捡拾如珍。我不喜欢两片一样的叶子,尽管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南山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我则在东篱,采摘着叶子。人生何其相似,高攀了意境,无损于一代田园诗人的风采,用一枚枚或绿或泛黄的叶子,簇成一道文学的风景,也是大观。
三
我喜欢伸手接住一枚叶子,秋风起,树下散步,有时候就接住一枚叶子,叶子很可爱,静静地躺在我的掌心,熟透的叶香,便弥漫开。
有时候并不去刻意接住,我喜欢看叶子从树上滑落的样子,随风在空中翻转着,划痕无影,却还是在我眼前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弧线,安静不惊,从容划过。弧线,最能给我适度和优雅的观感和启示。真的不能马上生出悲或喜,只能沉浸在这种风和叶互动的美妙里。所谓的文雅,或许并不难获得,只是我们常常被心事缠绕,文雅需要乔装一下,自认为,较之叶子的垂落,少了一些风度。
我也喜欢常青藤,但世界上太多的叶子都有着轮序色彩的变化。从嫩绿的萌芽,到葱茏的绿,再走向清冷的枯黄。我不能错过每一种色彩,生活是多彩的,并非五颜六色艳丽缤纷,总有如璀璨的烟花一般凋谢熄灭之时。无论黄还是绿,叶子都在吟咏着一首清歌,享受着自己的清欢。它也并非对世界清高得无法靠近,伸手可采,摆手可触。雨落奏响欢快的琴曲,风袭吹奏一曲箫声,没有谁,能够做一枚叶子的观众,它或许心中有草窠千虫,树上有鸣蝉,绝不挑剔舞台。它会在一抹晨曦闪亮,也会在黑暗的夜里默默地遥相呼应着星辰,只是我们不懂得叶子得到的诗意而已。但我发现,那些绿黄的变化,就是它的情绪,我们可以看成是在演绎生命的色彩,更可以看成叶子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变化。
我常常把一枚叶子置于手心观察,那些叶脉,就像人体遍布纵横的血管,它也应该有血脉贲张的时候,只是我们不能察觉而已。它控制的情感表达极有分寸,人的生命里应该有“金戈铁马”,也应该学会“温文尔雅”。我有时候试图从叶脉中听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诗韵。我还是喜欢把叶脉视作一曲生命的旋律,这样的毫无乐谱制约的旋律才是生命最好的状态,足以让人沉静,散却红尘的浮躁,沉淀一颗心。低头和举目,眼中有一枚叶子,从来不会觉得心空。有人说,心中能装下一片树叶,就足以装得下世界。我不敢奢望去装下世界,起码我懂得装得下自己。多么像知己,谁道知己难遇,到处都是叶子,即使冬寒叶落,也可以落入我们的书页间,它在书页间匍匐着,好像也在提醒着我,不是怕翻碎叶子,而是不想一次次念及一枚叶子的陈年往事。我喜欢叶子静静地躺在那,无聊的时候想想叶子的来历。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能就是生活的普遍意义。
四
其实,不一定遁入山林者就得禅,禅道也不一定属于某种身份。叶子也是在用生命写下自己的禅语,但不明示于人。用心读一枚叶子,就是接近了禅,胜过一部经。莫问叶子是追逐一阵风,还是秋树不再强烈地挽留而落地,智慧的叶子总是一律地选择了人间。
一枚叶子,长着翅膀,或者说就像翅膀,但它的翅膀永远是飞不高,它没有放弃飘落时的那一次飞翔。有人说,一枚叶子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这话残酷了。有的人一辈子永远不能飞,但安于一棵树,安于一座老屋,从未失去飞翔的梦想,尘埃可能压住了他的起飞,微重之物都不能让他携带,但他一样要在他的树上泛绿。
有时候,我想,哪怕就是一枚茶的叶,走进那把茶壶,都不会失去价值。
一场雪的到来,我常常觉得并非是季节使然,到像是雪把地上的叶子当作残棋,是来重新布局。
即使一朵云,又何尝不是一枚飘走的叶子。
2024年10月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