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野场电影儿(散文)

精品 【东篱】野场电影儿(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32发表时间:2024-10-03 06:23:22
摘要:现在的野场电影几乎不见了,曾经是我们这些孩子成长的背景,多少往事发声在放电影的那个夜晚,回忆起来,很美,很带劲。


   1978年我外出求学,野场电影儿就基本停止了。母亲说,我们家没孩子占野场了,她也懒得去看了。
   野场,是村中央老戏台前的一块场地,一旦放电影,这里就被称为“野场”,干脆连“电影儿”几个字也省了。一旦上演戏剧,就叫“台戏”了。
   所以称为“野”,我觉得这块场地很野。一条叫作“鸭子沟”的大沟穿过戏台下面,戏台背面是菜地,也有几间低矮的民舍,向东是村南街,戏台前是贯南北的街道,也有一条胡同,顺着鸭子沟,老树婆娑,绿荫浓重。这样的“野”可藏住人,全村两千多口,放进去一点不拥挤,加上外村的来看野场的,也不见满当当。
   野场电影儿在几天前就传出消息了,那时小道消息很准。在野场占座,是孩子们的重头戏,比看电影儿还热闹。如果可以提前占位子有效,那一定会把野场画成“棋盘”,“楚河汉界”的划分是凭孩子们实力的,不过大人来了,孩子们也得哑声,不敢争执。
   上高中后,我就不是抢野场的孩子了,心里也痒痒,觉得长大了也不好,一种自我约束,限制了野性。
   小时候,午后四五点就开始动了,赶上放电影,晚饭就省了,母亲盖上锅盖,等野场散场再端出来。强势的孩子,或者说家里兄弟多的,那是最能显出高人一等的派头。用一块滑石笔,或画圈,或界个方,就算筑起了铜墙铁壁,刀枪不入了。那时很羡慕这样家庭的孩子。母亲说,你就没有看到几张嘴把个家吃穷了。大人们想的是日子,并不在意野场。
   那些强势的孩子们我也佩服,他们把野场中心位置早就画地为牢了,从戏台一侧把四角架子抬进来,这是类似一座岗楼的东西,是给电影机的房子。遇到阴雨天,就搭上一块篷布,不耽搁放电影。电影播放,夜雨切不断镜头里射出的强烈光线。谁都不能说散场,一旦散场,第二天不能还在野场放,全公社34个自然村,轮一遍就是一个多月。等待的时间就是煎熬,煎熬的是全村两千多颗期待的心。
   后来有了“跑片子”,就是一个村放映一个影片胶带,就责成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飞奔另一个村,我们觉得一部影片没有意思,也跟着“跑片子”的人飞跑,甚至跟着挤进一个村的放映机前,看着放映员安片子。感觉我们就是护卫片子的人,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跑片子”的继续跑,我们累了,跟不上,就折返回村。
  
   二
   那时,文化生活对于村庄真的就像罂粟一样,有着让人上瘾的魔力。就像后来,我们市出了一个剧作家叫袁学强,写了一部《咱们的牛百岁》,我都和同事骑着自行车,赶到五十里外的城厢镇去看这部影片,因为故事就诞生在那个地方,看的感觉自然是很投入,真的身临其境。文化,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就像有人在抖音上列举我们山东出了多少知名的演员,心中有一种自豪感,仿佛他们都是我们似曾相识。
   其实,孩子们的心思并不都在电影上,遇到战斗片,如《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那才会把孩子们拴在座位上。看外国电影,就是认识那些不一样的面孔,《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谁也不关心剧情故事,感觉剧情淡得无味。至多学一个特别的动作,或者学会一句经典台词,就像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对妻子说“面包会有的”那句话,一直海记得,也让我有一种追求的动力。
   尤其是看《青松岭》,我就记得那个钱广是坏家伙,赶大车,搞资本主义。我们还从村庄找类似的典型,像贩牲口的“有叔”,但他有几个儿子,我们不敢对号入座,只能私下议论。在我心中,钱广走的是一条野路子,母亲说,人家手里的钱活络,不用为花钱犯愁。
   应该说,这是农村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改革开放也给有头脑的人以机会,就像“有叔”,靠贩牲口发家了,儿子们有了本钱,小打小闹干起了渔业,如今就发展成了拥资上百亿的渔业集团公司。常常想,若没有《青松岭》里的钱广的启蒙,农民还真不知怎样迅速融入经济大潮。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人们从中获得的不是概念化的东西,对角色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文化的扩散力,不可小觑。人们从中获得的,总是超越影片本身,动起来,跑起来,生活就活了,钱广是赶着大车在路上跑,“有叔”的儿子们是在海上跑,我想其中一定有着这样的逻辑关系。
   对文化的理解,总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曾经真的是一条让人胆战心惊的野路子。我回村,还有人叫“有叔”是“二钱广”,这是一个苦涩的带着肯定的记忆。
  
   三
   孩子们不喜欢的影片,也不起哄,只要有一个孩子起身,一定会凑成一群,就在野场外“怕猫”(捉迷藏),这是孩子们难得的野起来的夜晚,没有母亲吆喝制止的声音,影片上说话声,往往成了我们的语言,就像看《地道战》,我们重复着那句“高就是高”,常常被捉住,并不气恼,拿这么一句来称赞对方,引起一阵欢笑。电影,培养了孩子们的心性,变得幽默,变得善待。
   青年们,也对野场很喜欢。他们一般不跟我们孩子抢野场的好位子,都是站在外围看电影。起初,我们认为人家长大了就不会跟我们孩子争什么了。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在农村,要谈情说爱,都是偷偷摸摸的,古诗里说的“人约黄昏,月上柳梢头”可能就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是诗人浪漫的想象。那时日,谈恋爱都是隐蔽的,青年趁着电影野场,人们不注意,悄悄地约了意中人,不比肩,前后走,我们叫他们是“地下活动”,和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情节联系在一起,孩子们看到了就“嗷嗷嗷”地发声,这样的声音,有着太多的复杂性,大点的孩子就制止我们。曾经的年代,自由恋爱,是一个胆大的行为,是对“娃娃亲”“媒妁之言”的勇敢挑战。我曾看到一份“娃娃亲的”的女方还上门“闹事”,骂对方“背信弃义”,“不要脸”……那时,我们真不知要倾向哪一方,我们有时就埋怨放野场电影不好,给他们机会,可我们又很喜欢野场。我少年时,还去跟着青年起哄,闹过几个新婚青年的洞房,其实,就是看看野场恋爱的女人是什么样,那么大胆,很羡慕。曾经的婚礼,都是幸福的那一刻,难分出包办和自由的区别,但我们格外喜欢议论那些自由恋爱的人,他们是勇敢者。
   其实,野场电影,真的是让青年不安分了。我就听我家东院的六母数落女儿“香姐”,黢黑的,又是梳妆,又是抹粉的,给谁看!没有听到香姐的反驳。六母还在唠叨,那是过年的新衣,穿了给谁看,过年再别想了!甚至六母还有更“恶毒”的话,打扮得就像个“蛤精”,这个词是老家人的话,类似于“妖精”,不是个好词。香姐长得很漂亮,在六母的三个女儿中最出类拔萃。香姐出门,六母还有一个“野”骂,去野吧,谁牵回家,谁家就遭殃了。
   香姐是个具有新思想的女孩子,她反驳六母的话,我记得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啊,抛一个绣球就有人抢啊!是啊,她要自己争取自己的幸福,野场电影,她怎么能错过。
   原来香姐是看上本村一个青年,六母耳闻,很不同意。于是才这样通过这些来劝止,最终还是没有制服香姐的“野性”,到底是成婚了。那年,六母活着的时候,我看望她,还提及这个事,六母说,青年人的事,管不了了,时代变了,你能拉根绳子把时代的车轱辘系住?六母有六个儿子,香姐的女婿还是“半个儿”,六母也改变了老观念,一口一个“洪子”(女婿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那个亲昵劲,我都羡慕。
   小时候不懂得“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长大了,真想对六母说道一下这个意思,又觉得是多余的。又觉得香姐名字里那个“香”字,就是必须透着脂粉的香,才名副其实。
   每当我想起野场电影儿,就和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村庄摆上一街的“全村宴”差不多,原创电影儿就是曾经农村的一场盛大的文化野餐,就像在平淡的生活里投下一个爆竹,飞起一天的璀璨烟花。野场电影儿,就是农村文化的雏形,不能只是看作一种热闹,对人们的思想改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日子,要懂得是从哪来来的,同样也要知道我们的文化是从哪里起步的,不忘初心,不忘曾经的老电影,有着同样的意义,更可以解释我们当下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是从野场建立起来的。
   老电影,老胶片,已经被封存在博物馆,或者被数字技术拷贝保存,我们心中的野场老电影的记忆,还是原样的,永远不会残损。
  
   四
   我还特别喜欢野场电影儿结束,千人散场的局面,到家了,各家的门把门栓作响,就像一声声短歌,野完了,各家还讲着电影里的故事,在断续的故事里,走进夜的安静。
   如今,几乎看不见野场电影儿了,家家户户有电视,刷抖音,小电影,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这是新农村的样子,但我还是希望记忆回到那时。总有恋旧的人,最近我所在的社区街道,连续在小区院内演老电影,我真想搬几个凳子去占个位子,但明显不合时宜,但我还是在野场电影的外围走一走,找到曾经的感觉。野场电影儿,是不可复制的,电影之外的故事,比影片上的故事更生动,更能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社区放老电影,给人提供怀旧的影像。附近楼上一个老者不满,在群里说,影响了他休息。我看跟评人的话有意思,说这是不堪回首曾经,可以理解。是啊,孩子们的吵闹声,可以勾起老者当年的回忆,是否是伤感了?人与人的关系,都变得互相理解,从矛盾中寻找和谐。
   还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对我的语言表达影响有着特别的意义。那是放映《冰山上的来客》,第一次觉得这一部影片好像就是写给像我老家村子的年轻人的,那时我们遇见村里借着野场电影儿谈恋爱的青年,包括邻居“香姐”,几个孩子凑一起就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句,唱羞了那些大姑娘,包括香姐。对爱情的表达,从封闭,到含蓄,甚至有了浪漫的成分,无疑要感谢那些老电影。从恋爱的方式上看,野场给年轻人提供了生动的场景,电影内容也引导着年轻人找到新鲜而美好的恋爱感觉。
   诗意的东西,不仅属于诗人的文学,还是陶冶每个孩子感情的养分。
   我的母亲没有等到我长大成为被孩子们戏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如果果真到了那个年纪,母亲可能再也不会说“懒得去看了”。曾经的时光,再怎么粗糙,经过记忆的打磨,都会变得珠圆玉润。我常常因为某个事,就想起老电影的镜头,多半都是在野场获得的记忆。
   曾经村子的野场,会让多少人的童年记忆复活,会让多少那时的年轻人回到青春的梦境啊!
  
   2024年10月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信息闭塞、文化娱乐匮乏的乡村,野场电影是人们望向世界的窗口,是人们渴望心灵滋养的甘泉。作者以“野场电影”为主题,把我们带入到那个纯真的年代。小孩子最是兴奋的,以占座为荣,家里兄弟多的则人多势众,成人的世界是柴米油盐过日子,所以母亲说“几张嘴会把家吃穷,”而并不在意野场的占座“风云”。野场也教会人长大,自律,上了高中的作者就不再加入占座的行列了。野场的电影赋予人们太多的期待,所以每次机会格外珍惜,即使下雨,也会克服一切困难,为电影机披上篷布,宁愿在雨中观影,也不愿再受等待的煎熬。为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精神盛宴,作者跑到五十里以外也乐此不疲。人们吸收着电影的思想,又被它改变着。那些传承经典的战斗片能让孩子们全神贯注,而看不懂的外国片,则激发了孩子们模仿的天性。思想活络的“有叔”被认为是野路子的坏家伙,时代的浪潮下,曾经的“坏家伙”因思想活络而成为身家过亿的大老板。“有叔”也成为了苦涩的带着肯定的记忆。野场对年轻人来说是“人约黄昏后”的契机。聪明调皮的孩子们发现了“地下活动”的秘密,跟着起哄。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爱情”,“娃娃亲、媒妁之言”受到了自由恋爱的挑战。六母家的香姐虽受到了母亲的阻挠,但野性难驯,终与有情人成为眷属。而六母在时代的感召下,不仅改变了观念,还与“半个儿子”和睦相处,对其赞不绝口。在这里,作者直接点入了主题,野场电影是农村文化的雏形,对人们的思想改变发生着作用。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虽偶有小区播放老电影,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儿时的快乐,乡间祥和的气氛,都流露出作者对乡情的缅怀,最遗憾的,母亲没能等到 作者被孩子们戏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野场电影承载了作者不可复制的记忆。文章细腻生动,读罢回味无穷。怀才老师又一美文佳作,欢迎围观品读! 【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03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03 06:25:17
  文化娱乐匮乏的乡村,野场电影承载着作者不可复制的记忆,在那经典的旧时光中,有美好童年的趣事、有浓厚的乡亲乡情、有成长的轨迹、有时代的变迁、有思想的转变。野场电影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纽带,更是农村文化的雏形,对人们的思想改变发生着作用。文章细腻生动,读罢回味无穷。拜读怀才老师美文佳作,祝老师节日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09:21:34
  谢谢石叶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石叶老师也应该赶上野场农村电影的时代了吧?那是农村文化的雏形,对打开人们的视野有着很大的意义,记住曾经的时代,看到时代发展的脉络,认识当下的时代,是必须的。小时候,我的孤军奋战,根本抢不到位子,但也不乏乐趣,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美好。非常期待石叶老师的美文,谨祝国庆节快乐!
2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10-03 08:22:54
  那个时代最升上海电影制片厂,78年我才几岁,50.60.70年代的人有许多回忆,到处搬凳子去看电影霸位。我也看过“铁道游击队““刘三姐“上甘领、马兰花、等等。好文章,值得回忆!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09:24:16
  谢谢蓝色老师的美评。曾经的老电影,深入人心,那是一个时代的精彩,只是放电影的环境是野场,不过也有情调,可以看到一些电影之外的事情。从《上甘岭》等电影我们就知道我们今天是怎么来的,老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遥握,期待佳作,遥握!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03 08:34:46
  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乡村野场电影,孩子占座兴奋,成人柴米油盐。它是望向世界的窗口,改变人们思想。虽今已失魅力,但承载着不可复制的记忆,让人怀恋,是一篇佳作,值得品读。 问候怀才老师,祝国庆节快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09:26:09
  是啊,老电影,曾经是我们一代人的最有效的思想启蒙,那些曾经的影像,记录着曾经时代的样子,电影更活跃了农村文化,也派生了新文化,影响了一代代的人。继续期待滴善斋老师的美文,感谢美评。遥握,谨祝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03 08:47:41
  写看露天电影的文章很多,我觉此篇尤其味道,不仅仅反映当时占场地看电影的热闹场面,最主要的是作者从老电影中领悟了文化的扩散力。这些,其他是不及的。好文,一下子把人带入深深的回忆中,恨不能再来一场野场。大赞!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09:28:53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对时光的记忆有着细微的差别,我是难忘曾经的老电影,稍大,看电影的兴趣就淡了,可能是没有了那种野趣吧。农村生活,朴素,单色调,电影改变了这种状态,尤其是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有了影片内容人物的思考,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遥握,期待佳作,谨祝节日快乐!
5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03 10:13:54
  是的,怀才老师,我也经历过野场电影。那时我家就在母亲学校院内的家属房住,院内放过几次电影,“瞧着一家子、甜蜜事业”,都在那时看的,当时萦绕心头的新奇新喜至今难忘,跟着老师的美文重温了旧时光。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10:17:04
  甜蜜的事业,好像是80年代初的吧,我们的童年少年是在文革和此后的几年,都是老电影。我记得在烟台上学,看了《于无声处》的话剧,兴奋得很,层想,为何那些事念念不忘,可能是我们脑子里装的文化低太少吧。期待石叶老师写出东北那旮旯的放电影往事。遥握!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10-03 11:12:52
  我是七零年出生的,孩童时期也不止一次赶过野场儿电影,只觉得好玩,大人小孩都蜂拥而至,怎个“热闹”了得?可我没有细腻犀利的观察力,没有看出电影之外的意趣。怀才老师洞若观火,记忆力超强,想象力丰盛,从放电影前的氛围铺垫说起,说到电影中的镜头,说到乡亲发家致富受某部电影的影响,说到男女青年趁看野场儿电影的机会约会谈恋爱,说到香姐的勇敢坚定,说到母亲的遗憾……文字轻盈跳跃,思绪纵横驰骋,笔法活泼灵巧,读来让人进入童年时光,无比美妙!盛赞,问候怀才老师,秋安!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11:22:51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曾经的那些事,一旦决定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似乎都被激发出来,存在野场电影,不是每个人都看,但会到场,可能每个人的心思不一样,都是想借着野场做点什么,改变一下生活,淡然也有专心看电影的。一场场电影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片的那些句子,非常景点,成了人们的生活语言,所以我觉得,文化对于改变人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写下来吧。70年代初,刚刚从文革过来,也有很多新鲜的事,那时我正在读初中,是初一学生,但学生生活对我的印象并不清晰,没有认真读书,都荒废了。特别期待罗老师的美文,谨祝国庆节快乐!
7 楼        文友:枫桦        2024-10-03 12:04:41
  那时候看电影都是在操场上,是人民公社时期!我记得随其他孩子一起到别的村去看电影!其实都已经看过了!我们这里是公社所在地!优先放过了。记得那部电影是《英雄儿女》,打得太激烈,没看够!电影轮流在各村放映,便追逐着去看!难忘啊!老师的文,让人一下子回到了曾经的以往!怀念啊!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12:31:30
  公社驻地的文化生活肯定要比偏僻的村落的要好了,最清晰的记忆是跟着跑,看电影,播放好几遍还在看,想到现在读书,一遍看完就不想读了,始终找不到为什么。可能是丰富了,我们就挑食了,我还是怀念那时的农村生活,尽管落后,但淳朴。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把那些淳朴的品质带到今天就更好了。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国庆节快乐!
8 楼        文友:岚亮        2024-10-03 12:41:26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有过看露天电影的经历,可以说,那时候,年少的我,最期待的就是莫过于看电影。电影有着罂粟般的魔力,更是一种丰富的精神营养品,它给人快乐,也陪伴着一代人成长。野场即露地,荣城人有文化,以野代露,更显自然之气也。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14:28:53
  谢谢岚亮老师的美评。我也觉得,那时的野场电影就像罂粟一样那么使人上瘾,不仅仅是文化贫乏使人有追求吧,关键是文化的精彩步伐,在很长一段时间减慢了,创造出像老电影那样的文学,或者更精彩的电影,才是电影的春天,野场和室内无关,关键是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也给一个时代的人留下最美的记忆。收到了系列二,粗略一览,十分精彩。遥握。
9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03 17:22:04
  老师文里的这些老电影片子几乎我也都看过,真的好想回到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老师是山东人,我是河北沧州人,也算是老乡吧,每次读到您的美文都是那样的热血澎湃!真好!为老师点赞!遥祝安康!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3 17:37:18
  谢谢蔚蓝枫叶 老师的温暖留墨。我在丰收节那天,就是秋分日,我就选择了沧州的黄骅住下的,感受一下燕赵儿女庆丰收的喜悦。我谢了一篇《在黄骅,过个丰收节》,还没发表出来。山东和河北接邻,我去内蒙古几次都是走沧州,赶唐山,奔承德。算是有缘分了啊。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国庆节快乐!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03 21:34:24
  在野外看电影,是曾经难以磨灭的记忆,我小时候也看过这样的电影,有时候还跑老远追着去看,那情景和老师的文章莉差不多。老师的文章勾起我们这代人很多的回忆。文章很精彩,很感人,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每一天。祝贺老师又摘精一枚。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04 16:13:14
  大约60岁左右的人,应该都有看野场电影的经历吧,一场电影,可能内容一样,也要看在什么地方放映,环境有时候很重要,电影是焦点,还有派生溢出的效应。那种野趣是难得的。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