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捡煤渣(散文)

精品 【晓荷.奖】捡煤渣(散文)


作者:赵声仁 秀才,290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9发表时间:2024-10-03 17:24:42
摘要:烧饭取暖的燃料远远不够。每到冬天,我和三哥就去市里扫煤。这个过程的苦辣酸甜、寸心尽知。一段认识社会、体会人间暖情的故事。

深冬,地里再没有白薯可刨、没有柴禾可拾,也没草可割、没地方放羊了,我就去扫煤渣。我们简称为扫煤。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还要胆子大,有点冒险精神。我们一般结伴而去。我和三哥,北院的大猛和二头,东院的大立和小华。三组六人,一组是一家的,构成一个扫煤小分队。当然,有时去两家四人,有时,就是三哥我们两个。铁锹和笤帚是扫煤的工具,交通呢,是一轱辘小推车。小车上面,左右两边和把手这边,放上三个大号柳条筐,筐里用废纸或破布垫好。每年都去扫,这是标准的“行头”,我们准备起来,相当熟练。在小推车的推把上,挂上一个布兜,里边是妈妈给我们准备的午餐——四个玉米面菜馍馍或干脆四个没馅的玉米面馍馍。带死面馍馍的时候,妈妈再给我俩配上半块她腌做的红咸菜疙瘩。我们没有半点挑剔,也没有半点埋怨——每天吃这些,惯了。个别时候,妈妈从大襟袄的里兜,掏老长时间,掏出两个五分的钢镚,说:“馍馍太凉,有小饭馆了,你们两个买碗热挂面汤泡着吃。可千万别把钱丢了!”我们高兴地笑了,好像已经把挂面烫喝时嘴里了。穷的时候,满足或高兴的标准很低。
   扫煤,是去唐山市煤建公司,一个叫西北井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我们村,足有三十华里。往返要三个小时,早起去,晚上返回。出了我们村往东,过郊区五六个村庄,就进了市里。冬季的田野,一片空旷,视野开阔,道路也显得特别宽敞。天空格外地蓝,我们迎着太阳前行。气温将近零下30度,但阳光直射脸上,我们走得又快,一点不觉得冷。路上行人不多。我们的身后,扬起小团的尘土。路过村庄时,出来晒太阳的郊区的菜农,外边玩耍的和我们一般大的孩子,一直看着我们,目光很复杂。我们知道,他们不用去扫煤。郊区菜农家的日子,比我们县区好得多。我们家的柴禾,好像永远不够烧。一家五六口人的三顿饭,两头猪的三顿猪食,冬天烧炕炉子取暖等,那炉灶,好像填不满的坑,夏天的一大垛麦秸烧了,秋天的几十捆玉米秸烧了,玉米茬子、玉米骨头、我们放大耙搂来的柴草,都烧了,还是缺口很大。当然,开滦的煤,特别好烧,热量大,头等的块煤,用火柴就可以直接点着,三十多元一吨。但家里没钱买。记忆里,一次没有买过。碰上运气,扫回两筐好的煤面,妈妈的脸上会出现灿烂的笑容。
   想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就觉得自己很神圣,挺威武,在干一件大的事情。我们快步逃离郊区人的视野,很快就进了市里。又穿过半个唐山市,就到了西北井。煤建公司,在大城山西侧,展览路(现在叫龙泽路)东,各样的煤,堆放在半山腰宽阔的平场上,用锈迹斑斑的铁板围拢着。从煤场往外拉煤的道,有五十米长,四五米宽,东高西低,是个大坡路,石渣铺成,黑得彻底,黑得纯粹,路面坎坷,隔不远,就有大块的石渣高出路面。路两边,也直立着锈迹斑斑的铁板,和里面的储煤场隔开。煤场的对面,有一个大坑,是著名的唐山西北井大坑,里面,蓄着一坑的黑水。每年雨季,雨水被煤染成黑色,顺着山坡流向这里。大坑的水,不知多深;坑底储存了多少煤泥,也不知道。扫煤的空闲,我们议论过,如果敢于下坑挖煤,一定如同见到煤矿一般。
   这个从煤场往外拉煤的坡道,就是我们扫煤的主要场地。它的三十多度的陡坡,它的疙里疙瘩的路面,因为对面是大坑,拉煤的各种车辆到坡下必须左右拐紧弯的道路状态,对我们几个扫煤的穷孩子来说,是老天赐予的宝地,是不可多得的福利。通过各种途径取得资格来拉煤的车辆,大抵分两类五六种,蓄力车,有马车牛车小驴车;机动车,有烧汽油的四轮车,六轮车,烧柴油的拖拉机,三马子;人力的排子车,也偶尔出现一次。入冬前夕,前来拉煤的络绎不绝,这条煤道上车水马龙,汽车鸣笛“嘀嘀嘀”,拖拉机、三马子自带音响“突突突”,赶骡马车的控制速度“驾吁喔”。车辆装得都很丰满,有的车厢下边还有缝隙,那时,也没有车厢上边加布蒙严的要求,遇上颠簸的道路,漂洒遗漏在所难免。这是我们的绝好时机。我们三组,每组两人,分工合作,一人拿笤帚和铁锹,一人拿蛇皮袋子,跟在每个车辆后边,将漂洒下来的煤块煤面,扫进铁锹,装进蛇皮袋子,蛇皮袋子有一半了,就倒进停在路边的小车的柳条筐里。司机、赶车的把式,怕车轱辘无情,伤到我们,就不断地鸣笛、啪啪地抽鞭子,并发出“看着车,车来了,找死啊,不要命了”这样的喊声。我们哪管这些。车辆不断进出着,我们不断地跑着追赶车辆,不断地扫着,不断地将煤送到柳条筐里。就这样循还往复着。
   上午十点半到十二点是高峰期,这一个多小时,我们草木皆兵,手脚忙乎。笤帚扫煤的刷刷声,铁揪碰地的啪啪声,和汽车鸣笛声,颠簸声,骡马的叫唤声,车把式的皮鞭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合并成一股强大的噪音——但我们听着非常悦耳。一个多小时下来,看着小推车里不小的收获,我们相互对视一下,都笑了——都是小黑脸,面颊上有孔的地方全被黑煤烟子占领了,鼻孔、嘴巴、眼睛、耳朵眼,无不例外,出汗、擦汗,脸上和耙子一样,一道一道的痕迹,估计这个时候去打进匪窟,不用化装。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知道,车多的时候,噪音、危险、劳累、让人家训斥的次数,成倍增加,但我们愿意这样——可以多扫点煤呀!
   车水马龙的局面,并不是总会出现,更多的是陆陆续续、偶尔有拉煤的车辆光顾,这就不会有更多的煤飘洒出来。这个时候,我们特别着急——下午拉煤的车,更少了,小推车上的三个大筐,还空着好多,怎么办呢?情急之下,胆子就大了,平时老师教育的公序良俗,遵章守纪,一时也就甩在了脑后。于是,看到马车、牛车过来,赶车的年岁大些,看着也老实些,我们就站在路旁,装作休息的样子。等车辆距我们最近的时候,我们突然扬起铁锹,插进车上的煤里,使劲往下划拉几下,几斤煤便掉在地上,当面为盗,公然抢煤。赶车的虽然听到声音,看到了我们的动作,但不便停车再收回这几斤煤,就瞪我们几眼,骂我们几声“小兔崽子”,“驾驾”地加速而去了,不断回头看下。捡了小便宜,我们相视而笑,获得感不由心生。这样的事,几乎每次都有。其实,拉煤的牛车、马车把式们,早就看穿了我们的把戏,只是看着我们一个个的小黑鬼,心生怜悯,给我们些机会罢了。他们也是从村庄来,如同我们的父辈。看着他们远去的背景,我们心生感激。
   事实上,不论车多车少,也无论什么类型的车,只要得手,我们都会在车下或干脆上车往下弄几锹煤。因为,我们始终没有遇到拉煤司机或赶车把式的无情禁止,他们只是喊几句,骂几句,就加速走人了。他们好像怕我们,尽快躲开我们就是了。他们一定是同情我们,默默地帮助我们。
   午饭,吃得作贼一般,见不得人。水坑的北侧,有几棵柳树,柳树的北面是一堵砖墙。之间有个狭长的地带,容我们几个,显得很宽敞。这里,刺脸的北风打不过来,有点不多见的暖意。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很少把视线投向这里。我们几个黑小子,开始躲在小车的后边,面对着一坑的黑水,啃馍馍。菜馍馍里边的白菜馅,已经冻出冰茬儿,冰牙;馍馍皮,又干又硬,一口咬不透。但我们牙口好,吃得很香——本来没有油水的肚子,又走了这么远的路,扫了这长时间的煤,早饿了。
   附近是没有卖馒头、挂面汤的小馆的。方圆三五里之内,全是煤场的“势力范围”,哪个顾客,愿意就着黑煤烟子喝汤?妈妈不知道这里的情形,否则,不会给我们两个钢镚,没地方花,万一丢了呢。
   在这个煤建公司出口扫煤的,并不只是我们几个小孩子。有二三个老爷爷、老奶奶,也时常光顾这里,他们骑着自行车,上边拴个小筐,或干脆挎个竹篮,拉煤车多的时候,来这里扫煤。看打扮,是市里的退休职工。一定是勤俭持家的那种老人。
   一冬里,我们至少也要来上十次八次。但十有八九,是扫不满小车上三个大筐的。坡道的北面,有一个长着杂草的小空场。煤建公司的管煤人员,经常把煤堆里的石头(我们叫老渣,三声)挑出来,用小车推出,堆在这个空场。有个别拉牛车的把式,看到车上装有这样的石头,也挑拣出来,扔在这里。这些老渣,成了我们的猎物。每次回来,三个筐不满的部分,我们就用这些老渣补齐。这是废品,没有人管。
   冬至前后,是白天最短的时节。下午二点以后,我们就开始整理小车,看小车胎是否漏气,柳条筐拴得是否牢靠,有没有漏煤的地方,笤帚、铁锹、布兜拿上没有。一切妥当,我们就走上了返程的路。来时,空车熟路,精气十足,这返回可大不一样了。老渣分量格外地重,三个大筐,有三百多斤。三哥双手紧紧攥着小车扶手,目视前方,身体摇晃着掌握平衡,脚步像锤子一样砸在路上。车前拴个粗粗的绳子,我在前边,双手攥绳,搭在肩上,前倾着头,用整个身子拉纤。去时迎着朝阳,回来夕阳斜照。西北风风力加大,吼吼地打在脸上,打去不断冒出的热汗。从市里上班晚上回家的工人下班了,骑车走在路上,不断地超过我们。走了好远,还不时回头看我们,说:“这孩子们,也太苦了!”
   一个半小时之后,太阳落在村西那棵柳树的后面去了,村子掩映在晚霞里。我们到家了。妈妈已经等在门口,端着两碗热水。卸下煤筐,三哥脱下棉袄,已经湿透了,后襟往外腾着热气。妈妈接过棉袄,赶紧掀开炕头儿苇席,把棉袄焐在炕上。三哥则从被垛上取床被子,裹住上身,坐在炕上。
   我们上次扫来的煤,正在地炉子里燃烧着,但火并不旺盛。扫的面煤,有不少土掺在里边,不大好烧;而老渣,是被涂上黑煤颜色的石头,基本不燃烧放热,只是在炉子里,被烧红,往外放着些热罢了。有时,炉子里爆出叭叭的响声。是煤渣子在炸。
   三哥的棉袄,第二天早起也没有干,但没有别的袄可以替代,他抖着胳膊又穿上,下地干活了。
   三哥大我两岁,现在身体特别好。
   (2024.10.3)
  

共 38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下,孩子们为了家庭生计去扫煤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扫煤的叙述,更是对那个艰苦岁月的深刻铭记。从文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在深冬,当其他资源匮乏时,扫煤成为了获取燃料的一种途径。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扫煤的准备工作,从工具到交通工具,再到简单的午餐,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当时生活的拮据。那带着补丁的行头、简单的玉米面馍馍,都是那个时代贫困的缩影。然而,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孩子们没有丝毫的抱怨,这种对生活的接受和忍耐,反映出当时人们坚韧的品质。扫煤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他们要长途跋涉三十华里到煤建公司的西北井,路途遥远且寒冷,但孩子们心中怀着希望,那就是能扫到足够的煤。在扫煤场地,车水马龙的景象看似充满机会,实则危险重重。车辆来往时,孩子们要在飞扬的尘土和嘈杂的噪音中忙碌地扫煤,他们不顾司机和车把式的呵斥,一心只想多收集些煤块和煤面。这种为了家庭不顾自身安危的行为,令人动容。文中特别提到了孩子们在扫煤时偶尔的“不规矩”行为,如从车上公然弄下几锹煤。这看似不道德的行为,在当时的情境下却充满了无奈。而赶车的人们虽然呵斥却也并未真正阻止,这种无声的同情和默许,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它让我们看到,在艰苦的生活面前,人们依然保持着对弱者的同情和理解。返程的描写更是让人体会到扫煤的不易。沉重的煤渣,疲惫的身躯,凛冽的西北风,都在考验着孩子们的毅力。然而,他们相互扶持,努力把煤带回家。到家后,虽然扫来的煤质量并不好,但那毕竟是一家人的希望。妈妈的等待和关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个贫困但充满爱的家庭。三哥湿透的棉袄,第二天又继续穿上干活,这展现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这个故事也反映出社会的贫富差距。郊区菜农相对较好的生活与作者家庭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但作者并没有抱怨,而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坚韧、善良、勤劳品质的赞歌,它提醒着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努力生活的人们。感谢赐稿晓荷,强力推荐!【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04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03 17:26:25
  这篇文章真实地还原了过去艰苦的生活场景。作者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扫煤的现场,能感受到孩子们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文中对贫困生活的刻画非常生动,是一篇很有感染力的作品。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03 17:27:20
  文章通过扫煤这一事件,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从家庭的贫困到人们之间微妙的情感,都描写得恰到好处。孩子们扫煤的经历是对生活的抗争,读来令人心生敬意,是一篇能引发读者深思的佳作。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03 22:07:33
  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必须是精品!点赞问好赵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0-04 23:25:17
  谢啦!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04 10:30:11
  这篇文章讲述特定时代孩子扫煤的经历,展现贫困生活。细节体现拮据,扫煤过程艰辛危险,虽有无奈之举但见人性善良。返程不易,家人关心。反映贫富差距,作者积极面对。是对过去的缅怀与赞歌,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铭记过往。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5 楼        文友:何叶        2024-10-04 21:07:37
  恭喜精品!佳作点赞!精品点赞!
何叶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04 21:42:29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7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0-04 23:25:50
  谢谢美评!
8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0-05 13:58:11
  读了赵老师们文章,同样是在矿区生活的人来说,真正的感同身受。听矿上的老人说,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老公小时候放了学就去捡煤渣。喜欢赵老师的每一篇文章!
回复8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0-06 06:35:56
  所有的苦,回过头来看,都是美丽的。谢谢老师!
9 楼        文友:萧垦        2024-10-05 18:42:06
  祝贺赵老师获得精品,节日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0-06 06:36:22
  谢谢啦!
10 楼        文友:上卿张娟        2024-10-05 22:27:38
  感谢赵老师把这篇作品很完整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身临其境,又仿佛过去的时光一一呈现在眼前。生活很困难,但是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落在眼前会更难。 赵老师能把当时的生活困境刻画的细致入微,还原了当时生活的现状,作为一个作者能设身处地的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思考,进行评判,进行一系列的描述,能做到真实平实的写作,能把想说的话叙述出来这一点实属不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张娟
回复10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0-06 06:34:22
  真实是有力量的!谢谢!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