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网上相亲千般好,怎敌线下见一面(随笔) ——一起聊聊网上相亲的现象
一
在这个网络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生活各个角落的时代,婚姻介绍的方式也被互联网深刻地重塑。网络婚姻介绍,仿若一座无垠的虚拟鹊桥,横跨在无数渴望爱情与婚姻的男女心间,编织出一幅看似繁花似锦却又暗藏玄机的画卷。
网络相亲平台,无论是五花八门的相亲网站,还是功能各异的相亲APP,都以其便捷性和海量资源吸引着众多单身人士。它们宛如一个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择偶便利。在这些平台上,每个人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展品,将自己最光鲜的一面展示出来。照片经过精心挑选,力求展现最美的容颜;个人简介细致入微,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收入水平、学历背景等信息一应俱全,仿佛一份份详实的人生简历。相亲平台的算法如同精密的筛选器,根据用户设定的年龄、学历、收入、地域等诸多条件,进行着看似精准的匹配。这种以条件为导向的匹配模式,看似是一条通往理想伴侣的高效捷径。例如,一位在都市中打拼的精英男士,会在平台上设定要求女方具备高学历、稳定职业、优雅气质等条件,然后在众多符合这些条件的候选人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网络相亲模式背后,却潜藏着诸多不易察觉的暗礁。信息真实性的缺失犹如一颗隐藏的毒瘤,侵蚀着网络相亲的根基。在网络的掩护下,一些人肆意美化自己的形象,夸大自身的优势。男士可能会虚报自己的收入,将普通的工作吹嘘成高薪高职;女士可能会过度修饰自己的容貌,使照片与本人判若两人。而且,网络交流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进行交流,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互动。这种交流方式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文字的表述可能无法准确传达情感,语音和视频也难以展现一个人的全部魅力。
二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小村庄的相亲故事。这个村庄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婚姻难题,积极组织了多次相亲活动。在筹备过程中,组织者们可谓煞费苦心。他们深入村民家中,像采集珍贵标本一样收集单身男女的各类信息,包括年龄、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然后,依据这些信息,按照他们心中理想的标准进行配对。比如,将年龄相近、家庭条件相当、学历水平相似的男女安排见面。
可当相亲活动拉开帷幕时,现场的氛围却总是尴尬而沉闷。年轻人坐在布置简单却充满期待的房间里,眼神中流露出的更多是紧张与不自在。他们像是被赶鸭子上架的演员,机械地介绍着自己。有的年轻人目光游离,时不时地盯着手机,仿佛手机里有着比眼前人更有趣的世界。在交流过程中,有的人紧张得结结巴巴,精心准备的话语也变得支离破碎;有的人则带着一种审视商品般的眼神,在心里默默权衡对方的条件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尽管组织者们每次都满怀希望,用心良苦,但最终这些相亲活动都未能促成一对新人喜结良缘。
村庄相亲活动的失败,反映出仅仅依靠条件匹配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模式下,年轻人们往往只关注外在的条件是否匹配,而忽略了爱情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共鸣。爱情本应是心灵的交融,而非条件的堆砌,但在这种相亲模式下,却被简化成了一场冰冷的条件交换。
微信群相亲,作为网络相亲的新兴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运行模式与问题。微信群相亲的诞生,得益于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私密、便捷相亲方式的追求。在微信群相亲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筛选机制”。群管理员在资料审核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他们要求入群者提供基本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部分严谨的群甚至要求提供工作证明或学历证书的照片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管理员会根据群的定位和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对入群者进行筛选。例如,对于一个以高学历单身人士为主体的相亲群,管理员会严格审查学历信息,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有资格入群。
入群之后,群成员们纷纷展示自己的“闪光点”。男士们常常在聊天中巧妙地透露自己的事业成就,讲述工作中的辉煌经历或所获荣誉;女士们则热衷于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旅行中的美景、健身后的好身材、参加艺术活动的高雅瞬间等。群里看似热闹非凡,话题从生活琐事到人生理想,从美食文化到旅游胜地,应有尽有。
然而,微信群相亲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当线下见面提上日程时,各种问题纷至沓来。有些在群里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的成员,一到线下见面就变得木讷寡言,仿佛失去了在网络上的那种灵动与自信。有的在网络中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见面后却判若两人,冷漠疏离。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网络与现实的巨大差异。网络交流给予人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回复内容,还能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一些不完美的表情;而面对面交流则要求即时反应,表情、肢体语言等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对方面前,这对人们的社交能力是一种更大的挑战。
此外,微信群相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网络的虚拟性为虚假身份提供了温床,一些人使用假照片、编造虚假经历来吸引他人注意。这不仅欺骗了那些真诚寻觅爱情的人,也让整个相亲环境充满了不信任感。而且,微信群中也可能混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他们并非真心寻找伴侣,而是怀有其他不良企图,这无疑给真正渴望爱情的人带来了困扰。
与此同时,商业利益的侵蚀也让部分相亲活动变了味。在一些城市的大型商场举办的相亲会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相亲会看似是为单身男女提供交友的良机,实则是商场为了吸引人气而精心策划的营销手段。组织者与商场达成协议,每拉一个人参加相亲会就能获取一定的报酬。于是,他们不顾相亲者的真实需求,不择手段地四处拉人。
在这样的相亲会上,场景一片混乱。商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嘈杂的环境让相亲者难以集中精力交流。相亲者们被围聚在临时搭建的相亲区域,周围是琳琅满目的促销广告和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在这种环境下,相亲者们很难专注于了解对方,更多的是被周围的商业氛围所干扰。而且,由于组织者以盈利为目的,对相亲者的质量和匹配度并未认真考量,使得这些相亲会丧失了公益的本质,沦为一场充满铜臭味的闹剧。
三
然而,在这看似乱象丛生的相亲世界里,仍有一些清流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武汉的公益相亲体制内相亲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相亲会由一群退休的体制内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他们怀着对年轻人幸福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责任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中。
在资料审核环节,体制内相亲会严谨而细致。鉴于服务对象为体制内人群,他们要求入群者提供工作单位证明、学历证书等相关文件的复印件,以严格核实身份信息。审核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仅关注基本的外在条件,还会深入探究入群者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对婚姻的期望等多方面的要素。他们会通过电话沟通或者面谈的方式,与入群者进行深入交流,从而初步判断其性格是否适合相亲、对婚姻的态度是否积极健康等。
在组织线下活动方面,体制内相亲会更是独具匠心。他们定期举办线下聚会,聚会地点的选择独具慧眼。既不会选择过于喧嚣的商业场所,也不会选择偏僻不安全的地方,而是倾向于环境宜人、安静舒适的公园、文化场馆或者专门的活动中心。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充满了创意与温馨。例如,他们会举办主题相亲活动,像以文化为主题的相亲会,会安排文化讲座、书法绘画交流等活动,让相亲者们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展开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他们还会组织户外拓展活动,如徒步旅行、团队合作游戏等。徒步旅行中,一个人的体力、毅力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照顾能力得以展现;团队合作游戏里,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也会自然流露。通过这些活动,相亲者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对方,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条件。
而且,这个体制内相亲会坚守公益性质,其交流群完全免费,没有任何商业利益的纠葛。组织者不会从相亲者身上谋取任何经济利益,他们的动力源自对年轻人幸福的真诚期待。
同样,像湖北会馆这样的公众号也在体制内相亲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旗下的体制内相亲群为众多单身的体制内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公众号“湖北会馆”,按照要求申请加入这个相亲群。在群里,大家能够自由地分享生活、工作以及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并且群里会不定期发布线下活动信息,方便大家参与。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相亲时代,我们既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上积极交流,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寻找更多可能的伴侣;又要重视线下见面的重要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真正深入了解对方的性格、情感和灵魂。就像双手协同合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网络相亲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只有线下见面,才能让我们真正触摸到爱情的温度,判断对方是否是那个能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毕竟,网上相亲千般好,怎敌线下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