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根得之愁婚(散文)

精品 【晓荷.奖】根得之愁婚(散文)


作者:狮子山中人 布衣,26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9发表时间:2024-10-06 07:17:56
摘要:如何去改变,如何去重塑年轻一代人的婚育观,又如何去找回早生贵子的传统,去唤起“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理念,去完成延续生命的责任和担当,让后时代的根得们不再愁婚关门,从而构建正确的、传统的婚育观念,教育者们,社会舆论正确的导向宣传等,都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的。

国庆放假期间,就是10月3号这天,我去老家走亲戚看望病人,遇到儿时玩伴根得,俩人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我把它整理成文,文中故事值得回味,引人深思。
   小时候,我家有一姑婆家儿子有些出息,家境比我家富裕得多,早年在景德镇烧瓷器的,而我家祖上是老实巴交务农的,每年到年底都会接没有血缘亲情的舅母,也就是我家奶奶去住些日子。还时常感恩于我家奶奶,说要不是我家奶奶,他外婆家就关门了。
   听村里老辈讲,这家姑婆家的儿子小时候在我家同我父亲一起长大。我家爷爷去世得早,奶奶带着年仅8岁父亲扶犁踏耙,在农村又是单房独户,没有亲主段,还视外甥如同己出,孤儿寡母的独自撑起了这个家。因此这个外甥一直感恩舅母对他的抚养付出,再就是感恩舅母为外婆家延续了香火,独自把老表养大,直至教养婚配,子孙满堂。
   《孟子·离娄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就是讲做为儿女,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不延续香火,不尽后辈责任和义务,就是最大的不孝。
   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家庭的延续靠的又是婚姻。过去男女一到成人——结婚年龄,父母都急于帮子女教养婚配,生儿育女,繁衍下一代。儿女结婚了,父母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农村人叫下得地;等生了小孩,有了孙辈,又会把他们分开,叫分家。让儿女顶烟撑户,开枝散叶,一代又一代这样传承下去,这个家就没有关门。
   过去农村人的口头禅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还有“一家有女百家求”,“牛栏斗在田埂上”。过去,尽管穷,却有姑得了嫂得,有换亲,有上门等方式,说穿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你看看如今,有的人男大不当婚,女大又不嫁,甚至出现了不婚不育现象,独身、丁克类。这些现象虽然与生活压力,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现代因素有关,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昨天,我回到老家,儿时发小一位叫根得的老哥,年龄却比我大到八九上十岁,硬是把我连拉带扯地请到了他家里,说我是文化人,见过世面,一定要劝劝他家儿子,如今已经36岁了,一翻过年就37岁,再一转眼40岁了,还不谈对象,不愿结婚,人生青春所剩无几了。说到伤心情动处,一位年近七十岁,满脸皱纹,头发稀疏花白的老者根得竟然哭了起来。还说不是青春所剩无几,而是没有青春了,他家到他这一辈就要关门了,真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早前,我就听说根得他家儿子天资聪颖,很会读书,还考取了京城一所名校,专业也好。人也长得帅气,一标一品的,性格人品都好,人也心性善良。毕业后,在当地考过一次公务员,第一次考试只差3分,就没有再考,而是去了省城发展,再后来一直在广州。至今十多年,在广州一家大型公司从事证券类工作,敬业,年收入也不错,一年少也有四五十万,多则超百万,可就是不结婚。
   根得生有二男三女,有一女早亡。大儿子小时候又得过病,没有钱及时医治,落下了病根,至今未婚。两个女儿,也早已婚嫁出去。家的延续就寄托在这个有出息,而且在广州上班的小儿子身上。前几年,根得把辛苦挣来的钱全部花在了建房子上,楼上楼下一共八九间房,准备小儿子带媳妇回家,气气派派的,不落人家下风,期待早日抱上孙宝得。
   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就是不见儿媳妇踪影。这时根得算算小儿子年龄,再一晃就过四十了,于是就慌了神,左托亲戚,右拜朋友,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给介绍过来,有当地的,城里的,也有同在广州的,结果却见一个黄一个。
   后来听介绍人讲,根得他这个儿子还跟人家姑娘私下讲,自己不准备结婚,叫人家姑娘不要等他了,省得耽误人家。
   根得一听到这晴天霹雳的话,自己想死的心情都有。心想原来如此,这不和抖音上,编的租个女友回家来哄父母是一样的套路。
   端阳节前,有人又给介绍一位家在景德镇市姑娘,俩人加了微信,还互换了照片,然后根得的小儿子讲,准备暑假去景德镇一趟和姑娘见个面。根得讲去景德镇不行,又是去和人家姑娘讲自己不结婚,叫人家不要等,省得耽误人家姑娘!要么就回到家里来,还把小儿子狠狠地大骂了一通,话讲得很难听。说毕业十多年,车没有,房没有,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同毕业的人儿女两三个,一点出息都没有。从这一通骂过之后,小儿子连电话也不接他的了。
   根得不知道是气病得,还是怎样?被家人送到市医院住了十多天,医生说是脑梗。期间大儿子在招待护理,还动情地讲到大儿子跟小儿子通了一个多小时电话,把父亲根得住院告诉了小儿子,还跟弟弟讲自己要是不落下病根,一定会娶妻生子的,不惹父母伤心愁婚,同时叫弟弟一定要娶妻生子,完成父母的心愿,再说弟弟这么优秀,基因也不能浪费,要遗传,还要替哥哥一起完成家庭传承任务,不能在弟弟手中把门关上,断了香火。
   根得讲到这里又哭了,说老大多懂事,又孝!还说小儿子从小就听话,也孝。当时自己在外打工,小儿子在爷爷跟,读书事自己没操半点心,没说过他半句。现在是气得没办法,把他实实在在的骂了一顿,又心生后悔。从此,小儿子一直不接自己电话,还转了2千元钱在哥的微信里,孝敬给父亲,根得气得也不接。说用钱孝敬我有什么用,自己又不差钱,还能挣点钱,你不结婚生子,就是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是啊!钱再多也要有人去用,后继无人,钱又有何用?他就左思右想,还曾不客气地质问过儿子:“你是那方面不行吗?(指男女之事)”儿子可红着脸,犟着粗脖子回道:“不是不行,行哪!”还补充说:“正常!行得很!”
   根得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还说当初去广州时,有一个女孩还谈得来,俩人有在一起结婚的势头,后来就没有音信了;再后来又说公司老总有一侄女,年纪比他小十多岁,公司老总在撮合他俩,结果也不了了之。
   根得还同他儿子讲过,退一万步,你就是去上门,做人家儿子,他都同意。再说,生了小孩也是咱家根得的血脉得以延续,也不至于断了自家血脉,但是这不结婚可不行。
   是啊!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年轻人也都有他自己一本难念的经,尤其是感情问题,婚姻问题,谁又清楚,谁又能劝得通呢?
   像根得儿子,要文凭有文凭,要工作人家可是大广州证券公司里中坚人才,论长相也是人材一表,帅哥一位,品性又善良,家里条件也不差,八九间房二层楼装修得不比城里拥挤的别墅逊色。这么好的条件,却不愿意结婚,这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根得最后拉着我的手,把他儿子照片,手机号码,微信等联系方式,一股脑的托付给我,还一再哭诉心里的不甘,说一定不能到他辈这个家就关门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是我拉着他,根得只差一点就给我跪下了。
   唉!听着根得的这些讲述,我只回有深深的叹息,同时感到自己力小能微,父母亲戚朋友都劝婚不行,连两个已婚生子的亲姐姐都劝不通,我一介书生又那里有根得所说的本事,去劝得了他儿子愿意结婚生子呢?
   尽管人家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回到家里之后,看着根得给我他儿子的联系方式,我在想这个电话到底打,还是不打?我反复咀嚼着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耳边又不断地响起根得那句,我这个家不能到我这里就关门了,不能对不起列祖列宗的愁婚哭诉!这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时我也想起了,也想通了小时候的事情,老姑婆家儿子为何对我家奶奶敬重有加的道理,因为我家奶奶托起了我家一片天,撑起了我家大门。再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通电话管它通还是不通,有用还是没用,接还是不接,那也只有尽人事听天命,我怀着沉重心情还是拔起了根得给我的他儿子的电话号码,拔了好几次,生怕弄错了,而且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对照拔的,还有微信……
  
   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个生命的延续,靠的是婚姻,靠的是生儿育女,靠的是生生不息,这里面有义务,也有责任和担当。这也是千百年来,孔子,孟子等儒家所阐释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也像民间根得口中这个家,不能在他这辈关门是一样的、最直接的、又是最朴素的道理。
   秋夜,一阵阵凉风从窗户缝隙中钻进来,渗入我的骨髓里,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望向天空中的月色,不禁想起诗人“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写意。虽然月有月起月落,也有阴晴圆缺,但是一年四季365天,月却能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天理运行尚能如此,根得的儿子又为何不愿婚育嫁娶,去延续自己的生命呢?人类生育,这实际上是生命在循环,基因在传承,人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永生。
   随着手机盲音的一次又一次响起······我想,但愿等到过年的时候,再次见到根得时,一定会喝上他儿子的喜酒,明年一定会看到根得在含饴弄孙,不再愁婚关门了。
   上面根得愁婚忧关门的这些文字叙述,我想应该不是个案。我有一位初中同学,一聊起电话,就说到他自己两个蛮大边江的儿子婚事,一个过了四十,一个三十好几,两个儿子不是手中没有事业,也不是口袋里缺钱,就是不愿意结婚生子。再说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利于生育的政策,鼓励生育两胎,甚至三胎,于女性还出现了无痛分娩中心等。这种现象真是令人欲哭无泪,欲言又何止。
   如何去改变,如何去重塑年轻一代人的婚育观,又如何去找回早生贵子的传统,去唤起“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理念,去完成延续生命的责任和担当,让后时代的根得们不再愁婚关门,从而构建正确的、传统的婚育观念,教育者们,社会舆论正确的导向宣传等,都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的。

共 37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观念在婚育问题上的激烈碰撞。根得一家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传统角度看,像根得这样的长辈,他们秉持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将家庭的延续视为自己的重大责任。家庭的传承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在过去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家族的繁衍是一种希望的寄托,是在艰难生活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就像根得辛苦挣钱建房子,满心期待小儿子带媳妇回家,这是一种质朴的对家族延续的渴望。然而,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如根得的小儿子,虽然拥有优秀的学历、良好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却对结婚生子表现出抗拒。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环境可能是一个因素。在大城市里打拼,人们更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空间以及生活品质。对于婚姻,他们不再将其视为一种必然的人生选择,而是更加谨慎对待。同时,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他们可能更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不愿意被传统的家庭观念所束缚。从社会层面来看,国家出台利于生育的政策是积极的引导,但仅仅依靠政策还不够。教育者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正确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培养,让年轻一代理解家庭传承的意义。社会舆论也应当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不再将单身、丁克等现象过度美化或者妖魔化,而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探讨婚育问题,营造一个包容而积极的社会氛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婚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影响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尊重年轻人对个人生活的追求,也要传承家族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婚育文化,这样才能让根得们不再为家族的延续而忧愁,让社会在稳定的家庭结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002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06 07:19:06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婚育观念的冲突。通过根得儿子的事例,生动展现出传统家族传承观念与现代年轻人追求个人生活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作者细腻的描写让我们对文中人物的无奈与期望感同身受。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06 07:19:54
  这篇文章从一个家庭的故事切入,触及当下社会痛点。它让我们看到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根得的愁绪具有代表性。文章既有对传统的尊重,也有对现代现象的思考,是一篇富有深度的佳作。
3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10-06 08:17:24
  谢谢汪老师对拙作真诚用心的,超才华的精准解读和深度点评,现代婚育观与传统观点的碰撞与分支,如何在这个根得与儿子之间的痛点找到一个平衡,值得深思!
   谢谢汪老师,您辛苦了!祝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06 11:28:40
  这篇文章通过根得一家,呈现了传统婚育观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剖析了背后原因,如传统的家族传承渴望,现代的生活压力与多元价值观。强调需平衡传统与现代,呼吁正确引导,以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发展,引人深思。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5 楼        文友:海燕来了        2024-10-06 13:10:17
  深度好文!析事明理,见解独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娓娓道来,引人深思!带来思考多多,启示多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个生命的延续,靠的是婚姻,靠的是生儿育女,靠的是生生不息,这里面有义务,也有责任和担当。
回复5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10-06 13:52:22
  谢谢海燕美评鼓励,节日快乐!
6 楼        文友:海燕来了        2024-10-06 13:17:19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受益匪浅。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引发共鸣!如何去改变,如何去重塑年轻一代人的婚育观,又如何去找回早生贵子的传统,去唤起“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理念,去完成延续生命的责任和担当,让后时代的根得们不再愁婚关门,从而构建正确的、传统的婚育观念,教育者们,社会舆论正确的导向宣传等,都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的。
回复6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10-06 13:48:43
  美评鼓励,海燕好!
7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06 13:57:26
  老师通篇行文生动细腻地讲述了,朋友根得小儿子的不婚史,同时又以这件事引出当下的一个社会现象。不婚,丁克,从不被人理解,到逐渐被年轻人当做一种时代先驱思想。如果这样下去对人类繁衍肯定是不小的冲击。近几年来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严重,幼儿园招生荒,每一个问题都很棘手,但又无法做到立马解决,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想到为什么以前不让生偏生,现在让生却不生。无非是这一代人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意识到做父母的责任。再就是当下的生存压力的确引人深思,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很多人感觉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都活的这么艰难,干嘛还要把这种窘迫传给孩子。这也就从而造成了当下一系列问题出现,解铃还须系铃人。
回复7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10-06 15:13:43
  冬阳先生精彩点评,进一步深化主题,谢谢啦!祝节日快乐!
8 楼        文友:何叶        2024-11-01 08:01:50
  恭喜精品!恭喜首精!
何叶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