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 灯笼,璀璨夜空中最亮的星(散文)
一
一盏盏灯笼,喜气洋洋的,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每逢重大节日,大红灯笼就会闪亮登场,流光溢彩,像一个个大火球,照得人心明眼亮,激情澎湃。
2024年的国庆节,古城开封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人们以各种方式热烈庆祝伟大祖国母亲75岁的生日,祝福祖国繁荣昌盛。道路两边、小区的大门上、公园里,大红灯笼高高挂,样式各异,有西瓜圆形的,有六角柱形的,也有鼓形的,每一盏灯都那么别致,精彩纷呈。彩灯天女散花一般点缀着城市的角角落落,放眼望去,古城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人潮拥挤,恍如白昼。
灯笼,又称灯彩,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后来流传到民间。据说,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照明工具。“壁上挂葛灯笼”,就是用白色粗布制成的灯笼,它是纱灯的雏形,最早用于门灯。红灯笼,诞生于新中国成立时,八盏红灯笼整齐地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显得庄严又喜庆。从此,红灯笼铺天盖地,风行全国,成为节日里的亮点,为人们所喜爱。
夜色阑珊,灯笼随风舞动,摇曳生姿,像在荡秋千,温暖而浪漫,照亮人们回家的路。
二
小巧精致的灯笼,宛如藏满记忆的小魔盒,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让我一下子穿越到那难忘的旧时光里。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观花灯。”我喜欢灯笼,在我的眼里,它们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一件件美仑美奂的艺术品。灯笼,颜色不一,样式各异,每一盏灯笼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让我对它爱不释手。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大街小巷都是手提各式各样灯笼的小孩子,圆形的、圆柱形的、还有四边形的……各种灯笼欢聚一堂,像走秀一般陆续到街上亮相。小伙伴们互相看彼此的灯笼,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比比谁的灯笼更漂亮。谁的灯笼好看,它的主人必定趾高气昂。灯笼不好看的,它的小主人就像被斗败的公鸡,虽然灯笼相形见绌,但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灯笼有时是家里大人从集市上买来,这样的灯笼做工相对精细一些,上面的花纹也是拓印上去的,不像手工做的灯笼,上面的花鸟虫鱼,是手工绘上去的,做工比较粗糙简单,实用但不怎么美观。
为了制作灯笼,我们先找来几根竹竿,把它劈成一条一条的,用篾子先扎灯笼架子。喜欢圆形的,就做成西瓜的形状;喜欢柱状的,就做成圆柱形的;喜欢棱角分明的,就做成八角形或六角形。然后外面再糊上一层纸,用蜡笔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花草、小鸟、白云、高山、小河等,有了点缀,灯笼显得格外漂亮。这就样,一个简易的灯笼就制作就完成了。再在灯笼的顶端穿一根铁丝,中间拧一下打一个结,好把小木棍插入打的结中,底端粘一根小蜡烛,这样就可以用手挑着灯笼痛痛快快地玩耍了。
晚上,圆圆的月亮出来了,我们手提灯笼在地上走,月亮也跟着走,形影不离,好像是在欣赏我们的灯笼。灯笼里面的火苗红彤彤的,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感,把地面映照得亮堂堂的。灯笼,多像天上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把整个世界都照亮了。
初春的风,带着丝丝寒意,但,我们心情愉悦。如果谁的灯火一不小心被风吹灭了,就会跑回家去,让大人帮忙把蜡烛重新点燃。提灯笼时小心翼翼的,唯恐里面的烛火倾斜把灯笼点燃了,那样可就没有灯笼挑了。
再大一点,就不再挑灯笼,尤其是家家有了电视机,小孩子们不再出来玩耍,热闹的大街变得冷冷清清,人们都追剧去了,就连元宵节也过得索然无味,再也没有了童年时满大街挑灯笼的欢乐景象。
三
灯笼,作为传统的工艺品,在开封最有名的就是“灯笼张”,位于理事厅街的小巷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的灯笼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已非常流行。据记载,汴京灯笼张始传于清朝末年,彩灯作品既有宫廷花灯,也有民间灯笼,可以说雅俗共赏,庄重华丽又不失朴实可爱。灯笼张的创始人张太全先生对宋代灯笼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将灯笼制作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光绪二十七年,汴京灯笼张曾亲自为慈喜太后开封行宫制作灯笼,慈禧和光绪皇帝观赏后大为赞赏。从此,开封灯笼张声名鹊起,虽然位居深幽的小巷,但“好酒不怕巷子深”,来访者络绎不绝,我曾几次光顾,为源远流长的灯笼文化而沉醉。
民国时期,汴京灯笼张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材料的选择,到灯笼的制作,工艺纯熟,制作讲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材料有纸类、布料、丝绸类、竹类等,取材广泛,丰富多样。灯型也是别出心裁,像什么宫灯、走马灯、云中灯、水中灯、造型灯,精美别致,与众不同。
令人遗憾的是,张家珍藏的《宋式花灯图考》灯的制作工艺记录、家庭传承谱和灯画木印版大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无情地焚烧,让汴京灯笼张受到了重创,然而,他们并没有让传统艺术丢失,尤其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在保持传统彩灯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把机械、雕塑、电脑制作融合在一起,开发出了上百种多款式彩灯。
汴京灯笼张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源于他们对灯笼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你看,他们制作的灯笼生活气息非常浓郁,有人们喜爱的水果灯,晶莹剔透的蔬菜灯,栩栩如生的植物灯,这些灯选材朴素就是身边的事物,把艺术生活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走马灯传承宋代灯笼的神韵,巧妙地利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外面悬挂的纸片人物是动态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走出来似的。
汴京灯笼张制作的灯笼,外观漂亮,构思独具匠心,花样繁多。几何形灯有圆形灯、有球体灯、有圆柱形灯、有多面体造型灯。设计上不落俗套,有人物造型灯、动物造型灯、植物造型灯、山水风景灯等。既注重意境又不乏写实,颜色渐变,古朴典雅,韵味浓郁,光影效果立体可感,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冲击。
汴京灯笼张的灯笼以民间喜庆的红色、黄色、绿色为原色,图案有藏有露,动静皆宜,疏密有致,讲究对称和谐之美,具有祥瑞之意。汴京灯笼张因造型别致,色彩缤纷,制作精细,被誉为中国灯笼中的“一枝花”。
四
灯笼,是美的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没想到,在国外我也看到了红灯笼。
2007年,我和女儿去马来西亚游玩,本以为是背井离乡,没想到,当地的华人很多,连马来西亚的旧皇宫都是华人出资建造的。他们的祖辈多从福建、广东等地来到马来西亚。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位华人出租车司机,他说他爷爷辈就下南洋做生意,在马来西亚扎根,生存下来。他说,这里的人口中的25%都是华人,尤其是在槟城,那里的华人及后裔多达85%以上。听着他流利的闽南语,有一种回到祖国的错觉。
吉隆坡的茨厂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地方,是马来西亚的唐人街,华人聚集之地。在那里,我看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有些人家的门框上贴着对联,门头上挂着中国的红灯笼,像一个个精致的艺术品,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气息。原来,这里的华人为了不忘本,就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意思是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根永远在中国。它似乎在诉说着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史。
原来灯笼还有这层寓意。街道上,处处透着中国的元素,用汉字标志的牌匾,柱子贴着对联,红灯笼高挂门廊上,那缕黄色的流苏,随风而舞,轻盈灵动。纵使是身处异乡,让人生出一种亲切感,如同回到祖国的怀抱。红灯笼,飘洋过海,在异乡的土地上被高高挂起,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心中升腾着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五
灯笼,是璀璨夜空的明星,能驱散阴霾和黑暗,是人间美好的化身。
传说,曾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跌落人间,猎人将它射死。天帝知道后,怒不可遏,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烧死人类。天帝女儿心底善良,不忍残害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为了逃避灾难,人们想出个办法,就在正月里每家每户挂红灯笼,放烟火,来迷惑天帝,以此,让人类逃过一劫。因此,灯笼一直以前备受人们青睐。
古代描写灯笼的诗词多如牛毛,像什么“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一盏盏灯笼,穿透夜的幽暗,温暖着文人墨客那多愁善感的孤寂的心灵。
灯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的做法中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样式更加丰富多彩。洒脱飘逸的灯笼,就像黑夜里的一只只可爱的萤火虫,以小小的光束点亮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每年元宵节,各地依然都会举行热闹的灯会,形形色色的灯笼,展示着城市过去的辉煌历史和发展成就。缤纷的彩灯把城市装扮得热闹喜庆,增添了节日的乐趣,别具一番风情。
夜色渐浓,一盏盏灯笼渐次亮起,像一朵朵绽放的艺术之花,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更寄托着彩灯兆祥、国富民强的美好寓意。


文化的象征:阿巧通过对灯笼的描写,展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丰富内涵。从节日的装饰到家庭的团聚,灯笼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幸福和吉祥的标志。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文章中,作者提到了灯笼从汉代起源到现代的演变,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特别是在描述开封古城的灯笼时,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现代气息交织的世界。
童年的回忆:阿巧用温馨的笔触回忆了童年与灯笼相关的故事,唤起了读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共鸣。这些回忆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时代变迁。
艺术的传承:文章详细介绍了开封“灯笼张”的灯笼制作技艺,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作者对灯笼制作工艺的描述,让读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全球的共鸣:作者通过在马来西亚看到红灯笼的经历,表达了灯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在全球的传播和影响。这不仅让海外华人感到亲切,也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的丰富性:整篇文章情感丰富,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希望,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语言的魅力:阿巧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共鸣。通过对灯笼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灯笼在夜空中闪耀。
总之,这篇散文是对灯笼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深情赞歌,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深刻思考。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不仅看到了灯笼的美丽,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时代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