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虢镇情缘(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虢镇情缘(散文)


作者:小罗先生 童生,65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1发表时间:2024-10-06 21:47:58
摘要:看的看,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丁香】虢镇情缘(散文) 虢镇城不大,从东门到西门,不到3公里。小城不大,平时人就挺多。
   老城区经过改造,路宽了,平整了,路边的树换了新的不再遮挡视线影响行车,路灯也换新的了,新路灯有了造型有了更亮的光,新的商业入驻了,新商业早就带来了电影院麦当劳等商铺,老小区外墙做了保温,粉刷一新,小区地面也硬化了,有了专人打扫卫生倒垃圾,公共厕所越来越干净,冬天洗手龙头居然有热水。老城被建设得越来越靠近都市化,旧貌都换了新颜。附近的区、县,镇上来城里念书的娃娃越来越多,虢镇小学也在扩建了。陪着孩子来城里念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陆陆续续涌进了城,虢镇城显得更热闹了。
   一到节假日,似乎人更多。街道上的车一辆挨着一辆,走不动时便有人焦躁的按喇叭。来逛街的行人接踵摩肩,一不小心后面的人就踩掉了前面人的脚后跟。虢镇最具特色的叫卖声“甜的很甜的很甜的很”此起彼伏,感觉到很热闹的是我,感觉到人多吵闹颇烦的也是我。
   国庆节的早上,我带着小女儿在金谷广场参加完升国旗仪式,工作人员搬出来国庆祝福墙,让到场的朋友们签名留言。我要来了笔,郑重的写下来“祖国万岁,天下太平”八个字时,签名墙还没有几个人写字。过了两三个小时,再看到有人拍照时,巨大的喷绘布已经写满了,我写的那八个字早就被覆盖,而且覆盖了好几层。在很多人携家带口奔赴城外去旅游的同时,仍然有很多人又赶到城里来逛街购物游玩。
   我出生的王家崖村,离虢镇城大约20公里。这个路程现在开车也不过半个多小时,但小的时候,虢镇于我来说,却是遥远而又神圣的地方。它有悠久的历史,有恢宏的典故。“虢”这个字写出来,本身就像有很多的故事,这个字在方言里念(guǐ)。
   我小的时候,宝鸡县政府、县委就在虢镇城的背街。政府西边是县体育场,也叫“北操场”,据爸说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后,县上举办隆重的追悼会就是在这里办的。后来这个地方被改名为“育才园”,可城里的人还是习惯性的称它为“北操场”。如今也是居民们散步,走圈圈,唱歌、唱戏、跳广场舞、打篮球等的聚集场所;县变为区后,县委成了区委,县政府也成了区政府,前几年区机关也拆迁搬到了南环路新建的威武雄壮的办公楼里,原址上开发的“金谷公馆”楼盘正在施工;虢镇小学在原址的东边,建校历史已过百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我们从王家崖搬来住到虢镇,最值得高兴就是孩子们都上了虢镇小学,而且下了楼几分钟就到;“天外天大酒店”和“西虢宾馆”就在跟前,以前是宝鸡县最高端,名气最大的酒店和宾馆。宴请聚会能在这两个地方,请客的人有面子,被请的人也有面子。小的时候亲戚家的哥哥结婚,就在“天外天大酒店”举办的宴席,爸带着我长途跋涉来到虢镇城,从农村来的乡亲们被酒店豪华的环境和没有见过的菜品惊呆了,吃得什么菜不记得,唯一记得的是灰头土脸只吃过粗茶淡饭的我们,那突然看见这么高的楼吃这么好的饭食时初见世面的样子;小时候最爱吃方便面,二姨每次来我家就在商店买两包五毛钱一包的方便面给我和弟弟,方便面放进碗里,调料包拆开倒进去,一加入开水,那迷人的美味就散了开来,我感觉口水要掉出来了,觉得这是世间的美味。把拆开的袋子拿过来,面渣渣一点一点倒进嘴里去,一边咀嚼一边看袋子,袋子上印着“熊毅武”。这个老板当年被称为“全国伊面大王”。后来听说这个有名气又好吃的方便面厂,就在虢镇;我听过的关于虢镇的故事,有些来自于“东、南、西、北”四堡。后来住进了虢镇,出去转的时候才发现,虢镇城像鳖盖一样,城里就在鳖盖最高处,地势高,下大雨都不怕。“东、南、西,北”四堡,像鳖的四个护卫一样,站在四个角角静静的保护者它;我念书的时候,县上最好的高中“虢镇中学”就在北操场那里,我有一次在照片上看到老校的牌子,校名的落款是“郭沫若”。很多年以来,许多中学生以考入虢镇中学为目标,以考上虢中为荣,虢镇中学早已搬到东门以东的位置,但同样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小的时候,一到农历“四月八”,婆就叫上另外几个姨婆去虢镇跟会。缠着小脚的婆回来给我们说会场的场景,说虢镇城从东门到西门都摆的摊摊,说晚上一整晚一整晚都有人跟会。她们走累了就在街边的房院台坐着休息,看秦腔戏。然后一起去城里的三姑家。三姑看到她的大大,也就是亲娘(三姑从小被婆和爷给了别人家,在别人家长大,把爷和婆叫“伯”和“大大”)和姨来到她家,很稀歉很热情。提前准备好吃食,婆和姨婆们在三姑家歇好,吃饱喝足,又去虢镇街上跟热闹的“四月八”会了。
   弟弟出生于九十年代初,出生的那些日子,爸把妈送到了虢镇城亲戚的家里待产。亲戚的家在大概东门坡的位置,从县医院出院后,妈又在亲戚家住了一段日子。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看妈和弟弟,带我去吃了油条喝了豆浆。我也觉得油条豆浆是那样好吃和好喝,城里人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一晃住进虢镇十几年了,孩子们都在虢镇上了学,父母们习惯了在街上的生活。终究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不能完全融入到城里人的日子里去。可我们也在各自干着各自的事,各自上着不同的班,尽量想着能稳稳的把家里顾好,安居乐业的过好每一天。
   站在虢镇的街上,看着繁华的场景,感受着热闹的气氛。我在细细的去想,这就是以前的虢镇城,旧貌换了新颜的虢镇城;这就是平时人流量很大,一到节假日人头攒动接踵摩肩的虢镇城。“老实人”超市门口附近摆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新华书店的侧面夜市摊位烟气缭绕,香味扑鼻,街上灯火通明,北操场歌声戏声篮球赛呐喊声广场舞的音乐声震耳欲聋。这些场景交织在一起,带给我们一个最具人间烟火气的虢镇城!
   我想,每个在虢镇生活的人,看到的和想到的不尽相同,不论“看的看,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共 23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熊毅武方便面來推算,记述文学《虢镇情缘》跨越了近四十年历史,也正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变迁。从过去虢镇的地理地貌、街道的商业集市、门市的布局及繁华,反映了当年虢镇街道的繁荣、乡下人对城市的憧憬。从旧虢镇的热闹到新陈仓繁华的对比,映衬社会发展的非凡过程,也是时代的见证。"一到节假日,似乎人更多。街道上的车一辆挨着一辆,走不动时便有人焦躁的按喇叭。来逛街的行人接踵摩肩,一不小心后面的人就踩掉了前面人的脚后跟。虢镇最具特色的叫卖声“甜的很甜的很甜的很”此起彼伏,感觉到很热闹的是我,感觉到人多吵闹颇烦的也是我"。"站在虢镇的街上,看着繁华的场景,感受着热闹的气氛。我在细细的去想,这就是以前的虢镇城,旧貌换了新颜的虢镇城;这就是平时人流量很大,一到节假日人头攒动接踵摩肩的虢镇城。“老实人”超市门口附近摆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新华书店的侧面夜市摊位烟气缭绕,香味扑鼻,街上灯火通明,北操场歌声戏声篮球赛呐喊声广场舞的音乐声震耳欲聋。这些场景交织在一起,带给我们一个最具人间烟火气的虢镇城!"文章结构清晰,语句流畅,叙述精准。对比得体,使读者读文自醒。用自己小时候向往虢镇到现在宜居其中,佐证其质的变化。论点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好文推荐,欢迎阅读。【丁香编辑 德年黄土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0-06 21:51:29
  记述文学《虢镇情缘》跨越了近四十年历史,也正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变迁。从过去虢镇的地理地貌、街道的商业集市、门市的布局及繁华,反映了当年虢镇街道的繁荣、乡下人对城市的憧憬。从旧虢镇的热闹到新陈仓繁华的对比,映衬社会发展的非凡过程,也是时代的见证。
回复1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0-07 11:55:29
  谢谢德年老师辛苦编辑文章。
   编按写的很好,读透了文章!
回复1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0-07 11:55:40
  谢谢德年老师辛苦编辑文章。
   编按写的很好,读透了文章!
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0-06 21:53:16
  文章结构清晰,语句流畅,叙述精准。对比得体,使读者读文自醒。用自己小时候向往虢镇到现在宜居其中,佐证其质的变化。论点论据充分,说服力很强。
3 楼        文友:闰土        2024-10-06 22:35:49
  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文章扣人心弦,写意深,处处感动人。“ 一晃住进虢镇十几年了,孩子们都在虢镇上了学,父母们习惯了在街上的生活。终究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不能完全融入到城里人的日子里去。可我们也在各自干着各自的事,各自上着不同的班,尽量想着能稳稳的把家里顾好,安居乐业的过好每一天。”写的好。
回复3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0-10 22:31:59
  感谢老师点评,我尽量以我手写我心,希望记录更多的生活点滴!
4 楼        文友:闰土        2024-10-06 22:43:06
  德年黄土地深夜编辑,辛苦了,编按写的好,打动人心,向老师学习。
5 楼        文友:辽宁玉儿        2024-10-15 19:51:12
  虢镇繁华映碧天,食香四溢醉流年。
   欢游处处皆成趣,乐此逍遥不慕仙。
回复5 楼        文友:小罗先生        2024-10-15 20:33:25
  谢谢老师的评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