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师陀路上的阳光(散文)
秋天的假日,想去杞县柿园乡前化寨村的师陀路上抚摸阳光,因为我感觉那里的阳光会很厚重很厚重,厚重得一定是无人能比!谁知道,当我在村子里伸出手,反而被阳光抚摸,温柔得像极了村后那一条从不间断流淌的淤泥河。
踏进村子的那一刻,醒目的路标成了我手里的通行证。
师陀路,南北走向。沿着路一直向南走,路的西面是“红色化寨纪念馆”;向北正对着北面路口是“师陀故居”;中间是化寨文化广场,紧挨着是一处碧绿的池塘。
路上,一处门楼下,有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妻在自己门前理发,妻子手里的电动推子小心翼翼在丈夫的白发里穿行,刹那间我被某种感受唤醒,就像晨起的一缕朝阳和太阳紧挨在一起;和坚定不移的高山挨在一起;和胸怀广阔的大海挨在一起;挨着温暖,挨着依恋,挨着热血,挨着幸福、挨着美好的未来。我用力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色彩,吸纳着他们传递给我的某种力量、某首歌谣、某种活力、某种任务。
从没有被过滤,没有被遮盖,阳光是那么地充沛无限。
“红色化寨纪念馆”里一幅幅大型的纪念画册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明媚。杜征远(1908~1995),原名杜明远,杞县柿园乡化寨村人。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秘密交通员。
“家即是站”是杜征远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一切的背后也隐藏着杜家一家人默默地奉献。
据资料记载,1948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以“夫妻布店”为掩护,集建中共地下中间联络站,任站长。期间,为将中共过往人员通过情报站和各联络站情报送至荷泽再转华北,他变卖私产,以所得资金作为流动资金。
“布店”开张后,党组织将其妻少琴送到开封,又派党员张寿先任“账房先生”,协助工作。他又于南关及无梁庙街设联络点3处。以客运、货运为名还购置胶轮马车一辆。
据说,当时开封情报站与国民党六十八军参谋长刘庆丰同院,刘曾数次突击搜查“布店”无获,便以“通匪嫌疑”讹诈钱财。杜征远对其不时饵以小利,虚与应酬,使“布店”及中共过往人员在敌人“保护下”三年中安然无恙。
杜征远,时刻用自己的方式和坚守,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他就像一束阳光,一束革命的信仰之光,让后人铭记,汲取力量,并不断前行。
感谢师陀路上的阳光,让树成为树,让花成为花,让阳光成为我手中的路标。
“这是谁家的院子,硕果的石榴也会红杏出墙,压弯了树梢?”
“这是谁家的门前,门前的鸡冠花开得这么鲜艳?这么端庄?”
“这是谁家的豆苗,长在屋后杂草间还这么精力旺盛?”
沿着师陀路在村子里转一转,就会发现许多美好,发现许多不曾有的新农村。
“咱村的道路真给力,都快赶上大城市的了,干净整洁。”偶遇一位老乡,我禁不住夸赞道。
“现在村民爱家,爱院,爱护公众设施,大家都形成自发的习惯,干净卫生多好啊,再也不是过去那种下雨一脚泥,不下雨一身土了。”老乡笑笑说。
是啊,街道上宽阔的水泥路,连着家家户户通往外面顺畅的下水道,相隔不远处,都有摆放整齐的垃圾桶。干净整洁的环境显得人人处处精神。
“改善设施的这些钱从哪里来的?”我好奇地又问。
“钱?改变家乡面貌谁还说钱啊。”
是啊,我想起了村子东口,进村子时墙上的标语:“守住村庄,留住回忆,记住乡愁。”还有下面一行行传承下来的故事,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化寨人,他们就像村子的太阳,时时刻刻时刻照耀着村子的每一处地方,沐浴着这块土地。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沿着师陀路再次围绕村子再转一圈,师陀故居纪念馆,那个面积不大却干净整洁的小院仿佛在说着什么。
往事如烟。如今,这里已是红色教育基地,每天迎来成百的敬仰者,正如这些沐浴在师陀路上阳光下的后人所说:要做一根不能断的“红”线,把革命基因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