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重返代湾(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重返代湾(散文)


作者:廖春波 布衣,24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5发表时间:2024-10-07 15:45:43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的代湾村,就因为三姐安埋这里备受娘家人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四川困难时期,她远嫁于此,生活逾三十载,往返长江上中游,不知有多少回,而我作为小弟,仅来过三次。如今,阴阳两隔,十五年了,好久不见,我来看望,面对坟茔,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泪如泉涌。
   2002年元旦,三外甥结婚。我应邀参加婚礼,从三峡库区万州,首次踏上探亲路。大姐哥、二姐哥、大哥、二哥同行,轮流挑着一担刚出产的古红袍橘子,乘船抵达宜昌,又坐公共汽车,转荆州、潜江、仙桃等地,历经两天一夜的舟车劳顿,才走进三姐家。三姐看见娘家人,喜出望外,盛情款待,将红橘分送贵客,还说是家乡特产,众皆品尝,赞不绝口。公婆健在,不时拉着娘家人的手,称赞三姐,说她在戴家起早贪黑,太受苦了。由此猜测,婆媳关系,相当不错。
   尽管天寒地冻,婚礼成功举办,前来恭贺的宾朋络绎不绝,流水席从早到晚摆满院坝。当地风俗,以舅爷为大,我们坐上席,留宿多日,还游览了附近的新四军第五师侏儒山战役遗址和老街新貌、采石场、石灰窑,对这一片红色土地与鱼米之乡特别是蒸肉、蒸鱼、蒸小菜等美食印象深刻。临别,三姐眼含热泪,阖家挽留不止,回赠不少肥美的鲜鱼,大家又千里迢迢搬运,亲友共享,欢度新年。
   2005年4月,父亲病逝,三姐奔丧。这是继1998年11月母亲辞世后,她最后一次回娘家,独自行走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在河沟脚,我去接她,相对无语,心情沉重。办完丧事,她便返程,牵挂着一家老少,甚至喂养的牲畜。因手头紧,人上托人,我为她找免费搭乘客轮,亲自送她到船员休息室。上船时,姐弟坐出租车,在南门口码头,品尝家乡美食,如杂酱面、羊肉格格。分手时,她倚靠船弦,目送我下船。我行至街道入口,回头与她挥挥手,她的身影渐小了。
   父母走后,限于路途遥远,工作繁忙,我暂未去湖北。但与三姐,经常电话联系,交流情况,亲情愈加浓厚。她和三姐哥,养育了三子。长子、次子事业有成,可幼子出生留下残疾。三姐关爱弱者,在经济上扶持,操持终身大事,物色乖巧儿媳,新建宽敞婚房,举办隆重婚礼。长子、次子结婚,娘家人不曾参加,幼子结婚,却选派代表远赴,三姐怎能不高兴。无论长幼,健康与否,都是她的亲子,我们的亲外甥。
   2009年元旦前夕,三姐不幸遇车祸罹难,年仅五十七岁,肇事者逃逸至今。我闻讯后,震惊不已,泪洒千山万水,立刻从万州坐慢车到达州,再转乘去武昌的特快火车,又花两天一夜,第二次奔赴代湾,却是参加三姐的葬礼。二姐家大外甥随行,二哥也从宁波赶拢。我们三位娘家人,望着三姐的遗体,悲从中来,泣不成声。火化后,守灵堂,致悼词,细雨霏霏,吊唁者多,纷至沓来。黄昏送葬,绕村行,埋山坡,入土为安。
   在离家不远的县级公路上,我们实地踏勘了出事地点。行道树张贴交警的征集线索公告,依稀可见她骑自行车被挂倒痕迹。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田野,土壤肥沃,耕种小麦水稻棉花蔬菜,无不丰收。三姐勤劳而俭朴,常将节余粮票布票夹寄家信中,对父母感恩不尽。有时还随信寄张近照,聊解家里人思念之愁。小时候,蜀鄂之间,一封信,走大半月。收到信,全家人都高兴,像过节,反来复去阅读,才回信。
   三姐结婚不久,父亲曾探望她。在代湾村,三姐迅即入乡随俗,与本地人水乳交融,口碑很好。多年以后,大哥、二哥、二嫂和大姐家大外甥、幺外甥外出务工,也投靠她,采石材、烧石灰、开商店,无所不及,有的还准备落户汉南农场。不仅如此,老家众乡邻找她帮忙,也千方百计铺路搭桥,乐于助人。她离世后,一些移居老乡怀念,如隔壁李鼎英之妹,继续扎根第二故乡,像她一样,在异地建设新农村。
   2024年国庆,三姐家大外甥女结婚,我第三次故地重游。这次乘坐高铁,从万州到汉口,只用了四小时。虽然父母、二姐哥、三姐哥、大姐家大外甥离世了,但生者如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及其大女儿携子、二女儿、幺女儿与二姐家大外甥参加了。盛大的婚礼尚未结束,我们一行十人,便在三姐子孙带领下,从蔡甸新城区,风尘仆仆赶往代湾村,祭祀各位亲人。
   清晨七时出发,车停侏儒山街道,在挖古牛肉馆,每人一碗牛肉面,急匆匆过完早,顺道去农贸市场,看人间烟火气。只见老年人多,货物充足,鸡鸭鱼肉、菱角莲藕、螃蟹黄鳝、小吃之类,琳琅满目,人群拥挤不堪,叫卖、讨价还价、寒暄、惊叹、欢声笑语不断。这是三姐生前赶集的地方,置身其中,我恍若望见她熟悉的背影,斯人犹在。市场繁荣,生生不息,无论来去多少人,它总是历久不衰。
   在乡场边,我们购得香烛、冥币、烟花、鞭炮等一应物品,直接驱车来到三姐、三姐哥居住过的砖楼老屋。人去房空,只有三姐的遗像悬挂中堂,模糊不清,案桌竖立招财进宝的神龛、《戴氏宗谱》。遗像和蔼可亲,凝视着娘家人。我自言自语道,“三姐,我们来看你了!”眼泪夺眶而出。全场肃静,鸦雀无声。我转身看卧室,蛛网密集,又去厨房后院,杂草丛生,水井也枯竭了,禽圈废弃,一派萧条景象。
   随即出门,众皆缓步,前往墓地。拜台高筑,立碑刻字,简洁明了。大家默哀,行跪拜礼,焚香化纸,燃放火炮,有条不紊。我伫立三姐、三姐哥的合葬墓前,一想到她俩活着也不过七十多岁,又不由泪眼朦胧。大哥与三姐哥同龄,腿脚不便,杵着拐杖站在身旁,颤颤巍巍。墓园栽植翠柏,郁郁葱葱,祖坟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包括公爹、公婆、叔公等,排列三姐、三姐哥墓上方。
   山麓是故园,登高一望,军山矿区,已挖成湖泊,正在综合治理,恢复生态环境。我们下山,途遇故旧,打招呼,拉家常,倍感亲切,如浴春风。他们讲述三姐的故事,纷纷夸大外甥有出息,成为全村首富,不忘造福桑梓。车行乡间小道,突遭乱石阻挡,路人主动疏通,不取分文报酬,连声谢谢也勿需,随做好事不留名。人们对三姐、大外甥、娘家人的好感,让我们穿行村庄时实实在在体会到了。
   三姐家幺外甥留守在老家,靠低保、地租、开店维生。我们走访时,他拿出相集。我仔细翻阅,意外发现一部分失传者,比如我十三岁时,人生第一张照片;结婚生女儿,小家庭合影;父母早期留影,在老宅双人照。这些黑白旧照泛黄,承载珍贵历史记忆,不可多得。我用手机翻拍,侄女还扫描,将稀缺罕见的,转发家族群,顿时引发热议。没料到三姐与后人,通过塑封,把娘家寄给的绝版,保存完好。
   代湾人,重教化,家家户户供神龛,幺外甥也不例外。客厅墙壁挂着三姐哥的遗像,下面搁置一套四卷《戴氏宗谱》。我察看过家谱,三姐记载其中,详见条目义桦:“政公长子字汉乔生民国戊子十月初六戌时娶廖氏春瑶生五三癸巳八月初三亥时子三斌文学”。戴氏先祖,自江西吉安而来楚,分支汉阳,代湾村渐成集居地。“代”是“戴”的简化字,两姓混为一谈,似乎牵强附会。然而,不管怎么演变,修谱是公正的,事实不容篡改。
   临近中午,阳光灿烂,我们离开代湾村,平原无垠,稻田金黄。星罗棋布的院落,柿子也黄了,像灯笼挂满枝头。金秋十月,橙黄橘绿,走在美丽乡村路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目睹红色侏儒山的刀光剑影,也透视地下埋着的无数亡灵,既有英烈,更有百姓。山河无言,岁月有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三姐安息,交通方便,只要有机会,我还来看你。
  

共 29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代湾村的故事里,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地域和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幅展现亲情、传统、变迁与记忆交织的生动画卷。文章以三姐为核心,展开了一幅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家庭情感画卷。三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远嫁湖北武汉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的代湾村,这个决定成为了她与娘家人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起点。这种联系,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即使跨越长江上中游的漫长距离,即使面临生活的重重困难,也从未断裂。作者作为小弟,他的三次到访代湾村成为了故事的重要脉络。每一次的到访都伴随着不同的事件,这些事件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2002年元旦的那次探亲之旅,充满了喜庆与温馨。从三峡库区万州出发的一行人,历经舟车劳顿才抵达三姐家。那担古红袍橘子不仅仅是家乡的特产,更是娘家人对三姐的牵挂与思念的象征。三姐的盛情款待,公婆对三姐的称赞,婚礼上的热闹场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家庭和乡村生活画面。当地的美食、新四军第五师侏儒山战役遗址等元素的融入,更让我们看到了代湾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魅力。2005年4月的奔丧之旅则充满了悲痛与无奈。父亲的病逝让三姐独自踏上回娘家的路,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似乎也承载着无尽的哀伤。三姐在办完丧事后匆匆返程,她对家庭的牵挂在这一系列的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生活艰苦,但她对幼子的关爱、操持他的终身大事等情节,都彰显了她作为母亲的伟大与坚韧。而2009年元旦前夕三姐遭遇车祸离世,这无疑是整个故事中的巨大悲剧。作者及其他娘家人长途跋涉前来参加葬礼,在葬礼过程中的悲痛场景,如望着遗体泣不成声、守灵堂、致悼词等情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亲人离世的悲痛。对三姐出事地点的踏勘,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三姐的怀念与不舍,也从侧面反映出三姐勤劳俭朴的一生,那些粮票布票和照片都是她对家庭深深眷恋的见证。2024年国庆的第三次到访,虽然有着大外甥女婚礼这样的喜事,但更多的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代湾村的变化与不变在作者的眼中交替呈现。市场的繁荣依旧,那充满烟火气的农贸市场仿佛还留存着三姐的身影,而三姐曾经居住的老屋的萧条则让人感叹物是人非。祭祀亲人的过程庄严肃穆,体现了家族对传统的尊重和对亲人的思念。在代湾村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还看到了亲情的延伸与传承。三姐在代湾村不仅融入了当地生活,还为家人和乡亲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她乐于助人的品质影响着身边的人,像隔壁李鼎英之妹继续扎根此地建设新农村,大外甥成为全村首富不忘造福桑梓等。这些都体现了家族和村庄之间积极向上的情感传承。代湾村的家族文化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亮点。从供奉神龛到《戴氏宗谱》的记载,这些传统元素体现了家族对自身根源的重视和对家族传承的敬畏。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存在一些历史演变带来的小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家族文化的整体传承性和庄重性。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三姐的一生,展现了亲情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延续与传承,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庭、亲情、传统和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坚韧、善良和对家庭与传统的坚守。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变迁,亲情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而记忆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会迷失方向。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07 15:47:10
  这篇文章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家族回忆录。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三姐的一生以及与代湾村的联系娓娓道来。从家庭琐事到家族大事,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文章中对不同时期的描述生动而真实,如对探亲、奔丧、参加婚礼等场景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文中还穿插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家族文化等元素,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立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对亲情、传统和地域文化的深刻诠释,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07 15:48:09
  这篇文章非常精彩。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三姐与代湾村的故事,充满了真情实感。文章的叙事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将三姐的一生和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中,细节之处尽显功力,比如对农贸市场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烟火气。而对三姐的刻画更是深入人心,她的勤劳、善良、坚韧以及对家庭的奉献都让人肃然起敬。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我们也能感受到家族文化的传承和亲情的力量,这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
3 楼        文友:廖春波        2024-10-07 16:25:10
  编按神速,解读到位,感谢师友,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07 20:59:45
  拜读廖老师佳作!问好老师!遥祝安康!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08 11:29:21
  这篇文章以作者三姐为主线,讲述代湾村的故事。展现其远嫁后的家庭情感,从探亲、奔丧到再访,有喜有悲。体现亲情传承,家族文化,反映时代变迁中人们对亲情、传统的坚守,是温暖又深刻的时代缩影。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