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在黄骅,过个丰收节(散文)
一
早晨从赤峰出发,往老家胶东半岛荣成赶路。手机突然跳出一个“丰收节”的页面。一个头戴麦秆编织的草帽的中年农妇,弯着腰,手持木锨,从一对金黄的谷物堆上,铲起一锨,借着秋风扬起……蓝蓝的天空下,一条金黄的抛物线,勾勒出一个秋收的景象。画面上滚动着2024年9月22日的时间,“丰收节”三个字,处理成玉米棒子的样子,触目而来。
经过唐山,经过天津,这样的城市,不适合我在路上过一个丰收节,就到河北的黄骅吧。丰收节又不是过年过中秋节,有那么讲究吗?妻子说。我不想把理由说出,但心中笃定要过这个节。我1974年高中毕业,在老家务农四年,1978年秋参加高考,走出了那片丰收的土地,寻找着我的人生丰收季。这个农人身份尽管短暂,但对丰收的感情却铺垫得特别厚实。因为填报志愿表的时候,那些应届生都在“身份”一栏填写“学生”,我填了“农民”,几个和我身份差不多的同学,也都效仿我的填写,将“学生”两个字用橡皮擦抹掉,改成了“农民”,这个情节始终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发挥了引领作用。
根据导航,我发现黄骅的一家“如家商旅酒店”在沧海路上,那里是城郊结合部,从海边到田野,我想感受一下丰收的气息。住在这家酒店,启窗而望,近处是村落民居,远处是一片绿中带黄的玉米田。酒店应该是旧村改造下的产物,想不到进店一侧挂着玉米和谷穗,我摸了一下,是真的。现代化的酒店,挂上农作物,却一点没有违和感,可能是在我的眼中,最喜欢接受这些,便感到了和谐吧。
二
有时候,我总觉得有些原因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或者就叫“冥冥之中”吧。我们居然沿路走到一家“嘉肴饭店”,不是因为名字好,倒是让我想挑剔这个“嘉”字,有“佳肴”一词,未见“嘉肴”。但我马上想起《诗经》里“虽无嘉肴,式食庶几”的句子,通假吧?倒是让我觉得那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话就像对我此时的叮嘱。莫非这个“嘉肴”留了潜台词?诗经句子的意思是:虽然酒味不算美,希望您也干几杯;虽然小菜不好吃,希望你也尝尝味。于是,就喜欢这家饭店的品味了,谦逊,有时候也是个招牌啊。
常说一定要遇到对的人,我是遇到了对的饭店。仿佛饭店就是为了今天的丰收节而装饰打扮的,让我一下子进入了“农耕时代”,和丰收的田野融为一体了。
且不说,那些旧时代农人用过的老物件,就异常抢眼。古老的海燕牌收录机摆在窗台上;一盏盏罩子灯悬在房间的门侧;一把绿色的军用水壶,我掂了掂,服务员说“盛着老白干酒”呢;一个方形的“青岛饼干”铁壳盒子,绘着麦穗,飞着鸟儿。有些年头的老电扇吱嘎吱嘎地慢悠悠地转着,竹篾编织的黄灯笼红灯笼简直抬头就碰到了,一方驴槽子当作了洗手池,几个有些年代的簸箕仿佛还沾着米粒的香,一个古老的躺柜,紫红色的油漆已经斑驳,其上摆着一部黑白电视机,不知是星光牌还是西湖牌的,正播放着老版的《西游记》,唱着《敢问路在何方》……
怀旧,是这家饭店的主题词。这两个字写出来就没有味了,读出这个主题,感觉就美了。
“村支部”房间,坐的是一帮子年轻人;“村委会”房间正吃着锅贴鱼加玉米饼子。略有不解,五六十年代这两个名字应该还没有吧,我所知都叫“大队部”,或许黄骅与我的老家不同吧?“海边窝棚”、“小舢板”、“南山寨子”……这些旧风情的名字,真的让人一下子折回了曾经的日子。开店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的父母在帮厨,这些策划,可能出自他们的父母吧。
那个“广播室”也是一个房间,壁上一挂老钟,桌上有一个老的播音话筒,系上了红绸缎。
突然想起我的老乡倪萍说的那段“荣成话”——社员们请注意啦,今傍黑去南场收棒卜啦……触景生情,并非是因为一道精美的自然风景,那些带着老旧色彩的东西,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深度怀念。
三
饭店的墙壁一律用麦秸和泥涂抹,是典型的农家风格。这不是做旧,我觉得是爱土地,食客一定会想着食物的源自。我觉得,那些食客,应该不是饥不择食而来就餐的,尤其是今天,食客爆满了,他们应该也是为了庆祝这个丰收节而来的吧?
老式的门和窗,黑铁打制的门拨,仿佛响着铁犁的耕作声。拼花的窗格,糊着白色的草纸,有些泛黄,我仿佛看见窗户里微弱的煤油灯光。黄骅是临近渤海湾畔的一个城市,盐碱地滩涂盛产芦苇,饭店用芦苇编织的“苇箔”围住了窗户之下的墙壁,仿佛是把百里芦苇的风景搬到了屋内,如果仅仅理解为物尽其用就肤浅了,其中应该包含着一种热爱家乡风物的情感。
那些房间的门户上有门楼,青瓦斜坡,完全是装饰性,尽管人们已经住上了高楼,但没有忘记来自哪里,这就是怀旧的意义。五尺门楼,尽可遮风避雨,不是曾经的经验,而是过往的执着情感。
不要说农民的性格是多么柔弱,土地给了农人底气。我从每个窗上垂下的一串串红辣椒,读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火辣辣,红艳艳,就像随时可以点燃的鞭炮,我在心中燃放吧,今天是丰收节,值得鸣鞭庆祝。
此时是收割玉米的时节,我刚刚从内蒙古返回,感受到了草原丰收的景象,一路上,撑破了皮的玉米,把欢笑映在我的车玻璃上,在黄骅的饭店的每一个门柱上都有一串玉米穗子,灯光辉映,玉米粒好像启唇露出的金牙,启齿说什么?哦,应该是在唱丰收的歌谣——稻浪滚滚闪金光,机器隆隆打谷忙,人心欢畅地增产,丰收粮食堆满仓,堆满仓……这是当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艺术家创作的《丰收歌》的歌词,直到2018年党中央设立了丰收节,以每年的秋分日为节日,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不仅是为了给振兴乡村一个仪式,更是为了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时代举措。中国的农耕社会在不断转型,墙壁上张贴着一张“人民公社好”的图片,是毛主席戴着草帽走进谷田里的一个镜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这是一贯的信念,当下,粮食产量已非过去能比了,新时代,为农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从《丰收歌》到“丰收节”,一支歌唱响了七十多年,终于唱出了一个节日。
秋分日就是丰收节,秋分,在我们的知识系统里,就是一个昼夜时长相等的时间点,纯粹是自然知识,而确定为丰收节,增加了秋分的人文内涵,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贡献啊。
在饭店正面的褐色泥墙壁上,刷了石灰粉,印着“毛体”的“为人民服务”大字。这是党的宗旨,是一切为民办事的政府机关的行动准则,而在一个饭店,也同样作为一个服务标准,这种信念的普及,价值观深入人心,无处不在。人们有信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文明建设的目标。
小小的饭店,创造了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我相信,这种氛围对于农耕思想深入人心,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一切本自土地,饭店给食客提供了无声的教育。
四
还有一幅油画,堪称瑰宝。题目是“秋收起义”,这是1927年秋在湘赣边界发生的一次武装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接近百年了啊,从起义日到丰收节,不一样的秋天,真的是换了人间的秋天!
至此,我觉得这嘉肴饭店的老板是一个最有历史情怀的人,不要看他们年轻,他们的历史知识,他们的人文情怀,他们对时代的深刻理解,让我顿生崇拜。
点什么菜?来一条丰收鱼?店主指着筐子里的鲜鱼问我,她说这是开海刚刚捕捞上来的,很新鲜。那一条鲅鱼,我这个海边人认识的。丰收鱼?鲅鱼还有这个雅号?闻所未闻。或许,到了嘉肴饭店,就有了雅名吧?因为主题决定了鱼品。也可能是店主一时兴起,信口开河,喊出这个名字?店主原来是把我当成了山西的客,所以就向我推介海鱼。我来自胶东半岛的黄海岸边,就像黄山归来不看山,从黄海走出不再关注一桌海鲜了,我婉拒了她。告诉她,只吃黄骅大地上的丰收菜,吃一顿地道的农家饭。一顿普通的饭,吃出了节日的感觉,感谢这个丰收节。
吃一顿饭,过个丰收节,仪式感还是不足,没有歌舞,还是觉得贺节的气氛不够。饭后回到酒店房间,打开电视,跳出“燕赵儿女”台,正在实况转播沧州农村庆祝丰收节的场面。
一个硕大的粮仓,处于舞台中央,仓子上贴了一张写着“丰”字的红纸,那些头缠羊肚头巾的汉子,载歌载舞,那些身着素花上衣的农妇,摆着手,扭着腰,晃着发辫,将一个舞台变成了欢乐的时空。
这个丰收节,我过得很圆满。从赤峰到河北的黄骅,一路看丰收的景象,在地道的农家饭庄,吃一顿农家的丰收饭,观看了河北黄骅人对丰收的虔敬礼仪,一台庆丰收的晚会,结束了一天。什么是丰收节?我觉得,这是给勤劳一次深情慰问,给土地一次膜拜的仪式,给来年的希望一次祈祷。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我说,“仓廪实”而懂得幸福。丰收节也是我们心中的一粒希望的种子,是年年常新的画卷。
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这话说的可能是喜欢那个人而奔赴那座城去生活,而黄骅,却是因为一个英雄的名字而得了城市的名字。而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丰收节,就在黄骅。我记住了黄骅,热爱黄骅。
原谅我准备不足吧,在赤峰的路上看到正在收割油葵,第一次见,停车观看,农人戏说,喜欢就带上几朵油葵籽盘,我哪好意思。农人说,赤峰今年有10万亩油葵大丰收,不差这么一两个。路上想这次相遇,原来农人是让我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个丰收节啊!我脑筋急转弯不行,就连这样的情节也理解肤浅。带着就好了,献给黄骅的嘉肴饭店,挂在饭店“南山寨子”那个餐间的门楣上,让就餐的人也闻闻来自草原的籽香……
2024年10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