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岁月】天山绿茶(散文)

编辑推荐 【金文·岁月】天山绿茶(散文)


作者:婉影 童生,943.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3发表时间:2024-10-09 17:01:46

(一)
   南国有座天山,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洋中西部山区,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岭,是伞溪和漈头洋溪、桃花溪和龙潭头溪的分水岭,山岭绵亘约10公里,地跨章后、漈头两村村域,有天山顶山和天山两处高峰,海拔分别为1134米和1104米。山岭两侧分布着章后、漈头、芹屿、邑堡、留田、南坪等数个行政村百余个自然村,这便是天山绿茶的“原产地”。天目里香茶的生产基地处在里天山,是天山绿茶原种菜茶的产地,保存着诸多珍贵品种的百岁野茶树。
   宁德蕉城,鹫峰腹地,三县三山相连。东临大海,西靠灵山,高峰耸立,林木葱郁,清泉潺潺,云雾缭绕,杜鹃山桂竞芬芳。
   清晨,当第一缕鸟鸣擦亮蔚蓝的天空,阳光如巨人般伸出其金色的手臂,毅然举起巍峨的千米天山。天山绿茶,便在这适宜的高度上,自带仙女的飘逸与灵动,越过阡陌,一缕缕人间香气,源源不断地袭来,一米阳光赘述,绿是最惊艳的喧嚣,这春在春风上,用浩荡铺开辽阔。
   在这片无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散发着氤氲的气息,孕育着生命的奇迹。满山树影婆娑枝头脆生生的嫩芽,含着甜蜜的露珠,晶莹剔透,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它们心甘情愿地被一双双灵巧的素手轻轻采摘,采茶女愉悦的明眸里,刹那间倒映出蓝天白云的清澈与纯净。一个个春天,便在这茶经中翻滚而来,绵长的绒毛是温暖的,忙碌的茶农们,用匠心独运的工艺,将摊凉、杀青、揉捻、烘焙等几道工序演绎得鲜活灵动。古法传承,千年的权限在此刻被重新设置,再遥远、再曲折的茶马古道,也让天山低下了头,丰盈、饱满、润泽、生机了嫩绿、青绿、碧绿、翠绿,只此青绿在天山无节制疯长,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振兴乡村的希翼润物无声,滋润着这片深爱着的茶园。把手放入绿色里,从一片绿色抵达另一片绿色,万千想象合乎倾城的波澜,大自然的馈赠拔节蜕变,因缘具足。无论远还是近,都是美景中的美景,一丝一缕的光泽,仿佛在点缀斑斓的梦境,四月的心扉经过抒情的人间,抵达最美的相遇。一棵茶树、一个茶园、一个茶山,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此协调平衡,为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万恒绿园茶厂的一砖一瓦,凝结着有机、绿色、健康的淳厚愿望,产好茶、做好茶的朴素初心,在这里一一兑现。绿茶独领风骚,红茶、白茶并驾齐驱,共同展现着天山茶的风华与魅力。茶旅融合,以茶富农,以茶强村,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与追求。蕉城兴盛,天山绿,承载着盛世的高洁与辉煌,三都澳畔,福海关前,天山绿茶正走向世界舞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
   宁德市蕉城区产茶一千多年来,饮茶、用茶的习俗十分广泛。原宁德县西乡,历代有户户种茶、人人饮茶之习惯。人们种植茶树,采制茶时,除作贡品、礼品、商品之外,家中均留有自用的茶叶,供自家饮用、待客、送客人、祭祀、婚丧、祛病等俗用。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的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者空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厂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壶、锡茶水当菜渴当汤送饭。茶区各地人们素有好客的美德。自古“以茶敬客”,乃民间传统礼俗。民谚云:“过厝就是客,茶烟没分家”宾客临门,必定是先茶后点心、饭,故有“茶哥米弟”之称。有客来家,家庭主妇手托茶盘奉上一杯香茗,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亲和。对贵宾稀客登门,还敬之于“糖茶”(茶水中加冰糖或者白糖),更表礼敬。客人临走时还有送一包山茶做“手信”,俗称“面前”。
   福建人对于茶的热爱,是根植在嗅觉里的。我的外婆会种茶、采茶、做茶,外婆家满院子飘散的茶香,是我的嗅觉启蒙。
   我是一个被天山绿茶养大的孩子。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厨房就有两袋东西。一袋红,一袋黑。红的是外婆做的酒糟姜,黑的就是她每年寄来的天山绿茶。
   外婆的茶,到了我们家里,格外抢手。每次到了茶叶的丰收季,我家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他们一致地夸茶好喝。妈妈特别热情,客人临走了还从茶叶罐里抓几把给他们带回去。乡村生活总是安宁自在的,却也养成了我无拘无束的“野性”。小时候,一到饭点,妈妈就要漫山遍野地找我。从山上回来,就是两种结局,要不衣服破了,要不身上起疙瘩。
   记得最严重的一次,不知被山里什么虫子咬了,全身上下一片红肿,又疼又痒。训斥是免不了的,被妈妈劈头盖脸的大骂一顿之后,妈妈拿出了茶叶。烧一大锅滚烫的水,倒下茶叶,熬成浓浓的茶汤,稍凉之后,洒点盐,妈妈抓一把茶叶和着茶水,一点点地给我擦洗身上红肿的地方。一觉醒来,身上的疙瘩竟然全都好了。天山绿茶之神奇,杀菌消炎,让我刻骨铭心。
   刚上大学那年,妈妈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打包放入行李箱。我挑来选去,最后只带走了她亲手做的茶枕。我记得每逢夏日的午后,校园里常常能听到蝉鸣,午睡醒来,脑袋昏昏沉沉的,这时,枕边的缕缕茶香,总会把我安然带回现实世界。小时候,只觉得做茶有趣,茶籽好玩,茶枕很香,却也不知道爱茶,长大以后,真正爱上喝茶,是在旅途当中。每每出门旅行,我的行李当中一定有几包茶叶。人在异乡,水土不服,一杯鲜醇的天山绿茶下肚,就足以抵抗食物的肥腻与水土的生疏。几片绿叶,一杯茶,还能在陌生的旅客中拉近距离。茶可以很生活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也可以很艺术化,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艺术生活最终的落脚点--茶。
  
   (三)
   月落星沉,雀舌、凤眉、珍眉、秀眉、蛾眉,一群“茗声远扬”的姐妹欢聚一堂,点亮了室内的静谧与温馨。掬一壶天湖山的溪水,煮沸后,茶叶在沸腾的山泉水中舒展身姿,如同千军万马般奔腾不息,绿色的欢喜由浅入深,醉人的清香在空气中散开,令人心旷神怡。
   轻轻嗅一嗅,再轻轻嗅一嗅,一如既往将解热去暑、生津止渴、醒脑提神、护齿明目的功效,悄然交给时间。翻开《闽东四十年》泛黄的纸张,天山绿茶的故事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海浪声碾碎了古道长风,激活了茶韵悠远的账户。
   饮一壶天山绿,醇厚如雀舌,甘冽如凤眉,清润如珍眉,香溢如秀眉,清爽如蛾眉,稻花香、板栗香、兰花香从山头到喉头,从喉头到心头,已是你侬我侬了。一番色香沉溺、唇齿缠绵里,感恩自然恩赐,敬佩茶农的勤劳与智慧,他们创造了这人间珍品,温润我鬓白余生,回甘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共 25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有内涵而且饱含深情的关于天山绿茶的散文。作者从介绍南国天山开始,逐渐把读者的目光引向天山绿茶,从茶树、茶园到茶品,作者娓娓道来,胸有成竹,而且层次分明。接着作者回顾了产茶的历史和制茶的工艺,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起外婆制作的茶和母亲制作的茶枕等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把各种茶比作姊妹花,写得有声有色,抒情自然,情景交融,是一篇非常难得而且值得细品的文章。读老师的文章,恰如品茗,清新自然,沁人心脾。推荐阅读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10-09 17:13:26
  精彩美文,不容错过,值得一读!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0-09 18:49:18
  感谢婉影老师投稿金文,散文写意深厚,文字优美,文采斐然,好文欣赏,致敬老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10-09 18:52:11
  谢谢王社长倾情编辑,编按提纲挈领,突出中心,有内涵有见解,辛苦了1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