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老石槽翻身记(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老石槽翻身记(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5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7发表时间:2024-10-10 09:11:17
摘要:一个个曾经普普通通的老物件,在当下逐渐受人追捧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一种思旧情怀。老物件有一种独特气息,是时代更迭的韵味,是过往岁月的证据。  

近几年来,怀旧风的兴起逐渐演变为一种潮流。很多人开始收藏一些老物件,以前的生活器具,农具等。或许它们能唤起藏于心底的记忆,仿佛能让时光倒流,重新回到那个纯粹质朴的年代。
   这些老物件不同于古董,古董大多年代久远,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可遇不可求。即使有少部分在市场可以流通,也大都价值不菲。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给人类文明史提供了很多佐证。但老物件则不同,它们大多都属于近代史,距今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甚至于都是我们祖辈父辈一代用过的东西,历史研究价值甚小,市场流通价格自然也不高,不成想却出现一物难求的场面。
   昨晚表哥发来微信,说他一个朋友老念叨着想收藏牛槽。表哥知道我有一个,就特意询问我哪里能买到?
   表哥朋友想要的牛槽,不是后来这种水泥铸成的,而是一种纯青石牛槽。在早些年作为喂养牲畜的器物,由纯石头凿制而成。它们大小不一,其大小跟喂养牲畜数量有关。如果是喂一头牛,其长度约在1米多点;两头牛就在1.5米左右;三头牛的话,可能就要到两米左右了。宽度大致根据长度有所变化,但基本不会太宽,大都在50~60厘米之间。壁厚也有很大区别,或许是根据石料成分决定的,有些壁厚达到十几厘米,而有些仅有三五厘米。目前我见过最大的牛槽也就两米多点。小点的牛槽重量就能达到三四百斤,如果再大了搬运都是个问题。
   大部分牛槽横侧都会凿有孔洞,用于拴牛的缰绳,也有部分牛槽没有孔洞,人们就把牛拴在牛槽旁边的木橛子上。还有部分牛槽在侧壁下方也留有一个孔洞,多是为了方便清洗牛槽设计的。那会儿喂牛基本没有什么饲料,都是喂青草和干草料。在冬季之前,人们把地里铲除的草拉回家给牛吃,牛会把叶子吃完,把草根留在牛槽内。草根可以直接用铁锨清出去,但底部会留下一层泥不好打理,这就需要用水冲一下。到了冬天喂干草料,因草料都是干麦秸和干玉米秸粉碎而成的,虽没有鲜土但却有灰尘,日复一日加之牛的唾液,槽底还是会留下厚重的渣土需要清理。食槽沉重不像大盆那么轻便,可以任意颠倒,这时候小孔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纯青石槽不仅是叫“牛槽”。在当时农村也有被称为“猪槽子”,称其为猪槽子,自然就是喂猪用的。这种石槽要小很多,基本长度大约在70厘米~1米之间,宽度在40厘米左右,壁厚相对薄一些,但其重量也不轻。因为那会儿家养猪大都是黑毛猪,嘴巴特大特长,生性顽皮,每天撅着大鼻子像个推土机,在猪圈里拱来拱去,后来作业范围延伸至院子,拱得院子里全是“陷阱”,甚至为了出去撒野,都能把大门拱下来。
   之前喂猪也用过木槽子,但在二师兄鼻子的威力下,大都死于非命,粉身碎骨。后来木槽大都留给了猪崽子。它们个头小,即使顽皮也不至于打翻,弄坏。换上石槽之后,二师兄脾性不改,但毕竟力量有限,碰到了硬茬子,也只好老老实实吃饭长膘。但猪圈围墙却遭了殃,成了它发泄怒火的对象。印象里我家的大黑猪,三天两头把猪圈围墙拱到坍塌,然后在院子里大肆破坏,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被我父亲用木棍或铁锨打了一顿。如果看它还不消停,我会学着《西游记》里的猴哥,拿起一根棍子,转上几圈儿,狠狠地敲在它屁股上,大吼一声。“你这呆子,找打。”随后二师兄扭着屁股着急忙慌地跑回猪圈。我帮着父亲把砖块堆砌起来,当然不出几日后,这种场景还会上演。
   那个时候养牛大多是为田地干活,耕地,拉粮食,轧场,反正只要重体力活都归老牛掌管。而养猪则是为改善家里的经济情况,猪的生活就滋润多了,吃了睡睡了吃,但是有利就有弊,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一旦养壮了,它的生命也就到头了。随着社会发展,机械的介入,牛渐渐退出了农活圈变成和猪一样的下场。在时代更迭的浪潮里,农村越来越城市化,家里都干干净净,牲畜鸡鸭养殖集中化,散养类越来越少,以至于到后来全村也找不出一两户养牛养猪的。就算你想养,周围邻居也都不同意,一家养猪全村臭。
   曾经红极一时的牛槽,猪槽子渐渐被冷落了。幸运者被扔在胡同口,扣过来成为人们的石凳子,更多的是被砸烂掉填了大坑,永远埋在了宅基地下的黑暗里。它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被扔在角落的家伙什儿,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们能咸鱼翻身。
   不知从什么时候?村子里来了一批开着机动三轮收购石槽或老物件的商贩。村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看着都碍事的石槽还能卖钱,高兴极了。大都以20元~50元的价格出售掉,甚至有不差钱的村民,直接让人家拉走,给家里腾地方。随着一批又一批进村收购石槽的人接踵而来,村民开始纳闷儿了,这破东西能有啥用?他们不知道的是,就这不起眼又笨重的家伙,在一些大城市成了抢手货。他们几十块卖出的石槽转手被卖了几百块,价格翻了十几倍。
   此时村民虽然不知道石槽到底值什么价?但他们开始学会讨价还价,从三五十块卖到了一二百块,甚至成色好一些的留着不卖,等着价格继续上涨。之前着忙于出手的村民和扔大坑的村民无不捶胸顿足,懊悔不已。收石槽的商贩们也没想到消息传这么快,高利润的冷门生意还没做几笔,就感觉到生意的艰难。很多村民都留起来不卖了,物以稀为贵,价格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少。
   再后来,很多村出现了令人乍舌的事。收老物件的小贩,白天因价格没能谈妥,大爷大娘高低不卖,想着反正这么重,别人也偷不走,有人出更高价的时候再卖。第二天一大早,发现牛槽竟不翼而飞,顿时恼怒不已,但这点小事儿实在不值得惊动警察,最后也只能在骂骂咧咧中不了了之。
   去岳父家时,我发现胡同墙根下露着一块石头,平时没怎么注意,但在这个对牛槽疯狂追捧的时间段,我还是多看了它一眼。拿着铁锹挖了几下,嚯!竟是一个厚壁牛槽。妻子说,咱也弄一个放在店里好看。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挖了出来,又专门找了一辆面包车,三四个人才把它抬上去。就因为这,后来还被大舅哥冷嘲热讽了一阵。
   “呦呵!你们俩还怪识货,我早就想弄了,被你们俩抢了先。来!我给你们二百块,给我吧!”吃到嘴里的肉哪能再吐回去,我和妻子硬是不松口,大舅哥也只能败兴而归。毕竟不是家产宅地,这点儿东西岳父是不会介入的。
   就这样,这个石槽在我店里安了家。正如大舅哥所言,我俩很识货,说到底不是识货,而是幸运而已。这是喂一头牛的槽子。长一米,宽半米,高三十厘米,壁厚达十厘米之多,成色极其完好。两面打着孔洞,底部也有孔洞,槽沿边缘油光发亮,这是多年喂牛造成的。牛在吃草时,脖子会不停地在牛槽边上来回摩擦,牛的皮毛有油性,长年累月摩擦从而导致牛槽边缘有了一定磨损但却很光滑,大致跟我们现在很多人盘核桃差不多吧。并且这个石槽不是常见的那种青石,而是一种青中带红还有其他颜色的花斑,甚是好看。就连其做工也是特别精美,每一道凿痕极其均匀,由此可见当初的石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技法的精湛,让人赞叹不已。每道凿痕像历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留下的印记,装满了故事。
   后来在岳父嘴里得知,这个牛槽他用了很多年,当初还是在外地一个老头那里拉来的。老头养了一辈子牛,因身体年迈,只好忍痛把牛槽卖给了岳父。这样算下来这个牛槽年数还真不短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舅哥说我们俩识货了,眼红就眼红吧,反正也不给他了!
   当下买来的牛槽肯定不会养牛了,大部分人都用来养金鱼,养睡莲,或者养水。所谓养水就是什么东西也不养只放水,给石槽置于木架子上,放上假山,特制小石磨,几根竹筒,通过电机让水循环,呈现出高山流水的意境。起初我只是跟风而已,对大家喜欢牛槽有什么意义还真不懂。
   店里客来客往,无不夸赞我的牛槽好。我问他们好在哪里?他们说一是成色好,二是我养得鱼好,三是有意义。说什么“石来运转,风生水起”大致是取时来运转之谐音梗。中国玩谐音梗的确很牛。结婚喜床上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意为“早生贵子”。用年糕做成鱼的形状取意为“年年有余”。蔬菜商贩会在车上挂一片白菜取谐音意为“百财聚来”。私家车主在车尾粘上壁虎装饰取谐音意为“避祸”等等。此等例子举不胜数,这也是人们借助某种事物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虽然石槽生意,这两年热度相对降了一些。但不乏有很多人还在四处寻找,打听。前几日就听说县城一位商人花了好几千元买了一个超大石槽,找了六七个人才抬到楼上,为此还请客花了几百元,石槽无形又升值了。现在很多公园里,或者景区都喜欢放置一些老物件。相对常见的有老石磙、老碾盘、大小石槽。有的景区还装饰了也很少见的风婆、风车、织布机、辘轳等,还有很多70后,80后都不知做何用的工具。这个时候我们会问身旁的长辈,他们瞬间来了兴致,口若悬河地向我们讲述。此时的他们仿佛和展览的一件件老物件一样重新被重视起来。

共 35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光悄然流转,那些曾被遗忘在岁月角落里的老物件,如今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牛槽,这个曾经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的器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故事。在过去,牛槽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岁月,也陪伴着牲畜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那时的牛槽,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喂养器具,但它却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的介入让牛渐渐退出了农活圈,猪也不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曾经红极一时的牛槽和猪槽子渐渐被冷落,有的被扔在胡同口,有的被砸烂填了大坑。它们仿佛被时光抛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有一天会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收购石槽的商贩们让村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被遗忘的家伙什儿的价值。从最初的几十元出售,到后来的讨价还价,再到价格的不断上涨,牛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牛槽不再仅仅是一个喂养器具,它变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文化的象征。人们用它来养金鱼、养睡莲、养水,营造出一种高山流水的意境,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意义。同时,老物件的重新兴起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当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忙碌时,是否还记得乡村的宁静和质朴?老物件的回归,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石槽生意的热度相对降了一些,但它所代表的怀旧风却依然在延续。那些四处寻找、打听老物件的人们,不仅仅是在寻找一件物品,更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珍惜这些老物件,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愿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时常停下脚步,回忆过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好。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10 09:12:04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牛槽这个老物件的前世今生,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韵味。作者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个充满质朴气息的乡村时代。同时,文章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强烈推荐!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0 09:47:52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评深度剖析,让拙文瞬间提升了一个高度。敬茶。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10 09:12:39
  文章以牛槽为线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变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牛槽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老物件的价值和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非常棒的一篇文章!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0 09:52:35
  再谢汪老师雅评鼓励,老物件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藏着一段曾经难忘的过往。在当下生活的快节奏里,人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人生该有的意义,被物欲所困。对老物件的回忆,会让人想起那份纯粹与质朴,重新思索生的意义。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10 20:44:39
  这篇文章以牛槽的命运变迁为主线,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从被遗忘到受追捧,牛槽见证了岁月流转。它不仅是物件的起伏,更引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让我们珍视老物件,铭记历史传承,在快进中回望美好。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13 21:19:57
  冬阳老师写这些老物件我都见过,现在都成为景区众人观赏展览的老物件了。好文!为冬阳老师佳作点赞!问好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4 14:49:29
  感谢付老师留评鼓励,确实,现在这些老物件儿也就只能在景区里看到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