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情】牛庄记忆(散文)

精品 【浪花·情】牛庄记忆(散文)


作者:把酒临风周 布衣,45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2发表时间:2024-10-10 15:51:23

三层教学楼威武霸气,院墙尽责尽职坚守着岗位,偌大一个大院子,只有荒草在英姿焕发,锈迹斑斑的大锁和两扇铁门面面相觑,像是对我述说自己的不甘和委屈。我扒着铁门往里看,伸进去半个脑袋,久久望着!望着!望着脚下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望着头顶那块熟悉又陌生的蓝天,望着墙角那个一心一意织网的大蜘蛛,心潮澎湃热泪横流。那个曾经红红火火的校园,那些个青春活力的少年,那些个热气腾腾的故事,那些个刻骨铭心的名字,去哪了?去哪了?这还是那个充满传奇的牛庄学校吗?为什么?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校园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泪眼模糊,模糊了泪眼……
   你知道它有过多么辉煌的曾经吗?
   那个莺歌燕舞的春天,河南平舆县万冢乡,牛庄学校迎来第一批小主人,那是附近四个大队积了三届的小学毕业生。这群青春年少的孩子,带着梦想和喜悦来了,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写出一串串珍珠般的故事。
   刚刚建好的学校,没校门、没围墙、四通八达。就两排“砖包后墙”的教室,有窗户没玻璃,冬天后窗堵块破木板。课桌土坯垒的,板凳自己带的,黑板是墙上涂点油漆,那情景现在想来实在悲凉,可那时在我们眼里胜过北京的清华园,她成为我一生精神灵魂的至高地。
   别看校舍简陋,教师可都是重量级的,厉害着呢。当时赶上“教师归队”,本大队在外地工作的优秀教师都回来了。我们这些生活在穷乡村的孩子,接受名师的教育,那惊喜胜过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学唱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第一节课是《为人民服务》,每节课唱完《东方红》,说声老师好!老师激情四射,学生兴致勃勃。
   值得说的是:我们大队书记王玉彬是一个有智慧、有魄力、有远见、做事果敢热情、雷厉风行的人。他把学校当成自己的艺术杰作,视回乡老师为宝贝,精心安排工作食宿,在他倾力支持下,牛庄学校很快风生水起,那是个先进典型一夜走红的年代。地区宣传部、地区党校、县宣传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十几人都来牛庄“安家落户”。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意外惊喜,一时间牛庄学校火了,成为河南省教育上的一面旗帜。
   开始吸引人目光的是学校蓝、排球运动,著名教练姜树生老师,原汝南一高体育教练,他一人胜过千军万马,这些过去连篮、排球长啥样都没见过的孩子,姜老师来了,带来了技能,带来了体育精神,他挑了一些有天赋的学生,老师教的一丝不苟,学生学的如痴如醉,不到半年,一批优秀球员就已经征战沙场了。吸引不少外地球队来取经求艺。姜老师篮球可厉害了,他打球简直像杂技表演。场上他年龄大,个子高,跑动不大,但只要有人传球给他,场外都是一阵欢呼,三大步、灌篮。轻而易举信手就来。球只要运到他手上,手指像有磁铁一样,双手带球,左闪右躲,那球乖乖地跟着跑。最经典的单手打三分,进球十之八九。穷乡僻壤的乡里人,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这阵势做梦也没见过。附近几个大队村民带着干粮来看球赛。姜老师在人们心里,神一般的存在,如外地来打比赛出场人数4比5,他以一当俩,照样把对方打得找不到北。
   排球的绝招更多,球打过来,接过来,你来我往,根本不值得提。老师像郎平那样跳起来扣球,如泰山压顶,扣过去的球,对手只有干瞪眼,根本没能力接。可对方扣过来的球不管多猛,他就地一滚,球儿就乖乖地腾空而起。有时看着来势汹汹,他轻轻一个吊球,四两拨千斤,让你防不胜防。双人拦网像铜墙铁壁,球儿直线下落,初学的孩子,掌握不着技巧,有些动作需要老师做多少遍,一遍一遍教,一次一次地上滚,一身泥土一身汗不厌其烦。有一次,老师伤了腰不能动了。他竟让学生用椅子抬他到训练场,坐在地上做示范。老师教的是绝技,学生练的是绝招,不到一年我们一个初级中学,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参加驻马店地区蓝、排球比赛无敌手,捧回两个冠军奖杯。像王建业、王卫国这两队员,被抽到地区参加省级大赛,还打到省外,参加过国家级比赛,可为牛庄长了脸。
   平舆县到地区比赛,牛庄体育队全盘端,县教育局派个领导跟着领奖就够了。
   姜老师调走几年后,牛庄球队仍场场拿冠军,当时有个领导颁奖时有句精彩语言:“姜树生后遗症还这么厉害,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我们学校宣传队队长是县文化馆馆长赵天民,导演是信阳市豫剧团团长孙行远,还有不少往来县市的艺术骨干。孙团长一张嘴就是一个乐队,哒哒哒!呛呛呛!排练节目就是他口技表演。《沙家浜》《红灯记》每一个动作设计都堪称艺术经典。他是演武生的,翻起来身体就像滚动的飞轮,连续几十个后翻还能稳稳站立。他为《智取威虎山》武打动作设计令人叫绝,表演滑雪动作,脚下像踩了风火轮,几个人从不同角度直扑座山雕,那场面惊心动魄。
   牛庄人杰地灵,挖掘不少艺术天才。他们天生好嗓子,加之名导授以发音技巧,还真让一群中小学生轰轰烈烈火了一把。名师自有高徒。解连芝的阿庆嫂漂亮、机智、干练,声音清脆悦耳,尤其是“智斗”一场,阿庆嫂与刁徳一、胡传魁周旋时,那微妙的眼神,清澈而犀利,那机智勇敢的动作,至今难以忘记;谢喜梅天生丽质,美超群芳,一颦一笑皆花趣,柔美之中显刚强。她演的李铁梅扮相俊美,声音甜润委婉,绝对不亚于当年刘长瑜;王爱荣《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那长相、那身段、那唱腔真的妙不可言。男一号王春宏,扮演《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红灯记》的李玉和,帅小伙上了妆威武霸气,声音宏亮,唱、念、做、打,经名导千锤百炼,样样炉火纯青。
   音乐教师是从外地来的,学校买了几百把弦子,早晚操场上、小河岸、树林里,都是拉弦子的学生。开始不成调子,嗯嗯啊啊乱糟糟,被村民称作蛤蟆坑。慢慢的那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吸引不少赶集的社员驻足观看。最值得说的那个音乐老师,还有个可爱的小儿子,能用几个空酒瓶子,装上不同高度的水,挂一根横木上,找准音阶,用两个金属小棍子敲击,父子俩娴熟优美的动作像跳舞,清脆悦耳的旋律令人叫绝。《南泥湾》《小小竹排江中流》让人如痴如醉。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我内心还能荡起美妙的涟漪。
   学校办有木工场、铁工场,除了生产农用工具外,还做了很多精美的教具,成为各地参观的一大亮点。还有印染厂,一个叫刘洪帝的能工巧匠,在小荆河北岸挖几个大坑,放上染料,染出各种颜色的布匹和衣服。岸边有一个柿树林,树与树之间搭起的木棍上彩布飘扬,那阵势简直就像“沙场秋点兵”。
   最让学生感到新奇的是染印花布。他用面、石灰和成稠糊,然后把一块块刻有镂空花瓣图案的模板,平放在白色的布上,再把面糊刮满图案,之后放进染池里浸染,最后弄掉那些面糊,美丽的印花布出来了。女孩子能有这样一件花布衫,那是梦寐以求的愿望。
   农场里赵怀景老师是公社农业专家。他那十几亩试验田里,不必说高粱涨红脸,谷穗低头笑,玉米胡须红,芝麻节节高;也不必说萝卜青凌凌,白菜实丁丁,灯笼似的西红柿,花簇般的朝天椒;单说那小麦试验田的十几种麦子,就够新奇的了。有一方块麦秆是实心的,足有半人高,麦穗半尺长,只因颗粒长不饱,鹤立鸡群般仰望着天空。还有一方块麦秆还没麦穗长,头大身子小,长的很滑稽。也是麦粒长不饱,飒爽英姿般傲然挺立。这作物仅做观赏。它们不适合我们这气候,当时木牌上写有名字和产地,我早已记不得了,只是它们的样子还活在我心里。
   学校还有养殖场,猪、牛、羊成群,还有长毛兔,剪兔毛的师傅能剪成一个个完完整整的兔衣服,挂成一排炫耀自己手艺非凡。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开学、中秋节,学校都要杀猪杀羊,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几百师生随便饱饱吃一顿,这样生活中的小细节,包含着满满大幸福。记得有个叫高振的老师,喜欢吃肥肉,每次杀猪,都为他切上一大块厚厚的白膘肉,看着他大口大口像吃馒头一样,满嘴流油,我们看着他笑,他看着我们笑,满满的都是幸福。
   这叫学工、学农,其实都是大队社员的加工单位,我们学生只是象征性参与,搭把手而已,这成了我们的面子工程。
   我们真正付出最多是烧砖坯,和泥是体力活,水和土混在一起,稀了,砖坯不成型,再添土。硬了摔不到角,再加水。我们手拉手唱着歌用脚踩,泥巴均匀稀稠合适,再进行下一个节目。拖砖坯,模子边摸点水不易粘,抓把泥巴在干土里滚一下,狠狠摔进模子里,用棍刮平,端起来用力一倒,砖坯整整齐齐排好队伍。凉半干,扶起来揍一起,用板子拍打整齐。每隔一块架起来晾晒,太阳光和清风在空隙里钻来钻去,三五天就上垛了,最怕是下雨,有时赶到夜里,雨来了,我们村子紧挨着学校,大喇叭一响,我们都跑到学校搬运,再苦再累,也不能让砖坯淋雨。
   装窑有师傅摆放,我们负责搬到跟前完事。
   浸窑,需要很多水,从荆河里一桶一桶,肩挑人抬,爬上高高窑顶,有时人和水桶从窑顶滚下来,磕碰一下流点血,根本不是事,一阵笑声过后,继续接着干。大冬天出窑很暖心,抱着热乎乎的砖头不舍得放下,个个演“包公”不用化妆,笑是主旋律,快乐是主题曲。
   学校的一排又一排房子建起来了,所有的粗活笨活,都是我们这些连红薯干都吃不饱的孩子,只要往新房子面前一站,满满都是自豪和骄傲。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他学校都在忙于“大批判大字报”,知识在遭受蹂躏时,我们学校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书记王玉彬听说批“师道尊严”“分数挂帅”他直接大会呐喊:“师道没尊严怎么为师,自古严师出高徒。”“学校不讲分数那叫养猪场,怎能叫学校!”德高望重的老书记王法生,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架势,他说:我是校长的校长。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他常常往办公室一坐,大手一挥:“哪班有调皮捣蛋的,通通给我叫来!”他让两个犯错的大队干部孩子,跪在砖头路上,不允许老师讲情,杀鸡骇猴,学校考试他手拿小棍亲自监考。有个孩子给老师顶嘴,老书记把他裤子一扒,用鞋子狠狠打屁股,完了,还给家长捎话说:“告诉你爹,我替他教训了儿子,赶快来学校给老师赔礼道歉。”那时,其他学校老师都在戴高帽子,游街,挨批斗。我们学校的老师有尊严、有面子,腰杆挺且直,扬眉又吐气。有个别师生受外界影响,说老师“体罚学生”。书记直接大会训斥:老师们做什么都是我让干的,要批就先批我,要求老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出了事,你们一边凉快去,我去顶罪。
   关慧然校长是我们班主任姜老师的爱人,她的目光清澈像一望无际的海洋,她和蔼可亲,讲话深入浅出,像一股股清泉流进我们心里。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用智慧巧妙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她是我们师生心中仰慕的女神。在关校长的带领下,师生都鼓足了劲,教与学都达到最佳效果。数学老师王世民,每天讲完课,往黑板前一坐,一个一个学生去黑板演题,作对了,大手一摆:下去!错了重来。教训学生得到老书记的真传,没挨过他揍的学生凤毛麟角,但他是学生心中敬畏的师神,挨揍心甘情愿。理化老师刘开章,多才多艺,是宣传队拉大弦的,成分不好,脾气好,但有书记撑腰,啥事可以迁就,谁不好好学习,上交书记最有杀伤力。
   我们的教材大都是老师刻蜡版油印的,初中语文的古文、古诗词,数学、物理、化学,全是当时教科书上没有的,谁不好好学习,书记小棍伺候,作业错了,重做是小意思,挨小棍才是硬道理。
   最最难忘还是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体育教练姜树生老师,他永远都是那么平和、慈善、平心静气,那么自信、大度、胸有成竹。他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能巧妙地指导我们积极思考。上课有时像游戏,有时像猜谜,听他讲课,总觉得时间过的太快。特别是他设计的课堂教学时间真令人叫绝。那时有个打铃的老教工,看着秒针打铃,分秒不差。老师每节课都恰到好处的处理完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有时前一秒揭示谜底。正好铃响下课戛然而止,再多一句,少一句都是多余的。那时他已近50岁了,下课和我们伸手指“大压小”分班踢毽子,跳绳,还让我们教他唱歌。老师踢毽子棒极了,他不紧不慢跳的高高的,有时能连跳十几个都不坏。歌唱的不算好,但那小学生般认认真真的样子,常逗得我们叽叽喳喳笑个不停。老师总是认真看着我们笑,等笑够了,再接着唱,接着跳。
   我们大队村村都有的大喇叭,户户都有的小喇叭,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大队社员比现在看春晚都上心。全体学生考试分数、在校表现一一公布,家长和学生都特别在乎。
   我们大队对教育的重视,一是,有两个土皇帝,二是,有一个坐镇的地区宣传部长周学敏,他们有远见,有胆略、有魄力、有办法,明明知道我们大队和大环境太不合拍,但明是明、暗是暗,全面兼顾。所以特殊时期的特色学校,成了省教育上一个闪亮的名片。曾经一度叫响“农业学大寨,教育学牛庄”的口号,响遍大半个中国。
   全国各地来这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宣传队有一套欢迎来宾的歌舞表演,有时一天要演十几场。累得孩子坐下站不起来。那时一个乡也没一辆汽车,可我们学校大车小辆不稀罕,每天来参观的车辆停满几个村的道路。他们兴致勃勃参观我们的农业实验田、印染、打铁、养殖、宣传队、篮排球、课堂教学等等,当然也少不了表演的成分,可也让人心服口服,赞不绝口。我们作为牛庄人眼里都是阳光,心都是太阳。
   在那知识最没尊严的岁月,牛庄学生不但学精、学通许多知识。还让我们多了经历,长了见识,丰富了思想,精彩了人生。当牛庄人真好!
  
   而今,牛庄人富裕了,三层教学楼孤零零的,孩子都进城读书了。学校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大院子,实在可怜。谁还会想起她昔日的辉煌,它像一朵逝去的浪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它像躺在旮旯的一本旧书,再也没人翻阅。可她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永远红着、亮着!

共 53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粮食匮乏,知识荒芜,可你何其有幸,却生在了大牛庄。虽然那是一座简陋的校园,你们依然吃不饱,少有学习知识的课堂,你们却接受了最广阔的教育,有劳动的磨练,有艺术的熏陶,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能力。你们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经历了一段现世的例外,你们遇见了许多名师,你们相逢了可贵的智者,便演绎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历史,成就了许多不一般的人生。你的自豪和骄傲,是那段时代命运的另类。事件记叙的轰轰烈烈,感情真挚澎湃,人物形象鲜明活跃,凸显了时代的印记,把读者拉回到了那个烽火岁月,让人唏嘘而感叹。作者作为当年牛庄学校的一名学生,亲身经历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是记忆犹新,永生难忘啊。文章描写生动,语言亲切朴实,文句间彰显一种铿锵有力的气势,感染力极强,让人回味无穷。感谢老师赐稿,祝写作快乐!【浪花编辑:美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10016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4-10-10 16:01:53
  一篇生动的好文章,把你带到那段难忘的岁月,经历过的会让你重温旧梦,不了解的让你增长见识。读起来使人血脉膨胀,心情激越,推荐阅读。祝周老师笔耕不辍,秋日胜意,敬茶问好!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2 楼        文友:望雪        2024-10-11 00:39:54
  文章通过现实描写和回忆呈现,把牛庄学校的历史与韶华,附于笔端,使读者随文字而游,赏精彩而赞。特别是牛庄学校的精神,以体育为例,历岁月更迭,却梦想仍坚。这是传承的力量,亦是精神的信仰,愿岁月温柔以待,愿教育未来可期。感谢老师佳作分享,祝福秋安万事吉祥。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3 楼        文友:文云龙        2024-10-23 12:39:29
  一篇記事文章,让人联想翩翩,往事忧心。写出崢嵘的岁月,奋发的年代,让人刻骨铭心,往事忧心。寒窗苦读,缺衣短食,奋发向上的精神,红色种子培育了一代,始人难以忘怀。经历丰富,才能写出好文章,让人回味穷,。一篇华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