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尊重每一座山(散文)

精品 【东篱】尊重每一座山(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5发表时间:2024-10-11 05:32:11
摘要:朋友问我,几次跑承德到内蒙古,看见什么风景?我说看见了山。朋友又问,看山有什么体会?我想想,最大的体会是让我对尊重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是第三次来回走过承德境内的万千之山后,心中便产生了“尊重”之意。这种意识的强烈,让我几乎想遇到一座山就停下,向山鞠躬行礼。山,可能不懂得我的这种情感,但我懂得我需要这样的情感表达。
   我可以断定,是承德的千山万峰成就了避暑山庄,不仅是群山拱围着山庄,而且群山的环境,酿造了合适的气候温度,更有一种独特的观山美感,这让我心底涌出尊重每一座山的情感,承德,是承山之德。
   秋分日,我走进承德避暑山庄,并非为了避暑,我想登上这座擎着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来一次泰山版的“一览众山小”。但四面云山皆拔出山庄所在的山,清帝到底是看出“四面云山”的价值在于——若拱若揖。
   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清帝耗资在承德建起这座山庄,除了留下一笔风景遗产,还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兴建避暑山庄,而没有效法秦始皇的构筑万里长城,应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我觉得,除了考虑政治因素,还处于对燕山的了解和尊重。严格地说,燕山山脉并非一个完全南北或东西走向的山脉,西起延庆,东至山海关,其南直抵华北平原,呈现出三角形状态,也就是说,靠近内蒙古边界的燕山起首,是三角形的顶尖部分,与草原大漠衔接。也就是说,北部是无险可守的,即使修建长城,也无济于事。地理形制决定无法以物理屏障来抵御北方民族的袭扰。于是建一座夏宫于四面云山上,将封建政治中心靠近蒙元,以此制约北方民族给清朝安定带来的压力。
   我想,只要我们读读乾隆皇帝给燕山留下的古诗,我们就不能排除他尊重和保护燕山风景的心愿。“洗兵玉叠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居庸叠翠》)燕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火的洗礼和扰攘,乾隆皇帝深感痛心疾首,认为“守德”胜于筑城,兴兵戈。中华文化中的“比德”,是最具尊重自然的审美哲学,早就有“山有德,水有智”的见解,《论语·雍也》里说:“仁者乐山。”儒家的“仁治”思想,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所本,从清帝喜欢的四面云山“若拱若揖”,就不难看出,燕山给了清帝治国最深刻的启迪。当然,我们一眼就看出皇帝的那点心思,但他视周围的山高于自己,也是一份襟怀。群山遮住望眼,他不叹不怪不恨,反而看到了诗意,看到了权力的乐趣。起码让我们看到,尊重是会让人的境界无限扩大的。
  
   二
   狩猎,并非是皇帝不可或缺的乐趣,燕山一带,是清帝涉猎的重要场所。满族是以武功骑射取天下,因此,在取得政权之后,每年也要举行围猎活动,称之为“木兰秋弥”(围猎),其实是将八旗子弟置于燕山坚持习武,以此震慑邻邦异族。于是,在几乎燕山的每一座山周围都设置了接待皇宫涉猎团队的“营子”,这些营子,平时就负责守山的工作,保护山林安全。营子逐渐发展为村庄和军营,而且容纳部分蒙族入驻,实行民族融合,现在的内蒙古还有“营子”的称呼,相当于蒙语村庄称呼“嘎查”。其实,这也是“守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森林防火;同时,担负垦荒辟田的责任。可以这样说,燕山深处的那些地块,尽管只有几十几百平米,也都是对燕山山峰尊重的表现。中华民族,善于优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处于对土地的热爱。甚至一开始,皇帝围猎就“变味”了,几乎变成了自京城外出观山赏景之旅,康熙就曾放弃狩猎,专注于看山阅景,有诗为证:“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甸杂云汀。”甚至可以说围猎也是康熙皇帝的文学之旅。太多的人面对山,可能冒出第一个想法就是“征服”,真正懂得山的,继而就产生出尊重,甚至崇拜的感情。一路驱车,时而闪出寺庙的檐角,白水寺,兴隆寺,连泉寺……都是耳熟能详的寺观,面对燕山深处那些寺观,认为“寺观占尽天下好山”的解读就肤浅了,那些僧道隐居其中,首先是处于对山的尊重,与山相处,修道于山,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座山,一片草木。这种中国独有的宗教奇观,无不处于对山的尊重和爱戴。
   因此,如今我们才能看到几千万年以来还是原装原版的燕山诸峰,葳蕤青翠如碧螺,满目奇峰争大观。造化,其实是一个不大可能的词,只有处于尊重和爱护,视若青眼明眸,才会点亮一代代人的眼睛。这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青黛胜金银,万仞传江山。
  
   三
   从赤峰到唐山,五百里的燕山,伴我一路。第三次驾车,我便有了看山如我友的感觉,尽管有的山我喊不出名字,仿佛似曾相识,我就是燕山之中一飞燕,一路蜿蜒找到了燕归来的感觉。
   跨越内蒙古与河北两省的茅荆坝隧道全长6776米,隧道之上的山为中山区,无数山峰成为一道屏障,但在地下1700米处,却是无缝对接两个省份,之前的两省交界是以山峰之巅为线的,如今,车轮在毫秒之间就跨越两省,无缝对接。中国筑路,是以“孔”技术,保存了中山的风貌,就像给山体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手术是微创的,对山体无损。曾经的“天洛要塞”,如今“茅荆通途”。诗人形容的“远岫轻云绕,平林翠缕翻”的茅荆坝诸峰的景观未动纤毫。处于尊重的施工,一定会找到最佳的方案,打通十几里的燕山一脉,在现代技术下,不是问题,我更看重设计者无伤风景大雅的创意。
   自赤峰,穿过承德,到遵化,几百里,全都采用隧道方式穿山而过,一共28个隧道,车在一明一暗一幽一晴的光影中穿行,仿佛是在一场漫长的魔术节目中,人车和山是互动的,我想,这样的设计,一定是为了我们可以欣赏人车在群山风景中的曼妙。如果没有这个考虑,完全可以削平几个山头,也可以劈开半个山。山,无论大小,皆无论尊卑,这是一种尊重。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逢山绕路,未必不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处于对山的无奈和恐惧,而是尊重。面对山,不仅考验着人的智商,更考验着人的情商。每个人,都是一座山,是行走着的山,只不过人这座山总是要求得到人们的尊重,当然,是一座真正的山,我们也必须尊重。先贤提倡“推己及人”,我觉得也应该“推己及山”。世上最难爬的是山,这座山就是我们自己,向上一小步,都是新高度。我们能够认识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走捷径,人生一直在攀爬,同样的理念,所谓逢山开路就有点莽撞了。我们需要的是尊重这些山,踏遍千山万水,也不能破坏了山水风光。
   尊重自己容易,这种尊重往往会变得自大起来。几乎每个人都也认为自己就是一座山,总有一个自我是盘踞在山巅之上,哪怕是盘踞在一座不高的坟头上,都会觉得自己无比高大了。其实,沿路看看承德的山,我马上感觉到,我是一个山的信徒,是一个朝拜者,不是我们无法站立山巅,而是我们对山尊重了,便觉得每一座山都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哪怕我们把山踏在脚下。不必感慨自己那么渺小,山会一如既往地不分来者的身份一样地迎接着。这就是我们值得尊重每一座山的充分理由。做一座山,不妄自尊大,好好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总会引起经过山下的人的尊重。
   我非常庆幸的是,赤唐高速是把山壑岁月固定在了一条曲线上,穿成了珠玑,让我领略了一路风光。曾经,北燕飞不过燕山,如今我花几小时就被燕山驮着,奔向很远。这能不让我涌起无限的尊重和敬意吗?
  
   四
   天然的地貌,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神奇,哪怕是一山一石,一涧一壑,一梁一塬,都是燕山的遗产遗留,一切都是原装的地质年代的产物,就连绕山的沟壑,也架设了悬空的廊桥,不废一山一石,不坏一涧一壑,不动一梁一塬,这就是赤塘高速留下的财富。尊重一座山可能容易些,主要是很多情况下是奈何不得,而那些涧壑梁塬在推土机面前,都是弱者,但建设人绝不做脱胎换骨式的手术,我想,这也应该是他们处于尊重吧。如今的机械和技术,我们完全可以把尊重地理放在施工的第一位来考虑,关键是一种思想,高度的自信,会产生尊重的意识。就像我见过的那些知名的学者,根本就没有架子,从身边经过,没有一股风能证明他们的身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们也对初学者弱者表达着尊重。尊重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比人的学识更伟大。弱者无一例外,都是敏感的,而真正懂得尊重的人,是不会碰触弱者的敏感。
   讲一个两座“山”相遇的故事吧。北大教授、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行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畔,被一位入学报到的新生喊停,要求这位老者帮忙看管一下他的行礼,季羡林愉快地应诺,直到两个小时后,那位新生办完手续返回,季羡林依然在看守着他的行李。季羡林是一座大山,那位新生就是季羡林心目中的小山,只处于尊重,没有任何交流,更无身份的说明。
   不敢分神,我想记住这条高速路上的山名。几乎所有的名字都是那么土气,一点也不高大上。我想,这是一种承袭,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石独立山巅的棒槌山,形似元宝的元宝山,酷似鸡冠的鸡冠山,僧冠峰,半壁山,天桥山……更有两家山,七家山,王杖子山,东营子山,他们的名字并非是华丽的存在,历史,已经给与这些山以特殊的烙印,每一座山都记载着历史,人们尊重这些山名,哪怕是一个俗气的名字也会唤起精粹的历史过往。哪怕名字是丑小鸭,亘古至今,还是值得尊重和仰望。
   如果我能早一点接触承德的山,我就不会在我接手一个教学班的时候,要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去记住那些新生的名字,我会有一种尊重感,用一个晚上背熟他们的名字。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起码的尊重,而不会提问的时候,喊XX号同学回答问题。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是一座山,我们的心中有一座山,于是就有了“相看两不厌”的美妙,这种美妙不仅是体验出来的,而且首先是建立尊重的信念。从最通俗的意义上看,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超过老师,成为一座山,老师就是给每一座山造化的人,正所谓“造化钟神秀”。
   有朋友问我,跑承德几次,有什么感受?
   我说,让我懂得了去尊重每一座山,哪怕是山下一麓,一涧,一溪,一壑……
   又让我想起了承载着避暑山庄的那座“四面云山”来,云山并不能阻碍我们的视线,心中怀有千山万岭,目不及,心可达。
  
   2024年10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秋分时节,作者走进了承德避暑山庄。在承德的万千山峦之间,作者怀揣着深深的敬意展开了一场独特的思索之旅。从对承德群山拱围避暑山庄的感慨,到对清帝兴建山庄之举背后的洞察,觉得清帝除了考虑政治因素,还处于对燕山的了解和尊重。而隐居在山中的僧道,与山相处,修道于山,无不处于对山的尊重和爱戴。从赤峰到唐山五百里的燕山,无数山峰为一道道屏障,全都采用隧道方式,就连绕山沟壑也架设了悬空的廓桥,不废一山一石,不坏一涧一壑,不动一梁一塬,就连每一座山名都不更改。以中国现在的机械技术,削平山头,或劈开半个山是不在话下。可人们没有这样做,这是一种尊重。作者由此想到“两座山”的故事。北大教授、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被一位入学新生喊去帮忙看管行李,他愉快应诺。季羡林是一座大山,他尊重心目中的小山。作者由此想到自己,若早点接触承德山,在接手教学班时会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背熟学生的名字,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智慧的画卷。这篇文章将厚重的历史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风趣的议论呈现出来,不仅带我们领略了承德山川的壮美,更引领我们追溯历史的脉络,思索封建王朝的政治策略与文化传承。更可贵的是,作者采用引喻、借喻的方法,让本来是天南地北之事,却巧妙建立一种深刻的联系,令人读来无不拍案叫绝。文章构思精巧,主题突出,意境深远,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质朴中内含明慧,厚实中透着灵气和哲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一同走进那片承载着岁月与智慧的山川之地,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1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11 05:45:13
  写山的文章很多,此文尤见高格。作者写作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总能另辟蹊径,独领风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亲爱的读者,来吧,让我们一同走进怀才老师的文字,走进唯美经典。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秋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09:11:41
  哪敢说独领风骚啊,我在文章里说过,走过燕山有了这种情感,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喜欢山,更深入一步就是尊重。感谢湘莉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有人说山就是一部书,的确,每读都有信感觉,新收获。在认知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挡住自己的山,翻过自己这座山,就会抵达认知的崭新高度。有点感悟,与你交流。遥握,期待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11 07:03:22
  这篇散文以细腻笔触写秋分游承德避暑山庄,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思考,从历史脉络到现代尊重。引喻借喻巧妙,语言优美,故事生动,议论风趣,构思精巧,主题突出,抒情委婉,充满灵气哲理,力荐品读! 问候怀才老师,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09:15:03
  承德的山,应该说是历史的山,稍微了解一点,我们对山的解读就深刻一些了。我不大懂得地理,但很想从地理和历史的结合角度看山。对“四面云山”的解读是否正确,不敢说,只是个见。每一座山都不一样,就值得我们去看,去尊重。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11 07:51:46
  拜读怀才抱器老师佳作!问好老师!遥祝安康!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09:16:04
  小文刚刚出现就得到枫叶老师的留墨,甚幸。谢谢支持鼓励。遥握,谨祝你创作丰收并快乐着……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11 09:28:51
  我曾写过,城里无山,不妨仰望高楼,读罢老师大作,觉得有些目光狭隘了。每个人就是一座山,在老师的文中,多有论及,形象深刻。爬不过自己这道山,源于自大,我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尊重每一座山,其实是尊重每一个人。高远的立意,标新的写法,令我受益匪浅。拜读学习了,顺祝老师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09:54:06
  我们在三观上有着很多共同点。尊重,是品质,这种品质可能源自对自己的深刻认识吧。人可能在山面前大部分都会觉得山高大,而当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看的,我觉得是没有把别人看成一座山去尊重使然。穿越燕山山脉,认识突然有了变化,所谓看山不是山吧,我总想读出山对我们的意义。写得拉杂,成杂谈了。哈哈。不过出自我的认知,不是造作。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鼓励。特别期待韩老师的美文,一日不读就觉得自己俗了。真的。遥握。
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10-11 11:22:07
  老师的行程,每每都有着令人叫绝的故事和禅悟。此篇是山庄的姊妹篇吧,读过之后,对老师在物象中所析出的情感和精髓,着实有一番感动。由山与隧道而引出的尊重之题,进而进入人的内在修行……非常棒!深邃的哲思勾起人们的思索,使人获得隽永的艺术享受。学习佳作,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11:33:35
  谢谢郑老师的美评。也无法说就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姊妹篇,有点感触就欣然动笔,突然觉得尊重一座山,比什么品德都有意义。这些解读是个见,写出来表达我的观点吧。特别期待郑老师的美文,遥握,谨祝重阳节快乐健康幸福!
6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0-11 13:57:40
  老师的文章是高产的,更是高质量,每粒细胞都储存着文字。文学创作应该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知识;第二要有文字的驾驭力;第三,要有经验;第四,要有活泼的想象。您都有!重阳节吉祥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14:05:13
  谢谢森林老师给怀才的“四有”评价,我努力找到这样的方向感。有时候,把所观不出来琢磨一下,便有了主题,感觉有点意思,就下笔了。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特别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11 19:33:28
  承德的山不仅壮美,也是历史的见证,作者对山充满着敬意。每个人是一座山,而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座山,尊重与被尊重,深刻又蕴含哲理,怀才老师在历史与风景中,引入自己的奇思妙想,给人深刻的启迪,学习老师美文佳作,祝老师重阳节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19:40:29
  一部好书,一定会成为经典,就像四大名著,而承德的山,就是历史和自然的经典,自然,我们从中读到的东西就很多。我从个人看到山产生尊重感说起,尊重是喜欢感情的基础。写山的位置何其多,但并不影响我们的特别表达。谢谢石叶老师给小文留墨,遥握,特别期待你的美文,谨祝秋祺!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11 19:49:12
  尊重一座山,尊重每一个人,老师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人如山,山如人,老师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家了,我当好好学习。意境深远,至纯至清的美文,点赞。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1 19:53:46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粹点评,的确,审美和人性的善良,都自尊重而来,在承德的群山之中穿行,群山为我而舞,能不给自己舞蹈的群山致敬么。遥握,期待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