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大柳树炉包(散文)

精品 【东篱】大柳树炉包(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57发表时间:2024-10-15 08:07:43
摘要:炉包,这名字听起来就新奇,我吃过,不能不给炉包一个传记。国庆节假期(10月2日),我专程直奔即墨古城,遇到了美食“大柳树炉包”,让古城观景之旅变得十分暖香。

炉包,听听这名字,就好像是氤氲着香味的一炉暖火,滋滋作响。
   大柳树,充满着淳朴民俗的字眼,让我觉得炉包的香是借着柳风向我吹来。食欲就这样来了。
  
   一
   往常,我一日游,都是自备中午一顿饭,喜欢野外就餐的感觉。这次例外。趁着国庆节假期,再跑一趟即墨古城。
   老同学志水知道我第一次去,没吃即墨饭,这次特地跟我反复絮叨。到即墨,除了吃“即墨麻片”,还必须吃即墨的“大柳树炉包”。他说,我们北方胶东人,可以不吃天津狗不理,上海南翔小笼包,开封灌汤包,扬州三丁包,但必须吃“两棵树包子”。看来他是“吃家”,同窗一别40余年,不能不刮目相看。
   还有这讲究?“两棵树”包子,是指青州古城的“老槐树煎包”和即墨古城的“大柳树炉包”。
   当然,找到那棵大柳树的位置,要跑出古城,而炉包已经驻扎在古城繁华处了,终于从草野间登上华丽的舞台。时代的发展,总能从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上找到惊奇。
   即墨古城里,有“十字金街”,是由小吃街和南关街构成,沿街寻找,哪儿人多就往哪儿挤,准没错,况且炉包的香早就勾起嗅觉。大柳树炉包,就在古城的“即墨县署”景点的一侧,“大柳树炉包”的招牌,和县署的石碑相近呼应。真是有趣,就像在用实物强调着“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文化。忍不住跟自己开个玩笑,是不是即墨县令有时候就跑出来买上几个炉包吃呢。
  
   二
   我找个理由,搬一张椅子坐观炉包烧制。今天上了6个品种的炉包,最好卖的是牛肉炉包,我只能等下一锅出炉了。
   七八个“大柳树”人,一律都是“柳叶帽”,白色厨师装,标志很清晰,很简洁,就是一棵翠色的柳,我立即想起一句诗“柳风吹兰衿”,无需注脚,每个“大柳树”人都是这句诗的注解,柳风拂面,春风流转,不大的案子上,炉包的香给这处柳风添加了韵味,忍不住,我闻香咂嘴。
   负责烧炉包的厨师,膀大腰粗的,真的如一棵老柳树,三口巨大的电饼铛,都在冒着热气,我趁不忙和他搭话,问炉包源出“大柳村”?他拿过一张介绍册页,纠正我,不是“村”,是“树”。是啊,一字之差,味道变了,格局不对,故事也错了。
   原来这炉包就出自大柳树下。根据可靠的史料,包括当地的《即墨县志》记载,在明朝的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河南洛阳胡氏三兄弟,为躲避战乱,辗转流落于胶东即墨县,并在即墨城南定居下来,耕作之余,赶上午间无事,就在即墨城外的淮涉河的河滩上做起了水煎包的生意,赚钱补贴家用。即墨这地方是很养人的。河滩上的那棵大柳树,就成了胡氏水煎包的风水地,特别是每逢集日,食客云集,生意忙不迭,即墨人想吃水煎包,就说去大柳树,于是得名。有人端详胡氏兄弟做的包子,颇似“蝈蝈笼”,一直到清末民初,人们一直称蝈蝈笼。因为在工艺上,以炉火烘烤和水煎为主,特别是在炉火功夫上,更讲究,故称“炉包”。在我的老家有句话说,包子好,不在褶儿上。的确,一端就是平捏在一起,只在收尾时,拉起几个褶儿,攥出一个尖尖儿。做工很简洁,样子很古朴,不讲花里胡哨。或许,可以代表即墨人的性格吧,不追求形式,讲究内涵。
   中国的饮食文化,最初并非诞生于宫廷,民间是滋养美食的土壤,传承大柳树炉包的,早已不是胡氏兄弟了,被即墨人视为一座城市的荣耀和骄傲,姓氏淹没了,成了纯粹的即墨品牌。逛街的,一旦觉得饿了,就说买几个炉包吧,一股暖意就袭来了。小孩子哭了,家长一喊“大柳树炉包”,立马破涕为笑,可见炉包魅力十足。
  
   三
   也有人考证,大柳树炉包是在宋代由南方传入即墨的,据说,即墨人过日子更讲节俭,逢年过节,喜欢做饣古饣乍(大约是豆沙一类的食物),看到做炉包很费食用油,不大接受,但扛不住炉包的香,便逐渐兴起,成为即墨人的最爱。
   也有人追溯更远。据说,炉包是从汉朝就在即墨有了声望,说是韩信手下的两个厨师,擅长制作。楚汉相争时,韩信在今天的高密指挥了“淮水之战”,韩信就用炉包犒劳将士。据说,军中有从即墨招来的帮厨,“偷”学了这门手艺,从此流传下来。
   看来这炉包,包了不少传奇故事。
   在中国,凡美食,都有着或精彩或朴实的民间故事,更不乏遥远的历史。从这些传说,我们不难看出,即墨人对美食的接纳态度,更看得出他们对外来谋生人的支持。一个城市的好,是能够让人找到起码的生存方式,可以说,炉包,自古及今,不知养活了多少以此谋生的人。古文化,也是民生的载体,无论是丰穰还是饥荒,无论是安定还是兵火,从未截断文化的繁衍滋生,尤其是在今天,人们不断挖掘一座城市的古韵,即墨人,更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优势。这也是我几次前往即墨的原因,一砖一瓦,在即墨,都可追溯到“秦砖汉瓦”之前的时代;一名一物,都可以品出历史的厚味。
   40几年前,我和即墨的同学志水曾“斗史”。我说秦始皇巡行到过荣成的天尽头,志水说姜子牙的封地在即墨。我说不能以古老程度看一个城市,应该看它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志水说,随便挑出一个时代,即墨都是一个最响亮的存在。他特别提及了即墨老酒和即墨炉包。最终,我们都以自己是胶东人而感到自豪,是古“东夷之子”而找到了共同的根脉。即墨,曾经的一点渊源,都让我念念不忘,甚至频繁奔往。
   大柳树炉包,被历史名气涵养着,史话能够给一份食物,可见食物的人文价值,历史的遗韵走进包裹在大柳树炉包的馅儿里,吃的就不仅仅是包子馅儿了。一个城市的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以美食来表达的,就像淄博的烤串,曾经给古城淄博带来声誉。在一个祥和安定的年代,打美食牌,最明智,就像我的城市在沿海海岸线推出了“最海鲜”的美食排档,“不断提鲜”成为建设这个城市的新口号。
  
   四
   走进宽敞明亮的炉包馆子,迎面写着一行字——严选食材,真材实料。我们做的不只是包子,还有传承;您吃的不仅仅是大柳树,更是一种情怀……柜台壁上写着“包子文化”,简单得只有八个字:色白面柔,香而不腻。这何尝不是即墨人的性情呢?那些制作包子的女人抬目看我,一抹笑意那么柔,那么亮,恰恰合适,真的是香而不腻。店内已经座无虚席,我用手机拍照,没有人抬头惊讶,可能是见过这样的场景太多吧。
   在我的意识里,只有包起来的才叫“鲜”,就像大米包在芦叶里才会有粽子味儿。但包起来,看不见,人们又担心“包罗万象”,包住的必须是诚信,必须是放心。鲜肉来自著名肉食品公司的专供。一案上盛馅儿的酱色瓷盆,古韵古香,里面肉质新鲜,食客看得见。他们也敢拿到明面上包,这就是名吃的底气。
   从炉子铲出的炉包,底部金黄酥焦,色泽诱人,那些食客扫码付款,一兜兜瞬间被提走,就像走马灯。
   人家师傅很忙,但还是不吝把秘方传授于我,用来制作炉包的面团要“三发两醒”,软硬适度;馅儿要“三鲜八配”,比例适当;制作要平锅文火,不急不燥,炉包在锅中涅槃,滋滋作响,香味弥漫。师傅告诉我,严格控制时间,十分钟出一锅,我观察到,在炉火烤制七分钟时,要在包子上淋上面芡,这个工艺叫“挂浆”,面芡会流淌到包底,形成锅贴黄。挂浆更要控制火温,保持酥脆不艮,上软下焦。纸盒装下,最好找个地方马上吃,否则就辜负了炉包的闻香口感了。师傅告诉我,从前是顾客要自备一张梧桐叶,现在他们为顾客着想,制作了干净的原纸浆纸盒,纸盒一侧配了一双筷子,周到如此,都是为了一个响当当的地方品牌。
   老板告诉我,国庆节这几天,每天要卖8000个包子,开玩笑说,即墨8000年的历史,再卖少了就配不上这个光荣历史了。这是哪跟哪呢,何以作比?其实,这是一份自豪的情怀,即使没有什么逻辑可讲,但也顺理成章。一个市民,怎样宣传自己的城市,并非要背下那些宣传词,真正融入这个城市的文化,他们的闲谈巷语,都是最好的认可和宣传。
  
   五
   大柳树炉包,有着不凡的历史。1953年在青岛市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即墨水煎包因其口感鲜香而成交流会亮点,声名遂遍传整个胶东地区。1978年,崔秀玉女士秉承父业,在墨水南岸搭建了炉包铺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一发而不能收,1985年注册了山东地方名吃的牌子,2021年王峰之女加入到传承炉包的行列,成立了墨城柳树餐饮公司,落户即墨古城,创办了“大柳树非遗学习馆”,发展非遗工坊20家,将几百年的非遗美食炉包发展成一项产业。
   历史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每一次的错过,每一次的光大,都是故事,即墨人没有遗憾,大柳树的牌子,带着历史的风味,带着淳朴的乡情,迎来了发展机遇。我看店内介绍得知,他们在很多高档酒店都设摊位,使“大柳树”这个品牌,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曾经是进城、赶集,人们才吃得上大柳树炉包。这种传播力,毕竟有限。我听说,古时刘家庄的炉包和大柳树炉包有过一段竞争,曾经在即墨通往莱州府的官道上还设有炉包卖点,那些差役将吃炉包视为幸福差旅。但即墨人始终坚守着品牌的源头,不断改良品种,创造了一个可以吸引就业满足人们怀旧的巨大产业,其中,即墨政府在推广上做出了努力,把炉包视为“墨城老字号”第一。古城若没有老字号,会徒有虚名;古城没有“大柳树炉包”,就会残缺一段历史。这是即墨人的文化态度,尽管是一份美食,他们借助来打造一个香气四溢的墨城。
   我想给我游历的古城留下故事,将买的6种馅儿的大柳树炉包,摆在古城南门“环秀”一侧的树荫下。这里靠近墨水河,曾经是大柳树炉包的发源地,尽管我看不见那棵有着美食故事的大柳树,但仿佛觉得我就坐在大柳树下,看着古城南边的道路,车水马龙,曾经的这条路是齐国通商名衢,吃一顿炉包,居然让我回到了两千年前,春秋齐燕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确切地说,就在古城的南门下,齐将田单率众守城,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我不知当年将士是否吃的就是炉包。曾经的齐人守住一座城,如今的墨城人守住了一个炉包品牌。兵戈已息,烟火正盛,时光就是这样大开大合。我喜欢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更喜欢充满古老乡愁韵味的美食炉包。
   我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炫耀我到过的古城,炫耀我吃过的美食,大柳树炉包,成为我对即墨的第一印象,即墨的历史成全了美食,炉包造就了满襟情怀的即墨人。
   又担心我的嘴刁了,一吃包子就想起“大柳树炉包”,觉得必须借助这个口味才咽得下。这样吧,得便我就去即墨古城,毕竟可以吃到原汁原味的炉包。
   最近读伍尔夫的《达罗斯夫人》,记住了一句话——在伦敦街头,一定要为自己买一束花。未深究为何。我觉得,在即墨古城,一定要为自己买一份“大柳树炉包”,不然就不算懂得即墨。别在乎什么吃相,边走边吃,这叫热爱生活。
  
   2024年10月1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东即墨古城,不仅有深厚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传统诱人的美食——大柳树炉包。作者奔赴即墨古城,见识了当地有名的大柳树炉包。作者追本溯源,道出炉包来处:来自明朝,与胡氏三兄弟有关。也可能更早,在宋朝时由南方传入即墨,或者在汉朝时与韩信有关。炉包的来源显得神秘了,若谜一般。作者走进炉包馆子,了解其秘方,人气和服务,让人叹为观止。作者道出大柳树炉包的不凡历史,显示了胶东人的传承精神。作者买了大柳树炉包,放于炉包的发源地,感受曾经的故事和历史。散文通过对大柳树炉包这种传统美食的寻觅,现场观望,展现了即墨古城的市井气息,融入历史,民间故事和传说,彰显了即墨古城的悠久和古朴。散文赞美了即墨人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创新与热爱,深刻表达了美食对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散文笔法洒脱,放得开,收得拢,深入思考,让读者感受到大柳树炉包这个老字号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到即墨人的情怀和温度。风味独特的佳作,力荐。【东篱编辑:简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5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柔        2024-10-15 08:16:31
  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也会因为一道美食。我想我大概会因为大柳树炉包喜欢即墨古城。大柳树炉包,豪情而霸气的名字,像梁山好汉的感觉。即墨古城,古韵悠悠,便是炉包,也是古朴的,最重要的是食材地道,制作精心,无数人的传承和创新打造出响当当的大柳树炉包。想来滋味妙到巅毫。现在的很多小吃都做得敷衍了,幸好还有大柳树炉包,让我们看到了即墨人的传承精神。地方美食的魅力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凝聚。感谢怀才老师赐稿,秋日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25:43
  现代人看一座城,已经不满足于城市风貌,会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感受其美好。我算是因为即墨古城的吸引,因为大柳树炉包的诱惑,而爱上这座城的。山东的小吃,几乎明显带着豪放的特色,而江南则是柔情的表达,不一样的气质。一份炉包,维持了多少人的生活,他们守正创新,发扬光大了这个美食,这是情怀,也是文化。是的,我觉得有些小吃,做工就不太讲究了,敷衍着食客,有的觉得食客不会来第二次就慢待了,都是短视。恰恰,对一个城市的认可和喜欢,都是从细节上表现的。我也说不清为何第二次专程去即墨,可能有着多种原因,其中炉包是吸引我的,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底蕴。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辛苦了!遥握,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万事胜意!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15 09:20:14
  散文聚焦山东即墨古城,以神秘的大柳树炉包为引,探寻其不凡历史。作者亲访馆子,感受市井气息。展现即墨人的传承,赞美对美食的坚守。笔法洒脱,彰显老字号魅力,力荐此风味独特佳作!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28:15
  我敬佩即墨人对一个炉包的热爱和传承,这是对文化的最好态度,放进博物馆的是文物文化,吃到嘴里的更是,是鲜美的文化。即墨人做出了地方特色小吃,吸引的是众多的普通人,我觉得这也是即墨的好。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15 09:21:36
  怀才抱器老师佳作把即墨古城的美食、美城描绘的栩栩如生,读吧不由自主让人对大柳树炉包垂涎三尺!又是一篇磅礴大气脍炙人口的美文!为怀才抱器老师佳作点赞!问好老师!遥祝安康!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30:28
  小文很浅,不舍得放下这顿炉包的滋味,所以就记录下来存念。谢谢枫叶老师跟进美评,谢谢鼓励。你垂涎三尺,怀才吃过,还是想吃,所以我在文末说,还想去,只为炉包的原汁原味。遥握,问候秋祺,谨祝你佳作频出,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15 10:12:16
  看了文题,初步分析,和地名有关,和烤炉有关,看了老师的文,才知我的望文生义,实属于一知半解。读到最后,我已经直流口水。老师是写美食高手,这样的美文,与老师而言,驾轻就熟,小试牛刀。脍炙人口的佳作,拜读学习,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34:12
  每读韩老师的点评,都兴奋。谢谢韩老师的美评。这份鼓励之情一直视为温暖。小文很浅,就是写一份小吃,觉得炉包的文化色彩很浓,就有必要写出来,整理一下我对炉包的认识。高手倒是称不上,我写的时候也流口水。所以在结尾处我加上了海想去吃的想法。我觉得,旅游的意义之一必须去寻找美食,不然旅游的质量就打折扣了。遥握,问候秋祺,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15 10:24:20
  一屉包子,怀才老师写出惊人美文。文章说古道今,描景绘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读来让人迷恋。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底和过人的文学天赋是很难成就如此篇章。喜欢,收藏了!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38:00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谬赞了,感到惶恐。写作的过程就像又吃一顿炉包,很过瘾,之后就生出再往吃一顿的写法。我是一个不挑食的人,吃饱肚子就行,去了几个地方,从赏景,到关注小吃,有了变化,不能错过那些地方特色小吃。最近想去吃青州的老槐树煎包了。哈哈,嘴馋引起旅游的兴趣了。看到湘莉老师写的青原山,那才叫大气厚重,很羡慕呢。遥握,问候秋祺!
6 楼        文友:随风小醉        2024-10-15 10:52:00
  从平常生活着笔,最后却引入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从美食到人生,怀才老师张弛有度的笔法将一座古城写出了独有的气魄!读这种充满大家风范的文字,实在受益匪浅!
不图卖字为生计,惟愿我手写我心!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41:35
  读了小醉老师的桂花香,一直心中藏一抹香,印象深刻就是喜欢。就像我对大柳树炉包,吃了就记忆深刻,吃过不少饭店,给我的记忆多半是充饥而已。炉包是小吃,因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所以,就驻扎在记忆里了。即墨古城很有气魄很有特色,炉包小文,只是陪衬,我喜欢逛那里的风景。谢谢小醉老师的美评,很期待老师的美文,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佳华        2024-10-15 11:06:17
  文化的确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一旦沾染上便有非同寻常的意味,大至一座山、一座城,小至一碗羹、一个包子。大柳树炉包不知道和高密炉包是不是同一种,在老师的笔下,散发着各种各样的诱人气息,令人心向往之。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46:55
  高密也是历史悠久,我曾几次前往,最近几年都是越过而去,韩信在高密一带有过淮水之战,高密的炉包是不是与此有关,不得而知。美食,都是互相影响的,好吃就容易传播。寂寞的大柳树炉包,在即墨人的心中是正宗的。下次去高密,尝尝吧。佳华老师吃过?考察一下,写出来分享吧。感谢佳华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走读系列。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15 11:11:45
  在鲜香的味蕾中,感受古城文化。大柳树包是美食,是名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又是文化的传承。大柳树包的前生今世与即墨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在作者达练的笔触下,笔下生香,韵味无穷。佩服老师文思泉涌,拜读学习,遥问秋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51:10
  谬赞了石叶老师,谢谢你的美评鼓励。称得上古城,不仅仅是因为有城墙古建,还应该有流传的美食,大柳树炉包就是即墨的一份遗产,属于古城的一部分,是炉包生香且流远,小文只是写点感受。我倒是愿意拿出时间好好看这些小吃的,忍不住。遥握,问候秋祺,期待石叶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笔健文丰!
9 楼        文友:枫桦        2024-10-15 11:35:13
  漫步!是放下所有!去感受一座城应有的温度与气息!可惜我所经历的,都是脚步匆匆!真羡慕老师了,有那份心性去感受!其实人群中的烟火气里,深藏着众多的人文景观!香气扑面而来!是深沉的人气!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1:55:17
  正如枫桦老师所言,旅游不能只是看看风景,还要尝尝风景里的美食,滋味肯定不一样。放下别的,专心投入,也是对心情的最好安排。我有时候也是脚步匆匆,很多东西就错过了,但我随即就萌生再往的想法,控制不住的。好在去即墨也就是不到三小时,所以再去又有了收获,退休了,闲工夫就多了点,在家待着,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喜欢走一走。走一走遇到美食,是我的第一需要。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10-15 17:07:09
  大枊树炉包,非常独特的名字,引起人们的兴趣。一道美食,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奇特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即墨古城,那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田单的故事,齐燕的较量……现在,战争已经远去,古城吸引人们之处,除了历史古迹,恐怕还得有着现代的魅力,美景、美食缺一不可。问好作者,秋日安好!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5 17:27:59
  谢谢淑君老师的精彩解读和美评。你说得对,曾经的古城就是古战场,如果我们总是记住这些,显然不够。和平时代,也有自己的传奇,从历史中寻找我们喜欢的,继承下来,这才是今天古城的意义。今天,来自一座城的辉煌,不再是高楼大厦,更多的是靠近生活的美好,美食炉包,不能以为只是果腹之物,即墨人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东西,发扬光大,才是即墨人的情怀。有些东西,冠以历史的名目,就是一个噱头而已,即墨的大柳树炉包,是实实在在的美食,古城的发展要在自己的历史上做文章,即墨人是智慧的。遥握,期待淑君老师的怀旧系列散文,谨祝创作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