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情】国家宝藏——博物馆(散文)
一、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宋朝十八岁画家王希孟所作。奇幻的是,王希孟这个少年郎,横空出世画了这么一幅画,展示了自己顶级画家的实力,却又莫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人也只是根据画中蔡京的题跋来了解这个人,并没有信史作证。也就是说,如果题跋作假,很可能王希孟就是徽宗的一个笔名。按题跋的说法,这是个宫廷画师,是徽宗看好之后亲自指导的一个学生,史学界也承认这个说法。
美术专家讲解了画作的繁复,先勾勒,后涂色,反复五遍,才能有此效果;颜料专家讲述了颜料的来之不易,都是顶级矿石磨成粉,这些东西如果不是做成颜料,可能是很好的补品珠宝等等。总之,如果不是宫廷画师,没有国家机器的支持,画的好不好先不说,普通人可能都没这条件完成画作,可见画作的价值不菲。也正是这样的繁复和颜料,画作才千百年来艳丽如昨。我当然相信专家们的论断,也刷新了认知——我一直以为画画的颜料和技法都大差不差,优秀画家就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水平取胜,原来还有这么多考究,草根再有水平也完成不了能够千年不朽的杰作。
千里江山,千里青绿。说到底,绿水青山就是锦绣河山。确实,从画作上看,水是绿色,山是青色,就这样不同层次的两种色彩,给人以震撼的美好观感。很不可思议,但就是如此。后来央视受此图启发编排了《只此青绿》的舞蹈,同样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此图之前的《清明上河图》,工笔细腻惟妙惟肖,却没有只此两色的大气磅礴。天才,就是天才。
王希孟这样一个顶级画师,很快湮没无闻也令人诧异。有传说说他到了自己的图上,化作一个人物从而永生不朽;也有科学的猜测,说他致力于颜料的开采研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能因为重金属中毒身亡。不管如何,这个人似乎就是为这样一幅画所生,他是星宿下凡,完成了这样一个杰作,人生再无牵挂,从而回到了天庭。他的人生短暂的如同流星,但就这一个高光时刻,已经令他不朽。就像曹雪芹一生只有一部书从而不朽,他也只能有这样一幅画才能不朽——他似乎吸收了天地的才华,完成了神鬼都无法想象的绝世之作,自然折尽了自己的阳寿。虽然我们为他可惜,但冥冥中可能真有天意,绝世之作就带来了作者的“绝世”,就像鲁班书那种绝世技巧也必然会带来灾殃——当然,这些都是迷信,或者说笑谈,我倒宁愿相信,一个人其实只要倾尽全力完成一个伟大的作品,那就已经足够。真正冠绝古今的名家作品,从来都不是以量取胜的,而可能需要作者倾注一辈子的心血完成一个作品。可惜的是,我们的评价体系,很多时候还是以量取胜,强调著作等身,以致中国每年会出很多的文艺作品和论文,真正有分量的又有多少?这不应该让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深思吗?
◎各种釉彩大瓶
各种釉彩大瓶,这么个名字,哪是国宝,就像给孩子的一个玩具。
文物的名字,通行规则是:最后一个字是说明文物种类,然后以铭文命名,如果没有铭文的,则以特征、朝代等命名。所以,这件文物按规则应该是清乾隆釉彩瓶。但是,正是这件文物的独一无二,反而不需要通常的规则,就以最通俗的名字反映它的不平凡。正如一个普通的人,会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多少称呼以显示自己的不平凡;但真正的大人物,根本不需要,一个普通的名字足矣,本身就是传奇。
各种釉彩大瓶,就是将各种釉彩杂糅到一个大瓶上。说起来简单,但各种釉彩成型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温度,有的要高温,有的在高温下还没法烧制,坦率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违背科学的事情,普通的技工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十全皇帝乾隆却不管科学,他只考虑自己的政绩,需要这么一个点缀,让各种釉彩集大成式的凝结到一个瓶上。领导发话了,下面的人怎么办?不听?轻则罢官免职,重则以抗旨之名斩首抄家。在古代中国,就这个荒谬的政治体制。可以想见,多少能工巧匠费劲心力,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浪费了多少顶级材料,才最终烧制了这么一个粉饰太平的文物。
往事都已成风,如今的我们,在看到这个美轮美奂的大瓶时,除了感慨古代艺人的杰出工艺水平,是不是还有丝丝凉意在心头?如果你的领导下达了同样不问科学不顾实际的命令,你又能如何?大瓶的成功可是小概率事件,关键是,即便成功,其价值抵得上浪费的人力物力吗?还有,如果确实无法成功呢?不敢想象吧。我们领导头脑中不讲规律“人定胜天”的观念,看来就是专制遗传。
◎石鼓
石鼓,几块类似鼓状的有字的石头,为什么能成为国宝,以致故宫有意专门建个石鼓馆?其实,一句话足以,中国汉字的发展,有一种文字就叫石鼓文。
文明的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字。人类的交流,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文字,是语言。语言其实本质上和文字是合一的,因为华夏各地,语言各异,但本质上文字是一样的。比如你到了广东,听不懂当地的语言,没关系,拿起纸笔就可以交流,可以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当你有什么想法要表达,更可以述诸文字,千载以后可能都会有人看了后有同样的感触,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所以,文物中,有字的文物比没字的文物更有价值,这是公论。而敬惜字纸,也是古人流传至今的传统。一张普通的白纸,有了字,就有了灵魂。
可笑的是,近代新文化运动中,居然有新学学者宣称要废除中国的文字,难怪黄侃等人痛心疾首,大骂数典忘祖了。赵元任大师为了反驳这种论调,用一个音节写了很长一段文字,传为一时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汉字简化,初衷是为了扫盲,效果不错,但再次简化时,发现已逐渐暗淡了中华文字的神韵,影响了汉字文化的传承,所以果断叫停了。即便在现在,有的文艺作品还是热衷于使用繁体字,因为结构的美感。
煌煌中华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汉字。如果真的汉字拼音化,我们的孩子们不认识汉字,读不懂经典,我们的文化还存在吗?在这方面,钱玄同有点鼠目寸光了,只见一隅不见泰山,古人都知道将标准的汉字,标准的经书,刻之于石以作标准流传于后,他们竟然试图取消文字,真应该让他们禁锢在石鼓边,好好反省。
敬惜字纸,尊重石鼓,道理是同样的。石鼓上有字,就有了灵魂。当这些字成了全社会的标准文字,其重要性还需要解释吗?
二、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春秋战国之交,吴越争霸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吴国曾经强盛一时,夫差甚至北上出征齐国,意味着吴国不仅仅是想做一个地区大国,而是想逐鹿中原。他的底气是吴国天下无双的甲士。吴国甲士之所以强,是因为国家的武备,尤其是兵器,所以吴国出了很多造剑大师,出了很多历史上的名剑。同样,越国想击败吴国,就必须在武备上下功夫,要造出同样出色甚至更好的宝剑。干将莫邪等剑是传说,但流传下来的越王勾践剑则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反映了当时越国真实的造剑水平,确实无与伦比。
当然,剑再好,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宝贝,而这柄剑之所以能成为国宝,是因为这是唯一一柄确认是勾践使用过的宝剑。从务实的方面来说,此剑可以确认铸造的时代,对当年的工艺水平进行客观的研究;从务虚的方面来说,勾践那近乎传奇的一生,为这柄剑赋予了传奇的色彩。
这柄剑出现在楚地,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君王的配剑,绝不可能随便离开君王。首先,像勾践这种乱世中的君王,虽然大概率不会亲自冲锋陷阵,但身临战阵是很正常的,有时也会遇到危险的。还有,乱世嘛,刺客横行,君王不可不防。所以,这柄剑绝不是装饰,而是很锋利很实用的锐器。正因为此,剑不离身才是正常的。君王的配剑很多时候还有一层象征意义,就是代表着君王行驶权力,君王在交代使者做一件重要事情时,为了防止下面的人不配合,往往会把配剑给使者,意味着可以用这柄剑代替君王行驶权力,可以先斩后奏。所以,终勾践一生,配剑应该不离身,即便他死后,大概率也会将宝剑陪葬,反正不会出现在楚国。专家考证,这柄剑应该是勾践送往楚国,那么这肯定是勾践的屈辱,因为这代表着臣服,就像现在战争结束后,战败投降方把指挥刀交给对方一样。所以,这柄剑就演绎出了一个故事——勾践为了灭吴,向楚国示好,甚至不惜像屈膝投降一样将自己的配剑送到楚国,以求达到楚国的支持。这个演绎不知是真是假,但我相信,因为这符合勾践的性格。如果剑有灵性,他也会知道,自己发挥出了最大价值,虽然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作用更大,甚至可以说达到不站而胜的效果。也正因为这个故事,剑已不仅仅是剑,而是忍辱负重的象征,所以才能成为国宝。精神力量,当然超过精美的纹饰。
历史有时就是最好的喜剧人。就在发掘出这把剑的不远处,惊奇地发掘出了吴王夫差矛。从此两件宝贝就这样静静呆在异国他乡的同一间展室里。这一对生前经历过无数争斗的死敌,千年以后,是他乡遇故知,从此相逢一笑泯恩仇;还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继续同室操戈?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朝以吏为师,但并不是像英美法系那样只有判例,而是有着成文法的。云梦睡虎地发掘出的秦简就是铁证。
秦简是从一个叫“喜”的人墓中发掘出的,这个喜是个基层的官吏。秦朝以吏为师,就是以千千万万像喜这样的基层官吏为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朝代,喜墓的发掘展示了煌煌大秦的法治盛况。喜作为一个基层官员,死后陪葬的不是金银礼器,而是竹简,很多很多的竹简,这些竹简不是思想巨著,而是律令条文和工作实录,这说明喜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官吏,也是一个依法办事的好官吏。喜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官吏,当时像他这样的好官吏肯定不止一个,这正说明了法治秦朝社会风气之正。在中国传统专制社会,上行下效,皇帝怎么样,高官就会怎么样,然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下层官吏就会怎么样,最后就是百姓会怎么样,社会风气就会怎么样。可以想见,有喜这样热心工作时刻将法律放在心上的官吏作为社会的标杆,百姓自然也会将法律作为言行的准则,将努力工作做为基本的要求。
睡虎地秦简,不仅是研究秦律,研究秦朝社会制度的工具,更是展示秦朝社会风气的圭臬。透过秦简,可以看到秦地昂扬奋发的社会风气,也正是有着这样的风气,秦朝才会统一六国。兵甲之强固然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民风民意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一个百姓只知道自私自利投机取巧的国家,怎么可能有着强盛的国家实力,只能是外强中干的黔之驴。
秦简的出现,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件大事。学者甚至将它比较拿破仑法典,从而得出中国法治思想远比西方超前。结论可能没错,但中国文明没有断流,法治思想却断流了,让位于人治的儒家思想。在这个大背景下,秦简更显得弥足珍贵。
◎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进入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国宝,而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编钟,出土后还可以演奏,据说共演奏了三次,像香港回归这种重大场合,编钟那古老激越的声音便传遍了世界。
编钟的地位和精美程度无需多说。我感兴趣的是,曾侯乙为什么要制作这么一个编钟?显然是当时为了迎合孔子所提倡的礼乐文化,也许曾侯乙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家,所以制作了这个编钟。曾侯乙是曾国的领导,曾国是小国,处于战国列强环伺之处境,强楚一直虎视眈眈,曾国怎么能有此国力制作编钟?这个编钟耗费青铜五千斤,如此精美,估计一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还会有材料的毁损,即便一次成功,那也说明当时曾国的工匠技艺高超,之前肯定无数次制作过编钟,很有经验。由此想见,曾国耗费在编钟上面的青铜,要远远超过五千斤。如果是大国,无所谓;但对一个小国来讲,这五千斤青铜,本可以制造多少武器以增加自己的国防力量,如今却成了统治者的玩物,静静的陪他躺在棺材里。
无论任何时候,力量强大的盛世,多一些粉饰太平的文物、珠宝、大型器具等等,无所谓,还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仅凭统治者个人爱好大兴土木的浪费,终究没有好结果,就像慈禧太后在自己大寿时挪用军费兴修颐和园,直接导致了甲午惨败,中国陷入几近亡国之境地。曾侯乙的编钟,在精美绝伦纹饰光耀千秋,金玉清越声音传遍世界的同时,我们恐怕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个编钟,曾国的国防力量可能还会强一些,国祚可能还会久一些。
曾国已矣,编钟独存。一个弱小国家的覆灭,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大事,而这样一件国宝的留存,却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记住了曾候乙这个人,记住了曾经的曾国。世事的幸还是不幸,谁又能说得清?
三、河南博物院
◎妇好枭尊
妇好是商代的一位皇后。她贵为皇后,但并不是在后宫中成天琢磨如何赢得皇帝的宠爱,如何压制妃子们的野心,而是想着如何和皇帝一起守护这万里江山。这才是真正的国母。
关于短篇作品。小说、散文、随笔、赏析等短篇作品,要独立成文,不得以同题连载的形式逐篇发表。如果是系列作品,不宜简单同题标注,仅以(一)(二)(三)等各类序号区分;应当有独立的标题,可以灵活使用副标题或内容简介栏标注系列作品的序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