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生产队里的大事件(散文)

精品 【星月】生产队里的大事件(散文)


作者:玉树临风 榜眼,4650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0发表时间:2024-10-16 20:12:17

说起生产队,现在的很多人不知道是何物,但于我却是一段特殊的记忆。
  
   1、分产到户
   分产到户这件事,不仅是生产队的大事件,也是历史的大事件,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件。至今想起,场面何其宏大壮观。事件何其珍贵难得。
   其实,在此之前好长一段时间,报纸啊,广播啊就传出了消息,土地要承包到户了。每一次社员学习,读到这样的政策文件,都是热议的话题。在提灯微明的灯光下,四五十个社员议论纷纷。那时年纪小,参加会议只是看热闹,至于那些大政策,哪懂。可看会场那么热闹,颇有些不解。这议论中有期盼有担忧。但当这一政策真正落实时,在乡下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其实在此之前,镇上和大队、小队的领导早结算了账目,丈量了土地,理清了牲畜和种地用的各种设施、房屋……当然,“民以食为天”,这里最难分的是土地,而且分配的时候先开会公布分配情况,再实地测量,好不繁杂啊。土地分出三六九等,尽量做到好坏土地均分。最后剩下的边边角角,成了各家的“自留地”,一般离家较近。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有人觉得自家地分得地势不好,离家远,地中间有坟或者树,凡此种种,都一一被解决了。而分到手的每一等地,都成了各家的宝地,人们将通过它们实现自己家的富裕。
   我问过父亲我们分得土地咋样,父亲笑着说还可以,一等地在上西节,离家近,耕作方便,这是打粮最好的地,最最重要。一般情况下种玉米,偶尔倒茬种高粱,种别的都太浪费了。二等地在沙盖梁,离家有五里地,不过正好临着水库,浇地方便,风景好。三等地在西梁,营子头,地很平整,但容易被鸡鹅小孩子祸祸,好在离家近。自留地在西面的小凳子地,东面是大沟。父亲说这里可以种豆子。自留地在东梁顶的梯田,离家近。杂七杂八,哪家都这样。有了土地,从此每家就开始了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理想,也是共同富裕的开始。那时,社员们心里都没底,摸着石头过河。但可以看出个个都很兴奋,毕竟有了自己的土地。虽然最初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但是后来,却渐渐拉开了贫富差距,这也都是各有原因吧。
  
   2、各取所需
   土地承包下放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分牲畜。更多的家庭只是担心自己家分不到好用的牲畜,而父亲担心的是牲畜下放到各家没有一个精心的主人。在生产队做了七年,两千多个日月,父亲和它们有着深刻的情感。哪头牲畜有什么坏脾气,有什么毛病,父亲都烂熟于心。想到再也不能饲养它们,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后的一些日子,父亲经常一边喂它们一边说:“这回你们要有新主人了,也不知对你们怎么样,都好好的吧。”我其实也偷问过父亲:“咱家要哪个牲畜?”父亲看了看我,征求道:“你想要哪一个?”我想一会儿:“不然要枣红马,英俊潇洒。”父亲摇了摇头:“咱家没有打车,地也不多,用不到这么年轻的枣红马。”
   “那要不然要黑骡子,跑得快,身体也好。”我提议。
   “四五口人的地适合用它,再说它脾气暴躁,怕哪天踢了你。”
   “那总不至于要那头老黄牛吧!”
   “黄牛有犊子了,两个咱家喂不起。”
   “那总不会哪个也不要吧!”我知道其实队长私下里和父亲说过,近水楼台先得月,父亲可以提前选一个的。
   “看吧,到最后剩下的咱们选一个。咱们家地少,肯定后选。”
   我心里老大不愿意。
   到分牲畜那天,家家倾巢而出,每家都想选到自己喜欢的牲畜。分牲畜的原则是,人口多地多的先选,以此类推。于是,每分走一头好牲畜,大伙儿就哎呀一声,遗憾自己家没有分到。老高家牵走了枣红马,老王家牵走了骡子,老赵家牵走了老黄牛……眼见的好牲畜越来越少,轮到我家时只剩下了老白马和灰老驴。父亲选了老白马,我不解,父亲说:老白马身体弱,但脾气好,你忘了你都敢牵着饮水。
   “可它太老了,要干不动活了。”
   “所以我饲养啊,别人领了不好好养,没准几天就不行了。”
   我又仔细地看看白马,它眼泪汪汪地望着父亲,我的心一下子软了,于是牵着它往家走。也就是从那时起,白马成了我们家的特殊一员。父亲干活就牵着它,拴在草地里。我有时间了也给它割草,还别说白马比在生产队里还精神。直到它老的牙齿都吃不动草了,父亲才决定卖了它。可我不肯。一直到它老的不像样了,我才同意。老白马被拉走的那一天,我的心都空了。
   其实,就算最亲的人走了,我们不也没有办法吗?庆幸的是我们在一起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彼此带去过快乐,就够了。人生没有永久的东西,除了记忆。
  
   3、生产队里的业余活动
   七十年代,生产队里没有什么像样的业余活动,印象最深的是点着等灯学报纸。那时每个生产队起码订一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而国家有什么大政方针也都是从这里知道的。尤其是冬季,社员除了起圈倒粪翻地,好像也没什么别的农活,于是学习就提到了日程上。那时候一般在晚上学习,来学习的多半是年轻的男女社员,男的居多。昏暗的提灯光下开始学习了,其实就是念重要的报纸文章,然后大家再谈谈感想。不过偶尔也能传出笑声。不用说,我又是个特殊的社员参会。
   首先是队长读,报纸上的红字题目的。队长严肃认真,读得也很少错字。但每次只要上去十分钟,就有社员喊话:队长,政策我们都了解了,能不能读点贴近咱生活的。
   队长就虎着脸说:我读得都和生活有关,好好听着,要不你来谈谈感想。
   于是一个姓王的年轻人站起来:这政策吧听着都挺好,可是啥时候能实行到咱这,大干部研究的事,咱们也插不上手啊!
   于是大家就笑,队长就摆手,你再给大家说说,队长指着一个高姓女子:我看你一直在点头,你好好说说。
   那女子站起来侃侃而谈:看来吧国家要有大动静,这还真关系咱每一个人。大锅饭看来吃不长了,可是单干一开始也未必找的上头。
   这时又有一口吃的男人发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大家就起哄:好了,你就别说了,听着费劲。
   可那人偏说,于是就他说他的,下面开始议论纷纷,有期待,有担忧,有中立。
   大约十几分钟,终于结束了,忽然有人提议:这回该读副刊的文章了吧?
   队长点头同意,一个眼睛有点问题的男人抢着要读,他读的是一篇小说连载,大家都很愿意听,可惜他经常有不认识的字,就大大影响了文章的效果,还是刚才发言的女子抢过报纸读起来,恰好读到有两个人处对象的情节,她有点不好意思,就一会快一会慢的,但大家也不说什么,一直听她读完,还意犹未尽。于是散会,大家一边说着小说的内容,一边离开。生产队又陷入了平静。我有时会看天空之城,月亮那么大那么亮,父亲已经开始给牲畜填料了,马上就开始休息了。
   每到大雨大雪天,社员们放假,有耐不住寂寞的,主要是男社员也跑到队里来消磨时间,只要四人以上他们就打扑克,打打闹闹的就是半天,一边打还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他们年轻,经常说一些处对象的事,处上对象的眉飞色舞地谈经验;没处的说也不急,看上了邻队的某个姑娘。那时候姑娘找对象最看好的一个是军人,一个是政府干部,一个是煤矿工人。可是有几个能如意的,也有姑娘为找一个工人远嫁的,据说她男人腿有点瘸,岁数也比她大。我当时听了都为她可惜。还有的男人为了日子好过入赘到别处的,大家也普遍不赞成。更多的人留在了本地种地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像生活总也没有改观。
   如果不够四人,有时他们也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唱得挺激昂,我疑心是好歌。也唱《北京的金山上》,我记得有一句“把我们闹弄的心儿照亮。”当时不解,咋“闹弄”啊!很久以后才明白,原来是“农奴”,忍不住大笑。但有时他们唱《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时,脸上的表情又变了,有点调笑的成分,还对我说:“小孩不能唱昂。”我当时越发纳闷,那歌词也没什么啊?送别啊,交代啊,不要采花啊,多明白啊。后来长大了再想起,原来醉翁之意哈!
   还别说,他们这么一闹腾,寂寞的雨天雪天立刻充满了笑声和趣味,觉得挺有意思。日子一天天过得很快。他们长大了,我也长大了。离那时的日子越来越远了。
   再后来,我几乎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和脸庞,唯独忘不了那歌声,啊,生活离不开歌声与微笑。
  

共 32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生产队,对于当下许多人而言,或许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带我们走进那段特殊的岁月。分产到户,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席卷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政策的传闻,到真正的落实,土地的丈量、分配,牲畜的下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故事。土地被细致划分,好坏均分,边边角角成为自留地;分牲畜时,家家户户各有心思,父亲对牲畜的深情,以及最终选择老白马的缘由,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质朴与善良。生产队里的业余活动,虽不似如今这般丰富多彩,却也有着独特的韵味。点着油灯学报纸,年轻男女社员齐聚,有严肃的政策学习,也有轻松的小说连读;大雨大雪天,社员们或打扑克、谈家长里短,或唱歌娱乐。那些歌声,那些笑声,仿佛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耳边回荡。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人们的生活变迁、情感起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又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生产队时代,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让我们不禁思索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一篇关于老故事的散文,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9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4-10-16 23:51:49
  曾经的故事,过来人都有真切的感受。
回复1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24-10-20 20:27:25
  哈哈,谢谢
2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10-24 22:23:01
  没有经历过生产队,但是听老辈人说过。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