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走进开封府(散文)
一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一提到开封府就自然而然想起包拯,一提起包拯就不由得想到开封府。自古以来,包公是铁面无私的代表,开封府是他打坐主持公道之地,象征着公平、正义和廉洁,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人们的心田。趁着国庆小长假,我们一家人奔赴河南开封,来到久负盛名的开封府。
站在包公湖对岸,远远望去,开封府巍峨耸立,朱红色的大门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门牌匾上的“开封府”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包公刚正不阿,执法办案公正严明;门前石狮高大威猛,蹲坐于石座之上,双目圆睁,怒视前方,仿佛在守护者开封府的正义和法律的尊严。顺着包公湖漫步,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如岁月年轮,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
踏入开封府院子,左右厅庄严肃穆,如忠诚卫士守护着这方神圣土地。左右厅共同见证着历史沧桑变迁,黑色瓦片闪烁深邃光芒,古朴青砖墙壁留下斑驳印记。堂前粗壮挺拔的柱子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蕴含着古人对公正与祥瑞的向往。
走进左厅,庄重气息扑面而来。中央摆放着古朴厚重的书桌,桌上码放着泛黄的卷宗,是开封府历代官员处理案件的记录,承载着公正与责任。书桌后高大的椅子威严耸立,椅背雕刻着象征正义的神兽图案。墙壁上挂着字画,有歌颂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诗词,也有描绘开封府昔日辉煌断案场景的画卷。这里曾是府中官员商议重大案件、制定公正决策之地。
屋顶瓦片错落有致,堂前青石台阶光滑平整,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过往故事。走进右厅,肃穆氛围笼罩。右厅同样是公正的坚实守护者。
二
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通向令人敬仰的正厅。青石板路干净整洁,阳光在石板上跳跃,好似为人们指引方向。路边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为古老府邸增添生机与活力。正厅匾额上“正大光明”四个大字,笔力雄浑,金色的墨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神圣的光芒,仿佛包公那刚正不阿的灵魂注入其中。匾额下方是包公画像,面容严肃得如同雕刻在石壁上的神祗,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人心,看穿世间的一切善恶。他身穿的官服,上面的纹路细致入微,每一针每一线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庄重与威严。头戴的官帽,手中的笏板,光滑而庄重,仿佛承载着公正与责任。
左边匾额“勤政为民”,右边“清正廉明”,与“正大光明”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包公府的核心价值观。正厅内摆放着巨大公案,案上有文房四宝、令牌、惊堂木等物品。公案后面是高大太师椅,旁边摆放着绘有山水图案的屏风。正厅两侧摆放着兵器和仪仗,让人感受到包公的威严和正义。
正厅之中,仿佛历史的风云在此汇聚。相传,曾有一富商仗势欺人,强占百姓土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来到开封府告状。包公得知后,不畏富商的财势,深入调查,收集证据。在公堂之上,包公以铁面无私的威严,怒斥富商的恶行,最终将被强占的土地归还百姓,维护了公平正义。又有一官员贪污受贿,却企图掩盖罪行。包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断案手段,抽丝剥茧,找出证据,将其绳之以法,彰显了法律的威严。
开封府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呈现古朴庄重的宋代风格。砖木结构,屋顶坡度平缓,线条简洁流畅。黑瓦与朱红梁柱相互映衬,彰显沉稳大气。门窗雕刻精美,图案多为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古代工匠精湛技艺。庭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有开阔广场和幽静小径,花草树木点缀其间,增添自然之美。建筑色彩以黑、红、白为主,色调庄重典雅,给人肃穆之感。
正厅内,包公办案处摆放着三把铡刀,冷冽沉重,象征着包公铁面无私。龙头铡用于惩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惩处贪官污吏,狗头铡用于惩处地痞恶霸。铡刀刀刃锋利,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寒光。刀柄由精铁打造,雕刻精美图案,象征包公的权威和公正。站在铡刀前,仿佛能看到包公当年断案的威严场景。
此时,一场惊心动魄的《铡美案》演出,将人们带回到铁面无私的年代。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秦香莲的扮演者领着两个儿女前来喊冤,她衣衫破旧,布满补丁,头发凌乱,满脸泪痕,声音颤抖,每一个字都包含着无尽的悲愤与绝望。两个孩子紧紧依偎在她身后,惊恐无助。陈世美则昂着头,仗着驸马身份,狂妄打压他们。他身穿华丽官服,头戴官帽,眼神中透露出傲慢与不屑让人恨得牙痒痒。观众们有的紧紧握拳,为秦香莲母子打抱不平;有的眼眶湿润,被这悲惨的故事深深触动。包公目光坚定,公正威严。他怒斥陈世美,列举其罪行。当包公决然启动铡刀的那一刻,全场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仿佛是对正义的欢呼。
穿过开封府正厅,映入眼帘的是议事厅。议事厅庄重而宁静,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北宋时期。厅内摆放着古朴的桌椅,还有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讲述的是欧阳修宽减治京师的场面。其中那位端坐在中间的、穿紫色官服的便是欧阳修大人,他也是除了包大人以外,183任开封府尹中著名的一位。这里似乎还残留着当年员们商议政事的气息。
相传,包公曾多次在这个议事厅与同僚们商议重大案件。有一次,城中发生一起离奇的盗窃案,失主是一位贫苦的老人,他一生的积蓄被盗贼洗劫一空。包公得知后,立即召集官员们在此议事。大家各抒己见,有的主张严查城中的可疑人员,有的认为应从失主的周边关系入手。包公则冷静分析,他认为既要从大处着眼,对全城进行排查,又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经过众人的齐心努力和包公的英明决断,盗贼被绳之以法,老人的财物也得以归还。
看着这些陈旧的摆设,游览者仿佛能看到包公与其他官员们围坐在一起,为了一桩桩案件、一项项政策而激烈讨论的场景。他们神情专注,心怀百姓,只为寻求最公正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公正与责任的执着追求,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如何传承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牢狱,也是开封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进牢狱,低矮狭小的牢房让人触目惊心。墙壁由粗糙石头砌成,布满青苔和裂缝。牢门是厚重木头制成,挂着生锈大锁。走进牢狱,一股潮湿腐臭的气息扑面而来,那味道如同腐败的树叶和泥土混合在一起,让人的鼻腔瞬间被这刺鼻的气味填满,仿佛能感受到囚犯们在这里所承受的绝望。女死囚犯的牢房里,破旧的木板床上的稻草杂乱地铺着,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绝望。墙壁刻着的模糊字迹,有的像一个名字,也许是囚犯在绝望中对亲人的呼唤;有的像是一句话,却已无法辨认,让人不禁想象着她在这里度过的最后时光。男死囚犯的牢房同样压抑沉闷,布置简陋。神秘的流沙墙是严酷刑罚装置,由沙漏和机关组成,提醒囚犯莫存侥幸,法律不容侵犯。牢狱戒备森严,狱卒脚步声回荡,让人感受到宋朝法律的威严。
三
整个开封府方方正正,我们一路走来,已经来到了后门,这里也叫“玄德门”,门外是各种小作坊。
开封府后门玄德门,虽不似前门那般巍峨壮观,但也自有一番庄重肃穆之感。朱漆大门历经岁月洗礼,虽有些许斑驳,却散发着古朴醇厚的韵味,门上牌匾字体苍劲,仿佛在诉说着开封府的辉煌与荣耀。
相传,玄德门也被称为“走后门”,但此“后门”非彼“后门”。在包公治理开封府期间,有一位贫苦百姓,家中突遭横祸,唯一的儿子被冤枉入狱。这位百姓四处奔走申冤无果,绝望之际来到开封府。他满脸疲惫与沧桑,眼中却闪烁着一丝希望的光芒。包公得知此事后,决定重新审理此案。为了避免权贵的干扰,也为了让百姓能更方便地反映情况,包公特许百姓从玄德门进入。当百姓踏入玄德门的那一刻,仿佛看到了正义的曙光。在开封府内,百姓颤抖着双手,向包公陈述冤情,声泪俱下。包公耐心聆听,神色凝重。
随后,包公带领手下开始走访证人,查阅案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调查的过程中,包公遇到了重重阻力,但他毫不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一步步接近真相。最终,包公终于查明真相,还了百姓儿子的清白。
从此,玄德门在百姓口中就有了“走后门”的别称,这个“后门”是包公为百姓打开的公正之门,是为了让冤屈得以昭雪,正义得以伸张。
玄德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伫立,为开封府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厚重。这里,曾是官员们出入的通道之一,承载着开封府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玄德门,不仅是过去公正的象征,更是在当今时代提醒着我们,要坚守正义,为百姓打开公平之门,让公正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缓缓走出开封府大门,让人感慨万千。包公一生清正廉明,为官期间坚决拒绝贿赂。老家亲戚犯法,带着厚礼求包公网开一面,却被包公严厉斥责并依法惩处。包公的清正廉明不仅体现在对亲戚的严格要求,更体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自律。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不谋私利,只为百姓谋福祉,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开封府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座公正廉洁的丰碑。它警示人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启示我们,公正和正义是每个人永远需要坚守的底线。包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