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即墨古城“十三坊”(散文)

精品 【东篱】即墨古城“十三坊”(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6发表时间:2024-10-19 06:05:48
摘要:怎样了解即墨古城?我建议你就去看古城里的“十三坊”,摘取历史留下的即墨勋章。


   去外地,逛景点,我特别注意那些用数字标注的特色文化。数字用在诗句里,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仿佛是屈指点数珠玑,美感精粹。数字总结出的豪华,更可称为大观。
   在承德看了“皇家八大碗”,在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看了“牟氏八大碗”;听说了“十三香”,起初是指十三样调香的佐料,后来加得多了,还叫“十三香”,十三是概数。在即墨古城,看到一串数字:一城两街三门十景十三坊。
   一二三的数字简单,我罗列一下。一城是即墨古城,两街指古城打造的两条繁华街巷——东门里和西门里大街,三门指的是古城东西南三个城门,分别曰潮海门、通济门和环秀门。这“十三坊”是指很多牌坊。十三是概数,有人说古城内有18牌坊,有人说老即墨城内外有113牌坊。若论“之最”,即墨拥有这么多的牌坊,也堪称“牌坊之最”。
   在大多数人眼中,牌坊通常指的是贞节牌坊和节孝牌坊,是为守节和行孝的标杆人物所立,即墨有这类牌坊9座。在即墨古城里,多为功德牌坊,也有超越功德概念的牌坊,所以我说堪称牌坊大观、之最。
   旅游,在风景繁复的景点里,往往容易被杂乱的风景左右,失去旅游单纯而清晰的主题。我对古城牌坊有了兴趣,且体力尚好,于是拿出半天时间,穿行牌坊,举目坊额,将这些立体名片一一收揽眼中,沿街的热闹,充耳不闻了。
  
   二
   在古城的“即墨县署”门前,有一座“山海名邦坊”,我叫它是“励志坊”,显然是不能归为功德坊类。这尊牌坊用料五莲花岗岩,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题额是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碑帖阳刻而成。正面题“山海名邦”,背面题“为国保民”。牌坊中梁和侧梁为高、浅浮雕结合纹饰,配祥云纹络;中门之上镌刻牡丹图案。抱鼓石刻浪花纹饰,以表达地处海隅之意;门柱有太阳升腾图案,以显和煦之气。门楼瓦状,翘檐飞天,龙头两端。题额之下阳刻一行字,交代出处。
   该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时任即墨县令的许铤看到即墨“蒿莱极目”,决定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打造新即墨,“山海名邦”是他心中的即墨治政理想,是他的“励志铭”,也是想以此唤醒即墨人勤劳建城的精神。如今,被人们视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官吏的警示坊,让“不作为”者含羞,这也是一代官吏给他的继任者最好的礼物。如今的即墨,的确成为“山海名邦”,据资料,即墨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县域前10,理想是不熄的灯塔,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励志文化,无论怎样艰苦卓绝,我们的理想表达,从来都是令人荡气回肠。一个官吏的政治理想,总是和他的治城紧密联系的,他的功名,并非看他的官职,位卑未敢忘“城”忧,就是大胸怀。一个人一座牌坊,一个人一座城,一定是以业绩垒起这座城的城墙,用贡献竖起自己的人生牌坊。所谓的“高风亮节”,不是个人标榜,敢于竖起一尊牌坊,历史上许铤是第一人。可能他在明朝吏治的史册上,根本无名,但他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写在了即墨这片山海名邦的宏伟蓝图上了。一城人记得他,被尘埃遮蔽的历史没有湮没他。读史可知,多少县令角色,每日是被诉讼冤狱占据着时空,而即墨知县许铤上任就把这样的治城大计放在工作重点上,可谓目光远大,因为他懂得,一座城的好,对于诉讼的影响。“劝止诉讼”的根本在于城治。他并非以牌坊来昭示功德,而是为这座即墨城做了宣誓。
   一座牌坊,我们常常视为一座城的“勋章”,而许铤是自己要给自己挂上这枚勋章的。德配其位,情融其城。在古城的文庙前,我从那尊“德配天地”坊,找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尽管这尊牌坊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时间晚了几百年,但似乎是为“山海名邦”坊解读出最深刻的意义。
   一个人,尤其是一城的父母官,要做到的是以大德顶天立地,天地就是民生,就是一个城市的未来。一面古牌坊,却有着“无言大义”。一个人,就是一座城,是一缕历史的回声。在即墨知县这个位子上的人,几近一千,但铄古震今的依然让人能够喊出他的名字的只有许铤。
  
   三
   家族,不仅仅是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有着“群聚”而过渡到社会形态的自然意义,家族在不断维系着传统社会的秩序,其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缔造了文化特色,历代相传。在即墨,有响当当的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和琅琊王氏,其中琅琊王氏是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尽管琅琊是今天临沂的古称,但发祥地却在即墨。琅琊王氏的祖脉在汉皋虞故城,就在今即墨市温泉街道皋虞村。据史而知,琅琊王氏的先祖王元为避秦乱,迁居琅琊郡的皋虞县,称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发迹于汉朝,历经魏、晋、南北朝,这支王氏家族已有2100多年历史,汉代至唐代千余年间,族中有600余人赫赫有名,包括博士谏大夫王吉、丞相王骏、扶平侯王崇以及书圣王羲之等名人。
   有一座牌坊的题额是“德光炎汉”,背面题额是“祥发皋虞”,但人们称呼这座牌坊是“琅琊王氏祖脉”坊。也许因正面的题额太过抽象,便直呼“琅琊王氏”。其构造也是非常特殊,牌坊一共使用了97块青石,以榫卯结构组合,做工精致,气势恢宏。所饰图案以牡丹、凤凰、麒麟、云纹结合为主,显示精英气派和幸福格调。
   谈及这尊牌坊,人们不能不提及琅琊王氏四世孙王吉和王吉之孙王崇,他们是王氏的杰出代表,是出自即墨的朝廷重臣。
   因2016年在即墨古城建起这座牌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琅琊王氏后人经常齐聚于此,缅怀先人,特别是举办了“王羲之后人寻根祭祖暨文化交流活动”,寻根琅琊王氏,为古城文化的传承,添上了当代的浓彩厚墨。
   在名门望族中不乏豪横作恶者,两千余年间,琅琊王氏一脉,为何人才辈出,而无大奸之人?应该归功于王氏家族坚守儒学克己修身,弘扬家族的正能,抑制邪恶的滋生,传统文化对家族繁衍与赓续有着护航的作用。前一个阶段,我到几个村子走走,看看文化建设,欣喜地看到,有的村子,在“家训”建设上,频出精彩,他们都在寻找各自家族的文化之根。光宗耀祖,并非是一个功利性的字眼,琅琊王氏,就是典型的光宗耀祖的范例,可以说,从牌坊到教训,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宗教,宗族和家庭,首先是血缘的,这是亲情的基点,更是人文的伦理的土壤,这种家族细胞是健康的,很难在某个人身上发生家族基因大的突变和裂变的可能。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或言“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恰好强调的是族脉赓续的意义,荣耀世代,在一定意义上是要正视和归源于族根的。当然,这话里的“贵族”,不是高人一等,而是指卓越的才俊。从这个角度看,即墨古城就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古作品展现,而是创造了宗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领起后世的作用,不仅仅是王氏的自豪,也是百姓认可的榜样。
   牌坊,是一种荣耀,也必须是一种资格,之前立起牌坊,需要的是财力,如今,社会财力会关注每一个焦点,正能量的平台,会捕捉每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
  
   四
   耕读,已经成为很长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耕可致富,我曾前往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对“耕”有了这样的认识。前往即墨古城,站在“亚魁坊”前,对“读”有了深刻感悟,即墨人民崇尚的是勤耕家中一亩园读薄万卷书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成长路径,适合每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人,一定是耕读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是用耕犁深耕,以万卷熏染的结果。
   亚魁坊,在即墨人口中称“蓝田门楼”。此坊为即墨读书人蓝田而立,始建于明弘治五年。该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正题额为“亚魁”,系集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字帖阳刻而成,副题额为“明弘治壬子科乡试举人蓝田”。
   蓝田自幼聪敏,才华横溢,八岁作《梅花赋》,挥笔立就。亚魁坊的醒目浮雕是喜鹊梅花图案,取意“梅占百花魁”。明弘治五年,16岁的蓝田参加壬子科乡试得中亚魁。曾有诗赞他:“学贯群经称八斗,文成倚马擅三长。”蓝田虽才华出众,但其文风与世相左,参加了10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在第11次会试中,得中二甲进士。由举人成为进士,蓝田经历了漫长的30余年,寒窗苦读,难以用板凳坐得十年冷形容,在山东,即墨的蓝田和淄博的蒲松龄,可谓是读书人矢志不渝的典型。
   一而再,再而三,若到了第三次,90%的人都会作罢,偃旗息鼓,理由也正当。但志在必夺者的心中,是不达目标,永不言弃。参加11次会试,我不知历史上还有几人,进士数不尽,在第11次登科进士,为数不多可能蓝天就是个例。蓝田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意演绎到了极尽,他经历的“苦寒”却不是轻轻的两个字,而是给“苦寒”加上倍数。
   蓝田门楼是皇帝敕建,蓝田回到即墨,先建门楼,庭院屋舍搁置,皇帝听说门楼建起,蓝府竣工,就停止了拨款。所以,即墨人说,蓝田空有门楼一座。但却拥有了比阔绰排场的牌坊更为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在简奢中取其“简”的气度。
   其实,蓝田留下的读书精神,一座牌坊就足够了,再大的府邸,都是多余的。
   我是教书人,站在坊前,心生妄想,我虽才品不及蓝田,但也有得蓝田而教之的奢望,完全是源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传染。而今秋季新学期,全国统一组织“开学第一课”,我教学时,为第一课费尽脑筋,设计总是局促,若我在即墨教书,如我的同学志水、兆红(即墨人),一定把第一课的课堂设在亚魁坊前,学生席地而坐,念蓝田往事,温蓝田苦读故事,立读书成才报国之志。背下那篇《梅花赋》,让学生再写“梅花精神”。
   即墨啊,有着太多的人物,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这么多的历史名人,成就了即墨城的轩昂之气,山海名邦之称,名副其实。
  
   五
   在即墨古城,可翻阅数千年的历史档案,每一页都是灿烂的,每一座牌坊就是一页史记,古城是城墙围裹起来的露天博物馆。
   牌坊,旌表的是功德节孝政勋,是历史青睐于即墨的见证。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父子御史坊,湖广总督坊,世步青云坊,齐王田横坊……即墨人为历史留下了无量功德。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斯文正路坊,万里云衢坊,即墨人在儒学旗帜下,不断创造着人间正道。少司寇坊,进士坊,太仆坊,廷尉坊,御史中丞坊,秋官亚卿坊,抚植犹子坊……功名也是道德,足以让人垂慕。
   一处县域,深藏着这么多的历史典故,文化符号,不是历史偏向于即墨,而是即墨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即墨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即墨一城可见一斑。于是,我不由得感慨,凭足力,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即墨有113座牌坊,读懂每一座都要半天,古城里的古建众多,读完古城,是怎样的不可能。
   眼光由牌坊游移至古城风景,风景都在与我对话,没有了遥隔时空的距离感。
   一枝松柏,骑墙摇风,看尽了人间繁华青黛;
   一缕斜阳,迷离温存,为古城打上了温暖的怀旧色彩;
   一圈厚重的青色城墙,围裹着多少即墨的古人古事;
   一片碧瓦,接天覆屋,封存了多少生动的故事;
   一地一街来自两千多年各个时代的青石,承载着南来北往游客的脚步;
   一店一铺,推门而入,总是让我惊目,那么新奇,不禁赞叹即墨人传承古城“商埠”的功夫。
   这里演绎着东方美学的经典,创造着审美大观,古城以其历史的笔墨写下了多少人文史诗。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章甚至一本故事。牌坊是最精致的装饰语言,以其宏大的叙事方式,穿起了历史与现代,竖起的牌坊都是截取了故事的高潮,没有尾声,即墨人在续写着即墨明天的精彩。
   不必详记那些牌坊是名字,一定要在记忆中留下“十三坊”的封面,一旦打开,五彩缤纷,足够了。
   余秋雨说,牌坊是“站在废墟上”的。他说,一块圣女的牌坊,不是石头做的,而是一方冰块。即墨古城的牌坊是石头做的,但不是冰块,那么多的游客用眼光温热了它,它是有温度的。就是那九座古存的节孝牌坊,人们投去的也是慈悲的目光,得到的是感恩今天的幸福与温暖。即墨人是从历史的废墟上,给牌坊一个古城博物馆。即墨的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战火,一次次在劫后的废墟上站起。时代需要历史,古城是在老即墨县衙处扩大而建,在古城容貌日趋斑驳时,即墨人赶上了新时代,又一次重整山河。废墟,在今天的即墨人手中成为繁华,这是气魄,也是态度。
   “十三香”,香了我们的味蕾舌尖;“十三坊”,装饰了我们的人文时空。
   怎样了解即墨古城?我建议你就去看古城里的“十三坊”,摘取历史留下的即墨勋章。即墨人把勋章放在古城,不怕你来摘取。如果你只是理解“即墨”是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那只能说略知皮毛。那些古城牌坊都映在即墨的墨水河里,晃动着历史之光,你看得见吗?
  
   2024年10月1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0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也是寓意深远。比如“十三香”,十三其实是概数,并不确指。作者在即墨古城,看到一串数字:一城两街三门十景十三坊。尤其十三坊,引发作者极大兴趣。若论“之最”,即墨拥有这么多的牌坊,堪称“牌坊之最”。在古城的“即墨县署”门前,有一座“山海名邦坊”,作者叫它是“励志坊”。明万历初年,时任时任即墨县令的许铤,决定打造“山海名邦”新即墨。一座牌坊,就是一座城的“勋章”,而许铤是自己要给自己挂上这枚勋章的。德配其位,功绩卓著。如今的即墨,经济发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无比幸福。这里有许铤的艰苦付出。有一座牌坊的题额是“德光炎汉”,背面题额是“祥发皋虞”,人们称呼这座牌坊是“琅琊王氏祖脉”坊。2016年在即墨古城建起这座牌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琅琊王氏后人经常齐聚于此,缅怀先人。两千余年间,琅琊王氏一脉,人才辈出,归功于王氏家族坚守儒学克己修身,弘扬家族的正能,抑制邪恶的滋生,传统文化对家族繁衍与赓续有着护航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即墨古城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古作品展现,而是创造了宗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领起后世的作用。亚魁坊,在即墨人口中称“蓝田门楼”。此坊为即墨读书人蓝田而立。明弘治五年,蓝田第11次登科进士,他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意演绎到了极致。在即墨古城,可翻阅数千年的历史档案,每一座牌坊就是一页史记,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章甚至一本故事。即墨人是从历史的废墟上,给牌坊一个古城博物馆。若想了解即墨古城,作者建议去看古城的“十三坊”。文章讲述了“十三坊”的历史及其蕴育的深刻文化内涵,给人提供了另眼看古城的视角。题材新颖,格局宏阔,内容厚重,深度美文,精彩不容错过,力荐赏阅。【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900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19 06:08:34
  看来,望文生义是个不良习惯。如果只从字面上去了解即墨古城,如老师言,太过于肤浅和狭隘。老师的“十三坊”,给我们理解即墨古城提供了媒介。如果不能前去,不妨就好好品读一下这篇美文,对即墨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一瓶老酒上。感谢老师坚守东篱,期待精彩继续。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08:36:39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鼓励!韩老师总是那么谦虚,我对历史真的是一知半解,恨曾经没有系统学过,所以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恶补一点吧。每个人在历史面前都是肤浅的,略知而已,还原几乎不可能。“十三坊”,可以说是即墨古城的历史名片,勾起了很多历史人物和精彩片段。我喝酒期间,对即墨老酒也是喜欢,每年冬天要买上一提留,切生姜片煮沸,温酒下肚,特别滋润,如今不喝酒了,还记得这个古老的牌子。遥握,问候秋祺,期待韩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19 08:41:04
  此文以即墨古城“十三坊”为切入点,展现其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牌坊如史记,承载过往。题材新、格局大、内容厚,是不容错过的深度美文,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古城视角,值得力荐赏阅!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08:50:26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题材新、格局大、内容厚”的评价认可,我也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吧,写出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即墨古城,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历史巨著,这次写十三坊,是想从一个视觉看看即墨的人文精神。老师的游记散文别具一格,很有韵味,解读用情用心,非常喜欢,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0-19 10:08:29
  即墨古城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作者择起“十三坊”,来叙说即墨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从中了解到即墨的牌坊文化和生动故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古城视角。回忆过往,我也游过不少古城,也见过不少古城的牌坊牌匾,而每一个牌坊牌匾都承载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秋安!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10:31:49
  谢谢吴老师的美评,谢谢你的深度解析。我总是觉得,很多的复原古城,有着千城一面的样子,突出古城的个性特色,我走过了青州古城和即墨古城在这方面挖掘建设得很好,看十三坊就是一个不错的视觉,读某段历史可能很枯燥,但在古城,看立体的历史,很有感觉,这是即墨人给游客的尊重。遥握,期待吴老师的佳作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10-19 10:26:12
  牌坊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承载,作者写了那么多关于牌坊的典故,可见得知识储备之丰富,也体现了对故土之深爱。好文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10:42:53
  谢谢一飞老师的美评和鼓励。走过即墨古城两遭,突然觉得那些牌坊就是古书的一页页,依然写着生动的历史,所以就喜欢读读,不敢说史学知识丰富,都是根据牌坊做一段横截面的解读。遥握,很期待一飞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19 10:57:08
  不少的数字只是个概数,就如老师文里的“十三坊”。文章以点及面,从十三坊着笔,将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挖掘。老师对这里热爱程度,对他的情感之深在最近一系列的即墨文字里尽有体会,让人羡慕。美文佳作,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11:03:48
  是很喜欢即墨古城的文化,十三坊就是我喜欢看的风景。余秋雨说是废墟上方风景,我觉得那是他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一种观感,在我们的国家,文化遗产被保存下来,包括复原的,都是另一副样子。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19 16:03:33
  怀才老师的即墨系列精彩分呈。“十三坊”详尽展示了即墨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的内涵,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老师妙笔生花,读来津津有味,美文佳作学习了!祝老师秋安!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19 16:07:23
  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我挺羡慕即墨这座古城的,出生地是无法选择的,但旅游可以让我们奔赴精彩之地。记住了石叶老师笔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景风情,更期待石叶老师的进一步表现。遥握,问候秋祺!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0 09:22:52
  每一座牌坊,怀才老师都复苏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虽已过千年,但故事鲜活,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令人感动,令人震撼。此文告诉了我们怎么写一座城,写一个人,写一个故事,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大赞!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0 11:23:19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一座牌坊就是一页历史,那些人物,是即墨的骄傲,这是主线,按照这个区表现,就没有错。几次去,总要留下一点痕迹,是为记。遥握,期待佳作。你的文章我一会拜读,谨祝创作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