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遇雨(散文)

精品 【东篱】遇雨(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23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5发表时间:2024-10-20 07:25:40


   去后二道沟巡护,当我走到山谷的尽头时,却风云突变,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天气预报对我而言,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参考消息,只是这种参考有些一厢情愿。山区的气象变幻莫测,是不可预料的,天气预报也只能形同虚设,实际情况只能以当地当天的状况为准了。
   这里的道路年久失修,已经给冲刷成一个又一个砾石滩,大一些的砾石滩蔓延几十米,一条明显的深沟沿着道路而下,欲开辟出一条新的出路,取代不远的河道。
   雨水勤了些,是无可争议的,这些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他说多下些雨,谁又能制止得了?只是让这雨水没有了规矩,肆意泛滥却是说不过去的。这一面山坡的缓冲面太宽太长,让雨水存不住,有多少雨水都要流淌下来,奔着沟壑的方向倾泻而下。
   唉!这个祸根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埋下了。我想起那些年在这里采伐,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为了林场完成生产任务,便开始了大量的砍伐。这里成片的林木被伐倒后,装车运走,去局里的贮木场交任务了。谁能想到,这面山坡的数十垧山林,竟然出了近千立方米原木。高大粗壮的树木被拔走,剩下的老弱病残在这里苟延残喘,实在是无法支撑起这里的局面。
   原木是用拖拉机拖到山下装车运走的。当年的集材道开阔敞亮,那都是用一根根木头给蹚出来的,至今一条条清晰可辨,好像是一条条伤口,经过了这些年都没有愈合。
   当年的贮木场是我们这里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一个个大木头楞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像一个个小山头一样,在一起攀比着高度。高耸的架杆,滑动的巨大的滑轮,十几根原木捆在一起,好像是一捆粉条一样,轻飘飘的,没有一点重量。那火车的大车皮,也不过是个火柴盒一样的东西,这原木就如同火柴棍儿,装不上几捆就满了。
   贮木场的木材吞吐量是惊人的。这边汽车排队往里运,那边火车往外拉,好像是在搞竞赛一样。大木头楞再高大,也经不住这般挪动,没有多长时间,一根木头都没有剩下。木头楞没有了,被压在地面上的蒿草见了日光,便开始疯长了起来,没有多久,这里依旧是一片荒芜。
   山场与这块诺大的场地一般无二,粗大的树木被拔走了,剩下的小树遮不住阳光,很快地面上的各种杂草也蜂拥而起,草根单细,拢不住泥土的,让雨水无阻,能一下子冲下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山中的泥土被雨水刷走,冲下去,大山因此而消瘦下去,陡峭的变得更陡峭了,峭立的也更加单细起来。这是采伐留下的后果,而且,这种后果还将愈演愈烈,在未来的几年里,继续扩大着。好在这片山野的根基还是非常好的,小小的泥石流淌下去,不过是个小伤口而已,我相信大山有自己的修复能力,会在未来的几年里,以自身的抵抗力,完善好的。
   这片让人觉得有些迷惘的土地,被无限深重的荒芜所覆盖着。这里曾经的村庄已经消失不见,倒塌的房屋,有尖棱的断壁露出来,依稀可见白色的内墙颜色。我路过这里,心里不免矛盾重重。
   当年的闯关东,人们是为了生存在这里苟活着。近些年,这里的闭塞又让人们不能忍受,便纷纷走出山谷,去寻求一个好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用温饱去衡量,想想这里的一个个家所拥有的温暖,从心底划过,瞬间又被凄冷的细雨浇灭,在慌乱中跌落于尘埃间。
   我在这里看见了独特的植物群落。茂密的柳树间,有疯长起来的几棵梨树,几朵零星的细碎白花,在沉默中孤独地开放着。树枝密密实实,如同一大捆柴禾给架在树干上一样。无人打理果树,也就慢慢变成了一棵棵野树,那上面居然还爬上去一棵瓜藤,瞬间照亮了这里,曾经的人烟还在这里徘徊着,不曾离去。
   这条山谷里的独特辨识,是让人纠结的。所留下的遍体鳞伤,让这片土地发出沉重的呻吟,可是,谁有能听到呢?空荡荡的山谷,除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再就是我走路是声音和“咚咚”的心跳声。那声音仿佛已经远隔在时空之外,枯竭喑哑,就是听到了也会听不懂。这声音的存在已经有数十年了,不管是谁,都充耳不闻。
  
   二
   天似乎要晴,东北角的云层裂开一个角,露出了幽蓝的天色。可是,没有多久便被重新弥合起来,更厚重了。乌黑的云团,像是被一只手武断地攥着,滴着污秽的脏水。那是他手中一块抹布,擦去别处的污垢,没有涮洗,便又来擦这里。
   趁着雨没有下起来,还是快些往山下走。道路泥泞不堪,满满都是稀溜的黄泥,粘在鞋上,甩也甩不脱。想踩到坚硬些的地面,想不到的是,竟然粘起更大的一坨泥来。我不敢在路上走,便于路边的草丛里蹚,那里的草都没膝,有着深重的露水,没有走两步,鞋便彻底湿了,并连带着裤腿。鞋子很快给洗刷干净,污泥都留在草的身上,让脚步轻捷起来。我瞅准了地面上分布均匀的石头,那里是很坚实的,便迈开脚步跳跃着,仿佛是在过一条河。
   脚步匆匆,感觉到雨滴加密,身上的衣服吸足了水分,便觉得已经紧贴住脊背与前胸。冰凉的感觉刺激在肉体,让人很是难受。不可能再往前赶,此时,我紧走慢走,已经来到了山谷的中段部分,是最为幽深之处,如同一个人的腰眼。这里山势峭立,仿佛在一起对峙,来到一处陡峭的悬崖下,更觉阴森森的。一条极为狭窄的长条地带,最窄的地方不过五六米宽的样子,一条河跟着挤进来,还有一条路,它们在一起拼争着。不是水淹了路,就是路压到了河。不过,路压到河的时候还是居多,从这里经过的人们,把大大小小的石头镇压在河边,砌起一道类似河坝的挡墙,河水只能屈从着流过。
   山崖上有一个尖头,此时已然被迷雾所笼罩着,如一个巨人伫立在这里,我在它的脚下显得很渺小。好奇怪啊,外界的因素可以塑造成一个有形状的个体,我是经常从这里走的,怎么都没有感觉它会有生命的特征的。一层迷雾如同一层面纱一样,蒙出的神秘感,让我觉得惊骇。迷雾是这座山谷里的媒介,平时不见得有什么过人之处,说它是点缀吗?晴天的时候,漂到山谷里,佩在大山的胸口,好像给戴了一枚素白的花朵。阴天的时候,把山谷遮得不见天日,走在路上,十米开外不见景物。它也有清透的时候,稀稀疏疏的时候,蒙在山头,像是给一位老头戴了顶草帽;缠在树梢枝头,如同那是给搅了一团的棉花糖;如今它在石崖上,像蒙了个盖头的新娘吗?我站在石崖下,能看清那盖头下的面容,生冷而坚硬,却分明是棱角分明的铁面人。我不禁有些毛骨悚然,脚步加快,离开这个地方,不让那黑影投射到心里去,这是此时的想法。
   山路越往下走,越平坦起来。这里开始岗峦起伏,山坡长而平缓,一个个小山岗均匀地分布着,成为名副其实山脚的小脚趾。我想赶几步,尽快赶回管护站去。事与愿违,雨点猛然加密起来,点点雨滴拍打在身上,犹如子弹一样击中身体。遥看管护站的方向,在茂密的林丛遮掩下,估计还有几里地的样子吧!我觉得已经无法坚持下去了,如果强行与风雨对抗,一定会被雨滴鞭挞得遍体鳞伤。我在考量这样挺下去,是不是会闹不好让身体吃不消呢?目前为止,身体里还有干燥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会是一个温暖的热源,在维持着自己的能量,也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地方,让我能在这种环境里坚持。
   路边不远有一棵高大的云杉树。这是一棵单独伫立的云杉树,孤立不群。我的左手边就是连片的云杉林,形成了势,黑压压的,像一大块青色的铁板覆盖住整个山谷。我的右手边,却是阔叶林,都是柞、榆、楸、桦等树木。这棵云杉树是唯一的一棵针叶树种,怎么这样的阔叶林里就多了这么一棵云杉树呢?我仔细地观察了一番,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云杉林在向外扩展自己的势力,强势地展现统治力,是这个山谷里的最大主题。动物是这样,人类是这样,植物也是这样。利益的拥有关乎生存,是不容忽视的。
   西边的天空一直被氤氲的黑云所笼罩着,风很不平稳,忽而迅猛,忽而微弱甚至变得平静,当太阳光猛然从乱云间透射出来时,阴云的边缘被照亮了,像溶化了的金属。几分钟之后,突然在黄绿色天空的衬托下,从阴云后面升起紫红色的霞光,这种景象持续了不过两分钟,便逐渐地暗淡下来,与此同时,巨大的黑幕快速地拉满了天空,快速地碾压过来。云层压下来,有高高的山尖被支撑住,否则说不定一下子会拍到了地面上。
   风刮起来,雨也愈发大起来。风雨搅在一起,浇筑成一道无边的长墙,把我与外面世界隔开。暴雨拍打着森林里的树木,瞬间的黑暗让人觉得这世界的一下子陷入到无底的深渊之中。树木以及山峰被轮转成一个可旋转的实心物体,像一个圆球在飞快地转动着,我不由地感到眩晕起来。
  
   三
   天地都在撼动着,我却觉脚下的根基异常的牢固,不由地仔细端详去这棵大树来。
   这是一棵沙松又称白松,是我们这里最通俗的叫法,松科冷杉属,是长白山林区常见的树种。此时,它在风雨间飘摇着,却异常的稳固,看似高大,似乎有雷电能够侵袭到,其实不然。
   在雷电交加的时候,是不宜到树下避雨的,我是经常在野外行走的人,这点知识当是了然于胸的。
   去树下避雨,需要有个特定的环境。这棵树大约有三十多米高的样子,它所依傍的山势却有百十米高。左手边的山势有着非常高的起势,而这棵树便依山势而向上,并不显得突兀。在众多的大树中间,显得很融入,隐没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不会招来雷电之祸。更何况这次风雨将至,没有听到夹带着雷电之声。大概雷公和电母今天休息在家,共度他们难得的好时光呢。树下的我,便格外心安理得起来。
   雨水很快在山路上汇聚起来,宛若一条壮阔的河流从身边流过。湍急的水波,浑浊的泥浪,有着万般汹涌的气势。初时,雨滴倾泻在上面,所激起的水花,犹如千万条鲫鲤翻起银白的肚皮。给人最大的错觉是,上游有个水库的闸门,在此时已经打开,水流才有如此这般的迅猛。很快,便有浑黄的泥浆裹挟而来,虽然,我所在的树下,还是很高的,却能感觉到那份搜刮的力量是异常强劲的,不管是石子还是木屑,统统都给滚裹一起,小些的像石包,大些的如木段。撞到树上,树被撼动着颤抖不已。碰到石头上,石头被搬动起来,随着水流滾落到沟壑底,发出的声响,传出好远好远……
   此时,我却又听到隆隆的声音传来。是雷声吗?我正在疑惑之中,还没等反应过来,却见两个人骑着摩托车,冲开雨雾,顺着山路,疾驰而过。
   哗啦一声响亮,其中的一位,猛然跌倒在泥水里。水流让山路崎岖难辨,又加上有些匆忙,难免跌倒。他在泥水里挣扎着爬起来,摩托车后面还绑着个装满东西的大塑料袋,倒下了便不好扶起。他极力搬动着,水流在他的身前形成了一个阻断点,他还得多付出些力量,来对抗水流的冲击。
   我不由地暗自给他加把劲儿,看着他在风雨里搏击,是那么的生动。我在冷静地观察着,如果他真的力不从心,便立刻会冲出去帮助他。
   山民们平时都是在大强度的劳动中锻炼出一身强健的体魄,这样的遭遇还是可以克服的,他顽强地顶住了这份压力,把摩托车扶了起来。那一刻,他松了口气,慢慢地在水流里推动着,顺着坡度向下走。风雨如磐,人影幢幢,渐渐地消失在山路尽头。
   一大早,他们便从我的管护站前经过。他们是附近村屯的农民,此时,田地里的庄稼差不多都已经有一人高,基本已经挂锄,在家无事,便来山里刨些药材,搞些创收,让手头宽裕一些。我知道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一般,仅仅靠那些土地去活着,是有些艰难的。靠山吃山,有山的依靠,就像那些还在啃老的人,终究是可以啃到的。把大山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无可厚非的,作为我这个管理站的人来说,怎么好不让他们去啃这个“老”呢?靠勤劳吃饭,靠大山吃饭,怎么就不行呢?我没有加以阻拦,是有许多的同情在里面。
   我于松树下,透过风雨,看见的是一番奇妙的自然景观。暴风骤雨里的壮美,凸显着大自然的绮丽。汹涌的水流来自于天地,却疏导于我们的内心。人为的能力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力,而自然在人为的作用面前,却又显得那么的脆弱。人与自然的对立,只能自食恶果。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入,才能有更大的收益。未来的文明生活,与森林是分不开的。
   我此时看见流水的狂暴,是大自然的一个变异的形态。不要试图去惹怒它,不要去破坏它,就会见到一个渐清渐明的山谷,这里有另一番难得的新奇的景象。
   无意间偶遇风雨,寄居于树下,对于我而言,是个难得的一个好角度。不容易看见的场面,令人惊悚的同时,也有令人感叹的一面。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就如此时的雨雾停歇,暴虐的水流也在收敛起狰狞的面容。天青的天空是慈祥的自然面孔,它又安详地看这个世界,把关爱布施人间。
   阳光穿射而来,金光灿灿地汇聚成一道七彩长虹,像一座桥梁架设在两山之间。这是人世间最美的桥了,也是无与伦比的桥,谁都想登上这座桥,只是我这样的凡人,空有这样的想象,没有一双仙人之脚怎么能够完成?仙人不用去羡慕,那也是凡人所修炼而成的。我这等凡人见识到这样的人间佳景,已然善莫大焉。心中有风景,风景构造人心。风景如云,无数的风景如过眼云烟,留存于心的风景,一定是绝世的风景,不是吗?
   当眼前的雨帘慢慢地细化成珍珠滴落时,我方才觉得应该款步而出了。
   近处的森林如同波浪一般,延伸到视野之外。远处的山峦被云朵抱在怀里,仿佛要一起温柔入梦。我无心地参考这些,脚下要自己去走,才能走完这段冒着热气的山路。
  

共 52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前往后二道沟巡护,遭遇了风云突变的天气。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回溯了十几年前此地的采伐经历,那大规模的砍伐导致山林生态失衡,如今的雨水泛滥、泥石流淌便是后果。曾经辉煌的贮木场与山场,在过度采伐后,只剩荒芜与隐患。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生态保护的警醒,其实,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是有着微妙而直接关系的。作者在避雨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骑摩车的。他们是当地农民,用工余时间去山上刨药材。作者本是山林管护员,可见他们在风雨中不易,网开了一面,甚至想塔把手帮一把。可见作者有着一颗善良与悲悯之心。本文是一篇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作者语言的驾驭从容不迫,就像他对自然的观察一样细致、精确,形成了既细致精确又轻盈灵动又雍容华贵的散文风格。读本文,你可接触到“自然学”,欣赏到在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的人生哲理,体会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来的振聋发聩的思想。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0 08:09:30
  本文很美,语言娓妮道来,从容不迫,有种语不惊人誓不罢休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主题深刻,呼吁着人们珍惜自然,爱护环境。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遥握问候,谨祝秋祺,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4:43:45
  我的这一系列能够发上来的文章是不多的,原因是要符合江山的要求,必须是首发。我所整理的文章,是《山中笔记》系列,大部分是曾经发表过的,而且因为都编入作品集里,如果发到社团平台上,就要经过审核。这篇文章是经过严格意义上的修改,以另一种姿态去面对审核。对于我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其实,这样更好,让自己有更多的角度去解读心中的山界,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20 08:48:29
  这篇散文精彩非凡!作者后二道沟巡护,反思过去采伐致生态失衡,如今灾害频发。避雨时对刨药材农民的宽容更显善良。语言精妙,风格独特,蕴含哲理。力荐品读,感受自然与人生的交融,领略经典之美! 问候枫桦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4:47:08
  山民经常与我们交流,彼此都是很熟悉的。平时,他们入山去搞副业,都是畅行无阻的。尽管我们有这样的规定,是不容许的,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刻,真的狠不下心。山民的生活是很艰难的,靠山吃山是天经地义的。面对淳朴的人们,又能说些什么呢?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20 09:35:42
  老师写了路上遇雨、雨中行走、避雨的过程,文笔优美,将天气的变化和个人的心理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异彩纷呈。可贵的是,其中对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现状的思索非常深刻,启人深思。那段对雨中骑摩托车人的描写,给本文增加了份量。很棒的美文,拜读学习,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4:49:51
  山里的行走与境遇,差不多每一天都不一样。喜欢森林的人们,都把森林当成了自己的家。我是这里的山林通,差不多一个方向和地域的森林都给踏遍了。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秋祺!
4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0-20 10:01:25
  作者在雨中一路的担忧与深思,表现了森林守护者对大森林深厚的热爱之情,与摩托车的相遇又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文章描写细腻,构思独特,拜读学习了,祝老师秋安!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4:53:19
  山里的情况很特殊,风霜雨雪的添加是没来由的,差不多是说来就来。我记得一次过河去,等下午回来,竟然过不去了,水涨得吓人。原来是沟里下雨了,在这里沟里沟外是两个世界。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0-20 10:22:01
  老师写了大量育林爱林护林的故事,精彩感人。大规模砍伐导致山林生态失衡,令人痛心。洪水泛滥。出现大量泥石流。这是环境破坏付出的代价。好闻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秋安!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4:56:36
  我来江山不久,就开始写《山中笔记》,差不多有三四年了。至今还没有写完,是因为忙于别的事情,比如,长篇小说便耗去了三年的时间。现在有时间了,便静下心去续写了,想想都觉得还好。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秋祺!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0 11:44:00
  雨是背景,考验的是人心人性。森林看似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却是屏障。作者对东北森林的描写,非常专业,山中遇雨,就有了故事和思考,枫桦老师文笔优美,表现力强。怀才抱器拜读,问候枫桦老师秋祺!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0 15:03:33
  这部作品集,独立成章,却又各有关联。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有文章发上来,估计是不多了。想突破是很难的,对自己是个考验。对森林的读解是要有时间的累积,积少成多与年龄有关。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秋祺!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0-20 15:52:49
  感受到两个字,深沉,爱大山,爱森林的深沉,对每棵树,每道梁,每一条河,每个采药人的熟悉。雨中的变换的景色与平时多有不同,更让人思绪万千。从伐木工到守山人,都值得我们尊敬。遥祝秋祺,万事如意!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1 01:46:43
  谢谢老师的支持与理解。其实在山里行走是很艰难的,风景的美丽背后,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前路崎岖难行,而责任却重大,不可推卸。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如既往的支持!遥握秋祺!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20 16:34:33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下面好避雨。老师的文景物描写非常棒,人物的心里活动写得十分精彩。文章看似娓娓道来,却时刻给人震撼。人与自然到底如何相处?老师的文引人思考,给人启迪。美文佳作,学习点赞,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1 01:50:32
  如老师所说,大树下面好乘凉,森林的庇护是最好的福祉,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愿森林常在,永续利用,那样,人类才会永远幸福美满。谢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遥握秋祺!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